《草》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教案设计
《草》教案设计
《草》这一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草》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

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六、板书设计

《草》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古诗,有主动积累古诗的愿望。

2.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6个字。

3.诵读课文,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诵读课文,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诗人及诗意。

学生:观察春天小草生长的情况,或读读写小草的儿歌。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引入新课
1.会背古诗的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课内和课外学的古诗都可以)。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揭示课题:草。

告诉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生字多读几遍。

2.相互交流,提醒读准难读的字因。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可以采取开火车、个体与集体的形式认读。

4.抽读课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矫正。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看图读课文,想象画面的内容。

2.说一说:一边读,一边想到了什么?
3.教师描绘古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四、诵读古诗,体会意境
1.自由朗读、抽读课文。

通过读来表现小草的勃勃生机。

2.教师范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意境。

3.指导朗读,并背诵古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六、扩展学习,提示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早春》、《咏柳》等古诗,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草》教案设计三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咱们学过几首古诗?你能背给大家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
习一首新的诗,题目是“草”,(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学习古诗,理解意思。

同学们在哪儿见到过草?(路旁、校园、公园、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样鲜艳多彩,它是极为平凡的,甚至于我们都不去注意它。

诗人要写小草什么呢?
1.理解第一行诗句。

(1)出示挂图。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草原)
(2)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离离原上草)这里的“原”是平原。

(3)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茂盛”一词。

“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盛。

(4)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2.理解第二行诗句。

(1)“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我今年七岁了……)
“七岁”,也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已七年了。

一岁就是一年。

(2)一年当中,草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春天小草发芽了。

夏天,小草很茂盛。

秋天小草变黄了。

冬天小草干枯了。

(3)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请两三位同学说,通过比较确认谁说得好。

(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3.理解第三行诗句。

(1)“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查字典,选择“完”的解释。

(2)“尽”是完的意思。

冬天的草都干枯了,大火一烧,用不了
多长时间肯定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说烧不尽呢?看书上插图,同桌讨论。

得出:因为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3)请同学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

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到的。

4.理解第四行诗句。

(1)生是什么意思?(生长)
(2)试说这一句的意思。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5.朗读全诗说诗的意思。

(四)小结
1.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凶猛的野火把小草烧得干干净净,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铺满草原。

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2.用赞美小草的语气背这首诗。

(五)巩固练习。

1.填写诗句,写出加粗字的意思。

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

()
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

()
2.填空练习“离离”是形容()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中;前面的“一”指()的意思,后面的“一”是()的意思。

3.照样子把诗句写在()里。

例: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离离原上草。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地生长起来。

()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

()
《草》教案设计四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

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1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离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

"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
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枯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

)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火烧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

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又(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

2.完成课后练习3。

3.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

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

"山"要写扁些。

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练习4)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

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1.师简单介绍并范读。

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一个小孩独自撑着小船去采莲蓬的情景,回来时小船把浮萍分开,船后留下一道行船的痕迹。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读背背。

教师也可作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