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课件】金匮要略-绪言七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金匮要略》的主要精神、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一)、主要精神: 二)、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1.提出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 合的辨证方法。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 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以病分篇 强调病脉证治 包含因、机、症、法、治、药
该体系体现了如下基本观点: 1.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 例如在病因发病和病理传变方面: 病因——以脏腑经络分内外,提出了“千般 chen难, 不越三条” 发病和传变——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出了“若五脏 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在诊断方面: 四诊举例,结合八纲,把临床表现落实到脏腑经络 上,示范性地运用了病与证相结合的方法。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1.本书的内容: 2.本书的体例:总论与各论,基本上以病分篇。 病机、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 1).数病合篇:不便归类者 分科合篇 2).一病成篇: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1.本书的内容: 2.本书的体例:总论与各论,基本上以病分篇。 写作方法:1)常以问答形式 2)重视比较 3)证以方略或方以证略(详方略证或 详证略方) 4)略于一般与详于特书,丹书铁契、金 匮石室,藏之宗庙。” 清· 陈念祖:“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也。”

历代医家对本书的评价: 朱丹溪-“方世医门之规矩准绳”,“引例推类可 谓无穹之应用。”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引易水张氏:“仲景药 (方)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如神,后之 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
一、沿革、作者、性质与地位 1.沿革: 2.作者: 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人(今河南邓县) 约生于汉桓帝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卒于建安二 十四年,即公元219年。自幼聪敏好学,曾官至长 沙太守。久慕名医之术,始从学于同郡名医张伯祖 尽得其传,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公元205年左右完 成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伤寒杂 病论》十六卷。
四、历代对《金匮要略》的研究
1.晋隋唐对《金匮要略》的传播 2.宋元明清对《金匮要略》的编次和注释: 宋林亿对《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进行 校订编次而成《金匮要略方论》 金元四大家著作中都有原著内容,尤以朱丹溪最为推崇-为 “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 明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以《内经》理论注成《金匮方衍 义》 清周扬俊又对《金匮方衍义》进行补注而成《金匮玉函经注》

该体系体现了如下基本观点: 1.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 2.据脉论理: 3.辨证论治: 4.治未病及治病求本的治疗法则:

治疗法则: 1.根据人体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性,提出了有病早 治,以防止病势的传变发展。 2.根据治病求本的精神,重视人体正气。 扶正重视脾肾 扶正兼以祛邪,邪去正安 峻剂丸服,小量递增 因势利导
金匮要略讲义
南京中医药大学 金匮教研室
一、沿革、作者、性质与地位 1.沿革: 《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 要略方论》。 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晋· 王叔和搜集编次为《伤寒》十卷——伤寒部分。 宋仁宗翰林学士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 上伤寒,中杂病,下妇人 林亿校正,去伤寒,成现之《金匮要略》

三、《金匮要略》的主要精神、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一)、主要精神: 二)、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1.提出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 合的辨证方法。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 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2.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 方。

本书的学习方法: 1.继承整理,慎重保留 2.适当参考文献 3.结合现代研究成果。

一、沿革、作者、性质与地位
1.沿革: 2.作者: 3.性质与地位: 《金匮要略方论》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金匮——匮通柜,金匮是古代帝王存放圣训和实录的地方。 言本书之重要并应当珍视之意 要略——言本书中证治方药如兵书中的重要韬略一样。 一言内容精要,为节略本。 作为书名,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之意
本书中的治法: 1.药物 2.针灸 3.饮食调养(饮食疗法) 4.强调护理

药物剂型: 内服——汤、丸、散、酒 外治——熏、洗、坐、敷


此外,对炮制、煎药、服法、药后反应亦有详细记 载。

可见,《金匮要略方论》相当于古代的内科学、妇 科学,外科学,以及预防医学,护理学,营养学等。
本书的用药特点: 1.重视单味药的主治功能: 2.注重药物经过配伍所发生的协同作用: 3.注重药物在方剂中的加减变化: 4.注重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

四、历代对《金匮要略》的研究 1.晋隋唐对《金匮要略》的传播 本书汉问世后,一度散失不全,晋王叔和《脉经》 第八九卷载录了原著的条文。虽与原著有异,但亦 有重要价值。隋唐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千金要 方》《外台秘要》等著作中都载有原著内容。对保 存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历代对《金匮要略》的研究 1.晋隋唐对《金匮要略》的传播 2.宋元明清对《金匮要略》的编次和注释: 3.近代这《金匮要略》集注等 4.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 秦伯未《金匮要略简释》 任应秋《金匮要略语译》 何任《金匮要略新解》 陶葆荪《金匮要略易解》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关系: 伤寒以六经病机进行证候分类,金匮杂病以脏腑经络病机指 导辨证。 伤寒多外感为患,变化多;金匮杂病多内伤,传变较少。 伤寒以祛邪为主,祛邪安正;金匮杂病以扶正为主,扶正祛 邪。 伤寒杂病原为一体,亦有相同之处:如病在阳明,多属实热 证;病在太阴脾者,多属虚寒证。
四、历代对《金匮要略》的研究
1.晋隋唐对《金匮要略》的传播 2.宋元明清对《金匮要略》的编次和注释: 3.近代这《金匮要略》集注等 吴考磐《金匮要略五十家注》 黄竹斋《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唐宗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引西医先河 曹颖甫《金匮发微》结合临床较好 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1.本书的内容: 总论——第一篇。 内科——第二至第十七篇。 外科——第十八篇 不便归类者——第十九篇 妇科——第二十至二十二篇 杂疗方、食物禁忌——最后三篇。 全书共400余条原文,四十余种疾病,共载方205首(含有 方无药杏子汤,黄连粉,藜芦甘草汤,附子汤),用药155 味。

四、历代对《金匮要略》的研究 1.晋隋唐对《金匮要略》的传播 2.宋元明清对《金匮要略》的编次和注释: 清代注释原著有20余家,以两大、两小有代表性。 两大:徐彬《金匮要略论注》 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 两小: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魏荔彤《金匮要略本义》


此外,除上专注外,尚有部分散注:喻嘉言《医门 法律》徐大椿《兰台轨范》、王晋三《古方选注》、 邹润庵《本经疏证》等。

该体系体现了如下基本观点: 1.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 2.据脉论理: 1)脉证合参,主病主脉 2)以脉阐明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泽漆 汤主之。 “水病脉出者死”

该体系体现了如下基本观点: 1.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 2.据脉论理: 3.辨证论治: 一病数方——同病异治-水气,黄疸,胸痹 数病一方——异病同治-肾气丸。
所载方剂的类型: 汗法——桂枝汤,麻黄加术汤 吐法——瓜蒂散 下法——大小承气汤 温法——大乌头煎,通脉四逆汤 清法——泻心汤,白头翁汤 消法——鳖甲煎丸,枳术丸 补法——肾气丸,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建中汤 表里双解——越婢汤,大小青龙汤 除湿法——五苓散,防已茯苓汤 润燥法——麦门冬汤 理血法——黄土汤,柏叶汤胶艾汤 固涩法——桂枝加龙牡汤,桃花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