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各地中考课内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0-13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
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A. 良田无论
B.绝境问津
C•问讯间隔 D.交通妻子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1)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_ 要:
(2)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___ 规: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
(1)才通人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翻译:_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本题共9分
10答案:D
11答案:(1)邀请⑵计划;打算
12. 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
⑵就顺原路回去。
13. 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上海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痿、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
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1. 选文作者是 ________ (人名)。
写出教材中该作者另一篇文章的标题:《________ 》。
(2
分)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言之,貌若甚戚者。
_________
3. 选文从 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 三个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
(用自己的话
概括)(3分)
答案(二)(4分,每空2分)2 •侵犯3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三)(7分)4. (2分)柳宗元《小石潭记》或《钻母潭西小丘记》5. (2分)说这些活(时),
神情好像很悲伤。
6. (3分)外形毒性药用
重庆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8—12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3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仿佛若有光
B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 为具言所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分)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文言文阅读(15分)
& (3)丫(1)类(2 )全,都(3)邀请(每词1分)
9、(2分)A (古义;E交错相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不
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10, 件分).(1)'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黄发垂髻” 1分,“怡然自乐” 1分)
(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具言”与“所闻” 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11、(2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12、(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分)
(二)(11 分)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z (二)记承天寺夜游(11分)
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浙江省湖州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
8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18•翻译句子。
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17.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解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
17题
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18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
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
19题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
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
新疆乌鲁木齐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
普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遇人。
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歼陌交通,鸠犬相闻。
其中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自去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即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 寻向所志,
遂,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 填空。
本文以 ______________ 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 _______________ 的世外桃源。
从“ ________ 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20. 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流露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云南省2007年课改实验区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羁
.,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
传》日:“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
②也。
”其自述如此,时人谓
之实录。
(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 一醉,则大适③四融然④。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 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 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
节选自《晋书》)
[注]①环堵:四壁。
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
④融然:和
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⑴
渔人甚异.之 异:
(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B.
有良田美田桑竹之
属
C. 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
属予作文以记之 安陵君其.许寡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颖脱不羁羁:(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1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
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
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答案11. (1)对……感到诧异(2)类(3)束缚,拘束(4)停止
1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3.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
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
(意思对即可)
14.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二00七年山东省青岛市初级中学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巨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巨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故”字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故”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自号曰醉翁也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扶苏以数谏故
12. 文言文阅读要注重理解和积累。
请仿照下面阅读积累卡片中
的示例,将《出师表》
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6分)
山东省枣庄市2007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月色人户(窗户)
B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庭下如积水空明一一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一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 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 .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7. A 8. D 9. C
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_______________
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答案&①门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大体对即可。
江苏省淮安市2007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
捕蛇者说(节选)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
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耳。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殚其地之出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寒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又安敢毒.耶
20. 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 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 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2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选文叙
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5分)
原句:蒋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①使……活下去②用完③冒着④怨恨
20. D
21. 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22.第一组: 蒋
氏:
吾以捕蛇独存乡
邻:
非死则徙尔
第二组: 蒋
氏: 弛然而卧乡
邻:
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 蒋
氏: 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
邻: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
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
③衬托赋敛之毒。
④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