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买卖利益链形成的背后
疯狂的个人信息贩卖一条龙

50“专业查询银行卡余额、银行流水等相关信息,价格优惠,信息准确。
有意向者,请私信联系。
”……在一些QQ 群、微信群里,这样的小广告并不算稀奇。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种小小的广告是由一个庞大的供需市场支撑的,而拉动这个市场的,正是本该是秘密的公民个人信息。
1500元就能查到银行卡信息江苏淮安市男子王军,平时喜欢上QQ 聊天、玩游戏,并加了很多QQ 群。
2019年6月29日上午,王军所在的一个QQ 群内,一位昵称为“一手茶工农建光大”的人发出一条信息,说他可以任意查询公民个人在各大银行的开户信息及流水,有需要的可以随时与他联系。
想到最近自己因为要买房,正需要查询银行流水,王军便与对方联系,询问怎么查。
对方告诉王军,如果只查银行卡基本信息,价格就比较便宜,如果要查银行流水,价格就比较高,需要1500元。
一开始,王军不太相信,后来决定试试看,于是打了1500元钱给对方,让其查询自己一张银行卡的开户信息和流水明细。
出乎王军意料的是,当天下午4点多钟,对方便将自己要查的银行卡信息,以及自2017年1月以来所有流水明细发了过来,这让王军大感震惊。
没想到自己的银行卡信息竟然如此轻易地被他人获取,并作为赚钱的工具。
2019年6月29日,王军思来想去决定向公安机关报警。
淮安警方初步侦查发现,向王军售卖公民个人银行卡信息的“一手茶工农建光大”QQ 好友,真名叫江欣,山东聊城人,其与丈夫杨建一起,专门从事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活动。
而且,江欣夫妻只是贩卖信息的中介,为他们上游提供查询服务的则是多名在银行、法院工作的公职人员,而有查询公民个人信息需求的供方市场,则是一个专门从事赌博、洗钱交易的地方组织。
由此,一个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链条组织呈现在警方面前。
疯狂的个人信息贩卖一条龙文|张士海 邢婷一位昵称为“一手茶工农建光大”的人发出一条信息,说自己可以任意查询公民个人在各大银行的开户信息及流水,有需要的可以随时与自己联系512019年7月8日,淮安警方组织警力分赴福建、宁夏、山东等地,对该案中各犯罪链条上的犯罪嫌疑人同步实施收网抓捕,并一举抓获嫌疑人24名。
医疗行业的灰色收入私下出售病人信息的黑色利润链

医疗行业的灰色收入私下出售病人信息的黑色利润链医疗行业的灰色收入:私下出售病人信息的黑色利润链在医疗行业中,我们常常听到关于医疗费用高昂和药品价格上涨的问题。
然而,在这个行业中还存在着一种更为隐秘而不为人知的收入来源,即私下出售病人信息所形成的黑色利润链。
本文将揭示这一灰色收入现象,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灰色收入:医疗行业的隐秘利润源泉病人信息是医疗行业中的重要资产,其中包括个人身份信息、疾病诊断和治疗记录等敏感数据。
这些信息不仅涉及个人隐私,也具有商业价值。
因此,某些不法分子或机构利用这些信息牟取暴利。
二、黑色利润链:信息出售的暗流涌动黑色利润链的产生源于信息的出售和买卖。
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医生和其他从业人员通过出售病人信息获得利润;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被卖给了一些商业公司、保险机构或其他潜在的利益相关方。
这种信息的交易被深埋在医疗行业的血脉中,让这一利益链条根深蒂固。
三、灰色收入背后的原因:利益驱动与监管不力灰色收入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巨大的利益诱惑是推动这一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医生和医疗机构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额外的收入,而出售病人信息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
其次,监管不力也为灰色收入的存在提供了温床。
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病人信息管理存在缺失,监管部门在执法、处罚和监督方面存在不足,给了信息买卖者以机会。
此外,医疗行业的内外部监督机制亟待加强,以确保病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四、对策与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在解决灰色收入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建立严格的病人信息管理制度,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等方面的规范。
同时,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信息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遵从能力。
其次,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明确对私下出售病人信息的处罚力度,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建立病人信息违规举报机制,加强信息的监测和检查。
个人信息保护典型案例

个人信息保护典型案例第一篇:个人信息保护典型案例京东商城大量账户信息泄露遭盗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近日依法批准逮捕了陈某、唐某、肖某和张某4名犯罪嫌疑人,这4人涉嫌盗窃京东商城大量用户的账户信息。
据公安机关初步查明,此次盗窃用户信息的行为,与发生在2011年的CSDN网络用户信息泄密事件关系紧密。
经查,陈某与肖某为初中文化程度,唐某与张某仅为小学文化程度。
其中,陈某与唐某在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两地结伙作案,肖某与张某在湖南省衡阳市结伙作案。
2012年2月,嫌疑人陈某从其叔叔陈某某、老乡周某处获取了一个存有800多个京东商城客户账号及密码的文档,一套查看上述账户内资金情况的软件。
其后,陈某开始在他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某小区的住处内,使用自己的台式电脑,利用上述软件对京东商城客户的账户进行扫描。
如发现账户内有资金或京东商城优惠券,便冒用客户的账号及密码登陆京东商城网站,盗刷账户内的资金及京东商城优惠券,在网站上下订单购买平板电脑、黄金饰品、手机、彩票等商品,由京东商城将货物快递至嫌疑人指定的地点。
陈某以上述手段盗窃京东商城1620余名客户账户内的资金,在京东商城网站上购买价值约10000余元的物品。
2012年3月初,嫌疑人陈某将这一存有京东商城客户用户名及密码的文档,通过QQ拷贝给嫌疑人唐某,唐某于是采取同样的方式,在其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家中,用自己的台式电脑登录京东商城,盗刷京东商城用户账户内的资金及京东商城优惠券,购买商品。
唐某共盗窃了京东商城40余名客户账户内的资金,购买价值约7351元的物品。
据海淀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介绍,2011年年底,嫌疑人肖某、张某就已经受雇于周某并在湖南省衡阳市的网吧,盗刷京东商城客户账户内资金,在京东商城网站上下单购买商品。
因分赃不均,自2011年12月起,嫌疑人肖某及张某开始单独作案。
肖某共盗窃619名客户账户内资金,购买价值近9000元的商品;张某共盗窃83名客户账户内资金,购买价值15000余元的商品。
2019国考申论范文: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夯实国家安全基石

2019国考申论范文: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夯实国家安全基石
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掌握方法,方能应对新形势。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洪流。网络安全,看似无形、无状,但却意义非凡。之于普通百姓,是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伞;之于小微企业,是正常运转的安全锁;之于整个社会,是和谐发展的金钟罩。唯有切实以思想为先导、以技术为抓手、全社会众志成城齐抓共管,最终方能为网络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牢固的堤坝。
技术升级,为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驾护航。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危机的爆发也惹得人心惶惶,技术的转型升级,无疑是一柄锋利的宝剑。以12306车票网站为例,这种网络购票模式的出台,曾让成千上万人欢欣鼓舞;但与此同时,黄牛刷票事件也红着眼睛定点定时刷票的人头疼不已。为更好地遏制“黄牛”抢票,12306火车票预订网站更新了验证码输入,用户无论是登录账户还是提交车票订单,都要玩一把“连连看”似的找图“小游戏”。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背后,是技术的升级与加码,也起到了有效拦截黄牛囤票倒票的作用。技术,能够打开网络世界的门,更能上好网络世界安全的锁。
揭秘网络黑帮利益链条

揭秘网络黑帮利益链条就在警方抓获“网络推手”秦火火(真名为秦志晖)、立二拆四(真名为杨秀宇),并端掉其所属的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下称“尔玛互动”)之后,拥有12151626个微博粉丝、被圈内公认为一呼百应的知名天使投资人超级“大V”薛蛮子因涉嫌聚众淫乱被警方逮捕。
在其出事后,网友挖出秦火火来京的第一份工作即任职于著名的网络水军公司华艺百创公司,其创办人是杜子健,此人是薛蛮子的亲密战友,2010年薛蛮子则直接注资控制了华艺百创公司。
于是,有关以薛蛮子为代表的“大V”才是网络推手的“终极大BOSS”的传言四起,以薛为代表的“大V”网络“黑帮”生态链也渐渐浮出水面。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网络“黑帮”的利益链条中,上游由网络推手公司和“大V”组成,他们或自发或被授意针对某事件发表正面或者负面的舆论攻势,很多“大V”背后都隐藏着投资人的身影,通过控制微博用户等上百个账号形成微博营销的根基。
而下游的水军团队则分为“白水”(做正面评价)和“黑水”(做负面评价),负责配合上游参与到影响舆论的阵营。
投资人绑架大V“事实上,在一波舆论事件中,网络大V既可能是被利用者又可以是主动参与者。
”网络上有那么一句话,如果你想得罪一个人,想炒红一个人,都可以请水军来帮忙,只要付钱给水军,一切都好办。
“秦火火的大老板是某大V,二老板是立二拆四。
他们的背后,其实是势力庞大的网络水军公司、网络营销公司。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络营销专家告诉记者,“事实上,在一波舆论事件中,网络大V既可能是被利用者又可以是主动参与者。
”据该专家介绍:一般而言,“大V团队”的运作流程为:首先让秦火火这类推手伪造吸引眼球的事件及消息,然后大V等指挥水军转发评论或攻击对手,或捧红当事人,目的达到后,秦等人删除相关微博毁灭证据掩人耳目,并注册新的账号等待时机开始新一波造谣攻击(或炒作)。
据了解,以秦火火身后的“尔玛互动”为代表的营销团队在门户微博、门户网站中同盟者众多,因此得以横行互联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公共部门岂能出卖个人信息对政府工作人员而言,保守国家秘密是岗位要求,保护公民信息安全同样是职业操守日前,江西鹰潭一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灰色利益链浮出水面:在犯罪嫌疑人“黑土草莓”3月份的交易记录中,出售的个人信息竟有超过3/4是由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的,其他提供个人信息的“上家”还包括银行、民航等企事业单位.而在公安机关近期的专项治理行动中,也有不少公职人员涉嫌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
这样的现象发人深省:理应成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港湾的职能部门,缘何屡屡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发源地”?现代社会,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旦泄露,对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将造成巨大威胁。
有关部门由于公共职能所系,掌握着公民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户籍、通信、出入境、住宿、车辆档案、图片图像等各个方面,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是一份沉甸甸的公共责任。
令人遗憾的是,极少数公职人员却经不住利益诱惑,不惜利用工作便利和制度漏洞,将信息泄密当作自己的生财之道。
究其原因,一是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几无成本,悄然转手即能高价出售,巨大的利益空间激发了某些人的贪欲;二是我国缺少专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职能部门对信息泄露的监管机制尚未健全,给这些人的不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和公职人员理应率先垂范。
对公职人员而言,如果说保守国家秘密是岗位要求,保护公民信息安全同样是职业操守。
从观念上讲,必须加强教育,在公职人员中加固自觉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理念,像维护国家秘密那样呵护个人信息。
从制度上讲,只有在政府内部建立起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对工作人员收集、使用、披露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全程监管,才能使“跑冒漏滴”无处藏身。
源清则流净,根除而叶落,信息泄露的源头一旦堵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利益链也便不斩自断。
立足长远,无论对政府部门还是其他单位而言,法律仍然是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
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将侵犯个人信息行为入罪;日前,“个人信息保护”专项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也已制定完成,进入报批程序。
贩卖个人信息案例最新

贩卖个人信息案例最新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然而,贩卖个人信息案例依然屡见不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隐患和困扰。
最近,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因涉嫌贩卖个人信息而被曝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报道,该公司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然后将这些信息出售给第三方,牟取暴利。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也让人们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后果。
首先,贩卖个人信息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恶意盗用等违法犯罪活动。
比如,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他人的身份信息进行虚假注册,从而进行各种非法活动;有些人则会通过获取他人的银行卡信息进行盗刷等违法行为。
这些都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其次,个人信息的泄露还会给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不仅会给个人的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会给个人的声誉和社会形象造成损害。
比如,有些人的个人信息被用来进行虚假宣传,导致个人声誉受损;有些人的个人信息被用来进行恶意攻击,导致社会形象受损。
这些都会给个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最后,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也损害了用户对互联网公司的信任。
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是对用户个人利益的侵犯,也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
互联网公司作为信息的管理者和保护者,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以牟利为目的,擅自出售用户的个人信息。
综上所述,贩卖个人信息案例的最新曝光再次提醒我们,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任重道远。
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保护好每个人的个人信息安全,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而不必为个人信息泄霁所困扰。
网络安全讲座ppt课件

钓鱼网站传播途径
1、通过QQ、MSN、阿里旺旺等客户端聊天工具发送传播钓鱼网站链 接;
2、在搜索引擎、中小网站投放广告,吸引用户点击钓鱼网站链接, 此种手段被假医药网站、假机票网站常用;
3、通过Email、论坛、博客、SNS网站批量发布钓鱼网站链接; 4、通过微博、Twitter中的短连接散布钓鱼网站链接; 5、通过仿冒邮件,例如冒充“银行密码重置邮件”,来欺骗用户进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成犯罪黑洞信息买卖日益猖獗个人信息遭商家猎取个人隐私成公开秘密公共机构是泄露主渠道信息诈骗防不胜防犯罪黑洞令人警惕个人信息买卖利益链形成的背后利益驱使信息买卖盛行公民信息保护意识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不健全行业监管乏力存在漏洞捍卫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亟待提速技术手段落实保障文化心理不容忽视公众信息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循设计文件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的原则
木马是随计算机或Windows的启动而启动并掌握一定的控制权的, 其启动方式可谓多种多样,通过注册表启动、通过System.ini启 动、通过某些特定程序启动等。
应对措施
防治方法 第一,安装杀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并及时升级。 第二,把个人防火墙设置好安全等级,防止未知程
序向外传送数据。 第三,可以考虑使用安全性比较好的浏览器和电子
都要支持有关的工业标准。 2、保护电脑安全
确保电脑防火墙、防毒软体等维持最新更新状态,以 防各类病毒或木马侵入。在线进行大额度交易前,最好先
查查电脑是否中毒。
网络诈骗,诈骗罪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
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处罚 l、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
木马
快递单背后的个人信息买卖“产业链”

号 !” 记 者在 搜 索 引擎 输入 关 键字 “ 售
种 公文 。 是 对 既 定 事 实 的 一 种
快递单” 后。 随 即 显 示 出 大 量 专 门 销 售
快 递 单信 息 的 网站 。
发 布 和 告 知 。公 告 由 其 性 质 、 内
重“ 泄露” 隐患 。 以及 “ 加盟模式” 给 快 递企 业 的管 理 造成 的种 种弊 端 。
应 俱 全 。根据 网站 上 留下 的 Q Q 号
生效 、 确 定 之 日 生 效 等 。 人 大 常 委 会 或 乡 、 镇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对 终 止 代 表 资 格 的 公 告 . 就 是 对
口 文 /赵 宇 飞
雏 , ,
曩
受 的; 未 经 批 准 两 次 不 出 席 本 级 人 民 代 表 大会 会 议 的 ;被 罢 免 的 ; 丧
失 行 为 能 力 的 人 大 代 表 。在 确定 终
止其代 表资格 时 , 需要 经 过 一 定 的
法 定 程 序 确 认 是 否 符 合 法 律 规 定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刑 法 学 教 授 陈 世 伟 认为 , 相 比房地产 、 银 行 等 传 统 行 业 所泄 鼹 的 公 民个 人 信 息 , 快 递 单 上 有 缘 何 会 形 成 如 此 巨 大 的 快 递 单 信 息 买 卖市 场 ? 记 者 调 查 发 现 , 网 店 店 主 是 购 买快 递 单 信 息 的 主 力军 , 快 递 单 信 息 买 卖 市 场 起 源 于 淘 宝 网 店 的 “ 刷钻 ” 需求, 即 通 过 制 造 虚 假 交 易 量
货人的联系方式 、 收 发 货地 址 、 是 否
个人信息的黑色生意链

务调 查中心 、北京神 州天之剑商务
调 查 有 限 公 司 等 侦 探 公 司 。 身 为 中 国 联 通 北 京 分 公 司 网 络 运 行 维 护 中 心 主 任 的 唐 纳 宇 ,做起 了 买 卖 客 户 信 息 的 生 意— —将 客 户 的通 话 时 间 、
一文 , 王超 邱 学雷 唐晨
记。
一
息f 工作 人员 ,一经 发现 直接 开 除。 这 么 严格 的 规 定 能 够 阻 止 信 息
外泄 吗 ?
拔 打 完 所 有 号 码 之 后 ,就 跟 第 二
拔 交 换 ; 后 ,总 公 司 和 分 公 司 再 然
位业 内专家说 ,目前看,从
把 电话 号 码 交换 一 遍 ; 内 的公 司 , 业 还 要 再 资 源 共 享 。 一 国 各 地的 不
股 民个 人资料都有。 ”最新的一手股
民资 料 05元 一 条 ,10 . 1 00条 10元 , 5 5O O O条 40 元 ,l 。 0 ∞ 。条 70 元 , 0
2 。。条 l0 。0 2。元 ,3 。 O l0 。 0 条 so元 。 二 手的 资料 3 万 条 , 包价 2  ̄ 。 6 打 (O元 X
把 号 码 资 源 互 换 一 次 。这 样 ,一 个 电话 号 码 至少 要 被 拔 5 。 如 此 互 遍 换 后 ,保 险 公 司 的 号 码 资源 ,可 能
增长 好 几倍 。
可 以 查 到 手 机 用 户 的 通 信 记 录 和 短
信 内容 。“ 以打 印 出 来 ,也 可 以拷 可 到优 盘上 。 至 于时 间 ,5天 就可 以” ” “ 。
主 叫 号 码 、被 叫 号 码 等 通 话 记 录 , 以 邮 件 方 式 发 给 张 的 公 司 。 导 致 一
银行个人信息买卖

银行个人信息买卖银行个人信息买卖:保护用户隐私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银行个人信息的买卖问题,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银行个人信息买卖背后的问题,并强调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首先,银行个人信息买卖指的是一种非法行为,违反了用户隐私的权利。
个人信息是指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信用卡信息等敏感信息。
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导致用户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并给个人隐私带来巨大的风险。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切实维护用户的隐私权益。
其次,银行个人信息的买卖问题源于信息泄露和非法获取。
信息泄露可以通过黑客攻击、内部人员犯罪行为、数据泄漏等途径发生。
这些途径不仅容易让不法分子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还可能损害用户对银行的信任。
面对这些问题,银行应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强化技术手段,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
此外,银行个人信息买卖不仅危害用户个人利益,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个人信息买卖行为使得黑市交易繁荣,吸引了更多的不法分子参与其中。
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全稳定。
面对这个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个人信息买卖的打击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安全的金融环境。
最后,保护银行个人信息的安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个人用户在使用银行服务时,应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勿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定期更换密码并保持警惕。
银行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员工培训,防止内部人员滥用个人信息。
同时,社会各界应提高保护用户隐私的认识,加强监督和舆论监督,共同推动银行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
总结而言,银行个人信息买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应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增强银行机构的安全意识,并加强监管力度和打击力度,为用户的隐私权益提供有效的保护。
银行个人信息买卖

银行个人信息买卖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银行已经成为了人们收入、储蓄、投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个人信息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
而银行个人信息买卖也成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
本文将从银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银行个人信息买卖的案例、银行应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银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1、内部员工泄露银行内部员工是银行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银行内部员工掌握着许多敏感信息,如客户的财产、个人信息等,一旦泄露就会给客户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
2、黑客攻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黑客攻击成为了银行信息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
黑客可以通过网络攻击,窃取银行数据库内的个人信息。
3、不良商家窃取一些不良商家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银行个人信息,例如以网络欺诈等手段诱骗客户提供个人信息。
二、银行个人信息买卖的案例1、深圳警方一次打掉10个涉嫌买卖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2019年,深圳警方联合公安部门成功打掉10个涉嫌买卖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缴获个人信息超过5000万条。
其中涉及银行卡信息、电商账号、微信账号等敏感信息。
2、银行员工泄露客户信息被判刑2019年,北京一名银行员工因泄露客户的个人信息,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该员工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时,将客户持有的银行卡号泄露给了一名名叫王某的人。
王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了多次盗刷银行卡。
三、银行应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1、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内部员工形成自觉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
2、加强技术安全措施银行应该加强技术安全措施,例如加强数据库的加密、维护网络安全等,保障客户的信息安全。
3、加强客户教育银行应该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提高客户的资金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引导客户自觉保护个人信息。
总之,作为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银行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银行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信息安全保障职责,加强保护措施,避免个人信息买卖问题的发生,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个人隐私保护中什么是最常见的个人信息交易渠道之一(黑市)

个人隐私保护中什么是最常见的个人信息交易渠道之一(黑市)在当今信息时代,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个人隐私的泄露不仅可能导致财产损失,还可能给个人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和信任危机。
而在个人信息交易渠道中,黑市成为了最常见的一种,它不仅滋生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也给人们的隐私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个人隐私保护中黑市所扮演的角色,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黑市及其危害黑市,指的是那些非法交易个人信息的渠道。
在黑市上,个人信息的售价非常低廉,从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信息到社交网络账号、个人健康情况等,几乎各种个人信息都能在黑市上买到。
这些信息的来源往往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如黑客攻击、恶意软件、网络钓鱼等。
黑市的存在给隐私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1. 财产损失黑市上的个人信息被买卖后,往往被用来从事各类非法活动,如恶意盗取银行账户信息、进行虚假交易、进行电信诈骗等。
这些非法行为可能导致个人的财产损失,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1.2. 信任危机随着个人信息的泄露,人们对各种机构的信任度也将会下降。
一旦个人信息被黑市利用,个人会对被泄露信息的机构产生质疑,对其信任度大打折扣。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社会的信任基础,对经济、政治、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二、防范措施为了有效防范个人信息在黑市上的交易,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针对黑市交易个人信息的行为,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和处罚。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者进行依法打击,给予足够的威慑力。
此外,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促使各个行业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更加重视,形成全民保护隐私的氛围。
2.2.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
例如,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定期更换密码,避免使用弱密码等。
同时,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知识,学会辨别网络钓鱼、虚假网站等骗术,增强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
揭秘隐私信息交易产业链

揭秘隐私信息交易产业链个人信息的泄露在今天已经屡见不鲜,“2017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最常见的是手机号、身份证信息和居住地信息泄露,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有52.3%的人曾遭遇电话、手机号泄露,48.5%的人身份证信息被泄露,38.5%的人曾被泄露居住地信息。
刚刚买了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刚刚买了车,保险公司的电话就跟过来了……属于隐私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让人烦心更让人忧心。
“2017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本年度“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榜单中,隐私安全排名再创新高,由去年的第四位一跃升至第二位,有46.2%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了担忧。
到底是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我们的个人信息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扩散的?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保护隐私信息安全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
网上个人信息随意买卖个人信息的泄露在今天已经屡见不鲜,“2017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最常见的是手机号、身份证信息和居住地信息泄露,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有52.3%的人曾遭遇电话、手机号泄露,48.5%的人身份证信息被泄露,38.5%的人曾被泄露居住地信息。
并且,据央视报道,凭借一个手机号,信息贩子便可非法获取人们各类信息,手段之“高明”令人惊讶。
2017年2月4日,为求证“查身份信息只需提供手机号”是真是假,央视记者曾在征得同事的同意后,把同事手机号提供给了一个网名为“孤星泪”的卖家,以220元的价格“购买”该手机号用户的身份信息。
结果不到三个小时,对方便发来一张截图,上面包含了同事的照片、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住址、民族、所属派出所等各种信息。
经同事确认,全部属实。
事实上,不只是手机号,不论是网上购物、收发邮件还是注册APP账号,都有可能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等隐私信息置于被泄露的风险之中。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数据的发掘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但是与此同时,行业中过度采集、不当加工和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乱象时有发生,泄露带来的侵权与诈骗活动呈高发态势。
个人信息买卖产业链

个人信息买卖产业链
黄河
【期刊名称】《方圆法治》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从知道的那里买,再卖到想知道的那里去。
”这是业内人对隐私买卖业最为简单直白的总结,简单的买卖二字背后隐藏着信息源、中间商和客户三大群体,环环相扣,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行业链条,并分化出“精细型与粗放型”两种经营模式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黄河
【作者单位】《方圆法治》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8
【相关文献】
1.快递单背后的个人信息买卖“产业链” [J], 赵宇飞
2.泄露和买卖学生个人信息是否要负法律责任 [J], 潘家永
3.个人信息买卖黑色产业治理研究 [J], 张衠;赵玉现
4.重庆江北破获一起
涉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国家机关证件案 [J],
5.浙江:深挖买卖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 [J], 龚婵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购买个人信息

购买个人信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财富。
在网络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地址、电话号码、银行卡信息、社交网络账号等,已经成为了各大企业获取客户信息、制定营销策略、个性化推销等重要手段。
因此,购买个人信息成为了一种非法交易行为,给广大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
一、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个人信息泄露对个人和企业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
首先,可能会导致身份被盗用,甚至银行账户遭到盗刷。
其次,被恶意人士利用,造成精神损失。
此外,还可能出现诈骗、敲诈、勒索等问题。
这些安全问题也会对企业造成损失,比如对客户数据不当使用导致信誉受损、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导致罚款甚至关门歇业等。
二、哪些人需要购买个人信息虽然购买个人信息是一种非法交易行为,但是仍有很多人需要购买个人信息,比如:1、企业营销人员:通过购买用户的个人信息,可以制定更为精准的营销策略,提高转化率。
2、黑客:黑客通过购买用户的个人信息,可以侵入用户个人电脑或手机,获取更多的敏感信息,从而实施网络攻击和诈骗活动。
3、网络犯罪分子:比如卖淫嫖娼和赌博网站,需要购买更多用户的个人信息用于吸引和诱惑用户。
4、私家侦探:需要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以便调查走私、婚姻不忠等案件。
三、如何保护个人信息1、注意防范网络欺诈:不轻信网络陌生人,不泄露个人信息,并及时举报网络欺诈行为。
2、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安装常用的安全防护软件,及时升级软件,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3、定期修改密码:不要使用弱密码,尽量设置复杂密码。
4、注意防范社交网络隐私泄露:不随意添加陌生人,定期更新隐私设置。
5、严密管控个人信息: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要在网站注册时填写真实信息,定期清理浏览器缓存、Cookie等。
四、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1、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尽量减少在互联网上发布个人信息,避免将个人隐私信息透露给陌生人。
2、避免在公共场所浏览个人账户:不要在公共场所,如网吧、咖啡馆等上网银行、微信、QQ等社交网络账户,避免密码被他人窃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信息买卖利益链形成的背后个人信息频频被买卖、普通民众屡屡遭诈骗,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其背后存在着灰色的利益链。
但是,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除了经济利益驱使之外,公民信息保护意识缺乏、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行业监管乏力等也是导致此类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利益驱使信息买卖盛行“在信息时代,信息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一些不法分子置法律于不顾,通过滥用个人信息来谋取巨额利润。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认为。
“低成本、高收益,暴利才是信息泄露的根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炽扬亦有同感。
正是存在恶意利用个人信息的不正当行为,才导致该产业存在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而其中的暴利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从组织内部非法获取信息。
相关调查显示,黑客盗取个人信息后,可以直接侵入别人账号、邮箱而获取有用的信息,也可以打包销售。
购买者主要用于网络推销、电信垃圾广告、电商垃圾邮件等。
交易非常简单,在网络上有专门的地下黑客论坛或QQ聊天交易,1万个账号卖50元,而掌握这些信息的黑客,手里往往有上百万个用户信息,可以多次销售给不同的人,获利非常大。
公民信息保护意识缺乏相关专家认为,个人信息被泄露、盗用和滥用,与许多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他们经常会在有意无意间将个人信息泄露出去。
譬如,有的人接受了陌生人的问卷调查,在对方的要求下,留下了姓名、电话、职业、工作单位等信息;还有的人在办理消费会员卡时,不假思索地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有可能因为商家的管理不善或者恶意泄露而被盗用。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宇表示,目前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但是我国网民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
吴宇认为,在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高保护意识才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更为重要的方法。
他提醒说,公众在商场、宾馆等场所消费时最好不要留下个人信息,如果确有需要留下个人资料,必要时应与对方约定保密责任。
在办理一些必须提供自己个人信息的社会事务时,可以与接受信息方约定保密条款,要求对方不得将个人信息透露。
一旦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且造成不良后果时,应注意及时搜集证据,为维权做好准备。
互联网安全企业“奇虎360”公司副总裁石晓虹认为,当知名网站CSDN遭遇“泄密门”之后,网民掀起了一股“今天你改密码了吗”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用户个人平时对网络账户管理和信息安全不够重视。
一些网民出于使用方便,对网络账户密码设置非常简单,或使用单一重复的数字密码、或使用自己名字的拼音等,使得不法分子可以轻易盗取。
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不健全据了解,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目前我国并无一部专门、权威的法律。
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03年起已部署起草,但这项立法建议一直未能进入正式的立法程序。
周汉华表示,就保护网站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而言,刑法修正案(七)、侵权责任法乃至居民身份证法等相关内容均有涉及,但相关规定条款过于分散,可操作性差。
对于如“个人信息”、“违反规定”等关键概念界定不清,在执法过程中,财大气粗的运营商往往有较强的影响力,易形成现实的执法困境。
即便发生信息泄露,用户个人在追究运营商民事责任的时候,也存在举证难等问题,诉讼成本高、收益低,当事人很难依法维权。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国内立法确有不足,现在的保护更多依靠的是行业自律和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合同约定。
个人如果因个人信息被泄露诉诸法律,按照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很难有胜算,也很难判断损失。
”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锴告诉半月谈记者。
评论员吴秋余说,目前,我国涉及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大大小小虽有近40部、法规30多部、规章近200部,然而,这些法律规范更多是从事后救济的角度对公民个人信息提供保护,公民需要支付的维权成本非常高,难以从根本上防范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的行为。
所以,个人信息领域的违法行为始终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九如表示,当前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中,金融、电信等领域的相关规定较为具体,而对职业中介等一些机构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则比较缺失。
“一家网站往往标榜用户的信息在自己这里很安全,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
”吴宇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从事律师职业已有10年,但至今还没有接到一起举报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案例。
这一方面说明公众的维权意识还不够,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明确,导致信息泄露案件取证及责任认定非常困难。
行业监管乏力存在漏洞“机动车销售、房产中介、医院等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往往有机会接触、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
这些行业虽然有内部系统出台的关于个人信息的查询规范、查询电子信息备案及保护工作意见等,但由于部分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企业管理、执行不到位等情况,存在制度漏洞。
因此,这些行业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甘肃中立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杜泓违分析。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认为,目前,有很多案例表明,的确存在互联网公司员工主动泄密以获得非法报酬的情形。
而从事后追惩看,大多数只针对个别员工,并没有针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追惩,达不到实质性的惩处效果。
周汉华表示,从其他各国情况来看,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权威、有效的监管机构是普遍经验,它能够超出行业的局限,独立公正地执法。
“在我们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目前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某种程度上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并没有严格地区分开,管理部门和被管理对象处在同一个行业,很难完全客观、公正地进行执法。
”捍卫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亟待提速“在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对隐私、个人数据的保护都有专门的立法。
目前,对于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我国还缺乏这样一部专门的法律。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王四新表示。
单独立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已是大势所趋。
周汉华告诉半月谈记者:“单凭一句笼统抽象的‘违反国家规定’,而没有具体的行政法律法规作为指引,在实践中,给如何认定出售、提供、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非法性’造成了很大困难。
”北京邮电大学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教授刘德良建议,法律必须承认个人信息是一种财产,属于个人所有,具备商业价值。
这样,一旦侵权行为发生,受害人就可以要求商家承担财产责任。
从实际操作来讲,未来的立法可以预先规定一个法定的赔偿数额,这个数额的设定要考虑到侵权行为的成本和受害人维权的成本等因素。
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给半月谈记者的资料显示,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组织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在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等30多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已经编制完成,现已作为指导性技术文件通过全国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办公会审议,正按照国家标准审批程序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
据了解,该指南旨在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规范个人信息的处理行为,促进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周汉华认为,这是我国首次制定类似的行业标准,比较全面地规范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全流程活动,将有效促进转变个人信息保护观念,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但同时这个指南还只是一个推荐性的标准,其实施取决于相关行业主体的自愿配合,从某种程度上说,缺乏一定的强制力。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我国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深圳市近期拟为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立法,发布《深圳经济特区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如果网站擅自收集用户身份信息、改变信息用途、泄露或者转让用户信息将被罚款10万元;北京市在清理整治网络黑市的“春风行动”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破案千余起,清理网上违法信息20.8万余条,保护了公众的信息安全。
技术手段落实保障,文化心理不容忽视移动互联网安全公司“网秦”首席安全专家邹仕洪认为,除了加快立法之外,文化、心理、技术等多个层面都是保护个人信息权的重要着力点。
通过技术手段可落实保障,如构建信息安全平台,为用户提供保护信息安全的产品。
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于产业上下游的合作力度,以及技术信息的共享限度,因为步调不一可能会影响整个安全保障体系的平衡,并存在潜在的技术隐患。
邹仕洪认为,通过文化可以传递信心,将守护个人隐私且不窥探他人隐私作为一种社会美德。
比如少数媒体为博人眼球,以可窥探别人的隐私为诱惑,通过曝光名人秘闻来骗取点击或购买其报道内容。
在此种“文化”熏陶下,用户如果长期浏览该类信息,心理上便会出现扭曲,进而形成窥探他人隐私的习惯。
应呼吁用户从自我做起,杜绝不良的猎奇心理。
高炽扬认为,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除了法律的监管,还需要安全管理技术的提高。
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依据分区域、按等级、多层次的防护思路进行安全规划、安全评估、安全加固与安全维护,并且对已有的安全技术进行改进与完善。
高炽扬建议,我国应尽快筹建专门机构进行监督,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网络认证标准体系,从技术角度降低个人信息被盗用的风险。
公众信息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专家认为,互联网企业要强化自律,加强技术和管理,普通大众也要提高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防范网络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子河说,公众可根据个人意愿来提供信息,发现个人信息泄漏,要积极向信息管理者提出投诉。
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课题组的调研显示,面对日益严重的个人信息滥用状况,仅有4%左右的公众进行过投诉或者提起过诉讼。
其中,仅有8.1%的人通过投诉或者诉讼获得了救济或者达到了目的,其他的或者因为处理个人信息的机构推诿、搪塞而不了了之,或者因为当事人预料到无法通过投诉、诉讼得不到救济而中途放弃。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沈奎林提交了《关于制定出台〈公民信息保护法〉,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合法权益的建议》提案。
他建议,加大保护个人信息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个人信息安全防范知识,增强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周汉华告诉半月谈记者,应该设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执法机关,通过行政执法、刑事执法、民事救济手段配合建立行业自律的机制,同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个人权利保护教育,使信息主体知道怎么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
近日,半月谈网和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推出了《公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权》调查,多数网民建议,要保障个人在信息泄露后有获得补偿和救济的权利,明确机构对公民个人信息流失所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
比如银行信息泄露后个人账户中的钱被盗,银行需对个人损失进行补偿。
相关专家表示,网民的这些建言很有代表性,说明普通民众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正在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