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之我见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代代相传并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切实临床疗效的医学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倡导天人相应、宝命全形、整体观念等思维方式的哲学思想至为密切,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和解释依据,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历代文化为背景,逐步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直至今天还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中医是用天然药物的药性,一方面培扶正气(健康的细胞),一方面化解致病细菌。
西药一个品种、一个化学分子式,全世界制药厂生产都一个样。
而中草药是地球几亿年进化形成的天然药物,与产地、采集时间、方式、加工炮制技术、储存、服用方法方式等有密切关系。
牛膝、防已可因产地不同而功效各异。
生地加工成熟地。
陈皮、半夏储存时间越久功效愈佳。
有的药需后下、有的需先煎,有的药物采摘时间有严格限制。
近几十年为了我们发明了中医化学,即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研究中药成分。
也就是说,把中医最终还原为西医学,将草木、动物、植物、矿物质等中药最终以化学分子式来体现。
这种方法合适吗?化学的配方可以完全还原中成药的疗效吗?如果能,那也就无所谓中医和西医了。
中国人用这种方法试图弥补中药药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大错特错,这对中药根本于事无补。
大家知道,中医的单方并不多,在实际中使用的大多是复方,《黄帝内经》载方13,《伤寒论》载方113,《本草纲目》载方11000,绝大多数都是复方。
中药的复方是按君、臣、佐、使配伍而成。
复方的配合,治病只是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调节阴阳平衡,扶持正气。
那么何为阴阳平衡?何为正气、邪气、清气、浊气、病气?在西医贫乏的词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语词。
那么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复方,你最终想说明什么?再说,每一种中药中都有几十种、甚至百种化学成分,比如山植的化学成分就有七十余种,这样算下来,一副汤剂就很可能有上百种。
上千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又是如何体现君、臣、佐、使原则的?化学检测的方法可以回答得了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有一剂“当归补血汤”,用黄芪和当归组方,它是根据中医“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生于无形之气”的原理,实际上并不是补血而是补气。
如果要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说明药理,那么你就必须解释什么是“气”,这个“气”相对应的是西医中的哪个东西,这个“气”与血又有什么重要的关系,黄芪中哪一种化学成分与“气”的哪一个部分发生作用。
如果解释不了“气”,那么即使把当归和黄芪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再清楚,同样无法说明中药的药理。
不要认为这个那个中药制剂就是中药。
这些药剂全是从草药中提取的所谓有效成分,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它分离了自然草药中的其它所谓无效成分,其实恰恰是那些无效成分与有效成分的原生态的结合,才是没有副作用的。
借中药之名掺入西药,一时竟成时尚。
如果说中草药有副作用,那么西药也有副作用。
中医的药草已经过几千年几亿人次的尝试(也可说是临床应用),而西药临床应用不过上百年,一些西医新药仅仅几年就匆忙上市了。
在推广使用中发现种种副作用,这样的事例不少。
举一个实例,某人慢性泄泻,尽管非常讲究卫生,但几年来一不当心,便要拉肚子。
去看西医,一次次化验大小便,显微镜下却找不到病菌。
西医医生无可奈何。
后来遇到一中医,诊断说是脾胃虚弱,开了中药煎汤吃了十几帖,竟治好了慢性泄泻。
某人慢性泄泻原因是脾胃虚弱,而非细菌病毒所致,化验大小便,吃抗生素类西药又有何用?
又如“红楼梦”的林黛玉体弱多病,按今天说法就是肺结核痨病,按照宫廷皇家中医阴阳五行诊断,吃了那么多的名贵中药,还是红颜薄命。
林黛玉的肺结核痨病放到现在是很容易治的,只要用X检查和种种的特效抗生素,再加
大观园顶级富豪般的生活环境,不消三五个月,定能治好林黛玉的肺结核痨病。
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两者发展途径、思维方法和治病着眼点都不同,中医强调阴阳五行整体调理治疗,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来治愈疾病。
然而林黛玉患相思病吃不下睡不着,又如何产生免疫力去抵抗结核菌病毒?
人们一提到医,就想到药,其实不用药也可以治病。
好多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胃病、肥胖等,不吃药,仅改变饮食结构也能达到比吃药更好的效果。
在饮食上把过量的蛋白质、过量的脂肪、过量的胆固醇和过量的盐减少至安全水平,坚持体育锻炼、体力劳动,那么人类就会基本上消除现代文明病的隐患,尤其会消除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肾病和癌症的隐患。
要想获得持久的健康,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意志力,因为,传统食品的味道太诱人,以至我们很难舍弃对它的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