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3 化学免疫
2.1.3.1 免疫: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而产生抗
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2.1.3.2 免疫的严格涵义:
①.抗病力必须是周体性; ②.抗病力必须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甚至是可以 遗传的。
2.1.3.3 化学免疫:通过化学物质或广义的杀菌剂的应用,
使植物产生免疫性。用化学方法获得的抗病力,被称为诱导 系统抗病性。高水平的抗病性即接近于免疫性。
C 、对细胞膜组分甾醇的破坏:三唑类、吗啉类抑制麦角 甾醇的合成。这类药剂一般不易产生抗性。
D、环烃类杀菌剂可破坏线粒体膜,使外膜膨胀,内膜溶 化;多果定可与膜上的脂质结合,改变膜的透性。
3.4.1.3 杀菌剂破坏菌体细胞内多种细胞器或其 他结构
杀菌剂破坏菌体细胞器如线粒体、核糖体或其它细胞结 构如纺锤体等,这些细胞器和细胞结构的破坏是各种杀菌 剂不同作用的不同结果,会导致菌体代谢的变化。
1935年Du Pont公司又发现代森钠的杀菌活性,并于 1943 年投入生产。
1.2.2 内吸杀菌剂的出现
1960年Uniroyal(有利来路)公司发现萎锈灵的内吸杀菌活 性,从而使内吸杀菌剂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66年,萎锈灵和氧化萎锈灵同时商品化,后来相继出 现了苯来特、十三吗啉、甲基硫菌灵等。
2.3.2 种苗消毒
2.3.3 土壤消毒
2.3.2 种苗消毒
含义:用农药处理种子或苗木使之在播种或栽植后不受
土传、种传性病原菌危害的方法。
原理:
①. 药剂对种苗表面上或在内部潜伏的病原菌产 生杀灭作用。 ②. 药剂在种苗周围的生长环境中形成扩散层, 在扩散层内活动的病原菌可被药剂杀死或抑制。
方法:
第二节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
2.1 防治原理 2.1.1 化学保护 2.1.2 化学治疗 2.1.3 化学免疫
2.2 杀菌剂应用 2.2.1 防治策略 2.2.2 使用方法
2.1.1 化学保护
2.1.1.1 含义:
指病菌侵入寄主植物之前用药剂将病原菌杀死或阻止其侵 入 ,以使植物得到保护。
2.1.1.2 保护途径:
1. 对真菌细胞壁形成的影响: • 影响几丁质合成酶的活性,使细胞壁形成受阻。如十
三吗啉、苯莱特、多氧霉素、抑霉唑等的作用。
▪ 影响细胞壁其它组分(几丁质以外)的改变或异形:稻瘟 灵能减少脂质物质的合成;丙酰胺能影响纤维素合成;抗 生素影响细胞壁上多聚糖的合成。
▪ 对细胞壁形成或功能破坏的间接作用: 异稻瘟净能改变 膜的通透性,使合成细胞壁的UDP-N-乙酰氨基葡糖不能 从膜的内面运出外面,从而减少几丁质的合成;咪唑类杀 菌剂能使几丁质异常增多;
3.4.1.2 杀菌剂对细胞膜的破坏
• 菌体细胞膜是由许多亚单位组成的,每个亚单位主要含 有类脂质、蛋白质、甾醇和一些盐类,这些亚单位由金属 桥和疏水键连结起来。 A、细胞膜结构受破坏: 有机硫杀菌剂能与膜上的金属桥或 疏水键结合,使膜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细胞死亡。
B、对膜上一些酶活性的影响:异稻瘟净和克瘟散抑制磷 脂N-甲基转移酶活性,影响卵磷脂正常合成;铜、汞等 能与ATP酶结合,改变膜透性。
70年代,以三唑酮为代表的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受到普遍 重视。
1977年瑞士Ciba-Geigy公司成功的开发出防治卵菌所致 病害的优良内吸杀菌剂甲霜灵,不仅高效,用量少,而且具 有双向传导性能,使内吸杀菌剂进入广泛应用的新阶段。
1.3 杀菌剂的分类
1.3.1 按防治对象分类
• 杀真菌剂(fungicides):防治真菌性植物病害的杀菌剂。 • 杀细菌剂(bactericides):防治细菌性植物病害杀菌剂。 • 杀病毒剂(viricides):防治病毒性植物病害的杀菌剂。
3.3 作用方式
1.杀菌作用: 杀菌剂真正把病菌杀死,不再成活的作用方 式。中毒表现主要是孢子不能萌发。作用机制主要是影响 菌体内的生物氧化作用。非内吸性杀菌剂如铜、硫制剂均 为杀菌作用。 2. 抑菌作用:杀菌剂只能抑制菌体生命活动的某一过程, 并非把病菌杀死的作用方式。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内生物 合成的过程。中毒表现为抑制病菌孢子、子囊壳、分生孢 子、子囊孢子、附着孢、吸孢的形成等。
1.3.2 按作用方式和机制分类 1.3.3 按来源及化学结构分类 1.3.4 按使用方式分类
1.3.2 按作用方式和机制分类
①.保护剂: 植物感病前施用,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或杀死萌发
的病原孢子,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染危害的杀菌剂。
②.治疗剂:于植物感病后施用,直接杀死已侵入植物的病原
菌的杀菌剂,也称铲除剂。要求具有较强渗透性和杀菌能力。
③. 内吸性杀菌剂:通过植物根、茎、叶部吸收进入植物体,
在植物体内输导到达作用部位的杀菌剂。
④.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抑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一
类杀菌剂。
1.3.3 按来源及化学结构分类
①. 化学合成杀菌剂: • 无机杀菌剂: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元素和无机化合物。 • 有机杀菌剂:具有杀菌作用的有机化合物。按其结构又可分为 有机硫、有机磷、有机砷、苯并咪 唑类等多种类型。
杀菌剂
sunny
▪ 第一节 杀菌剂的概述 ▪ 第二节 植物化学病害防治原理 ▪ 第三节 杀菌剂作用机制 ▪ 第四节 杀菌剂各论
第一节 杀菌剂的概述
1.1 杀菌剂的含义 在一定剂量或浓度下,具有杀死植物病原物
(真菌、细菌、类菌质体、病毒和立克次氏体), 或抑制其生长发育的农药。 1.2 杀菌剂发展简史 1.3 杀菌剂的分类
1.2 杀菌剂发展简史
⒈2.1 早期植物病害化学防治
公元前1000年,发现了硫磺的防病作用, 1824年发现其对桃白粉 病有特效后,得到广泛应用;
1882年法国lardet 发现波尔多液对葡萄霜霉病的良 好防效;
1934年W.H. Tisdale等报道了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的杀菌 作用,开辟了有机化合物作为杀菌剂的新纪元(福美类与代森 类);
2.对细菌细胞壁的影响:
• 细菌细胞壁含有肽多糖、脂多糖和胞壁酸等。 肽多糖是 一种由多聚糖和多肽交叉连结而成的一种复杂的化合物。 • 抗霉唑会抑制C-55-聚异戊烯醇的合成,同时有C-40-聚异 戊烯醇的积累,甲羟戊酸不能掺入,从而影响细胞壁的合成。 • 青霉素结构与胞壁质(即肽多糖)未端D-丙氨酰-D-丙氨酸相 似,可竞争性与转肽酶结合,抑制转肽酶与肽多糖的结合。
3.3 作用方式
3. 削弱病菌致病性: 使病菌不能在植物组织中定植, 或虽可定植也不能引起发病。机制在于阻止或抑制 导管中病原菌的移动;抑制致病菌酶系的形成或中 和其毒性;抵抗其穿透作用等。
4. 增强作物抗病性:通过诱发或刺激植物特定的抗性 机制,或以非特异的方式改变寄主植物的代谢途径, 使其降低对病菌的敏感性。诱导生成植物保卫素, 降低对病原毒素的敏感性,或提高植物钝化毒素的 能力。
①.拌种法; ②.浸种法; ③.湿拌种法; ④.浸秧和蘸根法
2.3.3 土壤消毒
1.含义:
用杀菌剂处理土壤,防治土、种传病害的施药方法。
2.方法:①.浇灌法:水溶性大的农药。
②.翻混法:多结合施肥进行,节省劳力和时间。 ③.注射法:用土壤注射器在一定距离注入药液。
3.影响药效的因素:
①.药剂理化性状: 蒸汽压、水溶性影响分布,持效期影响“候种期”及药效。 ②.土壤因素:
2.1.2.2 治疗途径与方法:
①.表面治疗作用:杀菌剂只能杀死附着于植物和种子表面的病菌或 抑制其生长。如硫制剂防治白粉病。 ②.内部治疗作用:杀菌剂能渗透到植物内部并传导到其他部位,对 病菌直接产生毒力或影响植物代谢,抑制病菌的致病过程,使病害减 轻或消除。 ③.外部(局部)治疗作用:将被病菌侵染的树干或枝条用刀子刮去 病部,然后用杀菌剂消毒,再涂上保护剂或防水剂,以防止病菌再次 侵染。
3.4.2.2对有氧呼吸的影响
④.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破坏膜透性和线粒体结构的药物及-SH影响的药物,会 影响氧化磷酸化。磷酸化抑制剂(锡化物)抑制ATP合成 酶活性影响磷酸化。
⑤.对脂肪酸氧化的影响: • 作用于辅酶A的杀菌剂会阻碍β-氧化; • 多果定抑制乙酸氧化; • 环烃类能诱导线粒体膜和内质网上脂质过氧化反应。
②. 农用抗生素: 微生物(放线菌)所产生的抑制或杀死其它有害生物的物质,称抗生素。
使用浓度低,用量少,防效高, 一般具有良好的内吸治疗活性,选择 性强,持效期 短,对人畜、植物安全。 ③. 植物杀菌素:
高等植物体含有的对病原菌有杀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1.3.4 按使用方式分类
①. 喷布剂: ②. 种子处理剂: ③. 土壤处理剂: ④. 熏蒸和熏烟剂: ⑤. 保鲜剂:
2.2 防治策略
2.2.1 选用经济有效的品种 2.2.2 采用较低的使用量 2.2.3 最少施药次数 2.2.4 使用最简便施药方法
2.3 使用方法
2.3.1 田间施药
药剂种类与使用浓度:根据作物和病害考虑要选用 的药剂种类;根据作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类、生长期和气候条件 以及农药制剂的类型考虑使用浓度。
喷药时期和重复施药次数:主要决定于病害的发生 和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根据气候条件来决 定(影响药剂残效)
研究杀菌剂进入病菌体内到达作用点后,引起 菌体内生理生化异常反应,破坏菌体正常代谢,使 菌体中毒死亡的学科。
3.1.2 研究内容:
防病原理;杀菌作用方式;杀菌作用机理;剂 量-效应关系;选择性;抗药性等。
3.2 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药剂透入菌体细胞内部的屏障主要是细胞壁和细胞膜。 菌体细胞壁不会妨碍化合物通过;通过被动运输或主动 运输透入细胞膜,主要通过被动转运而进入。 杀菌剂的移动一般对杀菌毒力没有大的影响,而一些对特 定细胞器有毒性的药剂,因其外存在静止水层会受到一定影 响。
①.对乙酰辅酶A形成的影响:克菌丹影响丙酮酸脱羧作用; ②.对三羧酸循环的影响:主要作用于TCP过程中的某个酶系 ③.对菌体呼吸链功能的影响:
• 敌枯双抑制辅酶Ⅰ的合成; • 敌克松抑制NADH与Cyt(细胞色素)C氧化酶间的电子
传递; • 萎锈灵影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中琥珀酸脱氢酶系到辅
酶Q之间的非血红铁硫蛋白(FeSPP)。
克菌丹影响丙酮酸脱羧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棉铃红腐病菌 经克菌丹处理后,细胞内有丙酮酸积累而没有乙酰辅酶A的形成。
百菌清作用于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参与3-磷酸甘醛到1,3-二 磷酸甘油酸的代谢过程),使酶活性丧失。
1,3二磷酸甘油酸
杀菌剂对葡萄糖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的作用
3.4.2.2对有氧呼吸的影响
3.4.2 杀菌剂对菌体代谢的干扰—对能量生成的影响
3.4.2.1 对糖酵解的影响
• 间接作用:铜、汞制剂会破坏细胞膜结构,使K+等外渗,从 而使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等活性受抑制,阻碍EMP途径。 • 直接作用:铜、汞制剂与酶上含的-SH形成复合物,使丙酮酸 激酶、己糖激酶、丙酮酸脱羧酶活性受干扰;
3.4 杀菌剂作用原理
3.4.1 杀菌剂破坏菌体细胞结构 3.4.2 杀菌剂对菌体代谢的干扰
——对能量生成的影响 3.4.3 杀菌剂对菌体代谢的干扰
——对生物合成的影响
3.4.1.1 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
• 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纤维素,此外还 有色素、多糖物质、少量果胶、蛋白质和微量的碳 水化合物、脂肪和矿物质等;细菌主要是肽多糖。
温度:高,促进蒸发、吸附量小、有利于扩散。 湿度:高,不利蒸发、增加吸附、不利扩散。 有机质:含量多,吸附强,不利于扩散。 类型:粘土持水性强,砂土易淋溶、散失。
第三节 杀菌剂作用机制
3.1 杀菌剂毒理概念 3.2 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3.3 作用方式 3.4 作用原理
3.1 概念
3.1.1 含义:
3.4.3 杀菌剂对菌体代谢的干扰—对生物合成的影响
3.4.3.1对核酸合成和功能的影响
①.掺假核酸的作用:苯莱特、多菌灵等在结构上与碱基相似, 参与核酸合成,令其失去原有功能。 ②.影响碱基或核苷的合成: • 2-氨基嘧啶类抑制腺苷脱氨酶活性干扰嘌呤代谢; • 6-氮杂尿嘧啶类抑制尿嘧啶合成。 ③.核酸合成受阻: • 甲霜灵抑制RNA聚合酶Ⅰ,使rRNA合成受阻; • 放线菌素D与DNA的鸟嘌呤结合,对依赖DNA的RNA聚合 酶起抑制作用; • 丝裂霉素使模板DNA的鸟嘌呤和胞嘧啶联结成桥架,导致
①. 消灭病害侵染源即在接种体来源上施药: ②. 保护易感寄主,在可能被侵染作物或农产品表面施药;
2.1.1.3 施药方法
植物表面施药;种苗处理;土壤处理;其他保护措施
2.1.2 化学治疗
2.1.2.1 含义:在病原菌侵染植物或发病以后施用杀菌剂,抑制病
菌的生长或致病过程,使植物病害停止发展或使植株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