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的商谈环境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贝马斯的商谈环境探析
姚纪纲;门建石
【摘要】In modern society,with the change of power and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wealth,because of the drive of power and interes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came increasingly estranged,filled with tension and indifference.In dealing with this situation,Habermas,a contemporary German philosopher,has tried to establish an "ideal environment for discourse" to achieve a reasonable and orderly discourse between the subjects.Starting from that the ideal environment for discourse is the realistic need for the critic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our conditions of the ideal environment for discourse,discusses the cornerstone role that the universal pragmatics played in turning of the ideal environment for discourse into realistic environment,and talks about the discourse environment proposed by Habermas in general.%现代社会里,随着权力的分合变换和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权力和利益的驱动而变得日趋疏远,甚至充斥着紧张与冷漠。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曾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理想的商谈环境"来实现主体间合理有序的商谈、沟通。
本文以理想商谈环境是批判工具理性的现实需要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商谈环境的四项条件,论述了普遍语用学在理想商谈环境转为现实商谈环境的基石作用,概括性地对哈氏的商谈环境进行了探析。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1(023)012
【总页数】2页(P14-15)
【关键词】哈贝马斯;商谈;话语;商谈环境
【作者】姚纪纲;门建石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9
商谈理论是哈贝马斯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商谈理论中他首要提出的问题就是谁可以参与商谈。
假如以理智作为准绳的话,这似乎就陷入了一种“悖论”:一方面只有理智的人才能参与商谈;另一方面,人是否理智只有在商谈中才可评判和确定。
为避开这一“悖论”,他提出了“理想的商谈环境”,并把此作为商谈的前提。
在其理论渊源上,哈贝马斯是通过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提出“理想的商谈环境”的。
人类主体在全力以赴地认识客体和把握客体的过程中,不断消除着周围客体的神秘性,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人类主体也学会了自我控制,学会了压制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说工具理性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带来诸多非理性。
特别是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工具理性得到了高度膨胀,几近忘记了自己的最初意图和使命,它甚至还有了作为方法论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资本主义的一切,并渗透到了公共生活的领域,也就是所谓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对权力和物质财富的极度追求中,唯一的动力就是对世俗享受的追求欲望,人们原有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已渐渐平淡几近丧失。
马克斯·韦伯认为,总有一天,“人们会在‘失落了意义’和‘失落了自由’的牢笼中死去。
”[1]在韦伯之后,在对“工具理性”的批驳上,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学
者主张对“单向度的社会”进行“大拒绝”;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为代表的学者是把人类的理性都当作“工具理性”并唾弃为“全面的堕落”等。
哈贝马斯与韦伯等学者不同,他虽然同样批判“工具理性”,但他不同意断言理性已在当代社会荡然无存的观点,主张用“实践理性”来取代先验的形而上学理性观,由此表达以话语交往形式进行的人际交往中的交往理性。
在哈贝马斯看来,要想破除人们对“工具理性”的迷信,就必须恢复“交往理性”,这将有助于把人从压抑、扭曲的制度体系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由、民主的生活世界。
达此目标,一个自由、宽松和平等的交往环境就成为必须,这就是哈贝马斯构想的“理想的商谈环境”。
所谓理想的商谈环境就是一种交往主体在社会中的交往能力,是一种处于事实性与规范之间的能力,既不是一种经验现象,也不完全是一种虚构。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理想的商谈环境呢?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商谈环境”应该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分别是:
1.所有潜在的商谈参与者必都有同等机遇来采取语言行动,以至于他们随时可以开始商谈,并通过赞成与反对、提问与回答的方式来延续商谈。
2.所有商谈参与者必须享有同等的机遇,来提出解释、主张、建议、说明和辩解(这意味着建构地采用语言行动),并对规范性要求做出研究、论证或反驳,以至于任何先入之见都无法长久逃脱研究与批判。
3.获准参与商谈的只有这样一些对话者,他们作为行动者有同等机遇,来采取典型性对话行动,即表达其观点、感受和愿望,因为只有取得个人表述间的彼此协调、介入行动内在联系的各色人等间的彼此协调,才能确保行动者同样作为商谈参与者做到开诚布公、披露自己的内心。
4.获准参与商谈的只有这样一些对话者,他们作为行动者享有同等机遇,来采取范导性对话行动,即施令、认可与禁止、允许与拒绝、解释与提问等等,因为只有取得完全是相互性的行为期待,排除单方面受制于行动规范与评价规范而造成的另一
方面的特权化,才能确保形式上的均等机会,以便人们开始与延续商谈,并在事实上解除强制,涉入摆脱经验与行动负担的商谈性对话领域[2]。
从以上四点不难看出,对于理想的商谈环境,哈贝马斯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其一,理想的商谈环境首先是一个开放的环境。
“所有商谈者”实质上是说明“理想的商谈环境”是向任何人开放,在这个环境中,任何人,不论他的学历、出身、地位、种族、民族,只要他愿意和其他人进行商谈,那他就可以加入商谈。
在这样的商谈环境中存在的只有“潜在的参与者”,而没有“绝对的陌生人”。
同时,商谈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也是开放的,如果有需要,商谈的时间和商谈的空间都是不受限制的,所有具有商谈主体资质且愿意商谈的商谈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可以进行商谈的。
其二,理想的商谈环境是一个民主的环境。
也就是说,理想的商谈环境是不允许专制或是特权存在的,所有商谈者都有义务用话语的正义性和多元性制止极权的非正义性,自愿地与他者一起寻求真理。
在这个环境中,商谈的参与者只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这个环境绝不容许任何有特权的人存在,也不容许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力量存在,不受权威和利益等众多外在因素的干扰。
在这样的商谈环境中,每一个商谈者也仅仅就是一个商谈者,没有任何特殊的人存在。
理想的商谈环境又是如何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商谈环境呢,哈贝马斯也作了探讨。
他认为,建立公正合理的话语规则和程序,也就是商谈规则和程序是现实理想商谈环境转化为现实商谈环境的唯一途径。
话语或言语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基本元素,能否使用公正合理的话语规则进行商谈,是理想商谈环境转为现实商谈环境的关键,也是主体间交往合理性实现的关键。
对此,哈贝马斯将他的“普遍语用学”作为了实现这一转换的基石。
普遍语用学就是分析话语行为、研究话语的交往职能、探讨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二者如何达到相互理解的规范性、一般性的前提条件的学说。
就其本质目的来说,普遍语用学关心的不是人的话语能力,而是人的交往能力。
话语行为就
是指人们为实现商谈目的在具体的商谈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所有的话语行为在哈贝马斯看来就隐含着“双重结构”,也即平常所说的“以言表意”和“以言行事”两个方面,前者实现着“内容交往”的功能,后者实现着“角色交往”的功能。
哈贝马斯把话语行为(言语行为)分为交往型的话语行为、确认型的话语行为、表白型的话语行为和规制型的话语行为四类。
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探究要怎样才能满足这四类话语行为的有效性要求。
因为在“理想的商谈环境”中,话语的有效性是唯一的制约因素。
话语行为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性,哈贝马斯作了如下规定:第一,话语表达的可领会性,就是语句在其陈述的有效性上有赖于言语者的预先理解。
第二,话语表达的真实性,就是语句在其陈述的有效性上有赖于事实的存在。
第三,话语表达的真诚性,就是句子意向的表达依赖于说话者是否真的有此意向。
主体的言语只有符合以上条件,才能进入真正的商谈,反之则是“伪商谈”。
第四,话语表达的正当性,就是语句施行的有效性依赖于该语用行为是否与规范的情景条件相一致。
哈贝马斯意图通过对话语有效性规则的界定来排除实际生活中存在商谈中所受到的话语霸权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对商谈环境的干涉,也即是消除“公共权威”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尽管哈贝马斯的“理想的商谈环境”转化为现实的商谈环境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具有乌托邦色彩,但是,“理想的商谈环境”作为他构建的“交往社会”的一个模型,为交往理性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
特别是在交往形式多样化的今天,网络交往的迅速发展更是突破了传统的种种束缚,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想商谈环境的片面化发展和呈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哈贝马斯的“理想的商谈环境”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关文献】
[1]姬金铎.韦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2.
[2][德]德特勒夫·霍斯特.哈贝马斯[M].鲁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