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马莹华刘世丽
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置身于网络空间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

由于网络空间的超时空性使网络这种现代化的交际工具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时效性、经济性和丰富的信息含量等特质,因而网络人际交往正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然而,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以网络为载体的交往方式在促进人们的全球意识、效率观念、信息知识、平等观念增长的同时,也难免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来讲,他们的心理成熟、发展较之成年人相对薄弱,更容易受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深入研究网络交往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效应,并建构相应的对策方案,引导青少年网上交往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

一、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
E-m ail、网上可视或不可视电话、网上电子公告板(BBS)、网上聊天室(IRC)、由个人或单位主页构成的虚拟社区以及通过局域网进行的其他网上传输等是目前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

其中,E-m ail(电子邮件)是最基本的一种网络沟通形式,主要用于电子信函的发送、传递和接受。

电子邮件具有方便快捷、迅速可靠、费用低廉的特点;网络电话是通过Internet来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电话之间的通话,它降低了远距离话费,从而使空间距离将不再成为人们的交往障碍;IRC(Internet Rela y Chattin g,Internet在线聊天系统)是一种以书面文字符号形式进行的即时生动的交谈工具,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流;电子公告牌系统、虚拟社区、游戏娱乐室等也都以其良好的性能与服务深受网民的欢迎。

形式多样的网络人际交往给网民们获取和发布信息、交友聊天从而获得情感的满足、宣泄和支持以及进行电子商务、网上购物、休闲娱乐等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综观这些人际活动本身,其基本特征如下:
1.交往角色的虚拟性。

同现实的人际交往相比,网络交往无疑是虚拟性的。

电子网络空间取代了现实社会人际交往所依附的特定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这使网上交往仅具有功能上的实在性。

用户可以随意填写E-m ail、IRC或BBS的注册表、登记表等就能够获得相应的角色身份。

这种虚拟的角色使交往双方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而有一种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心理放纵感,从而使网上交往且有匿名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

超越了现实角色的种种条件限制,网上的人际交往犹如梦境,仿佛任何事都可以如愿以偿。

2.交往角色心理的间接性。

网上人际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使角色心理具有明显的非直接性。

人们虽然可以通过文字来描述形象、传情达意、表示心迹,但网络的交流大多是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描述的是精心包装过的心理自我,这种心理自我往往与现实自我相距其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这为交往者尤其是性格内向者提供了较大的交往空间,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迅速建立,但其所存在的负面性和强烈的理想化色彩又不利于人际交往的稳定化。

3.交往主体的弱社会性。

现实社会中,每一个行动者总是被打上特定的社会烙印,带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特征,而互联网空间是一个既隐匿又高速奔驰的时代列车,人们在其中的各种互动活动,既不被人监视,也不用太顾忌社会规范的压力。

网上交往取消了一切现实交往中的社会地位、文化、身份和职业的区别,人们第一次领悟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其结果之一就是交往主体弱社会性的普遍增长。

人们在体味“言论自由”的同时,也
・36・
丧失了必要的社会性,包括社会道德的败坏和精神的沦丧。

4.交往过程及效果的弱规范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往行为和后果总是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而网络交往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参照体系。

在这里跨越了国家、民族、文化、地域的区别,并把众多人约定而成的规范弃之一旁,或公然只有技术上的T CP/IP通信协议是人们交往遵循的唯一规范。

这种弱规范性的情况,必然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

二、网上人际交往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
目前,青少年上网选择的交往方式主要是通过BBS、w w w聊天,接发E-m ail信件,参加BBS版面活动以及进行网上传呼和游戏、娱乐、交友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在现实生活里的心理压力,并强化了民主、平等和自主的现代意识;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心理机制的不成熟,使网络人际交往更多地表现出其如下负面效应。

1.由上网成瘾引发的心理孤独和压抑。

上网成瘾主要是由于对网络的利用不当而造成的。

主要表现为:一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

严重者整天沉溺于网络,其至不吃不喝不睡,通宵达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

网络信息内容的丰富及交往方式的方便快捷使上网成瘾在青少年当中普遍存在,中国科技大学校园网LOVE版上一篇题为《虚无的恋情》生动地记载了一个网虫的独白:“那时我整天泡在茶室里,象吃了鸦片一样,极上瘾,午饭都省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神经衰弱了。

”①上网成瘾会导致使青少年大大减少参加日常社交活动的时间,甚至疏远现实的人际交往,其结果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指出的国际互联网会制造一个充满孤单者的世界。

②卡内基梅龙大学心理学家克劳特主持的调查也表明,经常使用因特网及电子邮件的调查对象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明显减少,孤独感加剧,并出现了严重的压抑现象,而且无论什么人,电脑使用得越多,孤独感和压抑感就越强。

③可见网络人际交往一旦成瘾,其后果相当严重。

2.由网络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及其心理的间接性引发的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聊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甚至也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

这使很多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对他人言论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

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网民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在网上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

而一旦网上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定下来,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异时,就会出现网民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

学者们对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调查往往会发现这种情况。

如一项对清华大学学生使用BBS的心理调查显示越在公开场合不敢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越会由于BBS的匿名性而敢于大胆发表意见,越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搞不好的学生越是虚拟世界里的人际高手。

④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如果频繁地转换,必然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

3.由网络交往主体的弱社会性及其网上言行的弱规范性引发的焦虑心理和电子犯罪心理。

网络交往主体不再是现实中受社会传统和规范约束的行为者,他们自由自在、无所不为的网上行为特征使网络安全与犯罪问题凸现出来。

人们时刻担心自己的电脑被网络黑客所光顾,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被偷窃,担心电子邮件后面的病毒,担心从网上走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的陌生人”。

而在层出不穷而又形形色色的网络病毒、黑客和其他犯罪搞得人们应接不暇、身心疲惫的同时,受害最大的群体莫过于青少年了。

一方面,青少年是网络犯罪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如一名犯罪分子自己所承认的:“对没有成年人监护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⑤青少年上网由安全而引发的焦虑心理已经相当普遍;另一方面,一些青少年受好奇和冒险心理的支配,本身成为网络犯罪的行动者。

国内学者何济川在其《网络“黑客”何以多为青少年?》一文中为我们深入透彻地分析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和行为。


4.由网上异性交往引发的情感问题。

与现实交往不同,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情感环境,青少年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接地与异性交往,但另一方面,这种真真假假、半真半假、时真时假的交往则又给青少年心
・37・
理情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从大量的网上调查来看,青少年交往的情感问题不外乎这么几种:⑴在现实中遭遇失恋或其他挫折时,上网寻求心理寄托和解脱;⑵对网恋虚幻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从而过分相信网恋,付出太多,感情受到极大伤害;⑶出于对网恋真实性一面的不信任,从而游戏感情;⑷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缺乏责任感使婚外恋和多角恋正越来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实践:⑸现实时空的局限使网恋的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感情投入后的情感挫伤。

可见网络恋爱是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网恋对青少年心理的冲击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相关对策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网络人际交往尽管有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开放式的交往环境、新颖别致的交往方式决定其必将成为未来社会人们交往的主导方式。

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应对网络人际交往给青少年心理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则是社会、也是青年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首要任务。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

高度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负面影响,把教育计划向低龄化延伸。

中国互联中心的调查统计显示了我国青少年上网的低龄化趋势,这要求教育者应具有相应的超前意识。

⑦在教育观念上,由传统的单向教授思想向双向互动教授观念转变,注重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教育心理和能力;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把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借助新媒介的高科技含量,对青少年进行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在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之外,要加强网上道德教育和网络人际交往的规范教育,同时注重培养青少年吸收、利用、加工及创新网络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对不良信息和行为的抵御力。

2.对青少年网上心理健康进行有力的维护与引导。

首先要使青少年认识到网络的不良使用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和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避免上网成瘾症的发生;其次,教育青少年要学会区分网络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能随意将网络生活习惯带到现实生活之中,更不能用网络人际交往完全替代现实人际交往,避免双重或多重人格等心理障碍的发生;再次,培养青少年网上安全防范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防止受到网络犯罪的侵害或自身走向犯罪;最后,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上的情感问题,要以认真负责的心态正确处理网恋问题。

3.建立和完善网络规范,加强网上立法和网络文明建设工作,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上环境。

一般而言青少年的行为和心态更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上成人交往的各种不良现象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影响,因为成人社会正是青少年向往、模仿和认同的对象,而这一点恰恰是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各种不良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必须加紧制定相关网络使用法规,规范网络社会行为,建立各种国际网络执法联合体。

各网站应加强管理工作,大力倡导网络文明风气,对于个别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行不仅应该及时删除,而且要号召网民就此展开讨论和批评,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树立网络正气。

4.大力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在搞好传统的学校心理教育、普及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的同时,利用现代手段建立和完善网上心理教育活动。

目前,网络心理测验是很多网站吸引网民的内容之一,但其形式和内容大多是娱乐性有余,而科学性不足,存在着心理测验编制过滥,测验过程达不到标准要求,测验分类的解释不规范,测验效果缺乏可靠保证等问题,这使一些想进行心理咨询和测验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不能得到真正解决。

因此,建立科学的心理网站及对现有普通站点心理栏目的规范管理迫在眉睫。

开展相关心理服务的站点首先必须经过专业机构的批准和资格认定,对心理测验的编制、解释和分类说明以及其他心理服务项目都要有专业人员来进行。

注释:
①②③⑤马倩:“对青少年网上交往行为的分析与引导”,青年研究,2000,(9):14-18
④蓝劲松、咏鹏:“BBS的使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个网上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0,(4):20-23
⑥何济川:“网络“黑客”何以多为青少年?”,当代青年研究, 1998,(5):15-18
⑦姚洪亮、王俊舫“网络人际互动对青少年心理的冲击和挑战”,中国青年研究,2000,(6):67-71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寒山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