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树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归纳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归纳总结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政治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归纳的人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框图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框图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众多的知识点。
本文将以高一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为例,为您呈现一份框图,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1. 自然地理环境1.1 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 大地构造学说- 板块理论与板块运动- 地震与火山的形成1.2 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与地壳演化- 地壳的组成和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演化过程1.3 气候与气候系统- 气候要素及其分布- 气候因素与气候类型-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1.4 水资源与分布- 水的重要性与利用- 世界水资源分布-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2. 人文地理环境2.1 人口与人口问题- 人口变动及其影响- 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 人口统计与研究方法2.2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与过程-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与城市问题2.3 农业与农村发展- 农业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 农村经济与农村改革- 农村社会问题与发展对策2.4 工业与工业区位- 工业化的概念与特点- 工业发展与工业区位选择- 工业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区域可持续发展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条件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与挑战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3.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路径- 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 区域合作与资源优化配置-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3.3 区域分工与区域发展- 区域分工的原则与模式- 区域间协调发展与互补优势-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与调控策略通过这份框图,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高一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要点和重点。
希望本文对您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并在地理学科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必背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必背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学科。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好地理对于理解世界、认识自然和人文环境非常重要。
地理必修二是高一学年的一门地理必修课程,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和背诵。
一、自然地理1. 世界地理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重点关注地理格局、地球航线、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首先要了解各大洲的位置和特点,掌握世界地理格局。
其次,需要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例如地球自转、倾斜和环流等因素。
此外,还要了解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2. 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是地理必修二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中国地理需要了解中国的地形、气候、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
对于地形,需要熟悉中国的山脉、高原、平原以及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等特征。
在气候方面,需要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此外,还需要了解中国的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包括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并掌握相应的防灾减灾知识。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必修二中的一大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和分布以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需要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人口分布的规律,了解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要掌握世界各大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2. 农业与工业农业与工业是地理必修二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农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需要了解农业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以及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同时,还要了解工业化的过程和影响,包括工业区的选择和布局,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三、地理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学研究和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了解地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灾害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高一地理第二册重点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二册重点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学科,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第二册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行星。
其中,地壳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最外层,地壳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变化,公转则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年份的长度。
二、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点位置的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经纬度坐标系统,经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范围从0°到180°东经或西经;纬度则是地球表面上点与赤道的夹角,范围从0°到90°北纬或南纬。
三、大气环流与气候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层内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形成的大规模气流,主要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等。
气候是指长期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气候受地理位置、环流系统、地形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四、地球的天然资源地球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植被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主要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两大类。
水资源是维持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雪等。
五、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的是地球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它包括资源配置、工业布局、农业布局、交通运输和城市规划等内容,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地区经济的特点和差异。
六、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的总和。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主要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是指人口较多、经济发达、社会功能较为复杂的居住地区,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和交通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框架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框架
以下是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归纳框架:
1. 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大小、位置和运动
-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 地球上的经纬网和地图投影
- 地图的种类、制图方法和应用
2.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 地球的气候和天气
-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 地球的土地资源和利用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人口与城市
-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 人口的结构和变化
-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4.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战略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5. 地理信息技术
- 遥感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制图
- 全球定位系统和导航技术
-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以上是地理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注重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高一地理内容繁多,需要培养良好的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地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一)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的客观性及其运动1.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证明方法包括天文观测、地震波传播和卫星测量等。
1.2 地球的自转及其影响•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地球上存在日晷、日影等现象。
1.3 地球的公转及其影响•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导致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节气的产生。
1.4 地球的倾斜及其影响•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各个地方的日照时间、气候和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第二章大气圈2.1 大气圈的组成及其特点•大气圈由气体和微粒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四层。
2.2 大气圈与人类的生存•大气圈对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农业生产等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然而,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圈产生污染和破坏。
2.3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大气环流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包括赤道低气压带、温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三个主要行星系统。
这些大气环流也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带划分。
2.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包括地球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第三章水圈与地表环境3.1 水圈概述•水圈指的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循环,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水蒸气和大气降水等形式。
3.2 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湿地、沼泽和地表径流等,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水资源来源。
3.3 地下水•在地质结构中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对于地表生态和灌溉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3.4 地表环境与生态系统•地表环境包括草原、森林、沙漠、荒漠等生态系统,这些系统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问题概述•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
4.2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指的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和利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未来世代的影响和损害。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重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重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活动的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高一地理必修二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深化,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和地球上的各种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高一地理必修二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地球的地貌、水文、气候和生态等方面。
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有助于我们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1. 地理的二维表达方法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对于地理学习非常重要。
地图上的比例尺、经纬度、等高线等是地理二维表达方法的重要内容。
2. 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对于认识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气候与气候区划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区划的基本原则和划分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农业、城市和工业等方面。
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经济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分布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农业与农业区划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对于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区划是根据不同农业生产特点和要求,将农业区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域。
3.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人类社会高度集聚的地区,了解城市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
三、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地球上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自然现象,包括地理景观、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等。
1. 地理景观地球的地理景观分为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2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地球的运动、自然地理现象、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展开。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地理知识体系。
一、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旋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这一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产生。
公转则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周期为一年,它带来了季节的变化和地球上温度、气候的差异。
二、大气和气候大气是地球的外层气体包裹,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
大气层中的气候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和大陆的分布、地形等。
气候类型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各具特色。
三、水文循环与河流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不断循环变化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河流是水文循环中的重要部分,它通过雨水补给,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
河流的流域特征、流向和水文特征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地貌形态及其演变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平原、盆地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外力作用(如水蚀、风蚀)的共同影响。
地貌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变迁。
五、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矿产、水资源等。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六、人口与城市化人口分布和迁移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它带来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高一必修二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每章知识点导言:地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高一必修二地理课程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地理的基本概念、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以每章为单位,总结高一必修二地理课程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一章:地球与地理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特征都与地球的运动和构造有关。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分别造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地球的构造是指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结构,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地幔是地壳下方的固态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GIS)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空间数据进行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技术。
GIS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GIS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农业管理等方面。
GIS的核心是空间数据,包括地理实体、属性数据和地理关系数据。
地理实体指地球上的各种物体和现象,属性数据是对地理实体特征的描述,地理关系数据描述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第三章:地球人口与城市地球人口是指全球人口的总和,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人口数量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率等因素决定,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各不相同。
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城市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与保护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和自然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
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高一必修二地理课本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课本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涉及到人与地球关系的学科,通过探索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
在高一的必修二地理课本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学习。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这些地理知识点:地球与地壳、地势与水系、气候及其变化、资源与环境。
一、地球与地壳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行星,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它由大块状的陆壳和连续的海壳组成。
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上分布着,它们的分布对地球气候、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影响。
二、地势与水系地势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它对水文循环、气候形成及人类活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水系指的是地球表面上各种形式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
不同地势和水系在地理环境上呈现出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气候及其变化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时间内的平均天气状况。
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温度、降水量、气压等多个要素。
气候变化对生物分布、土壤形成、灾害发生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四、资源与环境资源是人类活动所需的各类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
地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我们所依赖的自然环境。
通过高一必修二地理课本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上所述的各个知识点,在每个知识点中又有更加具体的内容展开。
地球与地壳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原理;地势与水系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势对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的影响;气候及其变化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气候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资源与环境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关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
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未来。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I—死亡率。
★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一一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一、环境的限制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线)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T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T行政区)★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二、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① 发达国家:卫星城和工业区多;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 大多是连绵带;人居环境质量高,城市绿化率高,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二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二进入高中后,新生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小编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二1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高一第二册地理知识点梳理

高一第二册地理知识点梳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成、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高一第二册的地理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第一章:宇宙和地球1. 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行的8颗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和宇宙尘埃组成。
太阳系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小部分,但对我们的生存、发展和认识宇宙有着重要影响。
2. 地球和月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多样化的行星,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多个要素。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地球的潮汐产生影响,并且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目标之一。
3. 天文测量通过天文测量可以了解宇宙中的距离、尺度、速度等重要参数。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三角测量、光度测量和多普勒效应。
第二章:地球的内部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由固态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壳的变动地壳的变动包括地质作用和地震活动。
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是地壳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原因。
3. 地震的原因和影响地震是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主要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
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破坏,还会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如海啸、地质灾害等。
第三章:地球的外部1. 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地球的外部地貌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
平原是指地势平坦的地带,高原是指相对较高的地区,山地是指地势崎岖复杂的区域,盆地指地势较低的地域,多为水系聚集的地方。
2. 河流的特点和重要作用河流是地球上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由源头、中游和下游三部分组成。
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水资源,还具有调节气候、运输、水土保持等重要作用。
3.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流动等环节。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对人口迁出地:利: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
不利: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对人口迁入地:利:人才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经济发展;不利有人口密度增加,环境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因素(2)经济因素(主导)。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俄罗斯等。
-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如印度、尼日利亚等。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些原始部落。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多为此模式。
-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转变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
3. 人口的迁移。
-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 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 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 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是从东部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例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与气候有关。
-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迁入西部。
二、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杜能的农业区位模型 2 中关村为什么成为科技园区的首选 3.牛仔裤的“生命过程”
案例研究
1 欧洲的农业模型; 2 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区位选择 3 石家庄的变化
课程标准
• 归纳人类所 面临的主要环 境问题。 • 了解人地关 系思想的历史 演变 • 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内涵 • 个人应具备 的态度和责任
课
探
题
索
读地图和照片研究城市变化
1自然因素解释城市的空间结构 2 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3 景观图片中地域文化的特点
案例研究
1 南京城市用地规模与结构 2 中国的城市郊区化 3 徽州文化
• 城市的空间结 构 • 城市化的进程 和特点 • 城市化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 地域文化对城 市的影响
课程标准
Hale Waihona Puke • 分析农业区位 因素,举例说 明主要农业地 域类型特点及 其形成条件 • 实例说明农业 或工业生产活 动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 生产活动中地 域联系的重要 性
知识联系
课
探
重点、难点
•农业区位因 素 •农业活动对 地理环境的 影响 •交通运输方 式和布局的 变化对聚落 空间形态的 影响
题
索
分析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
探
题
索
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
1 比较欧洲与中国人口增长 2 世界主要移民路线 3 地球承载力有极限吗
案例研究
1 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2 德国移民 3 中国人口究竟多少才合适
• 人口增长模 式 • 人口迁移的 主要原因 • 环境承载力 与合理人口 容量的区别
• 分析城市空 间结构,不 同规模城市 服务功能差 异 • 城市化对地 理环境的影 响 • 地域文化对 城市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人文地理
人文 地理
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探索”活动的引入方式
3.2工业区位——地图引入 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曲线图引入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模式图引入 3.3地域联系——流程图引入 2.2城市化——文字资料引入 2.3地域文化与城市是发展——景观图片对比引入
中 图 版 高 中 地 理 新 课 标 教 材
必修一
必修二 地 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必修三
宇 宙 与 地 球
海 洋 地 理
自 然 灾 害 与 防 治
城 乡 规 划
旅 游 地 理
环 境 保 护
初中地理
必修一
旅游地理
必修二
灾害地理
必修三
• 人口增长 模式及地区 分布 • 人口迁移 • 环境承载 力与人口合 理容量
知识联系
课 探 题 索
关注你身边的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
• 人类面临 的主要环境 问题 • 人地关系 思想的历史 演变 • 通向可持 续发展的道 路
1地球有什么委屈、不幸与悲哀 2 世界环境主题日 3“乐在其中”!
案例研究
1 中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 2 不同的做法 不同的结果 3 中国可持续发展10年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