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检查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检查研究进展
的R F是 指 IM 型 类 风 湿 因 子 , R 患 者 中 , F—IM 的 阳 g 在 A R g
度 以及血沉 、 医生和患者对病情 的评价 均高 于 A F阴性 组 , P 表明 A F检测有助 于 R P A的早期诊 断, 可作为 了解 R 并 A病
情活动性及其严 重性 的参考指标之 一。
曾颖瑜 综述 陶怡 审校
广 州 医 学 院 第 二 附属 医 院 ( 州 50 6 ) 广 12 0
类风湿 关节 炎(hu tdatri,R 是 一种 致畸性 rema i r is A) o ht 很 高的疾病 , 未经治疗的 患者 2年 内即可 出现不 可逆的骨 关 节破 坏。因此 , 关于 R A早期诊 断的研 究一 直受到 有 关学者
1 类 风 湿 因 子 (hu a i f t , F) 隐 匿 性 类 风 rem t d a o R 及 o c r
湿 因 子 类风湿因子是抗 变性 X 分子 的 F g G c片段 的 自身抗体 , 存在 于 R A患者的血 清和 关节液 中, 按免 疫球蛋 白类型 可分 为R F—IM, F—IA, F— g g R g R IG和 R F—ID等。现在一般说 g
者血清和关节滑 液 中检 出, 可在 疾病早 期 出现 , R 对 A具有
较 好 的 敏 感 性 ( 0 一8 % )和 高 度 的 特 异 性 ( 9 一 5% 0 8% 9 % ) aax 研 究 指 出 约 3 % R 阴性 的 R 患 者 可 以 4 。S r 等 u 0 F A 检 出抗 核 周 因子 抗 体 , 因此 , 抗 体 在 一 定程 度 上 可 以 弥 补 该 R F的 不 足 。 钱 龙 等 发 现 A F阳性 组 R P F阳 性 率 及 其 滴

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在 化学 结构 上具 有 相 关 性 . 表 位 都 含有 瓜 氨 酸 , 之 为 瓜 氨 其 称 酸 相关 自身 免疫 系统 。2 0 0 0年 国 外 首 次报 道根 据 fagi i gr l n的
c N 序 列 合 成 一条 含 瓜 氨 酸 的环 肽 ( C )用 于 E IA 检 D A CP LS 测 , 成 功 地 在 R 患 者 的 血 清 中 检 测 出抗 C P抗 体 ( ni 并 A C At —
自从 12 发 现 类 风 湿 因子 以来 , 多 学 者 做 了 大 量 深 9 7年 许 入 的研 究 。 F首 先 在 滑 膜 的 浆 细 胞 内 合 成 , G 型 的 R R I g F以 免
疫 复 合 物 的 形 式 固定 在 组 织 内 而 不 是 以 游 离 状 态 存在 于 血 清 i gf fag n按 其 化 学 结 构 特 点 被 称 为 角 质 层碱 性 蛋 白 , 一 l i 是 种 碱 性 、 正 电 的蛋 白 , 现 于上 皮 细 胞 的分 化 后期 。它 的前 带 出 体 是 磷 酸 化 的 原 聚 角 蛋 白微 丝 蛋 白 ,在 胞 浆 的 透 明 角质 颗 粒 中聚 集 .在 细胞 分裂 终 末 期 由颗 粒 层 向角 质 层 转运 过程 中去
交 通 医学 2 0 年 第 2 08 2卷第 6期 Me o 0 u ia o s 0 8 o. . o dJ f mm net n. 0 。 1 2N . C i 2 V 2 6
[ 章 编 号 ]0 6 24 (0 8 0 — 7 1 0 文 10 — 4 0 2 0 )6 0 5 — 2
17 9 9年 Y u g以 大 鼠食 管 为底 物 , 免 疫 荧 光 法 检 测 抗 on 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类 风 湿性 关节 炎 ( e m ti a his R 是 一 种 以 慢 r u ao r r i. A) h d t t 性 进 行 性 关 节 病变 为主 的 自身 免 疫 性 疾 病 . 统 计 . A 的 据 R 发 病 率 为 1 , 好 发 于 4 ~ 0岁 的女 性 _ 其 特 征 改 变 为 % 并 06 l 1 。 对 称 性 、 围性 多 关 节 慢 性 炎 性 病 变 。 临 床 表 现 主 要 为 受 周 累关 节 疼 痛 、 胀 、 形 、 能 障 碍 等 , 变 呈 持 续 性 并 反 肿 畸 功 病 复 发 作 。关 节 破 坏 是 R A致 残 的 主要 原 因 , 目前 尚 无 有 效 纳 入 18 9 7年 美 国 风 湿 病 协 会 ( C 修 订 的诊 断 R 标 准 A R) A 的指 标 之 一 。R 的 典 型 X 线 征 象 包 括 : 损 关 节 的软 组 A 受 织 梭 形 肿 胀 、 节 间 隙 变 窄 、 骨 下 部 分 骨小 梁 连 续 性 中 关 软 断 、 破 坏 和 关 节强 直等 。X线 平 片 主要 用 来 评 价 关 节 间 骨 隙狭 窄 和 骨 侵 蚀 , 过 对 关 节 间 隙 狭 窄 和 骨侵 蚀 的评 分 进 通 行 R 的 X线 分 级 。 A X线 平 片 仅 能 通过 关 节 间隙 狭 窄 来 间 接 推 断关 节 软 骨 可 能 破 坏 , 于关 节 滑 膜 增 生 、 动 性 滑 对 活

Rh u tlg , R) 合 欧 洲 抗 风 湿 病 联 盟 ( L e maoo y AC 联 EU AR)公 布 了 新 的 RA诊 断 标 准 ( 下 简 称 AC EUL 以 R/ AR 0 0标 21
22 4
中 日友 好 医 院 学 报 2 1 第 2 0 2年 6卷 第 4期 J" o m

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方法评价和其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的相关研究

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方法评价和其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的相关研究

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方法评价及其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的相关研究中文摘要目的搂风湿因子(RE)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重要依据之一。

目前较为常用的硷测方法有:乳胶凝集法、ELISA法和散射比浊法。

这三种方法各具特点。

目前已有一些关于上述方法的比较研究报道(包括比浊法与乳胶法、ELISA法与乳胶法),但国内资料大多只是对检测结果的直接描述,未利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探讨。

同时,现多数意见认为比浊法的敏感性较高,并保持了与乳胶法相一致的特异性,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发现根据目前的临界值,比浊法存在较多的假阳性。

因此烬实验旨在比较上述三类RF检测方法对RA的诊断价值,并利用ROC曲线得乱比浊法的最佳临界值。

此外,目前在各类RF与RA的活动度、关节侵蚀之间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f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首先测定健康体检者的RF,并以华山医院风湿科在2001.7~2001.12期间具有关节肿胀和(或)疼痛表现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乳胶法、ELISA法和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的RF,金标准为在不依赖实验室检测RF的前提下仍符合1987年ARA所修订的RA诊断标准。

绘制ROC曲线。

第二部分收集类风关患者RAI、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双手x线分期,IgG-RF、IgA-RF、IgM-RF(使用ELISA法测定)、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第一部分IgM-RF与乳胶法、比浊法与乳胶法的测定结果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乳胶法、ELISA法(IgG・RF、IgA-l玎、I掣VI-RF)、散射比浊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0.739、0.774、0.901、0.786。

ELISA法测定IgM.RF对类风关的诊断价值最高,经检验它的曲线下面积与其他曲线下面积存在差异(P<O.05)。

比浊法的最佳临界值是45刑触l。

第二部分三类RF在不同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和PAl组之间存在差异(P<O.01)。

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王俊祥,E m a i l :w jx 1191@163.c o m 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左 腾,王俊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 要: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s e r u m n e ga t i v e 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 ,S N R A )是指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但体内又缺乏对应的自身抗体,这类疾病较血清阳性类风湿关节炎(s e r o p o s i t i v e 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 ,S P R A )而言更易被忽视,易发生误诊和漏诊㊂本文对S N R A 的发病机制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S N R P 的认识㊂关键词: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R 59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3)08-0753-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3.08.014 类风湿关节炎(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 ,R A )是1种累及关节为主㊁同时伴有全身多系统㊁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的滑膜炎及骨质破坏㊂根据最新的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 m e r i c a n C o l l e g eo f R h e u m a t o l o g y /E u r o p e a n L e a g u e A ga i n s t R h e u m a t i s m ,A C R /E U L A R )联合修订的R A 分类标准,R A 中类风湿因子((r h e u m a t o i d f a c t o r ,R F )和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 n t i -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 a n t i b o d ,A C P A )均是阴性称为S N R A ㊂相比于R F 或A C P A 阳性的R A (S P R A ),S N R A 诊断困难,易漏诊㊁误诊,药物干预往往更晚,易错过治疗窗口期㊂S N R A 与S P R A 是同1种疾病的不同亚型,S N R A并不是S P R A 的轻症型或早期病变㊂患者在确诊R A 以后,由S N R A 转化为S P R A 的情况并不常见㊂1 遗传易感性2个小型双胞胎样本研究[1]显示,遗传因素对A C P A 阳性和阴性R A 易感性的作用最初估计是相同的㊂然而,在随后的1项大样本研究[2]中,遗传度得到了修正,结果显示,A C P A 阳性R A 的遗传度为50%,阴性R A 为20%㊂尽管如此,一级亲属中,S N R A 仍存在显著聚集[3]㊂这表明遗传因素仍是S N R A 的重要病因㊂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通常对遗传性疾病的易感性起主要作用,是R A 的最强遗传位点,特别是含有共同表位的H L A -D R B 1等位基因,该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 C )区域,可解释大多数(30%~50%)R A 的遗传风险[4]㊂目前,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基因区域可解释部分S N R A 的遗传性,全基因组的关联研究已证明有些基因片段有统计学意义㊂除人白细胞抗原易感基因,目前已发现100多个非人白细胞抗原基因位点与R A 相关,约80%与非编码区相关[5],有些非人类白细胞抗原易感基因位点(如A F F 3㊁C C R 6㊁C C L 21㊁I L 2R A 和C D 28)似乎与A C P A 阳性R A 更具相关性,T N F A I P 3㊁C 5o r f 30㊁S T A T 4㊁A N K RD 55㊁B L K 和P T P N 22与自身抗体血清型无关,还C L Y B L ㊁S M I M 2㊁S P P 1㊁C L E C 16A ㊁I R F 5和D C I R 与S N R A 更加相关[6]㊂在A C P A 阴性R A 中报告的标记中,A N K R D 55是在全基因组显著水平上唯一相关的基因位点,A N K R D 55的单核苷酸多种形态是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多发性硬化症㊁克罗恩病㊁糖尿病和炎症性肌病㊂最近,与维生素D 代谢相关的新的非叠加基因作用的位点,如D H C R 7和I F R 4的突变,已被提出可能与S N R A 有关[7],但与S N R A 的关联机制仍有待研究㊂2 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因素2.1 吸烟㊁其他肺刺激物和呼吸系统疾病 研究显示,吸烟与S P R A 呈正相关,吸烟会增加含有H L A -D R B 1共享表位的个体患S P R A 的易感性,然而,吸烟与S N R A 的相关性要么缺乏,要么很低[8]㊂与吸烟不同,其他的肺部刺激物,如空气污染㊁有机粉尘㊁石棉和二氧化硅不仅与S P R A 风险增加有关,且与S N R A 的风险增加亦有关,机制可能是肺部炎症形成了新的抗原促进了R A 进展,此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的机制,如细胞因子产生㊁T 细胞极化㊁表观遗传变化及局部微生物群调节等㊂瑞典1项队列研究[8]表明,既往存在肺部疾病与R A 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自身抗体阴性还是阳性无相关性㊂2.2 微生物菌群失调和黏膜炎症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宿主免疫系统形成起重要作用,当肠道㊃357㊃‘临床荟萃“ 2023年8月20日第38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u gu s t 20,2023,V o l 38,N o .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菌群失衡时,可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㊂研究[10]表明,R A有很强的肠道微生物-免疫-关节相互作用㊂在R A患者口腔㊁肺部㊁肠道等部分黏膜区存在菌群失调,且在多个时间点对自身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有影响㊂菌群失调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影响T o l l样受体(t o l l-l i k e r e c e p t o r s,T L R)信号㊁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形成㊁黏膜来源的固有免疫细胞的扩张和T细胞极化等[11]㊂菌群失调在S N R A中也起到支持作用,缺乏I L1受体拮抗剂的小鼠表现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并通过T L R激活和T h17诱导而发展为自发性关节炎,这个过程与自身抗体无关[12]㊂最新的研究表明,纠正S N R A/S P R A患者菌群失调,如使用益生菌㊁粪便移植及改变饮食等均得到了显著效果[13],具体机制尚需深入探讨㊂2.3体重和饮食体重指数(b o d y m a s s i n d e x,B M I)与R A的关系在许多研究中被提及,结果却不尽相同㊂P e d e r s e n[14]的小型病例对照研究首次报道了超重或肥胖的相关性仅限于AC P A阴性R A,此结果后来被其他独立的大型队列研究证实㊂欧洲1项前瞻性研究[14]中指出,在B M I>30k g/m2的人群中,S N R A的患病率增加了3倍,而对S P R A患病率无影响㊂国内一些临床研究也表明,S N R A患者肥胖率高于S P R A患者,由于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产生的代谢因子有促炎作用,可能造成肥胖与R A相关㊂许多饮食成分也会与R A有关,如A C P A阳性健康受试者体内的o m e g a-3脂肪酸能降低进展为S P R A的风险,而一定剂量的酒精能降低R A的风险[16],无论A C P A阳性还是A C P A阴性㊂3激素因素有研究观察到妊娠期R A的发病率较低,这可能与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通路激活的复杂机制有关㊂研究[17]显示,R A患者大多在怀孕期间有所改善,其中以A C P A阴性R A中更为明显,而产后风险增加可能仅限于A C P A阴性R A㊂此外,在N H S和N H S I I的大型前瞻性队列[18]中,绝经因素与S P R A 的风险相关,而绝经后女性自身抗体阴性疾病的风险是绝经前的2倍多,发生S N R P的风险峰值大多观察到在绝经之后㊂另1项小型研究[19]也显示,绝经早期与R F阴性类风湿关节炎风险增加有相关性㊂4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最近1项大型纵向研究[20]发现,抑郁与发生R A 的风险增加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测量的因素是否包括吸烟年限㊁B M I㊁饮食摄入量㊁更年期状态或体力活动等,抑郁症与S N R A风险的相关性都会增加63%㊂在1项针对美国军人的研究[21]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 o s t 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 d i s o r d e r,P T S D)与突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最常见的是R A㊂抑郁症患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全身炎症标记物水平升高,如I L-6和C R P,这种促炎环境可促进S N R A发展㊂5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 mm u n e c h e c k p o i n t i n h i b i t o r s,I C I S)通常作用于下调T细胞激活的共抑制途径,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 y t o t o x i cT l y m p h o c y t e-a s s o c i a t e d a n t i g e n-4,C T L A-4)㊁程序性死亡1(p r o g r a mm e dd e a t h,P D-1)或其配体P D-L1㊂通过阻断这些共抑制途径,I C I S促进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但可能导致自身耐受性的打破[21],表现为全身或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㊂炎症性关节炎(i n f l a mm a t o r y a r t h r i t i s,I A)是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其中P D-1信号失调在S N R A中发挥重要作用㊂另外,迟发性二肽基肽酶4(d i p e p t i d y l p e p t i d a s e-4, D P P-4)抑制剂可能会通过细胞因子诱导的炎症导致S N R A[23]㊂6自身抗体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过往许多R A患者被错误归类为S N R A㊂研究[23]表明,在传统定义为S N R A患者中,仍可能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氨甲酰化蛋白抗体(抗C A R P抗体)阳性率为16%,这些抗体在R A发病前几年就存在㊂自身抗体产生的主要过程是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 r o t e i n p o s t-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m o d i f i c a t i o n,P T M)如瓜氨酸化㊁氨甲酰化和糖基化㊂A C P A与R A的关节破坏和骨侵蚀相关,在有疼痛或关节炎的人群中,即使没有A C P A或R F,抗C A R P的存在也是R A发展的有力预测因素,抗C A R P存在预示着更具侵袭性的疾病进程,且可能被用作预后生物标记物,特别是在A C P A阴性的患者中㊂吴滔等研究[25]显示,增加抗C A R P抗体的检测可使S N R A患者减少17.4%,对R A的诊断有一定补充价值㊂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 e p t i d y l-a r g i n i n e d e i m i n a s e,P A D)是一类催化瓜氨酸化的钙依赖家族,P A D需高浓度钙,针对P A D4和P A D3的抗体增强了这类酶的活性,使之在体内不需高浓度钙也能进行催化,P A D4不仅在瓜氨酸化中产生作用,其本身也是一种抗原,能产生对应抗体㊂抗P A D4和抗P A D3确实可以在A C P A阴性的患者中发现,比例㊃457㊃‘临床荟萃“2023年8月20日第38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3,V o l38,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不一,在关节损害和关节外受累方面,它们似乎与最差的疾病预后相关㊂如抗P A D4抗体是在R A临床症状出现前检测到,其水平与影像学改变的程度相关,并预示着更高的进展风险和抗T N F-α治疗的耐药性㊂抗P A D3抗体与影像学变化的关系也已得到证实㊂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酶多肽1(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α-e n o l a s e p e p t i d e1,C E P1)抗体在S N R A患者中阳性率达50%[26],肽聚糖识别蛋白2(p e p t i d o g l y c a n r e c o g n i t i o n p r o t e i n2,P G L Y R P2)可识别30%~ 40%的早期R A(病程<2年)和S N R A[27],正五聚蛋白3(p e n t r a x i n s3,P T X3)是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28],抗P T X3与C R P浓度呈正相关,两者联合检测也可提高S N R A的诊断敏感性㊂7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反应贯穿了R A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T N F-α抑制剂的有效性与自身抗体状态无关,这种细胞因子可能代表了1种共同效应途径,作用于许多炎症过程的下游㊂S N R A的记忆型B细胞增多,提示其活化存在障碍,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更多地依赖于活化的淋巴及单核-巨噬细胞[29],S N R A的滑膜和全身性炎症可能对T N F-α拮抗剂反应更好,对B细胞耗尽剂的反应低㊂S N R A 致病过程中还有炎症小体的激活和I L-1β过度产生[30]㊂8滑膜病理学S N R A与S P R A在滑膜中均主要以B细胞浸润为主,且两者滑膜中包括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在内的不同B细胞亚群相似[31],因此,尽管S N R A与S P R A的初始致病途径可能不同,但传递的是共同的炎症机制㊂与A C P A阳性R A相比,A C P A阴性的巨噬细胞的抗原处理和提呈活性较低,但巨噬细胞的促炎活性增加㊂R A发病机制的多样性,也诠释了不同作用机制靶向药物的不同治疗反应,基于不同自身抗体状态来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策略㊂9小结与展望S N R A为R A的亚型,由于缺乏特异性自身抗体易造成误诊㊂S N R A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不同于S N R A,但目前对其了解尚不充分,只有对其发病机制不断探索及完善,才能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㊂参考文献:[1] W o u d e D,H o u w i n g-D u i s t e r m a a t J J,T o e s R,e t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h e r i t a b i l i t y o f a n t i-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a n t i b o d y-p o s i t i v e a n d a n t i-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 a n t i b o d y-n e g a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J].A r t h r i t i sR h e u m,2009,60(4):916-923.[2] F r i s e l lT,H o l m q v i s tM,K l l b e r g H,e t a l.F a m i l i a l r i s k s a n dh e r i t a b i l i t y o f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R o l e o f r h e u m a t o i d f a c t o r/a n t i-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a n t ib o d y s t a t u s,n u m b e r a n dt y p eo fa f f e c t e d r e l a t i v e s,s e x,a n da g e[J].A r t h r i t i sR h e u m,2013,65(11):2773-2782.[3] T h o m a sF,K a r i n H,L a r sA,e ta l.F a m i l i a l a g g r e g a t i o no fa r t h r i t i s-r e l a t e d d i s e a s e s i n s e r o p o s i t i v e a n d s e r o n e g a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A r e g i s t e r-b a s e dc a s e-c o n t r o ls t u d y i nS w e d e n[J].A n nR h e u md i s,2016,75(1):183-189.[4] R a y c h a u d h u r i S,S a n d o rC,S t a h l E A,e t a l.F i v e a m i n o a c i d si n t h r e eH L A p r o t e i n s e x p l a i nm o s t o f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MH Ca n ds e r o p o s i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N a tG e n e t, 2012,44(3):291-296.[5] W o u d e D,H o u w i n g-D u i s t e r m a a t J J,T o e s R,e t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h e r i t a b i l i t y o f a n t i-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a n t i b o d y-p o s i t i v e a n d a n t i-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r o t e i n a n t i b o d y-n e g a t i v e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J].A r t h r i t i sR h e u m,2009,60(4):916-923.[6] H i g h-d e n s i t yg e n e t i cm a p p i n g i d e n t i f i e sn e w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l o c if o r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J].N a tG e n e t,2012,44(12):1336-1340.[7] W e iWH,V i a t t e S,M e r r i m a nT R,e t a l.G e n o t y p i c v a r i a b i l i t yb a s e d a s s oc i a t i o n ide n t if i e s n o v e l n o n-a d d i t i v e l o c i D H C R7a n dI R F4i ns e r o-n e g a t i v e 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S c i R e p,2017,7(1):5261.[8] D a n i e l a D G,D i s c a c c i a t i A,O r s i n i N,W o l k A.C i g a r e t t es m o k i n g a n dr i s k o f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A d o s e-r e s p o n s em e t a-a n a l y s i s[J].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14,16(2):R61.[9] K r o n z e rV L,W e s t e r l i n dH,A l f r e d s s o nL,e t a l.R e s p i r a t o r yd i se a s e s a s 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 s e r o p o s i t i v e a n d s e r o n eg a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a n d i nr e l a t i o nt os m o k i n g[J].A r t h r i t i sR h e u m a t o l,2021,73(1):61-68.[10] W a n g Q Q,X uR.D a t a-d r i v e n m u l t i p l e-l e v e l a n a l y s i so f g u t-m i c r o b i o m e-i mm u n e-j o i n t i n t e r a c t i o n si n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B M CG e n o m i c s,2019,20(1):124.[11] H o n d aK,D a nR L.T h em i c r o b i o m e i n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a n di n f l a mm a t i o n[J].A n n uR e v I mm u n o l,2011,30(1):759-795.[12] R e b e c c aR,E d e r v e e n T,J o s B,e ta l.A b e r r a n t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i o t a d u e t o I L-1r e c e p t o r a n t a g o n i s t d e f i c i e n c yp r o m o t e sI L-17-a n dT L R4-d e p e n d e n t a r t h r i t i s[J].M i c r o b i o m e,2017,5(1):63.[13]陈晓欢,洪学志,刘雷,等.肠道菌群失调与类风湿关节炎[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16):5.[14] P e d e r s e n M,J a c o b s e nS,K l a r l u n d M,e t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i s k f a c t o r s d i f f e r b e t w e e n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w i t h a n dw i t h o u ta u t o-a n t i b o d i e s a g a i n s t c y c l i c c i t r u l l i n a t e d p e p t i d e s[J].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06,8(4):R133.[15] L a h i r iM,L u b e nR N,M o r g a nC,e t a l.U s i n g l i f e s t y l e f a c t o r st o i d e n t i f y i n d i v i d u a l s a t h i g h e r r i s k o f i n f l a mm a t o r yp o l y a r t h r i t i s(r e s u l t s f r o m t h e E u r o p e a n P r o s p e c t i v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C a n c e r-N o r f o l k a n d t h e N o r f o l k A r t h r i t i s㊃557㊃‘临床荟萃“2023年8月20日第38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3,V o l38,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 e g i s t e r--t h eE P I C-2-N O A R S t u d y)[J].A n n R h e u m D i s, 2014,73(1):219-226.[16] K l a r e s k o g L,R n n e l i d J,S a e v a r s d o t t i r S,e t a l.T h ei m p o r t a n c e o f d i f f e r e n c e s;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i t s i n t e r a c t i o n sw i t h g e n e s,a n di mm u n i t y i n t h ec a u s a t i o n o f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J I n t e r n M e d,2020,287(5):514-533.[17] D e M a n Y A,B a k k e r-J o n g e s L E,G o o r b e r g h D V D,e ta l.W o m e n w i t h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n e g a t i v e f o r a n t i-c y c l i cc i t r u l l i n a t ed pe p t i d ea n dr h e u m a t o i df a c t o ra r e m o r e l i k e l y t oi m p r o v ed u r i n gp r e g n a n c y,w h e r e a si na u t o a n t i b o d y-p o s i t i v ew o m e na u t o a n t i b o d y l e v e l sa r en o ti n f l u e n c e d b y p r e g n a n c y[J].A n nR h e uD i s e a s,2010,69(2):420-423.[18] B e n g t s s o n C,M a l s p e i s S,O r e l l a n a C,e ta l.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 m e n o p a u s a l f ac t o r sa n dt h er i s ko fs e r o n e g a t i v ea n ds e r o p o s i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R e s u l t sf r o m t h e n u r s e s'h e a l t h s t u d i e s[J].A r t h r i t i sC a r eR e s(H o b o k e n),2017,69(11):1676-1684.[19] P i k w e rM,B e r g s t r o m U,N i l s s o n J A,e t a l.E a r l y m e n o p a u s ei s a ni n d e p e n d e n t p r e d i c t o ro f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A n nR h e uD i s e a s,2012,71(3):378-381.[20]S p a r k sJ A,M a l s p e i s S,H a h n J,e t a l.D e p r e s s i o n a n ds u b s e q u e n t r i s k f o r i n c i d e n t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 a m o n gw o m e n[J].A r t h r i t i sC a r eR e s(H o b o k e n),2021,73(1):78-89.[21] B o o k w a l t e r D B,R o e n f e l d t K A,L e a r d m a n n C A,e t a l.P o s t 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 d i s o r d e r a n dr i s ko f s e l e c t e da u t o i mm u n ed i se a s e sa m o n g U S m i l i t a r yp e r s o n n e l[J].B M C P s y c h i a t r y,2020,20(1):2.[22] M i c h o t J M,B i g e n w a l dC,C h a m p i a t S,e t a l.I mm u n e-r e l a t e d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w i t h i mm u n e c h e c k p o i n tb l oc k ad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v i e w[J].E u r JC a n c e r,2016,54:139-148.[23] V a id y aB,A d h i k a r iB,B h o c h h i b h o y a M,e ta l.L a t eo n s e td i pe p t i d y l p e p t i d a s e-4i n h i b i t o r a s s o c i a t e d s e r o n e g a t i v e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J].JN e p a lH e a l t hR e sC o u n c,2021,19(3):644-646.[24] R e e dE,H e d s t röm A K,H a n s s o n M,e ta l.P r e s e n c eo fa u t o a n t ib o d i e si n s e r o n e g a t i v e r h e u m a t o i da r t h r i t i s a s s o c i a t e sw i t hc l a s s i c a l r i s kf a c t o r sa n dh i g hd i s e a s ea c t i v i t y[J].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20,22(1):170.[25]吴滔,陈楚涛,杨莉娟,等.血清学自身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新医学,2022,53(4):243-248.[26] P o n i k o w s k aM,W i e r k o t J,N o w a kB,e t a l.A u t o a n t i b o d y a n dm e t a l l o p r o t e i n a s e a c t i v i t y i n e a r l y a r t h r i t i s[J].C l i nR h e u m a t o l,2019,38(3):827-834.[27] H u a n g F,L i uX,C h e n g Y,e t a l.A n t i b o d y t o p e p t i d o g l y c a nr e c o g n i t i o n p r o t e i n(P G L Y R P)-2a s a n o v e lb i o m a r k e ri n 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J].C l i nE x p R h e u m a t o l,2021,39(5): 988-994.[28] D a i g oK,I n f o r z a t o A,B a r a j o nI,e ta l.P e n t r a x i n si nt h ea c t i v a t i o n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o fi n n a t ei mm u n i t y[J].I mm u n o lR e v,2016,274(1):202-217.[29] W i t t e T.M e t h o t r e x a t e a s c o m b i n a t i o n p a r t n e r o f T N Fi n h i b i t o r s a n d t o c i l i z u m a b.W h a t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f r o m a ni mm u n o l o g i c a l v i e w p o i n t[J].Z R h e u m a t o l,2015,34(4):629-634.[30]S z e k a n e c zZ,M c i n n e s I B,S c h e t tG,e t a l.A u t o i n f l a mm a t i o na n d a u t o i mm u n i t y a c r o s s r h e u m a t i c a n d m u s c u l o s k e l e t a ld i se a s e s[J].N a tR e vR h e u m a t o l,2021,17(10):585-595.[31] F l o u d a s A,C a n a v a n M,M c g a r r y T,e ta l.A C P A s t a t u sc o r r e l a t e s w i t hd i f fe r e n t i a li mm u n e p r of i l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J].C e l l s,2021,10(3):647.收稿日期:2023-03-21编辑:张婷婷㊃657㊃‘临床荟萃“2023年8月20日第38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23,V o l38,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一、背景和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关于RA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自身抗体检测的发展,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准确和有效的依据。

因此,本次专家共识旨在就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和规范。

二、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的检测RF是诊断RA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其阳性率不高,关联性也有限。

因此,专家建议将RF检测作为RA诊断的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指标。

对于RF阴性的RA患者,应进一步检测其他相关自身抗体。

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的检测ACPA是RA的独特标志物,其阳性预测价值和特异性比RF更高。

因此,专家共识认为ACPA检测是早期RA诊断的关键,可以帮助提高早期干预和治疗效果。

四、其他自身抗体的检测除了RF和ACPA,还有一些其他自身抗体在RA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抗核糖体蛋白抗体(anti-nucleocytosolic antibody,ANCA)和抗细胞溶酶体抗体(anti-dsDNA antibody)等。

专家建议,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综合评估RA的诊断和预后。

五、自身抗体在干预治疗中的意义自身抗体的检测不仅对早期R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在干预治疗中发挥作用。

例如,ACPA阳性的RA患者对抗风湿药物的治疗反应更好,因此可以作为判断患者治疗反应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六、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方向专家共识指出,尽管自身抗体的检测在RA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其临床应用的最佳策略和指导意义。

此外,也需要探索新的自身抗体标记物以及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研究进展_魏伟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研究进展_魏伟

◎专家笔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研究进展魏 伟1 徐维平2主题词 抗风湿药中图分类号 R971.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492(2000)05-0329-042000-08-24收稿(特约稿)作者单位:1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合肥 2300322安徽省立医院药剂科,合肥 230001作者简介:魏 伟,男,40岁,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以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为一世界范围的常见病,我国的患病率为0.3%~0.4%。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1〕。

RA 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滑膜炎,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 -protease M MP )在整个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RA 的病因仍不清楚,因而没有针对性很强的药物。

治疗RA 的药物较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非甾体抗炎免疫药(non -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imm une drugs ,NSAIIDs );②慢作用抗风湿药(slow -acting antirheumatic drugs ,SAARDs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④生物制剂;⑤中药制剂;⑥其它。

1 NSAIIDs临床上广泛应用,每年约有888万患者服用NSAIIDs 。

此类药一般数日内即可起效,又称快作用药。

在慢作用药尚未起效时,应用NSAIIDs 利于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尽快改善。

尽管用药后症状可减轻,但疗效不能维持很久,且不能控制病情的进展。

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和肾毒性,对肝脏与视神经也有毒性。

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多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 ,COX )继而减少前列腺素、血栓烷素2(thrombox ane 2,TXA2)而起作用的。

类风湿因子对免疫测定干扰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因子对免疫测定干扰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因子对免疫测定干扰的研究进展谢良才;刘天春(综述);范文;许蓉(审校)【摘要】类风湿因子(RF)可以在免疫测定中产生干扰,具有与免疫球蛋白(Ig)G Fc段结合的特点。

RF与试剂中的抗体结合,可造成测定的结果呈假阳性或假阴性。

近来,随着免疫测定的普及和发展,RF对免疫测定的干扰现象不断被发现,并逐渐引起临床实验室的重视,但研究多限于个例分析。

该文主要就RF对免疫测定的干扰机制、干扰的常见项目及消除RF干扰的方法进行综述。

%Rheumatoid factor ( RF) can generate interference in the immunoassay,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nding with immunoglobulin( Ig) G Fc segment. RF binding with antibody for reagents in immunoas-say can cause false positive or false negative.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mmunoassay,the RF interference on immune continues to be discovered,and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linical laboratory, but mostly limited to case analysis. Here isto make a review of the interference mechanism of RF,interfer-ence test items and how to eliminate RF interference.【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3页(P3495-3497)【关键词】类风湿因子;免疫测定;干扰【作者】谢良才;刘天春(综述);范文;许蓉(审校)【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北荆州434000;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北荆州434000;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北荆州434000;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湖北荆州4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抗体,常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1],但同样出现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3]、感染性疾病[3-4],甚至健康人血液中[5]。

ASO和RF检测对于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分析

ASO和RF检测对于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分析
3.3目前临床应用RF和ASO诊断类风湿病依然十分常见。有研究结果显示RF和ASO指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随龄变化、季节性波动。这种性别差异、随龄变化和季节性波动的揭示对临床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十分有帮助,可针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在不同季节来进行预防和治疗。疾病间的性别差异有其生理基础,由于女性雌激素的分泌使其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几率比男性要高,雌激素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而雄激素和孕酮则起抑制作用。类风湿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有研究结果显示女性RF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很可能就和这种男女间的生理差异有关。与此相反,ASO的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原因很可能是ASO虽然在一些类风湿患者中呈阳性,但其阳性主要还是提示链球菌的现症或既往感染。这也提示ASO检测对类风湿疾病的诊断价值不大。
可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Waldenstrθ-m综合征,结节病,SLE等。偶尔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老年人(低滴度的RF)。
1)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很高,可达79.6%,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F的效价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呈正相关,即随症状加重而效价升高。
1.正常参考值
ASO:成人<200IU/ml
RF:成人<20IU/ml
2.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
2.1 ASO
1)对协助风湿热有一定价值。风湿热病人在感染后4-6周60~80%可见ASO增高,并伴有血沉增快及白细胞增多;若疑活动风湿,但ASO多次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则有助于排除该病。
2)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ASO也常有增高。
3)RF阴性不能排除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因有部分类风湿性节炎患者可一直呈血清RF阴性,这类患者关节膜炎轻微,很少发展为关节外的类风湿疾病。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11] 梁国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3 例[J].现代中医药,2010,30(1):14-16.[12] 任明•心脑血脉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5):62-63.[13] 王春勇•甲状腺病症从中医肝脏论治[J].新中医,2010,42(9):3-4.[14] 冯志鹏,田英军,兰新昌•从瘀论治甲状腺机能减退症[J].新中医,2004(7):74.[15] 张亚微•艾灸对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医外治杂志,2019,28(5):57-59.[16] 胡国胜•艾灸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C]•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1987:1.[17] 胡国胜•艾灸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免疫学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0(4):4-7.[18] 胡国胜•艾灸对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外周血ADCC 活性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7):403-404.[19] 崔云华.艾灸对EAT 大鼠甲状腺功能及其IL-17.IL-23表达影响的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6,11(12):2558-2565.[20] 张伟超•隔药灸脐法对肝郁脾虚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症状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 学, 2018.[21] 李文元•隔药灸脐法对肾虚衰老患者临床症状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22] 胡国胜•隔药灸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2(5):30-32.[23] 徐蒙,伍锐敏•艾灸大椎穴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的观察(附84例病例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4(4):224-226.[24] 崔云华.隔药饼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桥本甲状腺炎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0(1):1-8.[25] 曹真虎,许琰•温和灸配合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20(2):1-5.[26] 方振伟,王野•赵氏雷火灸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 、MCA 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8,38(6):723—725.[27] 徐惠芬•隔药饼灸加左旋甲状腺素钠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6):459-461.(收稿日期:2020-07-22)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宋泽冲打照日格图2**作者简介:宋泽冲(1994—),男,硕士,研究方向为常见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新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新进展

带该基因的吸烟者高 8倍 ; 如果该 基 因为纯合 子 , 发病 风 则
险高 1 6倍 。 吸 烟 在 R 发 病 中 的 作 用 是 由 于存 在 H A — A L D R共 同表 位 基 因 时 , 烟 增 加 呼 吸 道 黏 膜 和 肺 泡 P D2表 吸 AI 达 , 而 诱 发 R 特异 的瓜 氨 酸 合 成 蛋 白反 应 J 一 项 研 究 从 A 。
发现 , 维生素 C摄 入不 足可使 R A发病 风 险增加 一倍 ; 日 每 高摄人 p隐黄质和玉米黄质者 R A发病 风险最低 ; 经常摄入 红 肉者有较高 R A发病风险 ; 长期暴露 于硅尘 和矿 物油等 如 也可增加 R A发病风险 。
2 R 的发 病 机 制 A
的D R基因 中都存在 , 括 D 4、 R 4及 D 1 包 R D 1 R 。该 易感 性抗 原决定簇还可能影响疾病 的严 重程 度 , 与疾病 的关节外 损害 及 侵 袭 性 病 变 相 关 ” 。蛋 白 酪 氨 酸 磷 酸 酶 非 受 体 型 2 ’ 2
上 述 提 及 的 T淋 巴 细 胞 在 R 发 病 机 制 中起 着 重 要 作 A
用。A C摄取一种或多种抗原 , P 加工为肽段并将 其表达于细
胞 表 面 H A—D 4的 沟槽 中 。 表 达 相 应 T淋 巴 细胞 受 体 的 L R T淋 巴细 胞 与 A C表 面 H J P I A—D 4及 其 沟 槽 中 的抗 原 多 肽 R
1 R 的病 因与 危 险 因素 A
殊成分或体 内产 生 的 内源 性 物质 也 可 能作 为 自身 抗 原 被
A C呈 递 给 活 化 C 4+T淋 巴 细 胞 , 动 特 异 性 免 疫 应 答 , P D 启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实验室指标研究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实验室指标研究综述

C P在 复发性 风湿 病 中有 很高 的检 出率 ¨ C 。 R 是诊断 R F A最 早应 用 的血 清 学 指标 , 分 3 抗核周 因子 ( P ) A F IM、 G、g g I IA三 型 。 临床 常检 测 IM— F 在 R g g R , A患 A F与 R P A的多关 节 痛 、 僵 及 x线 骨 破 坏 之 晨 者 阳性 率 为 6 % 一8 % , 特 异 性 不 高 , R 0 0 但 除 A外 间呈 明显相 关性 , 而与 发病 年龄 、 程 长短 、 别 和 病 性 还 可见 于其 它 的 自身免 疫 性疾 病 、 菌或 病 毒感 染 细 疾 病亚 型 无 关 。A F在 幼 年 类 风湿 患 者 中 的 阳性 P 性 疾 病 、 % ~5 的健 康 人 和 1% 以 上 的 老 年 3 % 0 率显 著高 于 系统 性 红斑 狼 疮 和正 常 人 , R 在 A患 者 人 。IM—F IA R 、g —F联合 用 E IA法 检 g R 、 —F IGR g LS 中 的敏 感 性 为 5 % , 异 性 为 7 % , 以 出现 在 2 特 9 可 测可明显提高 R A诊断 的准确性 。隐性 R ( R ) F H F R 的早 期 阶段 , 约 3 % 的 R A 大 0 F阴性 的 R A患者 可 是 指 与 自身 IG结 合 而 活 性 被 遮 盖 的那 部 分 R 。 g F 以检 出 , 是早 期 诊 断 R 的有 效 指标 之 一 。A F分 A P 由 Al ln将 R e F阴性 患 者 的血 清 经酸 化 吸 附后 制备 IG A F IM. P 、g . P g — P 、g A F IA A F等 3种 类 型 ,g — P IG A F 含 IM 洗脱 液 显 示 出 R g F活性 , 又可 被 IG抑 制 而 s 对R A诊 断 的敏感 性 在 7 % ~ 1 之 间 , 异性 为 1 9% 特 7 % ~ 9 。为三 种 A F中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最 高 3 9% P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新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新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与护理
RA的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多种因素有关: 1、感染因子 一些病毒、支原体、细菌都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影响RA 的病情进展。 2、遗传倾向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 的家族及同卵双胞胎中RA 的发病约15 % ,说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与护理
RA的临床表现 1、晨僵 晨起胶粘着样的感觉至少1小时 2、痛与压痛 是最早的关节症状 3、关节肿 常见对称性腕、掌指、近端指间 4、关节畸形 多见于较晚期患者 5、活动障碍 关节功能障碍关节 肿痛和结构破坏 6、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血管炎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与护理
RA的临床表现(其他系统表现) 1、肺 肺间质病变是最常见的肺病变 2、心包炎 是最常见心脏受累的表现 3、胃肠道症状 上腹不适、胃痛、恶心、纳差、甚至黑便,与服用抗风湿药物有关 4、肾 本病的血管炎很少累及肾脏 5、神经系统 脊髓受压、周围神经 6、干燥综合征 约30%-40%患者出现此综合征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与护理
RA的护理 4、功能锻炼 通过关节功能锻炼,避免出现僵直挛缩,防止肌肉萎缩,恢复关节功能,保护体质。如手捏核桃或弹力健身圈,锻炼手指关节功能;两手握转环旋转,锻炼腕关节功能;脚踏自行车,锻炼膝关节;滚圆木、踏空缝纫机,锻炼踝关节等。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与护理
RA的护理 5、服药护理 配合医生指导患者服药。注意一些抗风湿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嘱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与患者保持联系,嘱咐患者有疑问电话咨询,防止自行停用或不正确服药。
激素应用的再评价
1、 2002年ACR将小剂量激素 定义为Prednisone 10mg /d 以下 2、 激素有可能延缓骨侵蚀的进展

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丁立珉孙万邦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07期[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以滑膜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在RA的发病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病的加重或好转依赖于炎性细胞因子和调节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动态变化。

其中TNF-α、IL-1、IL-17、IL-33等在RA滑膜病变中起核心作用,而IL-4、IL-10、TGF-β等细胞因子却可以起到减轻关节损伤的作用。

本文将从致炎细胞因子、抑炎细胞因子与RA之间的关系来阐述RA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 细胞因子;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致炎因子;抑炎因子[中图分类号] R59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012-03The progress of study about cytokines on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 nosogenesisDING Limin SUN WanbangZhuhai Campus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 (Immunology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Innovation Base in Guizhou Province), Zhuhai 519041, China[Abstract]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s a kind of self-immune disease with an unknown pathogen, which mainly manifested the chronic inflammation of synovium.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cytokine netwo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RA, the increase or improve of RA depends on the dynamics betwee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TNF-α, IL-1, IL-17, IL-33 play a bad role, however, IL-4, IL-10, TGF-β can reduce the joint damage. The progress of study about cytokines on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 nosogenesis was described in this review.[Key words] Cytokines; Rheumatoid arthritis; Nosogenesis;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往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以Ⅲ型超敏反应为主,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即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针对RA自身抗原IgG的IgM,RF与自身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沉积于关节囊滑膜,引起滑膜增厚、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7期25·综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郭子琪1,何力宏2,苏宇静1*(通讯作者),张正衍1,靳子硕1,李杰1,杨曦2,杨邱澜2(1.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1 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

目前用于 RA治疗的药物种类较多,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及出现时间分为五代,依次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慢性抗风湿药和早期生物制剂(主要是TNF-α抑制剂)。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RA治疗的一线药物,主要抑制乙酰化,抑制COX-1和COX-2活性。

反过来,阻断环加氧酶催化花生四烯酸产生前列腺素,并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以实现抗炎和镇痛作用。

由于这些药物不影响RA的免疫病理机制,虽然它可以缓解RA的症状,但它对关节破坏没有影响,并且副作用在胃肠道症状中最为突出。

代表性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吡唑啉酮和双氯芬酸。

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两类COX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在缓解炎症的同时对胃黏膜也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近年来出现的COX-2特异性抑制剂,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罗非昔布,伐地考昔,艾托考昔等一系列专一性抑制 COX-2而不影响 COX-1的药物,不仅有较强的抗炎效果,它具有镇痛作用,并且避免了传统NSAID的常见胃肠和肾脏副作用的缺点。

1.2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其主要机制是将糖皮质激素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并进入细胞核,从而降低NF-κB的活性,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从而达到减轻炎症的目的。

此类药物并不能阻断 RA的病程进展,对防止关节的破坏也无效果,同时还伴有骨质疏松,皮质功能亢进,高血压等潜在的副作用,但近年来发现,低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在 RA的治疗中不仅能发挥有效的抗炎,抗过敏,可缓解症状,提高安全性。

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64期35·综述·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刘佳维,李艳彦,王永辉(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摘 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免疫性的全身性疾病,有着相当高的致残率,但发病机制却尚不明确。

对于RA的研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防治和研究RA的基石。

尤其是获得与人RA发病相似的动物模型很重要。

研究表明,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降植烷诱导的关节炎(PIA)模型、胶原性(CIA)关节炎模型、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模型(OV A)、链球菌细胞壁诱导的关节炎模型(SCW)等模型在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免疫学等方面与人RA有许多相似性,但又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RA动物模型进行总结。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实验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64.0250 引言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

以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为特征,会引起关节外器官受累,可以导致关节畸形。

本病前期以滑膜炎为主,后期侵袭全身其他部位。

由于该病的病理特点,多数RA患者都会经历迁延反复的过程,且致残率很高[1],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无尽的负担,甚至有患者出现抑郁及死亡。

20~45岁是RA发病的高峰年龄段,正属社会的支柱劳动力。

而事实上我国医生对RA的认识水平普遍不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不准确,导致致残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迫在眉睫。

1 单纯药物诱导模型 理想的RA动物模型应具备的条件:临床表现特征首先要与类风湿关节炎症状相似,如急慢性的RA病理特点,影像学有关的关节骨质变化等宏观微观指标。

其次,应尽可能的选用易感品系的大鼠或小鼠,利用其繁殖能力高、价格便宜等优势,能够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类风湿因子研究进展

类风湿因子研究进展

类风湿因子研究进展
樊凯;赵贺;李芳
【期刊名称】《大医生》
【年(卷),期】2018(000)0Z1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疾病诊断前就有自身抗体的产生,类风湿因子最初在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发现,随后发现其也能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中检测到。

本文总结类风湿因子研究进展。

【总页数】2页(P280-280)
【作者】樊凯;赵贺;李芳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3.22
【相关文献】
1.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与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刘彦虹;卢秀敏
2.类风湿因子对免疫测定干扰的研究进展 [J], 谢良才;刘天春(综述);范文;许蓉(审校)
3.类风湿因子的研究进展 [J], 沈定树
4.基于影像学CT检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J], 马鹏程;王钢;田杰祥;李平顺;李燕
5.血清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抗角蛋白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J], 杨凯帆;刘小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述 ・
22 3第9第 期 0年 月 1 7 1 卷
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丁 立珉 孙 万邦 ( 审校 ) 594 10 1 遵义 医学 院珠 海 校 区( 贵州 省免 疫学 研究 生教 育 创新 基地 )广 东珠 海 ,
【 摘要 】 类风 湿 关节 炎 (hu ti n r i, 是 一种 病 因 尚未明确 的以滑 膜慢 性炎 症 为 主的 自身免 疫性 疾 病 , 年 re maoda hisRA) t 近 研 究 发现 , 细胞 因子 网络 失衡 在 R 的发 病 和进 展 中发挥 着 重要 作 用 , 病 的加 重或 好转 依 赖 于炎 性 细胞 冈子 和调 A 该 节 性 细胞 因子之 间 的动态 变化 。其 中 T F o、 一 、 一 7、 一 3等在 R N — 【 L 1I 1 I 3 I L L A滑膜 病 变 中起 核心 作 用 ,而 I一 I一 0 L 4、 1 、 L T F 1 细胞 因子 却可 以起 到减 轻 关节 损伤 的作 用 。 文将 从 致炎 细胞 因 子 、 G 一3等 本 抑炎 细胞 因子 与 R A之 1 9的关 系来 阐
1炎 性 细 胞 因 子 在 R 发 病 机 制 中 的 作 用 A
11I . L-1和 TN F L -o
I 一 只能 发挥 自分 泌 信使 的功 能 , 炎 性 较 弱 。肿 瘤 坏 死 L 1【 0 致
因 子 分 为 T F 和 T F 1 种 类 型 , 化 的 T细 胞 、 细 N一 N 一3两 活 NK 胞 和肥 大 细胞 均 能产 生 T 一 NF 。T F 由 1 7个 氨 基 酸 残 N 一 5
B yeD ol L等 [ 实 时 定 量 P R 的 方 法 证 实 , A 患者 滑 5 1 用 C R

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迄今为止,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主要还是依据临床表现,仍没有特异的生化、免疫或组织学诊断指标,常造成误诊。

类风湿因子(RF)和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s)是成为了目前RA诊断中2种最具有标志性的自身抗体,为RA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信息。

由于ACPA与RF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CPAs比RF更有诊断价值。

最近的研究显示在RA的发病机制中蛋白质的瓜氨酸化是关键步骤,因此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s)系列的发现是RA诊断领域中的里程碑。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274-01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在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而致关节畸形和丧失劳动力[1]。

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易与其他风湿性疾病混淆,诊断需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的综合评价,但早期有效诊断能力不足[2]。

早期诊断、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和减少致残率的关键。

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有助于RA早期诊断,而且能够预示病情进展、观察疗效的无创性实验室指标。

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先后在RA患者血清中发现了类风湿因子(RF),找到了诊断RA的“金标准”[3]。

近年来,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CPAs)系列的发现是RA诊断领域新的里程碑,ACPA在RA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6]。

在不典型RA患者,尤其是早期和老年RA患者中,ACPA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2000年,抗核周因子、和抗核周因子和抗角蛋白抗体的共同抗原决定簇被鉴定为微丝蛋白中的瓜氨酸残基,据此人工合成的环瓜氨酸肽可被类风湿关节炎的自身抗体特异识别,随后建立了ELISA法并在临床实验室应用。

新近发现的ACPAs包括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ACF)、抗突变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抗体(抗MCV抗体)等对RA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类风湿因子引起抗双链DNA IgG抗体水平假性升高的探讨

类风湿因子引起抗双链DNA IgG抗体水平假性升高的探讨

类风湿因子引起抗双链DNAIgG抗体水平假性升高的探讨潘晶晶,任春锋,明 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郑州450052)DOI: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20.12.012收稿日期:2020 06 28;修回日期:2020 08 14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2018020033)作者简介:潘晶晶(1987—),女,博士,主管技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的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3例患者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对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双链DNAIgG抗体的干扰。

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RF和抗双链DNAIgG抗体;通过连续稀释法证实干扰的存在,利用包被人IgG的RF乳胶颗粒,胎牛血清和聚乙二醇6000(PEG6000)去除RF对抗双链DNAIgG抗体的干扰。

结果 患者血清中均检测出高滴度的RF。

经RF乳胶颗粒,胎牛血清和PEG6000处理后,患者血清的抗双链DNAIgG抗体水平均降至正常参考范围。

结论 RF或将引起ELISA法检测抗双链DNAIgG抗体的假阳性结果。

关键词:抗双链DNAIgG抗体; 类风湿因子; 干扰; ELISA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AStudyonFalseIncreasesinAnti Double StrandedDNAIgGAntibodyConcentrationsDuetoRheumatoidFactorPANJingjing,RENChunfeng,MINGLiang(DepartmentofLaboratoryMedicine,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52,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nterferenceofRFinthemeasurementofanti dsDNAIgGantibodiesby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inthreecases.MethodsAnti dsDNAIgGantibodiesandrheumatoidfactor(RF)weredetectedbyELISA.Toexploretheroleofinterferenceinanti dsDNAIgGantibodymeasurements,severalstepsincludingserialdilutions,RFlatexparticlescoatedwithhumanIgG,fetalbovineserum,andpolyethyleneglycol(PEG)6000precipitationwereconducted.ResultsHighlevelsofRFwereidentified.Theconcentrationsofanti dsDNAIgGantibodiesinplasmafromthreepatientswerereducedtothenormalreferencerangewhenRFwasremovedbythetreatmentwithRFlatexparticles,FCS,andPEG6000.ConclusionRFmaycausefalse positiveresultsinthemeasurementofanti dsDNAIgGantibodiesdetectedbyELISA.Keywords:dsDNAantibodies; Rheumatoidfactor; Interference; ELISA 抗双链DNA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自身抗体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