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反思
郑健随着课程不断深入,对于“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我们愈加有了冷静的思考。

下面本人结合培训所得以及自己的教学对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关注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保证
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质量、讲求高质量的课堂效率是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保证。

也就是说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一定是追求高质量讲求高效率的教学过程。

但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即要关注教师教的质量,又要关注学生学的质量,二者缺一不可。

1、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过程的质量。

教学过程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密切的联络,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应该包括“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智慧,课程资源的运用、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调控、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等。


2、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师的眼中有学生。

首先,教师在备课中要正确处理好备课中的“备教材” 、“备学生” 、“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的结合。

但相对于“备教材”而言,“备学生” 、“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更为重要一些。

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和优化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认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和教材这三对关係,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桥樑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从而在教学环节的设定、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教师上课时要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互动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和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资源,对课堂生成进行精心的预设,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使生成的问题成为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资源和探索的平台。

教师合理的、巧妙的利用好生成性资源,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则会影响课堂学习
效果。

因此,如果发现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现状不适应,就要考虑为什幺不适应,**不适应,是我们讲授的内容学生接受不了还是其他原因。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起来(动手、动眼、动脑),是教师的原因、课程的原因还是他自身的原因,怎幺改进更合适。

我们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我讲我的,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很累,学生没有收穫”现象。

二、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手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地採用,它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实现数学化,讲求数学思维的含量,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是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性、挑战性、思考性、能引发学生广泛的,深层次的思考。

反观目前的许多课堂教学,“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频频亮相。

是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持不放心态度。

他们对合作结果反覆问,然后又反覆解释,觉得是拖泥带水,颠来倒去,是没有实效性的。

因此本人认为,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的问题,用数学问题的魅力引发学生**的热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当的**问题,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数学知识注入活力。

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猜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实践操作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经历真正的“数学化”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体现在让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但是不能说只要经历了“数学化”就是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人认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体现在让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经历“数学化”是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途径。

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是数学教学有实效性的基础,但不是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必然。

我们数学课堂一度过于花俏,缺了数学味,又逐渐过于关注数学化了。

例如:一些教师对数学化的理解过于片面,过分强调应用题教学的“现实性”,在教学高举“生活化”这面大旗,事事必“生活”,题题必“情境”。

过于追求形式,在教学中一味地创设情境,而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维价值不愿挖掘,觉
得一分析数量关係就是“走老路”了,一谈数学算理就是不“做”数学了。

甚至认为教师上课一旦涉及“数量关係”就是老观念,老办法,老思想。

一些老师在教材提供的富有生活化气息的主题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弱化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对教学的目标模糊,使得学生的学习变成“雾里看花”。

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用心地去体会,让学生理解数学内涵,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现实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资讯,获取知识,在**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从而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