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练习: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教材第92页活动
1.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已超过自然界自我调节能力,成为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环境正以人类未能预知的方式发生着变化。

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

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众多的城市环境对整个自然环境变化起什么作用,目前未知。

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答案。

例如,水稻种植中因大水漫灌导致
土壤盐渍化,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教材第97页活动
1.略。

2.有必要。

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至灭绝不可避免。

这种做法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3.(1)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

(3)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5)正确。

(6)正确。

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7)正确。

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读某种污染物对环境各要素的危害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种污染物最有可能为()
A.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
B.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
C.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
D.生产生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2.上题中污染物对水体产生污染的途径主要有()
①人们将该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②随大气降水进入水体③
该污染物中的有害物质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④该污染物直接转化为污染水体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污染物占用土地、传播疾病、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体,应为生产生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第2题,固体废弃物无法直接转化为污染水体,排除④;人们将固体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体,从而污染水体;固体废弃物受大气降水、流水冲刷等的影响,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甚至随水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答案:1.D 2.A
3.下面为某乡镇生态农业循环示意图。

读图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式()
A.最适宜在西藏推广B.加快了城镇化发展
C.改善了生态环境D.属于大牧场放牧业
解析:读图,图中有沼气生产,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发酵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

青藏高原温度低,不适宜推广,A项错;这是生态农业模式,只是保护改善了生态环境,不能加快城镇化发展,B项错、C项对;图中标注的是奶牛饲养,不是大牧场放牧业,D项错。

答案:C
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有()
①坡地垦田②围湖造田③林地利用④果园开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对于该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增强③环境污染④下游洪水威胁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4题,对照甲、乙两幅图可以看出,甲图中500 m等高线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在乙图中却分布有耕地,属于陡坡开垦;对照甲、乙两图,不难发现乙图中湖泊面积缩小,且周围分布有较多耕地,因此主要是围湖造田造成的。

第5题,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陡坡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造成生态破坏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4.A 5.D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

据此回答6~7题。

6.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7.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解析:第6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采,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

第7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答案:6.D7.A
B级提能力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9.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开发资源,b、c表示资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d表示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第9题,选项内容中只有煤矿开采属于从环境中开发资源,煤矿开采可能造成地面沉降。

答案:8.C9.A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10~12题。

10.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
11.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12.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赤潮的主要形成原因,即海水富营养化和气温高。

第10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见B项正确。

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和泄漏的石油虽然可造成海洋污染,但不能被赤潮生物吸收利用,因而不会引发赤潮,故排除A、C、D三项。

第11题,水温高,赤潮生物繁殖生长快;风力小,易于赤潮生物聚集。

因此水温高、风力小的海域易暴发赤潮,故选C项。

第12题,赤道附近水温高、风力小,但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少,故A项错误。

大洋中部远离海岸,陆地上排放的含氮、磷的污水难以到达,故B项错误。

中、低纬近海水温较高、陆地污水排入较多,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故C项正确。

高纬近海水温低,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故D项错误。

答案:10.B11.C12.C
13.某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在“世界环境日”当天,整理出两则材料刊登在校报上,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共鸣。

材料一关于鱼类的漫画。

图1 小鱼的哀求图2 也得用保护伞呢材料二由美国和加拿大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一个科学小组,历时4年完成了一项名为“生物多样性缺失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

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报告警告世人,若按照目前人们的行为继续下去,到2048年,目前可食用的海洋鱼类和贝壳类中有90%会完全消失,大海将变得死气沉沉。

(1)材料一中,图1、图2各反映了什么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
(2)针对图1中老汉的做法,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怎样的政策?
(3)材料二中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信?我们应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解析:第(1)题,由图中两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不难得出答案。

第(2)题,图1中老汉的做法是过度捕捞,我国政府已制定并实施了休渔政策。

第(3)题,当前人们的过度捕捞行为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养殖及保护海洋环境等措施来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答案:(1)图1反映过度捕捞,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图2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2)部分海域的季节性休渔政策。

(3)可信。

措施:①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合理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②实行休渔政策;③禁止向海洋中排放工业废水等污染物。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图中对应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空洞b.全球变暖
c.酸雨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框图、箭头方向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氟氯烃可以消耗臭氧造成臭氧空洞;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入空中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滥伐和木材过度生产使森林锐减。

第(2)题,对环境恶化原因的分析应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大的方面,主要是人为原因。

第(3)题,根据材料提出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提出的防治建议,虽然可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但主要应该针对原因中的人为因素,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 c b 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
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
国际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