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竹蜻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竹蜻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竹蜻蜓的结构特点及其飞行原理。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制作简单的竹蜻蜓。

3.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竹蜻蜓的结构特点及其飞行原理。

2.教学难点:制作简单的竹蜻蜓,掌握飞行技巧。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竹蜻蜓模型、竹蜻蜓实物、制作材料(竹签、纸张、剪刀、胶水等)。

2.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确保学生安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竹蜻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二)探索竹蜻蜓的飞行原理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竹蜻蜓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制作竹蜻蜓
1.教师示范制作竹蜻蜓的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制作完成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四)竹蜻蜓飞行比赛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比赛。

2.比赛规则:在规定时间内,谁制作的竹蜻蜓飞行时间最长,谁获胜。

3.学生比赛,教师计时并宣布比赛结果。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教学反思
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竹蜻蜓的结构特点及其飞行原理,提高了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生在制作竹蜻蜓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3.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制作竹蜻蜓时,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锻炼。

六、教学延伸
1.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制作不同类型的竹蜻蜓,进行飞行比赛。

2.引导学生探索其他飞行器的飞行原理,如飞机、直升机等。

3.组织学生参观航空博物馆,了解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重难点补充:
一、教学重点:
1.了解竹蜻蜓的结构特点及其飞行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竹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学生:“它的翅膀是交叉的。


教师:“对,竹蜻蜓的翅膀是交叉的,这样的设计能让它在飞行时更加稳定。

那么,它是怎么飞起来的呢?”
二、教学难点:
1.制作简单的竹蜻蜓,掌握飞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动手制作自己的竹蜻蜓。

我们需要准备竹签、纸张和胶水。

注意,制作时要确保翅膀的平衡,这是关键哦。


教学过程补充:
(二)探索竹蜻蜓的飞行原理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竹蜻蜓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
教师:“想想看,竹蜻蜓的翅膀在转动时,空气是如何流动的?它对竹蜻蜓的飞行有什么帮助?”
学生甲:“翅膀转动时,空气会向上推,就像飞机的螺旋桨一样。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乙:“我们组觉得,翅膀转得越快,竹蜻蜓飞得越高。


教师:“很好,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确实,翅膀的转速和飞行高度有直接关系。


(三)制作竹蜻蜓
1.教师示范制作竹蜻蜓的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教师:“在制作时,注意翅膀与竹签的固定要牢固,否则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脱落。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丙:“老师,我们的翅膀总是不平衡,怎么办?”
教师:“调整翅膀的角度和重量分布,试试看是不是能改善。


教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对竹蜻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丁:“我知道了竹蜻蜓的飞行原理,还学会了制作它。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学生戊:“我觉得制作竹蜻蜓很有趣,我想回家后继续尝试,看能不能做得更好。


教师:“很好,科学的道路就是不断探索和尝试,希望你们能在探索中找到乐趣。


注意事项:
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应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2.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耐心指导,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操作。

3.在分组讨论和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及时提供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4.对于制作竹蜻蜓的材料选择,要考虑到安全性,避免使用尖锐或有害的物品。

5.在飞行比赛环节,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竹蜻蜓飞行过程中伤到他人。

6.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视频演示、实物观察等,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7.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想法,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