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H)2改性活性炭及其吸附CO2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OH)2改性活性炭及其吸附CO2的研究
摘要:为了制备出选择性好,吸附容量大的新型活性炭,本文选用Ca(OH)2作为化学活化剂,对颗粒活性炭进行改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Ca(OH)2试剂用量为100ml、改性温度为80℃、改性时间为2h、干燥时间为6h时,改性后的活性炭吸附容量达到最大,为3.91mmol/g。

关键词:Ca(OH)2;活性炭;吸收容量;改性;CO2
Study on Ca(OH)2 modification activated carbon and absorption of carbon dioxide Abstract:In order to prepare a new type of activated carbon with good selectivity and adsorption capacity, Ca(OH)2was used as the chemical activator to modify the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ctivated carbon reached the maximum with the Ca(OH)2 modification amoun t of 100ml,modification temperature of80℃, modification time of2h and drying time of 6h, 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ctivated carbon was 3.91mmol/g. Keywords: Ca(OH)2;activated carbon;absorption capacity;modify;carbon dioxide
引言
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是21世纪各国关注的焦点[1-3]。

二氧化碳不仅是温室气体,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二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是很重要的的基础原料,尤其是在固体状态下,它的应用更为广泛[4-5]。

因此,对废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吸附,综合利用及再资源化,意义重大。

在一定条件下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能够改善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组成从而使吸附性能发生变化,一直以来,针对活性炭表面化学及化学改性的研究都备受重视[6-9]。

活性炭的改性方法有氧化改性[10-12]、还原改性[13-14]、酸碱改性[15-16]及金属改性[17-19]等。

叶剑波[20]以聚乙烯亚胺(PEI)为表面活性剂改性活性炭使其CO2的最大吸附量达到1.02mmol/g。

Zhang[21]等通过氨水浸渍和微波照射改性活性炭,使其吸附量达到3.75 mmol/g。

Li[22]等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改性活性炭使其对CO2的吸附量达到3.042mmol/g。

Heidari[23]等对桉木基活性炭用H3PO4活化,在400℃和800℃下进行热处理,使其在压力为1bar、温度为303K时二氧化碳吸附量达到3.22mmol/g。

目前,吸附被认为是CO2分离技术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制备对CO2具有高选择性,高吸附容量的吸附剂成为研究重点[24]。

本论文以颗粒活性炭为炭源,Ca(OH)2作为化学活化剂改性活性炭,最后得到了吸附速率快、选择性好、吸附容量大的新型活性炭。

1 改性实验部分
1.1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纯度为99%的CO2(贵阳林诚气体公司),活性炭(AC、天津市光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00g、分析纯),氢氧化钙含量95%以上(Ca(OH)2、天津市瑞金特化学品有限公司、500g、分析纯)1.2 吸附剂的制备
采用浸渍法制备Ca(OH)2改性的AC吸附剂。

称取50g的AC,用蒸馏水洗涤至洗涤液不浑浊;然后在烘干箱中110℃下干燥10h,待冷却后加入一定量(100ml、130ml、160ml)的5mol/L的Ca(OH)2,并搅拌1min;在一定温度(60℃、70℃、80℃)下,冷凝回流一定时间(2h、4h、6h)后,洗涤至洗涤液PH=7左右。

最后在110℃下干燥一定时间(6h、8h、10h)后,自然冷却后使用。

1.3 CO2吸附实验装置
CO2吸附装置图[25]。

1.4 考核指标
饱和吸附量[26]。

2 结果与讨论
2.1改性活性炭吸附CO2的性能评价
2.1.1改性试剂量对吸收容量的影响
改性温度为70℃,改性时间为2h,干燥时间为6h,Ca(OH)2改性量分别为100ml、130ml、160ml。

-10010203040506070
-0.5
0.0
0.5
1.0
1.5
2.02.5
3.03.5
4.0
吸收容量 (m m o l /g )时间 (min)
AC 改性量100ml 改性量130ml 改性量160ml
图1改性试剂量对吸收容量的影响
Fig .1 Effect of the rmodification amount on the absorption capacity
由图1可知:在Ca(OH)2对AC 改性前,AC 对CO 2的吸附量非常低,仅为0.941mmol/g 。

为了增强CO 2和AC 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具有高吸收效率的Ca(OH)2负载在AC 的孔道上。

如图所示,负载Ca(OH)2后,AC 的吸附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其最高吸附量为3.8083mmol/g ;随着改性量的增加,AC 的吸附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这说明并不是改性剂的量越多,对AC 的改性效果越好;其改性试剂量在100ml 左右最为合适。

2.1.2改性温度对吸收容量的影响
Ca(OH)2改性试剂量为100ml ,改性时间为2h ,干燥时间为6h ,改性温度分别为60℃、70℃、80℃。

-10010203040506070
-0.5
0.0
0.5
1.0
1.5
2.02.5
3.03.5
4.0
吸收容量 (m m o l /g )时间 (min)
AC 改性温度60℃ 改性温度70℃ 改性温度80℃
图2改性温度对吸收容量的影响
Fig .2 Effect of the modific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absorption capacity
由图2可知:随着改性温度的升高,Ca(OH)2改性后的AC 对CO 2的吸附容量也呈增大趋势,
在改性温度为80℃时,AC 的吸附容量达到最大,为3.874mmol/g ;比改性前AC 的最高吸附量0.941mmol/g 提高了75.7%。

因此,控制其改性温度在80℃左右最为合适。

2.1.3改性时间对吸收容量的影响
Ca(OH)2改性试剂量为100ml ,改性温度为70℃,干燥时间为6h ,改性时间分别为2h 、4h 、6h 。

-10010203040506070
-0.50.0
0.5
1.0
1.5
2.02.5
3.03.5
4.0
吸收容量 (m m o l /g )时间 (min)
AC 改性时间2h 改性时间4h 改性时间6h
图3改性时间对吸收容量的影响
Fig .3 Effect of the modification time on the absorption capacity
由图3可知:随着改性时间(即冷凝回流时间)的增加,用Ca(OH)2改性后的AC 对CO 2的吸
附量在明显的减少,其最高吸附量为改性时间2h 的3.8083mmol/g ;比改性前AC 的最高吸附量0.941mmol/g 提高了75.3%。

这说明并不是改性时间越长,对AC 的改性效果越好;其改性时间在2h 左右最为合适。

2.1.4干燥时间对吸收容量的影响
Ca(OH)2改性试剂量为100ml ,改性温度为70℃,改性时间为2h ,干燥时间分别为6h 、8h 、10h 。

-10010203040506070
-0.50.0
0.5
1.0
1.5
2.02.5
3.03.5
4.0
吸收容量 (m m o l /g )时间 (min)
AC 干燥时间6h 干燥时间8h 干燥时间10h
图4干燥时间对吸收容量的影响
Fig .4 Effect of the drying time on the absorption capacity
由图4可知:改性后AC 的吸附容量随着干燥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干燥时
间为6h 时,改性活性炭的吸附容量达到最大,为3.8083mmol/g 。

比改性前AC 的最高吸附量
0.941mmol/g 提高了75.3%。

这说明并不是干燥时间越长,对AC 的改性效果越好;干燥时间在6h 左右最为合适。

3 结论
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出Ca(OH)2改性活性炭脱除CO 2的合适工艺参数为:改性试剂量100ml 、改性温度80℃、改性时间2h 、和干燥时间6h 。

在此条件下Ca(OH)2改性活性炭的最大吸收容量为:
3.91mmol/g 。

远远超过了处女炭的最大吸收容量0.941mmol/g ,使颗粒活性炭的吸收容量提高了将近76%。

实验证明,改性活性炭是一种选择性好,吸附容量大的新型活性炭,是未来脱碳工业重点研究的对象。

参考文献
[1] Hongqun Yang, Zhenghe Xu, Maohong Fan, et al. Progress in carbon dioxide separation and capture: a
review[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2008,20(1):14-27.
[2] 秦大河. 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7(4):6-14.
[3] 郑京.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J].山东环境, 2003,1(51):23.
[4] 陈道远.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
[5] 鲁伟.活性炭改性及其二氧化碳吸附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1.
[6] LA Langley,DH Fairbrother. Effect of wet chemical treatmen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oxides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s[J].Carbon,2007,45(1):47-54.
[7] 张登峰,鹿雯,王盼盼,等.活性炭纤维湿氧化改性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变化规律[J].煤炭学报,2008,
33(4):439-443.
[8] 单晓梅,张文辉,杜铭华,等.湿氧化和热处理对煤基活性炭吸附SO2的影响[J].煤炭学报,2004,29(2):
208-212.
[9] Ahmad Alfarra,Elzbieta Frackowiak,Francois Beguin. The HSAB concept as a means to interpret the
adsorption of metal iron onto activated carbons [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4, 228(1-4):84-92.
[10] 刘成, 高乃云, 黄廷林. 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改性研究进展[J]. 净水技术, 2005, 24:50-52.
[11] 陈孝云, 林秀兰, 魏起华,等. 活性炭表面化学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
8:5463-5467.
[12] 朱赛. 表面改性对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及CO2吸附性能的影响[D]. 郑州大学, 2010.
[13] 高峰, 王媛, 李存梅,等. 活性炭表面改性及其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J]. 新型炭材料, 2014:96-101.
[14] 李玉雪, 张永春, 陈绍云. 改性活性炭脱除二氧化碳中微量苯的研究[C].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2008.
[15] 王重庆, 刘晓勤, 姚虎卿. 表面改性活性炭对CO2的吸附性能[J].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2:63-65.
[16] 贾建国, 李闯, 朱春来,等. 活性炭的硝酸表面改性及其吸附性能[J]. 炭素技术, 2009, 28:11-15.
[17] 范延臻, 王宝贞. 改性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性能[J]. 环境化学, 2001, 20:444-448.
[18] 费小猛. 用活性炭脱除低浓度SO2的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19] 吴浪.用活性炭脱除低浓度H2S气体的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20] 叶剑波. 活性炭改性及其吸附CO2/H2O性能研究[D]. 东北大学, 2014.
[21] Zhijuan Zhang, Mingyao Xu , Haihui Wang, et al. Enhancement of CO2 adsorption on high surface area
activated carbon modified by N2, H2 and ammonia[J].Chemical Engineerin Journal,2010,160(2):571-577. [22]Tong Li, Shizhong Luo, Yongyong Wu, et al. Study of the modifying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its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CO2/CH4 mixture[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1, 36(12):2012-2017. [23]Heidari A, Younesi H, Rashidi A, et al. Evaluation of CO2 adsorption with eucalyptus wood based
activated carbon modified by ammonia solution through heat treatment[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4, 254(7):503–513.
[24]黄芃.改性活性炭对电厂尾气中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
[25] 崔同明,李水娥,周绪忠.TETA-DETA复合脱除烟气中CO2的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5,12:67-69.
[26] 刘亚敏,史晶金, 陈杰,等. 超枝化固体胺吸附分离烟气中二氧化碳[J]. 化工学报,
2011,62(3):736-7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