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春雪原文及赏析范文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春雪原文及赏析
《春雪》是韩愈的一首很富有特色的咏雪诗,诗歌构思新巧,立意独特,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全诗如下: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第一句“新年都未有芳华”。
“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芳华”即发出香气的花儿,这里泛指花。
这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来了,却还没有芬芳的鲜花。
这里表明了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冬天去得晚。
这是诗人初到北方的感受。
一个“都”字,流露出诗人那种盼望春天到来的焦急心情。
这一句不但表现出盼春的心理,而且落脚在春的表征物——花上。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
承上句而来,说二月虽然无花,但有草芽生出了。
“惊”即惊讶、惊喜。
诗句中一个“惊”字,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突然见到“春色”时所产生的惊喜。
“初”字,即开始。
在诗人的心中,北方二月开始才有草芽,南方也许这就是春色满园了。
这里自然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之感。
“草芽”不但透出春的信息,也暗示诗人盼春时的喜悦。
这一句重点写了初春的又一表征物——草芽上。
第三句“白雪却嫌春色晚”。
这一句一转,不去写草芽,而进入写白雪。
白雪是全诗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全诗的重点。
而白雪是在“新年都未有芳华”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背景下引出的,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
“嫌”即不满意的意思。
“春色晚”说明了这一年比较寒冷。
联系上句来看,二月还在降雪。
这里,诗人转换了视角,不是从人的角度来写,而是从雪的角度入手,借说白雪嫌春天来得晚了来表明自己对春的盼望心情。
同时,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这样很自然地把人与物联系起来,实现借物抒情的审美效果。
特别要注意诗中“却”字的妙处,虽然是一个副词,但具有极为重要的诗意,它说明北方的春并非来得晚,好像是雪“嫌”春来晚了,这样强化了白雪对春的
渴望之情。
第四句“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一句是全诗的收束,是诗人情感的最集中表现。
“故”即故意的意思。
这里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
“作”即化作,当成。
诗句中一个“故”字,一个“作”字,把春雪表现得灵性十足。
白雪“嫌春色晚”,自己也就按捺不住了,自己穿过庭院中的树,化作漫天飘洒的飞花,把初春的美丽景色妆扮出来。
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雪喻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盼春的急切心情。
总之,这首咏雪诗是很有特色的,在借物抒情中把雪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和人的意识情感,再通过其行为动作表现了对春的渴望之情。
这样,物与人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春天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韩愈注音:
xīn nián dōu wèi yǒu fāng huá,
èr yuè chū jīng jiàn cǎo yá。
bái xuě què xián chūn sè wǎn ,
gù chuān tíng shù zuò fēi huā。
春雪韩愈翻译: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春雪韩愈字词解释:
1.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2.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3.初:刚刚。
4.惊:新奇,惊讶。
5.嫌:嫌怨;怨恨。
6.故:故意。
春雪韩愈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
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春雪韩愈赏析: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
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艺术特色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
二是翻人情
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
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平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后世评价:
1.清·朱彝尊《批韩诗》:常套语,然调却流快。
2.清·刘公坡《学诗百法》: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
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
”
3.近代·朱宝莹《诗式》:此诗首句、二句从“春”字咀嚼而出,看似与雪无涉,而全为三句、四句作势,几于无处不切‘‘雪’’字。
三句、四句兜转,备具雪意、雪景,不呆写雪,而雪字自见,不死做春,而春字自在。
四句一气相生,以视寻常斧凿者,徒见雕斫之痕,其相去远矣。
韩愈主要功绩:
政治
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
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郭预衡指出:韩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
”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
文学
韩愈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时人有“韩文”之誉。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他的古文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还应用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教育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
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史学
唐时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等到他撰写《顺宗实录》,由于繁简不当,叙事取舍也不恰当,深为时人指责。
穆宗、文宗都曾命令史官增添修改,但那时韩愈的女婿李汉、蒋系官居显位,诸位史臣很觉为难。
而韦处厚则另撰《顺宗实录》三卷。
个人资料: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春雪韩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