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和湖泊》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1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和湖泊
教学环节与知识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设计意图
达标学长江
拓展学回味篇:参考黑板图,做本节课小结。

达标学
1、完成板图内容
〔各组随机某一号同学,上黑板完成黑板图内
容,其他同学彩笔纠正。


2、完成当堂达标
〔学生自主完成助学当堂达标,完成后同桌互
批,有异议的题目提出来。


拓展学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一条河流?
小结:利用板图引导
学生说明本节课的主
要知识点。

巡视及时掌握学情,
错的较多的题目,引
导学生讲解。

点拨提示:通过长江
的学习过程做简单总
结。

通过同桌
互批,让学
生发现自
己或同学
的缺乏,并
加以纠正,
实现兵正
兵,兵教兵
的目的。

帮助学生
掌握学习
河流的方

板书提纲
教后反思
本节课板图教学与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相得益彰。

板图让学生更贴近长江,把长江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分段位置、支流、港口、三峡等地理名称相对空间位置的认识,降低了难度。

让学生动手填图,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治理,本教材没做专门介绍,本节课教师因势利导,做了简单地引导,让学生了解长江水患的原因之后,针对原因思考对策,学生的思路还是很让人赞赏的!
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教师板图,课本文字,教师点拨、引导等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效果还是较明显的。

本案是以学生对长江的认识过程作为编写主线的。

用拟人的手法:初见篇-相识篇-相知篇-相惜篇-回味篇来增加点本案的可观感。

本课的知识主线:长江的概况——长江的水文特征——长江的开发和治理,课堂上是以此条主线来串点主要知识点的。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2〕
长江概况
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点
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海陆变迁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熟鸡蛋、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展示
海洋生物化石。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
吗?
那他们生活在哪?
可是,人们却在喜马拉
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
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
化石。

追问:这些海洋生物怎么
会“游上〞高山的呢?
学生观察,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

鱼、海螺、海藻等。

生活在海洋。

产生疑问,并思考、试着答复:喜马
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隆起成
为陆地。

产生疑问,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和
好奇心,便于
组织和开展
进一步的教
学。

学案导学
教师要求学生以?地
理助学?上“学习过程〞
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
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
要求。

〔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
程〞;
〔3〕标记疑难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
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
〔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
本上标出;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
栏目;
〔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
标记,以待解决。

通过自学从
总体上把握
本课的知识
脉络,对于比
拟抽象的两
种学说,那么
有了上课认
真听讲的心
理准备。

重难点突一、海陆变迁
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
为山脉是海变陆的例子,
你还能举出其它由海洋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
例,如:香港填海造陆、荷兰围海
海陆变迁的
实例很多,由
学生自己课
前查阅收集,
破变成陆地的例子吗?
点拨:日本、香港均是人
多地少,寸土寸金,为扩
展生存空间进行填海造
陆。

荷兰那么由于地势低
洼,进行填海造陆。

追问:由陆地变成海洋的
例子有哪些呢?
这种海陆变迁现象可以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
道是哪个成语吗?——
沧海桑田。

播放视频:“沧海桑田〞
的故事。

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引
起海陆的变迁呢?
补充:除上述原因外,某
些外力作用也会引起海
陆变迁。

比方:黄河三角
洲的“生长〞,是由黄河
填海造陆而形成的。

二、大陆漂移
本卷须知:
①描出大致轮廓
②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③剪时注意平安。

教师进行评价。

造田、日本填海造陆等。

学生倾听,了解。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
迹;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水井。

少数同学会答复:“沧海桑田〞。

看视频,领会“沧海桑田〞的含义。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
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活
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

听讲。

活动1:体验魏格纳的发现
①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
②用透明纸描出两个大陆的轮廓,
标上洲名;
③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
说出你的发现。

各小组通过观察、拼合发现:非洲
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可以拼
合起来。

感悟“地球表
层海洋和陆
地处在不断
的运动和变
化之中。


知道海陆变
迁的另外一
种描述是“沧
海桑田〞。

了解海陆变
迁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

一方面培养
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实践
能力;另一方
面让学生感
受发现的喜
悦。

承转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

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要求学生读课本第50页
文字和图,以导学问题为
索引,自主学习。

设置问题导学:
①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是谁,哪个国家的科学
家?
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依据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根本
学生读书自主学习。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
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
起。

大约2亿年前,大陆只有一块;后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习
惯和能力。

交给学生科
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大陆漂移示意图〞。

④阅读与感悟: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受到哪些启示?
⑤魏格纳为个人的假说寻找哪些证据?
点拨提问:大西洋两岸有相同的动物,海牛会游泳吗?鸵鸟会飞吗?
教师指导学生先撕纸,然后拼合。

说一说,在游戏中,你依据什么把报纸拼合完整的?
点拨:其实陆地如同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就是它的古老地层。

观察课本插图3—2—4,你有什么发现?
讲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开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1—2cm。

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经过漫
长岁月,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
至今,还在及其缓慢地进行着。

感悟大陆漂移学说的根本观点。

发现问题——思考假设——寻找证
据——科学论证。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相似;古老地层
相似。

海牛不会游泳、鸵鸟不会飞,合理
的解释是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一个
整体。

活动2:撕纸游戏,为大陆漂移学说
寻找证据。

过程:①把两张大小相同,内容不
同的报纸重叠在一起,撕两下;
②同桌互换撕碎了的小块报纸;
③把撕坏了的两张报纸拼合完整。

学生讨论后答复:不仅要根据他们
的轮廓相吻合,还有纸上的文字也
要一一对应。

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

从总体上把握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
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学探究的方
法,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大
胆质疑,勇于
探索的科学
精神。

培养学生的
推理能力。

活动2的设
置是为了让
学生理解大
陆漂移学说
的证据,加强
科学观念的
教育。

树立“宇宙是
物质的,物质
是运动的〞
的科学观念。

设疑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魏格纳未能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一段时间后,大陆漂移学说便销声匿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陆漂移呢?——板块运动是大陆漂移的重要原因。

三、板块运动
展示熟鸡蛋,用鸡蛋表示
地球。

讲述:蛋壳就是岩石组成
的地球表层,不同的是地
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
一个整体。

此时,教师敲碎蛋壳。

有裂纹的蛋壳表示大大
小小的板块。

如果把一个蛋壳有裂纹
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
学生听讲,思考,想象。

蛋壳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好比
板块内部比拟稳定,而沿着有裂纹
的地方挤出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
用鸡蛋类比
地球,用鸡蛋
壳类比地壳,
想象、生动,
便于学生理
解板块构造
学说。

联系生活现
象,将抽象的
理论直观形
象的向学生
展示,加深学
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
提问: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读课本第52页3—2—5,思考问题:
①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并观察各板块的大致范围。

②中国位于哪一板块?观察七大板块中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块包围着。


③图中A、B两地,哪地方的地壳比拟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拟活泼,主要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演示。

裂缝好比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拟
活泼。

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七
大板块和假设干小板块拼合而成。

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当板块
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
现漂移现象。

一般地说,板块内部
地壳比拟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
带的地壳比拟活泼。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
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
太平洋板块,周围被欧亚板块、北
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包围。

A地活泼,因为位于欧亚板块、北美
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B地稳定,因为位于南美板块内部。

活动3:演示板块运动形式
第一步:用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
将两本书作相对运动,书本会相互
碰撞,一本书会升高,学生得出结
论:碰撞运动会形成地球上的高大
山脉。

第二步:将黑板表示海洋,两本书
表示两大板块,一个学生在讲台上
演示,其余学生在下面观察,得出
结论:张裂运动会形成新的海洋与
裂谷。

生理解,培养
学生能力。

了解板块构
造学说的根
本观点。

通过让学生
读图,到达反
复练图和记
图的目的。

学以致用,深
刻理解板块
构造学说的
根本观点。

把抽象的运
动概念转化
为具体的动
手操作,加深
学生理解,培
养学生通过
亲身实践来
解决问题的
能力。

承转运用板块运动学说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读课本53页图3—2—7,
出示问题: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
①喜马拉雅山的成因
②阿尔卑斯山脉的成因
③落基山的成因
④地中海不断缩小
⑤红海不断扩张
⑥全球有哪两大山系,分布在哪?与板块运动的学生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①喜马拉雅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碰撞挤压;
②阿尔卑斯山脉:欧亚板块和非洲
板块碰撞挤压;
③落基山: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④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作挤压运
动;
⑤非洲板块和小板块〔阿拉伯板块〕
张裂运动;
⑥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
勒拉山系。

学以致用,反
复练习,让学
生不仅掌握
了七大板块
的名称和分
布,还让学生
用板块构造
学说解释了
生活中的地
理现象,表达
了地理知识
的价值。

关系如何?
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承转
板块运动在地球外表不仅形成了高大的山脉,还会引发火山和地震。

学生对照阅读“世界板块的分布〞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
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是什么? 稳固练习: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读图。

板块交界地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沿岸地带。

完成课本第54页活动第2题。

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叠置的方法进行学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

课堂小结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

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

知 识 建 构
【当堂达标】
1、海陆变迁的原因有 、 、 。

2、在大陆漂移学说的根底上,形成了 学说。

3、一般地说,板块内陆地壳比拟 。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比拟 。

4、七大板块中,以海洋为主的是 。

5、世界上有两条著名的山系,一条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的 ,另一条是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的 。

6、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集中分布区,大都位于地带。

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 和 地带。

7、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红海不断扩张、地中海不断缩小。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 板块运动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世界高大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