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备考:洋务派(知识点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中考历史备考:洋务派(知识点⼤全)
洋务派是在第⼆次鸦⽚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个政治派别。
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代表⼈物及职务 中央:奕䜣,总理衙⻔⼤⾂,领班军机⼤⾂。
沈桂芬,军机⼤⾂,兵部尚书、总理衙⻔⼤⾂。
⽂祥,军机⼤⾂。
地⽅:曾国藩,两江总督(1860—1864),直⾪总督(1868—1870)。
李鸿章,直⾪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
张之洞,湖⼲总督(1889—1894)。
左宗棠,陕⽢总督(1866—1875)。
丁⽇昌,江南制造局总办、江苏巡抚、福建巡抚。
沈葆桢,江⻄巡抚。
刘铭传,台湾巡抚。
刘坤⼀,两江总督。
[1]
形成
奕訢·爱新觉罗
京师⼤学堂
第⼆次鸦⽚战争以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先进的⽣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奕訢、⽂祥为代表;在地⽅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了⼀场“师夷⻓技”的洋务运动。
前期(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号为“⾃强”,后期(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号为“求富”。
尽管奕訢贵为当时的恭亲⺩,并且是总理衙⻔的主持⼈,⽽且中央以满族官员为主,但是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势⼒并不是他们,⽽是掌握地⽅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因为当时以慈禧太后为⾸的顽固派的势⼒太强⼤,洋务派并不敢在中央明⺫张胆的进⾏洋务活动。
总理衙⻔尽管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推动机构,但真正实施洋务运动的却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那么他们何以敢逆⻰鳞⽽顶⻛推⾏洋务运动呢?他们就不怕遭到顽固派的阻挠甚⾄是打击?⾮也。
其实顽固派对他们的活动也是⾮常不满的。
但是,经受了两次鸦⽚战争打击和国内⼈⺠起义(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冲击,清朝统治者第⼀次感到了⽣存危机。
⽽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在镇压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了⻄⽅坚船利炮的厉害,⽽且在镇压的过程当
⽂祥·⽠尔佳(中)
中也尝到了坚船利炮的甜头。
所以他们决定学习⻄⽅的先进军事技术,加强⾃⾝的军事实⼒,企图以此来迅速的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由于他们不象顽固派那么冥顽不化,仇视⼀切外洋事物,⽽是愿意和外国⼈打交道,尽管⺫的是学习他们的军事技术。
⽽⻄⽅⼈也希望清廷中能出现⼀批能和他们打交道的⼈。
曾国藩等⼈的出现,使他们觉得⾃⼰的想法有了落脚点,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他们⾝上。
被洋⼈吓破了胆的慈禧太后丝毫不敢得罪洋⼈,⽽曾国藩、李鸿章等⼈有洋⼈的撑腰,⽽且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的确是功劳甚巨,慈禧太后保不定⽇后还得仰仗他们,所以并不敢对他们轻举妄动。
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也希望早⽇把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维护、巩固⾃⼰的统治,⽽且她在夺取清朝最⾼统治权的过程中曾得到过⻄⽅国家的⽀持或默许,因此并不敢轻易得罪⻄⽅国家。
因此,在洋务派的活动没有威胁到⾃⼰的利益时,慈禧太后对曾国藩、李鸿章等⼈的活动⾄少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但甲午战争慈禧挪⽤北洋舰队军费,导致其全军覆没。
直接使洋务运动破产,这说明改⾰不痛不痒的改,要⼤⼑阔斧⼀针⻅⾎的改。
发展
张之洞
洋务派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个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统⼀的领导核⼼,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派。
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形成了湘系集团,其中左宗棠⼜⾃成体系;以李鸿章为代表形成淮系集团;洋务运动后⼜出现了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集团。
还有沈葆桢,丁⽇昌等。
这⼏派在发展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各⾃为政、互不⾪属的,⽽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甚⾄发⽣攻讦的现象,相互之间形成⼀种掣肘。
⽐如在甲午海战之后,由于李鸿章和⽇本签订了《⻢关条约》后,张之洞就攻击他为“卖国贼”。
因⽽洋务派的⼒量很分散,不能形成⼀种集团效应,也就没有推动洋务运动的有效发展。
洋务派在得到慈禧太后的默许后,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场以“师夷⻓技以⾃强”为⺫的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在“⾃强”、“求富”的⼝号下进⾏的⼀系列活动。
主要是采⽤⻄⽅先进技术,创办了⼀批近代军事⼯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业(汉阳铁⼚,湖北织布局),同时还进⾏了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馆)、派留学⽣出国等活动,它也是洋务派的主张在经济、军事、和教育等⽅⾯的具体表现。
洋务运动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以“⾃强”为名,兴办军事⼯业并围绕军事⼯业开办其他企业,建⽴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
洋务派经营的这些近代企业,是在不改变封建统治为前提下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定程度的垄断性。
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业技术、资本乃⾄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因⽽也就不可避免的在⼀定程度上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
⺫的
左宗棠
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的是为了拯救清⺩朝,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的是⼀条“实业兴国”之路。
但是,事实并没有象他们期望的那样发展。
中⽇甲午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失败,攻陷北洋海军的基地威海卫,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裕强⼤起来。
更重要的是,洋务派培养的⼀批近代⼈才,学习了⻄⽅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且把这些思想进⼀步在中国传播,这不仅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且为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活动,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光绪帝朝组织进⾏的维新变法,孙中⼭先⽣领导的⾟亥⾰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的资产阶级最后是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因此可以说,洋务派培养的这批⼈才实际是清⺩朝的掘墓者。
创办企业
京师同⽂馆
1
李鸿章
9世纪60年代后期,清政府统治集团中⼀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产技术⽽创办的近代企业。
是中国⼈采⽤机器⽣产经营近代企业的开始。
洋务派企业全部是官办企业。
军⽤企业
清政府从1864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农⺠运动后,到1911年,40余年中,相继在上海、南京、福州、天津、兰州、济南、汉阳等地创建了26个制造局(亦称机器局),制造枪、炮、弹药、兵船和修配武器。
其中规模较⼤的有江南制造总局(1865)、福州船政局(1866)、天津机器局(1867)和湖北枪炮⼚(1890)。
⼤型军⽤企业的创办经费和常年经费都赖清政府中央的财政拨款;⽽各省在70年代以后筹款建⽴的制造局⼤都是中⼩型的⽣产单位,其中⽐较重要的有兰州机器局(1872)、⼭东机器局(1875)、吉林机器局(1881)、台湾机器局(1885)、奉天制造局(1894)和北洋机器局(1904)等。
军⽤企业的产品不进⼊市场,都由清政府直接调拨给驻扎在各地的军队、炮台使⽤。
这些企业不计算盈亏,也不进⾏积累,⽣产的扩⼤或缩⼩不决定于企业⾃⾝⼒量,⽽取决于清政府的财政拨款。
所以,这些企业虽然运⽤机器⽣产,也集中了相当数量的雇佣⼯⼈,但从其主要⽅⾯来考虑,乃是略带若干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营企业。
曾国藩
⺠⽤企业
近代军⽤⼯业兴起后,急切需要相应的燃料⼯业、矿冶⼯业和交通运输业作为进⼀步发展的条件。
同时,军⽤企业的庞⼤⽀出,也⾮⽇⻅窘迫的清政府财政所能继续维持。
所以,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便积极转向经营航运、矿冶、纺织、电讯、铁路等⺠⽤企业,期望开辟新的财源。
洋务派企业从70年代到清末的40年间,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组织形式,经营⺠⽤⼯矿企业⼤约50余处。
官办⺠⽤企业数量不多,较为重要的有台湾基隆煤矿、兰州织尼局、湖北织布官局、湖北汉阳铁⼚等,⼤多成效较差。
官督商办企业在洋务派⺠⽤企业中居重要地位,在煤矿企业中有13处,⾦属矿企业中有21处。
近代煤矿中,如直⾪开平煤矿、江苏利国驿煤铁矿、安徽池州煤矿、江⻄萍乡煤矿;⾦属矿中,如⿊⻰江漠河⾦矿、湖北⼤冶铁矿等都是在近代矿冶业的开发中较有成效的单位,其中尤以开平煤矿和漠河⾦矿成绩突出。
其他如航运⽅⾯的轮船招商局、电讯⽅⾯的电报总局、纺织⽅⾯的上海机器织布局、铁路⽅⾯的中国铁路公司,都是官督商办企业中经济效益⽐较显著的单位。
⾄于官商合办企业在甲午战争之前有所尝试,如修建台湾铁路,规复在中法战争中被破坏的基隆煤矿及筹建湖北纺纱局等,都⼀度采取官商合办⽅式,但在经营过程中,商股深感官权太重,并且在企业管理的权限和发展⽅针上,官商双⽅常常存在着尖锐⽭盾,以致商股⼤多中途撤退。
甲午战争以后,商⼈对官商合办企业仍很冷淡,据统计,从1895~1911年,全国新设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矿有503家,属于官商合办的只有31家。
历史作⽤
福州船政局
洋务派经营的⺠⽤企业,以商品⽣产为⺫的,吸收私⼈资本,追求利润,反映了早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
这些企业的经营,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
所以,与官办军⽤企业相⽐较,洋务派⺠⽤企业的创办和经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积极意义的现象。
不过洋务派推⾏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两种组织形式,都是把代表封建集团利益的“官”和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商”两种社会⼒量糅合在⼀起,“官”“商”在企业的经营⽅针和管理⽅法上格格不⼊,极不利于资本主义企业的顺利发展。
⽽官督商办制度所固有的封建性,⼜⼤⼤便利企业内官权的膨胀。
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在
⼀些原来以商⼈为主要主持⼈的洋务派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电报局等,都先后进⾏了重⼤改组,将企业领导权过渡到封建官僚的直接掌握,反映了洋务派官僚集团对近代企业的控制。
社会舆论⼀再抨击这种“本集⾃商,⽽利散于官”的现象。
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私⼈资本投资近代企业的积极性,也表明了洋务派参预近代企业的活动,在实质上不是为了发展中国资本主义,⽽是借以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
但是,在中国出现的新的⽣产⽅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都是与这⼀时期创办洋务派企业活动密切联系在⼀起的。
因此,从这⼀意义上说,洋务派企业的经营对于中国⺠族资本主义的发⽣和发展,在客观上是起了⼀定的历史作⽤的。
结局影响
在甲午中⽇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发⽣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批近代化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产经验,培养了技术⼒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族资本主义的产⽣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历史评价
总述
汉阳铁⼚
洋务运动史,是近代史中⼀段⼗分复杂的历史。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已经变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
新与旧、侵略与反侵略、⽃争与投降、失败与胜利、前进与倒退,都交织在⼀起。
这是⼀个社会发展上的过渡时期,在经济上,它诞⽣了资本主义因素,诞⽣了资产阶级和发展了⽆产阶级;在政治上,它准备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演出维薪的新剧;在思想上,它冲破了封建思想体系的牢笼,提出了“中学为体⻄学为⽤”的洋务思想。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向前发展的量变阶段。
1840年的鸦⽚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守的⼤⻔,中国⾯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敌⼈的挑战,沉睡的中国⾥,有少数知识分⼦开始觉醒,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不同地位的⼈物,形成了⼀股强⼤的政治势⼒——洋务派。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情势,并提出模仿⻄法“师夷⻓技以制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技”以雪耻图强⼤规模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业,他们在中央以奕訢、桂良、⽂祥等为代表,在地⽅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吏,引发了⼀场⻓达三⼗年的洋务运动。
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思想、军事、外交都产⽣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
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
轮船招商局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化独尊”论不放,把向⻄⽅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把⻘春消磨于⼋股⽂、试帖诗等⽆⽤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贱之艺,因此⻛化不开。
⼀般⼠⼈迷恋于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对科学技术“不屑为”。
洋务
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化观念,使国⼈不再⼀味以追求仁⼈先贤之道为惟⼀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壤。
1861年京师设⽴同⽂馆,次年正式成⽴,学习外⽂及天⽂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才。
此后,洋务派⼜先后创办⼀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 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师学堂等。
这些学校第⼀次将⻄⽅⾃然科学和⼯业技术带进课堂,从⽽培养出我国第⼀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的⼈才。
从七⼗年代开始,洋务派⼜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去吸取⻄⽅科技之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与富强作出贡献。
铁路⼯程师詹天佑、⻜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物严复等是留学⽣中的佼佼者,他们学成归国后为祖国发挥光与热。
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引进⻄⽅科技的实践也培养出⼤批新型知识分⼦。
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就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起来的。
在科学技术是第⼀⽣产⼒的时代,这种落伍必定导致国弱⺠穷,⽽“弱国⽆外交”是国⼈以惨痛的经历所换来的结论。
所以洋务运动让国⼈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批爱国知识分⼦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与富强作贡献!
【法国】⽇意格
⼆、经济管理
对中国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机器设备由外国整套引进,技术⼈员由外⽅专家培训,⾼层管理则可能直接受外国势⼒的⽀配,虽然在⼯业技术、资本乃⾄管理上都不得不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但是我认为以夷为师,必定要经历⼀个模仿揣摩的过程。
100多年来,中国摸索着进⼊了中国式的⼯业⾰命的道路,今天,随着WTO的加⼊,在将成为世界的制造加⼯⼚,但我们缺乏管理⼈才于是在外企中成⻓的⼀批职业经理⼈脱颖⽽出,在⺠企、在国企、中他们掀起了⼀场新的⾰命把⺠族企业的管理国际化——⼀⼀场管理上的洋务运动。
它反映了⼀个新的变⾰趋势,国内有⼀批企业家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的企业这样干下去不⾏,⽆法与外企⽐拼,热切愿望请职业经理⼈,因此出现了德国的罗兰.⻉格⾸席代表李波、夏海宁等以10万美元的年薪到⼭东的浪潮通软担任CEO、COO ,赢得国⼈的敬畏。
洋务运动期间,留学回国后发挥的作⽤了不可磨灭的作⽤,在许多领域代替洋⼯程师⼯作,如福州船政局的国产军都是由他们制成的。
新式海军舰艇的管带、⼤副也⼤都由留学⽣担任,中国第⼀条独⽴修筑的铁路——京张铁路,也是留美学⽣詹天佑设计修筑的,但这些杯⽔⻋薪没能改变清朝没落的命运,关键在于没有改变清腐朽的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
今天在振兴中国⾜球的⼝号下,某些企业出资送中国球员到外国俱乐部练球如孙继海、李铁以及杨晨、谢晖等,但如果只学⼀些花拳绣腿,根本没学到精髓,或者是回国后英雄⽆⽤武之地,不也是与⼀百年多前的洋务运动⼀样可悲吗?
德国的罗兰.⻉格⾸席代表李波、夏海宁等以10万美元的年薪到⼭东的浪潮通软担任CEO、COO,后不是如昙花⼀现最终⻜遁⽽去了吗?洋务运动给了我们⼜⼀启⽰:输⼊科学的管理观念、管理系统是成功的关键!
三、思想领域
洋务运动引起思想领域的⼀次变⾰
江南制造总局炮⼚的机器房
洋务运动以“⾃强”为名,兴办军事⼯业先后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业,但是在兴办军事⼯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企业。
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进⾏,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千年的中国农业⽂明“重农轻商”的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朝采⽤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思想和实践。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弃农经商,到汉⽂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抬⾼地主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压低商⼈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证了农业劳动⼒,促进了农业⽣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
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益暴露。
⾃然经济阻碍社会分⼯,把农业和商业对⽴起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产。
随着农业和⼿⼯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是必然的,抑商政策妨碍了经济的进⼀步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政策的消极作⽤就更明显。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的重要原因。
幸⽽⽇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领导⼈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强带来新的活⼒,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并渐渐成⻓。
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为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四、中国军事
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1874年⽇本进攻台湾,对清政府刺激很⼤,使其认识到⽇本将“为中永久⼤患”。
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
李鸿章是“海防议”最坚决的⽀持者,他除了⽀持总理衙⻔和丁⽇昌关于建⽴新式海军和配备海防近代化枪炮武器外,还建议将沿江.沿海各省陆军“认真选汰,⼀律改为洋枪炮队”,清政府最终采纳了这些建议,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
七⼗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
1875年,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总督李鸿章等⼈倡议,经总理衙⻔核准,每年调拨关税和匣⾦400万两作为经费,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师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
⼆、设⽴海军衙⻔,中国海军得到较快发展中法战争中粤洋(福建)⽔师在⻢尾遭法军偷袭,⼏乎全军覆没。
战后,清决⼼⼤治⽔师。
为此在1885年设⽴海军衙⻔,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
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最强,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精良,拥有七千吨级铁甲巨舰⼆艘、巡洋舰七艘、其它船舰14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千吨级主⼒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艘。
四⽀舰队共⼋⼗多艘,这⽀庞⼤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
⼋⼗年代开始,还修建了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动回转射击⼤炮,以及深⽔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仅在旅顺⼀地,就装备了数百⻔德国克虏伯⼤炮,成为世界著名军港之⼀。
⾄此清军队战⽃⼒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定的抵抗⼒,延缓了中国半殖⺠地化的历史进程。
五、中国外交
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于培养外交⼈才。
在第⼀次鸦⽚战争期间,与英国签订条约的清朝官员,不谙外情、不懂外⽂,不懂国际公法,更谈不上谈判经验。
英⽅代表曾说:“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与语法,⽽中国的代表们并不仔细审查,⼀览即了。
很容易看出来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个问题,就是我们赶紧离开。
” 在洋务运动中,深感外交⼈才的极度缺乏,于是于1862年6⽉开办了“同⽂馆”,设英、法、俄⽂三个班,
随后⼜增加了算学、天⽂、外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理等课程。
不仅培养科学技术⼈才,还培养了中国了第⼀批外语和外交⼈才,从同⽂馆毕业的学⽣中有⼆⼗⼋⼈后来做了驻外公使⼀级的外交官。
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
总理各国事务衙⻔从1868年开始,陆续与⻄⽅列强进⾏修约谈判,由于事先作了充分准备,研究了对策,使⻄⽅列强的侵略阴谋没有得逞。
如出使英法⼤⾂曾纪泽,在赴俄修约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利⽤俄国克⾥⽶亚战争之败,⼜倚仗左宗棠在新疆的重兵威胁,在⻓达七个⽉的谈判中,“反复辩论,凡数⼗万⾔”,终于挽回了《⾥⽡⼏亚条约》给中国造成的部分损失,争回了伊犁周围⼤⽚领⼟,以及有关通商、纳税等主权。
⼆、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夷制夷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所谓“以夷制夷”就是这样⼀种政策:即利⽤国际关系上的⽭盾,联合、利⽤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的。
中法战争中,由于近代化外交观念的影响,清政府能够⽐较合乎实际地估计敌我⼒量对⽐,从⽽坚持定⻅,毫不动摇。
如醇亲⺩提出不论战争结局如何都不赔款的原则,就被政府始终坚持。
李鸿章在法将威胁进军京畿时,轻蔑地微笑回答:法军“要晋京,先要经过津沽,有我在此,恐不易过。
”如此⽓概,是以⾃⾝的实⼒为后盾的。
在战争中,清政府利⽤了近代全⽅位外交,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牵制法国。
如清政府利⽤德法的世仇,令驻德使节与德国政府密切联系,并⼤量从德国订购武器,制造联德制法的的⽓氛,迫使法国不得不分⼼防备德国,不敢在远东投⼊太多的兵⼒。
但是,“以夷制夷”外交本质上讲是⼀种弱国策略,是弱国在夹缝中求⽣存的⼀种⼿段。
在⾃⾝的实⼒不⾜的情形下,利⽤敌⼈之间的⽭盾,借⽤别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