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中考语文模拟预测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中考语文模拟预测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绽.开/沉淀.迁.徙/阡.陌交通赫.然/万恶不赦.
B.帷幕./蓦.然亘.古/断壁残垣.押解./浑身解.数
C.狼藉./慰藉.凫.水/袅.袅烟云炫.耀/头晕目眩.
D.羁绊./搅拌.晦.暗/诲.人不倦憔悴./鞠躬尽瘁.
2.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的主题有的轻松,如《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叙写的是童趣;有的沉重,如《呐喊》中的《故乡》《孔乙己》反映的则是社会的病态。
B.《观刈麦》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描写农民冒着酷暑割麦子的情景,并借一位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C.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歌颂了仁爱、友谊和爱情,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
D.《送东阳马生序》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马说》的“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与朱元思书》的“书”是指书信。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生动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专家们研发探索和首次尝试的结果。
B.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考试时又没有按照要求仔细审题,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的深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水平。
D.新时期的雷锋精神应赋予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呢?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
....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包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B.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
....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C.“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
....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D.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张书记亲自到特困户王大爷家里走访,看到李大爷家家徒四壁
....的景象,这位年轻的书记不禁落下了眼泪。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着.眼(zháo)蝙.蝠(biān)比较.(jiào)吹毛求疵.(chī)
B.憎.恨(zēng)差.使(chāi)祈.祷(qǐ)畸.形(qí)
C.气氛.(fēn)堵塞.(sè)戛.然而止(jiá)炽.热(chì)
D.狡黠.(jié)迸.溅(bìng)粗犷.(kuàng)诲.人不倦(huì)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③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材料二
①在福州特有的“拗九节”来临前夕,为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福州市妇联、鼓楼区妇联等联合举行了以“福享拗九粥、孝情暖万家”为主题的拗九节活动。
②焦作市博爱县在端午节前夕,为百位寿星老人举办“敬孝心”活动。
材料三漫画(见右图)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30字左右)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字左右)。
7.按要求默写填空。
⑴月初行歌闻调笑,________。
(欧阳修《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
⑵秀干终成栋,_______。
(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⑶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⑷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_____,_____”两句,既是写景名句,又蕴含人生哲理。
⑸秋瑾《满江红》中“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抒写对时局的忧虑及对婚姻的不满。
8.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一英雄形象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启迪人们:一个人只有在困苦
中战胜别人也战胜自己,才会真正成长为钢铁战士。
B.《二十四孝图》《孔乙己》都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前者抨击了虚伪的封建孝道,后者刻画了一个善良但又迂腐的读书人形象。
C.从误入白虎堂开始,林冲风雪山神庙,棒打洪教头,大闹飞云浦,最后在忍无可忍雪夜上梁山,是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D.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世界,借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
(2)阅读《红岩》选段,联系原著完成下列题目。
新年大联欢开始了。
唱歌是第一个节目。
……接着,第三个节目开始了。
每间牢房的人,都在门口贴春联。
女室里,江姐捏着 A 的小手,也写了几笔。
女牢的对联写的是: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
①选段中A是__,书中还有一个小烈士是__。
选段故事发生在__(地点)。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列举出江姐的两个英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9.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浪淘沙①
[宋]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②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①本词为欧公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
②紫陌:洛阳城东的道路。
开头两句出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请问有怎样的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中“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
盐粒。
②敲戛:敲打。
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即黄庭坚。
1.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______)辄.复不遂(______)鲁直所谓.(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4.(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11.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小铁锤
张中杰
“呯!”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
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
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
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
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
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
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
你听得寒毛直竖。
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
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
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
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
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
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呼呼作响的风
箱,右手握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
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
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
铿锵嘿哟,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
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
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
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
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
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
你心里长出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熊抱。
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
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
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
“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
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
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
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
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
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
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
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
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1.“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3.“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各自的用意。
4.请简要分析文中插叙部分的作用。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贾平凹擀面
安黎
①《美文》杂志创办初期,我不足三十岁,贾平凹先生不足四十岁。
②那几年,贾平凹先生上班时骑着那辆咯吱作响的旧自行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
中午,我们常结伴去街上的餐馆吃饭。
饭很简单,十有八九就一碗面,不带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与贾先生合伙吃饭不下五十次,却从未掏过钱。
每遇付账,他既主动又积极,我若抢先一步把钱递给了老板,他并不肯就此罢休,坚决要把我付的钱从老板的手里夺.回来,重新还给我。
他很善良,深知我的收入远不及他,由我买单,他心里不安。
③那时候,我孤身一人,办公室里容纳着我全部的生活内容。
这间办公室,用途多样,既用来办公,又用来会客,更兼顾睡觉与吃饭。
晚上下班之后,办公室很有可能沦落成一间厨房。
④有一天下午五点来钟,我溜出去买烧饼,为晚饭未雨绸缪。
拎着买来的烧饼,低头往回走,却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
我环顾四周,只见贾先生跨在自行车上,脚踩地,手捏闸,朝我挤眉弄眼。
看样子,他正准备回家。
他瞄瞄我手中的饼子,明知故问:“买饼子干啥?”我说:“我吃晚饭呀!晚上熬点稀饭喝。
”贾先生于是就叫我去他家里吃饭,宣称要亲自做面条给我吃。
我反复推辞,坚决不去。
但他不依不饶,除了言语上“走吧走吧”个不停,还掉转车头,尾随在我的身后。
经不住他的这般诚恳与盛情,我只好随他而去。
⑤贾先生骑着自行车,我坐在他自行车的后座上。
时值三伏天,地面发烫,空气燃烧,一缕缕夕阳犹如一束束的火焰,灼得人的皮肤疼痛。
行至西大街中段,贾先生停下来,跃下自行车,从腰间抽出几毛钱,递给路边的商贩,买了两瓶饮料,塞给我一瓶。
他一边喊着太渴了太渴了,一边仰起脖子,将饮料急不可耐地灌下肚去。
接下来,驾驶员与乘客角色互换,我骑车,他坐车。
那辆轻便自行车驮着我们,车轮朝西滚动着。
⑥到了家,贾先生拿毛巾擦了汗渍,给我倒了一杯茶,就系起围裙,进入灶房,叮叮咣咣地做起饭来。
他的情绪非常不错,一边做饭,一边自娱自乐地哼起了歌曲。
厨房的门敞开着,我不时跑至门前向里观望。
一会儿,看到他正把切好的莲花白,倒向吱吱冒烟的油锅里;再一会儿,看到他正在案板上使劲地揉着一团面;再一会儿,看到面团已经摊开在案板上,他手握一根擀杖,正在弯腰擀面。
⑦擀面快要完成之时,韩俊芳大姐回来了。
韩大姐与我打过招呼,往厨房里一瞥,忍不住地朗笑起来,惊讶连连,唏嘘不已,嘴里发出“咦——,咦——”之声,调侃贾先生莫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怎么想起进厨房做饭了?韩大姐笑着对我说:“安黎,还是你面子大呀!我和他结婚一二十年了,他进灶房做饭,这还是头一遭呐!”
⑧贾先生从灶房里出来,憨憨地笑着。
他解下围裙,把围裙递给韩大姐。
韩大姐系上围裙,步入灶房,接了贾先生的班,继续完成做饭的任务。
饭摆上餐桌,令我颇感意外:除了面条,竟然还炒了六碟莱。
这些菜,显然是韩大姐劳动的结晶。
围桌就餐,韩大姐笑容满面地奚落起了贾先生:“既然请安黎吃饭,就单单炒一个莲花白?”贾先生一副无辜委屈的模样,嘟囔着说:“依我的水平,能把莲花白炒熟,已相当不错了。
”我赶忙插言:“都是自己人,吃什么并不重要。
”看着满桌子的菜,我的心暖暖的,也沉沉的。
⑨几乎每一次,我去贾先生家,临离时的情景都是,韩大姐死死地拽着我的胳膊,拉开冰箱门,把里面的食物水果席卷一空,装入一个食品袋,然后迫使我无论如何都要把那个食品袋拿走。
我儿子那时还在老家,但只要他来西安,韩大姐一旦知晓,总会悄无声息地给他买回一大堆东西:有水果饮料,有衣服玩具。
⑩吃完饭,参观了贾先生的书房,得到一本他主动为我签名的赠书,看到天色已晚,我随之告辞。
出了书房,见韩大姐立于客厅,手里拎着早已准备好的一大袋食品,正在笑眯眯地等候着为我送别。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从文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邀请“我”回家吃饭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事可以看出,在作者眼中,贾平凹先生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时值三伏天,地面发烫,空气燃烧,一缕缕夕阳犹如一束束的火焰,灼得人的皮肤疼痛。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
(2)他并不肯就此罢休,坚决要把我付的钱从老板的手里夺.回来,重新还给我。
(结合语境,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看着满桌子的菜,我的心暖暖的,也沉沉的”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锔瓷技艺
①锔瓷,是指陶瓷器修补技术。
②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
瓷器光亮圆润、坚固耐磨,因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
但瓷器易碎,且无法通过粘合或捆绑复原。
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
同时瓷器可制成工艺品,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大器沉雄。
这些作品往往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于是,锔瓷技术便应运而生。
③锔瓷需要金刚钻,因为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所以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④锔瓷讲究精工细作。
比如紫砂壶的锔补,因为壶壁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工匠的手感。
用力稍欠,深度不够,则事倍功半;用力稍过,壶壁钻透,则前功尽弃。
再如形似订书钉的“锔钉”,两只脚打入钉眼时角度要好,否则难看不说,天长日久就走形了。
⑤在将碎瓷修补完好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些再生之器看得上眼,就要讲点艺术了。
因为单纯的修补只是匠活,而修复却不觉丑陋,再生而没有缺憾,就接近艺术了。
乾隆年间兴起的“锔活秀”,要求锔匠们在修补瓷器时,重视对器具的装饰,能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
于是对瓷器进行银边、雕花、包口、刻字等修饰工艺便产生了。
⑥“锔以合道”是这项技艺的顶峰,碎瓷的每一条裂纹,每一道缝隙都有它的走势和趋向,工匠的匠心在于通过
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
此时的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的纹络或直或斜,亦曲亦直,状如枝蔓,形似闪电,自然而生,看似有为却若无为,从而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其美”的化境。
⑦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锔匠做活的一幕,可见它至少跨越了千年历程。
销瓷是一门成人之美的手艺,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件,就像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感情,但社会在前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穿街走巷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们视野。
1.从第②段可概括出锔瓷之技应运而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瓷器是一种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的器具。
B.除钻石外的其它金属也能用作金刚钻钻头。
C.举修补紫砂壶的例子说明锔瓷是一门艺术。
D.《淸明上河图》可证锔瓷技艺起源于宋代。
3.锔瓷之技有三个境界,可概括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得上眼,讲点艺术。
(3)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有七十二行当之说,很多行当与锔瓷技艺一样,渐渐消失,例如爆米花、捏泥人、纳鞋底、弹棉花等,请选择一种,简要说说你对这一技艺的了解。
三、语言表述
14.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均有语病,请逐一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春天,又迈着她轻轻的脚步来了。
我们一家人来到桃花岛踏青赏花。
①一进大门,便嗅到阵阵花香和孩童们清脆的笑声。
②远处,三三两两的小朋友正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地放着自己喜爱的风筝,他们拉着风筝线,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像是在翩翩起舞。
修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15.根据要求作文
有生活就有快乐。
战胜挫折是一种快乐,获得成功是一种快乐,得到关爱是一种快乐,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奋斗也是一种快乐……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请以“____________也是一种快乐”为题作文。
(1)请你自选词语,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悟。
(3)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5)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6)考虑到内容的充
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题分析】
A,zhàn/diàn;qiān/qiān;hè/shè。
B,mù/mò;gèn/yuán;jiè/xiè。
C,jí/jiè;fú/niǎo;xuàn/xuàn。
D,bàn/bàn;huì/huì;cuì/cuì。
所以选D。
2、A
【解题分析】
《社戏》不选自《朝花夕拾》。
3、C
【解题分析】
A搭配不当,“发现”改为“成果”。
B句式杂糅,改为“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呢。
”D否定不当,改为:但谁又能否认现在需要学习雷锋呢?
4、B
【解题分析】
B错误,具体而微指(款式、模样、格局等)大体具备,但形状或规模较小。
具体:大都具备。
微:微小。
不合语境。
5、C
【解题分析】
C项正确。
ABD三项修改为: A.着.眼(zhuó)吹毛求疵.(cī);B. 祈.祷(qí)畸.形(jī);D.狡黠.(xiá)迸.溅(bèng)粗犷.(guǎng)。
6、(1)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很重视孝道文化。
(2)画面内容示例:画面的主体由三个人组成,医生、老人、老人的儿子。
一位老人患了“孤独症”,表情痛苦;医生手拿处方,处方上写着“当归每周两次”的字样;老人的儿子则左手扶着额头,表情愧疚。
寓意:只有孝老敬亲,才能家庭和美。
【解题分析】
(1)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
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两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两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
如可分析材料一“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材料二“为百位寿星老人举办‘敬孝心’活动”等句,即可归纳出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很重视孝道文化的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
读懂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读懂漫画的构图,读懂漫画中的要素,要素包括:“人”“物”“对白”等。
仔细观察画作,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说明性语言描述出来,综合画面内容,把画作寄寓的感情或深刻含义表达出来。
要注意漫画中的文字内容,如“当归每周两次”。
这些文字内容往往揭示漫画的主题。
描述图片注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的特征,内涵等。
画面由医生、老人、老人的儿子这三个人组成。
老人患了“孤独症”,医生手上处方写着“当归每周两次”的字样,用以告诫儿子。
寄寓着“只有孝老敬亲,才能家庭和美”的道理。
7、⑴花开啼鸟乱钩辀;⑵精钢不作钩;⑶似曾相识燕归来;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⑸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解题分析】
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钩辀、燕、疑”的书写。
8、(1)D(2)①监狱之花萝卜头(宋振中也可)渣滓洞②示例:(1)江姐强忍悲痛,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2)江姐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
(3)江姐在狱中绣红旗,庆祝新中国的成立。
(4)江姐换上旗袍,整理衣装,从容就义等。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A项有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保尔;B项有误,《孔乙己》是一篇小说,出自《呐喊》;C项有误,“大闹飞云浦”的是武松。
故选D。
(2)①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文段写的是1949年元旦,被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的革命者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A指的是监狱之花。
在监狱里,小萝卜头完成了成年革命家们无法完成的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劳,他是中国最小的烈士。
②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