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表演艺术家宋雪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表演艺术家宋雪娟
宋雪娟(1935,9,15—--2012,5,3)辽宁开原人。
父亲是教会学校的一位数学老师,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
她从小就参加教会学校的唱诗班,合唱是艺术向她开启的第一道门。
1943年起先后就读于辽宁营口吉安小学、山海关道德会小学、辽宁白塔寺小学和开原扶余小学。
学习期间就登台跳过舞、唱过歌、演过戏。
1949年入阜新技工学校学习。
1950年到阜新煤矿当工人。
1951年被选入阜新煤矿文工团任演员。
表演过《矿工舞》、《猎人舞》、《洗衣舞》、《采茶舞》等舞蹈,演出过《妇女代表》、《锦绣花巾》、《幸福》、《赶上去》等话剧,还参加演出过歌剧《气贯长虹》,山东吕剧《喝面叶》等。
其中,因扮演话剧《赶上去》中的小兰,曾获1953年东北地区文艺汇演银质表演奖。
1956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
同年参加了故事片《如此多情》的拍摄,饰演护士小张。
在1957年摄制完成的故事片《芦笙恋歌》中饰演女主角娜娃,引起影坛关注。
影片中清新淳朴善良的拉枯族少女娜娃看似温柔、柔弱,内心却对爱情相当坚持、忠贞不渝,娜娃的爱情感动一代人,堪称当年中国电影中最具跨越性的“新潮”女性角色之一。
影片中的插曲《婚誓》也是当年最流行的歌曲。
此后,又陆续拍摄过《试航》、《铁道卫士》、《甲午风云》、《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山村会计》、《车轮滚滚》、《瑶山春》、《济南战役》、《苦难的心》、《梅山奇案》等影片。
其间,还演出过《英雄阵地》(饰女医生)、《记忆犹新》(饰妹妹)、《孔雀胆》(饰阿盖公主)、《艳阳天》(饰焦淑红)等话剧。
1982年至1983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举办的表演训练班任教师,结业时为学员导演有话剧《被拨动的心弦》,并在其中饰演角色。
1983年后又陆续拍摄过《天职》、《姑娘啊,莫叹息》、《五个半月厂长》、《新的呼唤》、《鲁酒之战》、《康梁变法》、《清水衙门》、《林海追踪》、《望海之魂》、《女人不是月亮》、《家族的荣誉》、《都市外乡人》等多部电视剧。
纵观她一生所演绎的人物,都有着与本人极其相似的一些特质,那便是典型中国传统“良家妇女”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从外形看,她就是典型的中国女性的长相,柔美中带着朴素的气质,温顺下略现几分胆识。
她所饰演的角色,都是温婉的女性,没有太鲜明张扬的个性,不撒泼、不忧郁,都是沉浸在骨子里的美好。
其表演风格清新、自然。
曾在电影《芦笙恋歌》中扮演敢爱敢恨的“娜娃”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女演员宋雪娟,2012年5月3日因罹患乳腺癌离世。
这位表演艺术家一生热爱自己的表演事业,却从不把自己当作有光环的人,她以一位“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姿态自居,在台前幕后奉献自己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
1935年,宋雪娟出生于辽宁,父亲是教会学校的一位数学老师,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
宋雪娟从小就参加教会学校的唱诗班,合唱是艺术向她开启的第一道门。
1949年考入阜新技工学校,毕业后成为阜新煤矿场的工人。
1951年,她被选入阜新煤矿文工团,在之后的演出中被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相中,成为了长影的演员。
1957年凭借在《芦笙恋歌》中娜娃的角色,宋雪娟“一炮而红”,影片中清新淳朴善良的拉祜族少女娜娃看似温柔、柔弱,内心却对爱情相当坚持、忠贞不渝。
娜娃的爱情感动一代人,堪称当年中国电影中最具跨越性的“新潮”女性角色之一。
《芦笙恋歌》在1981年复映时,拷贝数量达到了1280个,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算是个“天文数字”。
当时这部20多年前的老电影,同样受到了新一代年轻观众的喜欢和追捧,“阿哥阿妹”式的爱情语言及其表达,终于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电影插曲《婚誓》也自然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歌曲。
除了《芦笙恋歌》,宋雪娟在《铁道卫士》、《甲午风云》、《都市外乡人》等影片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纵观她一生所演绎的人物,都有着与她本人极其相似的一些特质,那便是典型中国传统“良家妇女”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从外形上看,宋雪娟就是典型的中国女性的长相,柔美中带着朴素的气质,温顺下略现几分胆识。
她所饰演的角色,都是温婉的女性,没有太鲜明张扬的个性,不撒泼、不忧郁,都是沉浸在骨子里的美好。
据宋雪娟的大女儿刘冬冬回忆说,由于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所以入行后,“母亲在演戏方面对自己的要求总是非常高,也很刻苦”。
在宋雪娟家堆积如山的剧本里,总是有她仔细做的各种功课和相应标注,角色分析、表演要点、导演建议等方方面面的笔记一应俱全。
无论饰演的角色主次、戏份多少,宋雪娟都非常认真地准备每一个表演细节。
而在表演风格上,由于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许多演员都是从延安调派到东北去的“老文艺”,宋雪娟受革命前辈的影响非常深,她的表演十分讲求“现实主义”的体验,但又少了革命中的那种烽火味道,显得清新、自然。
刘文华
宋雪娟的第一任丈夫刘文华大她4岁,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两人虽是通过双方家长介绍“相亲”认识,但感情非常深厚,不仅是事业上合作的好伙伴、艺术上的良师益友,在性格上也十分合拍。
刘冬冬说,从小到大的印象里,父母从没有过争吵或红过脸的时候。
两人在生活上彼此照料,大部分的时候都在讨论电影,父亲会指出母亲表演某个角色时的不足,母亲也会就父亲的剧本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即便是对于对方的艺术创作有不同建议,但也都是以非常委婉的方式提建议,从未有过尖锐的批评。
这相濡以沫的尊重的分量,足以让委婉的“旁敲侧击”在彼此的心里“掷地有声”。
不幸的是,刘文华在年仅46岁时就因脑癌去世,丈夫患病期间,宋雪娟一边拍戏一边照顾丈夫,日日辛苦几乎夜不能寐。
之后,她在子女的撮合下又有了第二次婚姻,而第二任丈夫在5年前去世。
退休后,宋雪娟依然热衷于电影事业,但生性低调、淡泊名利的她,很少参加老艺术家们的联谊活动,许多地方要给她颁奖她也拒绝了。
但一些地方台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帮地方排一些小节目、给大学里的年轻人开设一些艺术讲座,这些事情她都热衷参与。
一次,辽宁电视台要拍摄一组宣传消防的公益广告,找了不少有名气的人都没能成功,最后一个台里的老领导想到了宋雪娟。
没想到,电视台刚去一说,宋雪娟就欣然答应。
刘冬冬说,“妈妈就是这样的人,从来不看事情大小,只要她觉得有意义,她就演。
”
在宋雪娟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如今都走上文艺工作的道路。
大女儿刘冬冬是国家一级话剧演员,小女儿刘小红是国家一级化妆师,女婿是长影的录音师,儿子是长影的灯光师,外孙是电视台的主持人。
“如果我爸还在,他做导演,我们一家子就能拍一部电影了,工种特别齐全。
”
宋雪娟对自身严格要求的同时,也时时不忘对子女的言传身教。
大女儿演话剧,宋雪娟场场都去看,看完了就跟她念叨今天哪里演得不对,这个人物哪里还可挖掘。
小女儿的化妆事业更是从宋雪娟的脸上“起步”的,宋雪娟总是自请为小女儿做模特,要求小女儿把她化成20岁的少女或90岁的老太。
患病后,宋雪娟怕麻烦家人,一直都没有说起,虽然隐隐察觉到身体不对劲,但自己一直坚持着忍着。
即使子女在家,她也关起门窝在被子里忍着不叫出声。
直到几个月前,小女儿手头工作告一段落收工回家,剧痛难忍的宋雪娟才拜托她带自己去医院看看。
此时医生表示已经回天乏力,癌症进入晚期,癌细胞扩散到淋巴和骨头,无法手术切除。
医生责怪宋雪娟为何不早些来医院,因为现在,乳腺癌只要及时发现,是完全可以通过手术治愈的。
宋雪娟却只是说,“我怕麻烦我的孩子们。
”
宋雪娟的大女婿说,“老人家一辈子的人生信条就是‘绝不让任何人不愉快’,她最怕的就是给别人添麻烦,要别人担心。
”他透露说,老人住院的几个月里,每次换药都必须把女儿撵出去,坚持自己换,态度非常坚决。
直到临终前她失去自理能力,亲人们才看到宋雪娟溃烂到面目全非的乳房,“真的是惨不忍睹,连医生都说,从没有见过她这么坚强的病人,一声都不叫。
”
刘冬冬说,“我妈妈是我见过最善良的人,她虽然是个名人,可是没有架子,对所有人都特别好。
去小卖部就跟人聊一个小时的天,卖破烂的有困难,她就给他钱尽量帮他,送快递的上门来,她一定要拉人家进门坐下喝水。
我们这儿所有的人都认识她,都特别爱她。
虽然她没得过什么奖,但是她那一代的演员都是这样,就是人民的艺术家。
”
电影作品:
1956:《如此多情》(长影)饰护士小张。
1957:《芦笙恋歌》(长影)饰拉枯族姑娘娜娃,《寻爱记》(长影)饰女同事。
1959:《试航》(长影)饰女工兰英,《冰上姐妹》(长影)饰护士。
1960:《铁道卫士》(长影)饰报务员何兰英,《鸿雁》(长影)饰售货员乙。
1962:《甲午风云》(长影)饰渔家女李仕英。
196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长影)饰小翠。
1965:《山村会计》(长影)饰农村姑娘刘凤书。
1966:《雁鸿岭下》(长影)饰女乘客。
1975:《车轮滚滚》(长影)饰支前民工何大嫂。
1976:《芒果之歌》(长影)饰女工阿秀,《锁龙湖》(长影)饰县委委员。
1978:《瑶山春》(长影)饰阿婆。
1979:《济南战役》(长影)饰民工大嫂,《苦难的心》(长影)饰方妻。
1981:《小海》(潇湘厂)副导演
1985:《梅山奇案》(长影)饰王亚芹。
1991:《紫痕》(长影)饰柳妈。
1994:《复活的罪恶》(长影)饰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