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险和科幻”。

探险一般是指到荒无人烟或人迹罕至的危险地方去考察,面临困难、应对挑战,刺激身心,激发能量,获得探求的快感和审美体验,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

而科学幻想则是依据科学技术原理,以幻想的形式展开想象,构造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表现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憧憬或忧虑。

基于科学的虚构,超越现实,是科幻作品的主要特点。

其中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河中石兽》,一篇略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和一个习作及一个综合性学习及一个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及名著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阅读传记作品、科幻作品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并尝试课外阅读整本书,认识浏览这一读书方法的意义和功用,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

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难点: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学法指导】
1、浏览法。

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
息。

2、感悟法。

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感情。

2. 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

2.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感情。

(重难点)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是南极(播放南极视频),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或担心,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最善于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人的命运转折点》等。

2.作品背景:
《伟大的悲剧》是选自茨威格《夺取南极的斗争》的传记。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想象力而写成的。

3、预习检测:
①读准字音:
拽、无垠、癫狂、凛冽、吞噬、销蚀、羸弱、步履、告罄、毋宁
②理解词语:
坚持不懈、千辛万苦、风藏露宿、夜不成眠、筋疲力尽、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怏怏不乐、姗姗来迟、忧心忡忡、畏缩不前、鲁莽大胆、语无伦次、精打细算
4、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完成这个句子:“茨威格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它的队员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5、梳理脉络情节(按时间顺序)(点拨、讨论、提问。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
给课文分层,理清故事情节:
到达极点(1)——接受任务(2—3)——埃文斯、奥茨相继死去(4—10)——最后时刻(11—16)
三、合作探究学习:
1、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失败之悲:“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你认为这句话说得对不对呢?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的。


死亡之悲: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3. 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世人之悲: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所以,我们可以说:斯科特一行的悲剧是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同时他们的逝去,也带给世人悼念的悲痛……
2、课文题目中编者特意在“悲剧”之前加上了“伟大”,你认识到他们的“伟大”之处了吗?(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1)优秀品质: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课文中,写他们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

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

而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2)“伟大”之所在:
A、热爱探险事业,勇于为事业而献身
B 、从容面对死亡
C、强烈的团队精神
D、诚实、守信用,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3、情感把握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2、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从古到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如:哥伦布、张骞、徐霞客、杨利伟,还有我们讲到的阿蒙森、斯科特等。

探险如此危险,是什么驱使着他们呢?
(认识自然、挑战自我,追逐梦想,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启迪。


二、品味语言,谈体会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明确: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

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

3一个人虽然在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4的确,在他们走向死亡的路途上,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可是,无论如何,斯科特毕竟是第二个到达的南极的人,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明确:“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
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明确: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关注的绝不是南极探险的成败,而是他们在这次悲壮之旅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远远超越了探险本身。

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5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三、拓展延伸
正是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

一行又一行的探险队奔赴南极,使南极不再神秘。

1、我国于1985年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成功的建成了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2、1989年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中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

师总结: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事业,即使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身的挑战。

它不仅需要坚强的体魄,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为这项事业献身的精神,在你们心中一定有更渴望了解的奥秘,最渴望征服的世界,愿将来的某一天,你们探险的步伐能让世界为之瞩目,让祖国为之骄傲。

本文最后也称“斯科特等几位是英雄”,你对“英雄”一定有了新的认识,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你的所感所想吧!
四、作业
1、英雄留给后人的不仅使他们的伟大功绩,更是他们的奋斗过程及人格魅力。

正如课文最后一段的叙述!齐读最后一段。

你失败之后会怎么办呢?
五、板书设计
茨威格失败之悲—冒险精神
作证之悲—诚信
死亡之悲—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
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
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
2. 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在太空中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2)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四: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
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表达了“我”回到地面、想从返回舱出来的急切心情。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

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因无法捕捉,就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

(2)“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感觉声音不像,就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五:归纳总结,探究质疑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1、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2、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概括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本文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2.抓住文中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伟大。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抓住文中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伟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复述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体》系列长篇科幻小说大家读过吗?
对,回眸2015年,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


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谁啊?
对,它的作者是刘慈欣。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走进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来感受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交相辉映的无穷魅力……
二: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点缀漫步迟钝闲暇凸现拍摄蔚蓝合拢吟唱孤零零
不期而至心有灵犀天涯海角
2.请大家上网查阅资料,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刘慈欣。

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

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

三:解读标题,概括情节。

1. 同学们已经认真预习过课文,现在请看标题——“带上她的眼睛”,你能设计几个怎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示例:
(1)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
了地心。

所以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2. 谁能将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连贯起来,写成一段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师小结:因为‚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小姑娘被困地心。

为了让小姑娘最后看看这美丽的世界,所以主任安排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四:深入体会,伏笔运用。

概括完课文之后,我们进一步深入文本,仔细品味,相信你会收获更多的精彩。

本文曾获得1999年度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

1、教师举例。

在第2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初读时我也没在意,但读到第43段时,有这样一句话:“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心痛之余,情不自禁地把刚才的感受作为旁批写了下来。

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这句话的深意。

在本文中,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是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这种表现手法叫伏笔。

2. 所以说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
效果。

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运用旁批法来体会。

旁批法我们学过,今天我们继续使用旁批法来自读课文。

(1)“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这是一处伏笔,照应后文的“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2)“热,热得像——地狱。

”是一处伏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是照应。

五: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1. 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样是脆弱的。

所以说,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

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
小姑娘身陷绝境。

2.她的心态如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平静。

第44段。

3. 身陷绝境却如此平静,请问小姑娘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齐声朗读第45、45两个自然段,看看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①强烈的敬业精神;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③对生养了自己的这颗星球的无限的热爱。

4. 指名朗读第45、46、47段,在朗读中进一步来感悟人性的崇高与伟大。

同学们想想看,地球在“我”的脑海中变得透明了。

地球怎么能变得透明呢?是小姑娘精神的光芒穿透了6300公里厚的地层,将这颗蔚蓝的星球照耀得晶
莹剔透,璀璨夺目。

六、归纳总结;
目前来看,身陷绝境的小姑娘获救的希望是渺茫的,那青春的面容将被永远封闭在地心,令人心痛却又无能为力。

但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希望。

经过20年的研制,第一艘能够进入地心航行的地航飞船“落日20号”研制成功。

你很荣幸,成为了“落日20号”地航飞船的地航员,进入地心,找到了“落日六号”并同它成功对接。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示例:见到小姑娘之后,她面带微笑地递给了我一支铅笔,也就是文中反复提到的失重的铅笔。

正当我感到疑惑之时,她用非常轻的,像是耳语一样的声音对我说:“我不打算走了,我想永远留在这里。

资料你带走吧,这支铅笔,就当是我留给你的纪念吧。

”她说完就转身走向了工作台。

我轻轻叫住了她,沉默了一小会,我攥紧了拳头,一字一顿地说道:“我,陪你,一起,留在,这里。

”于是我和小姑娘成了好搭档,一起投身到对地心世界的研究中。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学法提示、自学、合作交流、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
一、导入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检查预习: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没啮(niè)齿
溯(sù)流欤(yù)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②词语解释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二石兽并沉焉(并: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