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与经验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A8学校单位代码:10446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与经验研究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研究生姓名:刘花茹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发展
导师姓名、职称:聂家华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2013年4月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与经验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与经验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中文摘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思想活跃,利益主体需求多元化,地区发展不均衡,环境问题突出。

同时,由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这就使得各种各类突发事件在近年来呈现出多发的态势,从偶发状态逐渐的转变为常态发生。

面对着形式多变、不同领域的突发事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化解各种风险,直接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同时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及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生死存亡。

因此,运用个案研究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汶川大地震这一特大自然灾害为个案考察中国共产党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并总结经验,得出具有现实指导性和启示性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在今后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提高执政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突发事件及风险、危机、紧急状态等相关概念,认为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架构了突发事件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总结突发事件突发性、破坏性、复杂性、紧急性、公共性、机遇性等主要特征,将其主要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此外,还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处理突发事件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贯彻和体现,关系到执政地位的稳固,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国共产党应对汶川大地震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具体再现汶川大地震,分析总结汶川大地震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救灾难度大等特点,从初期紧急救援、中期安置受灾群众、后期灾区恢复重建三个阶段细致分析概括中国共产党应对汶川大地震的过程,从具体实践出发,上升为理论经验。

第三部分着重对中国共产党应对汶川大地震这一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主要经验有:树立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对行动;不断健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能。

关键词:突发事件;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hought is active, stakeholder needs diversific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outstand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unique, China is one of a natural disaster-prone countries, which makes all kinds of unexpected events in recent years has shown from the accidental state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normal incidence. The face of unexpected events of various types in different fields, as the ruling par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n resolve a variety of risks, directly reflect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uling ability, also affect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party in power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 future and destiny. Therefore, use of case study method,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stud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handle emergencies and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study has practical guidance and enlightenment,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handle emergencies in the future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he ability of the ruling party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consolidate the ruling status of the part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oad more walk far.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emergencies and risk, crisis, emergency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that unexpected events occur suddenly, cause or may cause serious harm to society, need to take emergency measures to deal with natural disasters, accidents,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 architecture theory research of emergent events, and further sum up main features of emergency, as sudden, devastating, complexity, urgency, the public,mainly divided into natural disasters, accidents,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 In addition, analyz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cessing implement and embody the events related to the people-oriented governing concept, related to the ruling position firm, in rela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deal wit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historically specific,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affecting a wide range of great destroy, relief of Wenchuan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cue, the early middle of resettlement, the late three stage re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areas meticulous analysis summ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tarting from the concrete practice, rise to the theory of experience.
The third part mainly summarizes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deal wit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main experience is: establish risk awareness, nip in the bud; establish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governance; th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play, the role of Party members; adhere to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emergency response
actions;continuously perfect the party's leadership system and work mechanism,improve the emergency response efficiency.
Keywords:emergency;ruling ability;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目录
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国外研究现状 (1)
2.国内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意义 (3)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3)
1.研究思路 (3)
2.研究方法 (3)
一、突发事件理论概述 (4)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4)
1.突发事件的内涵 (4)
2.相关概念辨析 (4)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分类 (5)
1.突发事件特征 (5)
2.突发事件分类 (7)
(三)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 (7)
1.中国共产党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8)
2.中国共产党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8)
3.中国共产党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
4.中国共产党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执政地位的巩固 (9)
二、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实践 (10)
(一)汶川大地震概述 (10)
1.汶川大地震基本情况 (10)
2.汶川大地震灾害特点 (10)
(二)初期应急救援阶段 (11)
1.高度重视,迅速响应,启动预案 (11)
2.高效指挥,协调联动,全力救援 (12)
3.信息发布,公开透明,及时有效 (13)
4.以人为本,及时救治,心理干预 (14)
5.全民参与,姿态开放,接受外援 (14)
(三)中期安置群众阶段 (15)
1.因地制宜,采取多模式过渡性安置 (15)
2.物资管理,保障基本生活 (16)
3.抢修受损设施,谨防次生灾害 (17)
4.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灾区稳定 (18)
(四)后期恢复重建阶段 (19)
1.灾区重建面临的挑战 (19)
2.灾后恢复重建的展开 (20)
三、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经验 (25)
(一)树立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25)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6)
1.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生命至上 (26)
2.以人为本,体现一切为了人民 (27)
3.以人为本,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27)
(三)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作用 (27)
1.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7)
2.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8)
(四)坚持依法执政,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对行动 (29)
(五)不断健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能 (30)
1.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30)
2.健全党内民主,推进科学决策。

(31)
结束语 (32)
参考文献: (33)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5)
致谢 (36)
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与经验研究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特有的地貌和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繁、种类多、分布广、灾害损失严重且影响大。

同时,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改革发展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新问题层出不穷。

任何微小事件处置失当都可能会引起突发事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心理负面影响和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危害。

我们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这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们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正确处理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必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

突发事件的发生向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而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促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党,比如我们总结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对于我们处置玉树地震就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灾害损失最重的一次地震灾害。

那么,以汶川大地震为例,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与经验,对我们今后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突发事件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如影随行,近年来全球性突发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如何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1.国外研究现状
对突发事件的研究,西方兴起较早。

早期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自然灾害发生和预报,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突发事件的研究领域也拓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民族矛盾激化,地区和全球性的危机呈现出频发趋势,当代危机管理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逐渐创立的。

20世纪60-80年代,危机理论的研究领域转向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等政治领域并进一步拓展到社会、经济方面。

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出现核威胁、恐怖主义、金融危机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危机,危机多样且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人们越来越重视危机的综合、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纵观西方危机管理研究现状,主要是为政府服务,着重进行系统理论及应对研究,从执政能力角度研究突发事件的成果少。

2.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现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危机带来的极大负面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对危机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也积累了某些领域的危机处理经验。

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使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出现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这些著作对于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应对及应急法制等方面,总的来说,“拿来即用”的居多,缺乏理论思考。

当前我国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以政府危机管理为主,各种应急预案、应急法制、应急机制及应急体制基本健全,但对执政党危机管理能力的研究不够,也缺乏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具体实践经验。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角度:
(1)侧重于宏观上的研究,比如程美东主编的《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
1949-2005(上、下)》①一书,全面叙述了1949-2005年间中国各级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及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过程,深刻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后科学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经验。

此外,还有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上相关论文,如唐明勇、高岳仑的《中国共产党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与启示》②,周建伟、赵兰郁《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与启示》③以及张亚斌、余红军《我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④等等,从宏观的层面出发,探讨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的经验启示。

(2)限定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某个时期。

马晓丹的硕士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研究》⑤,依据突发事件的四种类型分别例举,从党的执政能力的视角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

张衍前总结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从容应对的一系列国际国内突发性事件⑥;吴新莉重点研究21世纪初期,十年间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⑦;于晓静以十六大起点,分析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并提出了如何增强中国共产党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⑧。

(3)从微观上针对个案研究,像李飞龙、王小莉通过对建国初期察北鼠疫防疫这一突发事件的考察,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破除迷信,加强宣传教育,并请苏联专家指导工作,采取注射菌苗、捕鼠灭蚤等各种措施,消灭鼠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以后此类危机事件的处理积累了经验。

⑨何华东在其硕士论文中从应对突发事件的角度,论述中国共产党应对皖南事变的策略和措施,并总结了历史经
①程美东主编:《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1949-2005(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②唐明勇,高岳仑:《中国共产党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与启示》,《理论探讨》2005第4期。

③周建伟,赵兰郁:《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与启示》,《青海社会科学》2010第5期。

④张亚斌,余红军:《我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理论探讨》2011第4期。

⑤马晓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研究》,2010年天津商业大学硕士论文。

⑥张衍前:《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回顾与思考》,《理论学刊》2004第3期。

⑦吴新莉:《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研1998-2008》,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⑧于晓静:《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与启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第3期。

⑨李飞龙,王小莉:《危机与应对——以1949年察北鼠疫的防疫为例》,《平原大学学报》2005第5期。

验。


(三)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政府、城市为对象的“一案三制”层面上,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著作、文章比较少,尤其是从党的执政能力的视角入手。

本论文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将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与执政党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既关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又关注执政党在此过程中的回应,拓展和深化了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弥补了薄弱环节。

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能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巩固与否。

社会转型期,我国突发事件频发,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主动积极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对尽可能地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已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尊重历史,擅长历史经验的灵活运用,对应对突发事件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之一。

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将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丰富党的执政经验。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从理论基础方面入手,主要介绍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其次,以中国共产党应对汶川大地震为个案,具体考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在特定事件中的展开,从救援、安置群众到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最后,经过对实践的考察,从执政党的角度来总结经验,对今后处理突发事件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经验和启示。

2.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本选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以危机理论和执政党建设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大众传播等理论知识,结合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对中国共产党应对汶川大地震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最终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

(2)个案研究的方法。

为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中国共产党所处理的所有突发事件,必须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分析归纳。

本论文选取了汶川大地震作为对象,分析考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过程,对今后处理突发事件及提高执政能力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的主要方法外,我们还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分析法等其它具体方法,全面真实的反映事实,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完成论文的写作。

①何华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以皖南事变为例》,2006年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

一、突发事件理论概述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突发事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汇,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对什么是突发事件,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

界定突发事件,是我们研究突发事件处置、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本文的逻辑起点。

1.突发事件的内涵
“突发事件”一词从字面意思讲,即突然发生的大事件。

目前,学术界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欧洲人权法院对“the public emergency,TPE”的定义: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①。

美国对突发事件的定义大致为:由美国总统宣布的、在任何场合下、任何情景下,在美国的任何地方发生的需联邦政府介入,提供补充性援助,以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挽救生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及财产或减轻、转移灾难所带来威胁的重大事件②。

薛澜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公共事件。

③郭济指出: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并威胁公共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④,郭济比薛澜更强调突发事件处理的紧迫性。

综合上述界定突发事件的观点,我们认为这些定义在解释构成上大体是一致的,而且主要取向于负事件的维度来界定,但外延涵盖范围并不相同。

本论文所指的突发事件是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界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对于突发事件最权威、最准确的定义,它采取了列举和概括结合的方法来定义,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危机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相关概念辨析
为了能充分理解突发事件的内涵,需要具体分析与其相关的一组概念。

(1)风险
风险是损失的概率,它是风险要素和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矛盾统一体。

“风险要素”,指“可能对人、财产和特定地方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危险源或极端事件”⑤。

而“脆弱性”,指系统对危险要素作用的承受能力。

风险的大小就取决于风险要素影响程度以及脆弱性的强弱。

风险作为潜在的威胁,从某种方面来说,是可以通过科技等手段预见的,人们能够控
①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37页。

②祁明亮等:《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管理评论》2006年第4期。

③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④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页。

⑤Michael K.Lindell & Carla S.Prater & Ronald W.Perry,Introduc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Inc.,2007,p2.
制甚至可以化解。

当风险产生事实损害时,它就逐渐接近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是已经突然发生了的危险事件。

(2)危机
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重要的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①。

巴顿指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或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失”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罗森塔尔强调危机对社会系统的威胁,而巴顿还看到了危机对个人、产品、组织、资产等其他事物的影响,但他们都认为“危机”一定包含不确定性和威胁重大这两个基本特征。

危机多由人为因素引发,通常会有一个过程,而其负面影响既可以是潜在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它强调事件的严重威胁性;突发事件既可由人为因素,也可以由自然因素或者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其影响往往是显性的、现实的,强调即时性,时间外延窄。

(3)紧急状态
社会状态可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种状况,紧急状态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秩序状态。

紧急状态,“是指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严重威胁和破坏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及国家利益,为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紧急权力来控制、消除严重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影响,迅速恢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状态,而依法确立的一种临时性严重危机状态”③。

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这二者的要素基本相同,但重点不同,突发事件强调即时性和社会危害性,紧急状态表达的是突发事件后果对政局稳定的影响。

突发事件主要在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内,紧急状态需要宪法来规定、确认。

而且,紧急状态是严重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一般的突发事件并不呈现出紧急的社会状态。

上述概念与突发事件都有些微的差别,但在相关突发事件的一些论述中,往往被混用。

在学术界中,受学者的专业背景知识各异的影响,他们在论述突发事件时只关注与其相关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忽视突发事件的其他要素,最终使大家对突发事件的总体认识出现不一致现象。

本论文在此对相关概念的梳理,旨在明确论文中所指突发事件的确切内涵,便于论文后续写作顺利。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分类
1.突发事件特征
现实生活中,不同领域的突发事件变化多端,梳理分析已发生的突发事件,我们认为它具有如下特征:
①Uriel Rosenthai,Charles Michael T.,ed.Coping with Crisis:The Management of Disaters,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Charles C.Thomas,1989.
②[美]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③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