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暂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部分学校质量检测考试试题
化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7页。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相对原子质量:H1 C 12 O16 S 32 Mg 24 Al 27 Si 28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30分)
1.《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_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2.关于酸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雨是指pH小于7.0的降水
B.放置一段时间的酸雨,其pH会减小
C.酸雨中的水分蒸干后,危害并不消失
D.原煤脱硫、调整能源结构均可防治酸雨
3.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化学键的是
A. NaOH
B. Na202
C. NH4Cl
D. HC1
4.下列气体中,通常既可以使用排空气法收集,又可用排液法收集的是
A. NO
B. N02
C. Cl2
D. HC1
5.下列尾气在吸收时,可不用防倒吸装置的是
A. NH3
B. Cl2
C.S02
D. HC1
6.用右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先挤胶头后打开胶管夹。
则下列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
A.挤入水后,头变瘡
B.用氨气做实验,水溶液几乎充满烧瓶
C.用二氧化硫气体跟溴水,也能形成喷泉
D.用二氧化氮气体做实验,水溶液也几乎充满烧瓶
7.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是
A.18gD20和18gH20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1mol.L-1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2.24LCO和C0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碳原子数为0.1N A
8.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pH=l 的溶液中:Na+ 、NH4+、Cl-、SiO32-
B.含有大量ClO-的溶液:、Mg2+ 、S2-、SO42-
C.在无色溶液中:Al3 +、Cu2+、SO42-、 N03-
D.使酚酞试液变浅红色的溶液中:HC03-、Cl-、 Na+ 、K+
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10.海水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向苦卤中通入Cl2是为了置换出溴单质
B.粗盐可用沉淀和重结晶等方法除杂以提纯
C.工业生产中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提镁
D.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S02将其还原吸收,以富集溴
第II卷(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
1.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
2.请特别关注选考内容提示。
考生只能在15题[有机化学]与16题[化学反应原理]两部分试题中选取一个部分做答,如果两部分都有做题痕迹,则统一按选15题[有机化学] 处理。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试卷不交。
二、必考题(本题包括4题,共50分)
11 (12分).(1)已知短周期主族元素甲、乙、丙、丁。
甲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乙与甲同周期,在同周期中乙的离子半径最小;丙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相等;同周期中丁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强且其水溶液具有强酸性。
请回答:
元素符号:甲_ 、
乙_ 、
丙_ 、
丁_ 、
(2) K元素的金属性比Mg强。
请依据元素周期表分析阐述
(3)已知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请设计实验予以证明(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亚硫酸钠在空气易变质,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5)若6.4g铜与过量硝酸溶液完全反应,生成N02、NO混合气体。
欲使该混合气体全部溶于水转化为硝酸,需加入 _mol02。
12 (12分).右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已知B、C、D、E是非金属单质,且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化合物G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化合物I和J通常状况下呈气态;反应①是化工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固氮反应。
(1) E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
F的电子式_
C02的结构式
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__
(3)氨可以用做致冷剂,原因是
_
(4)硫酸亚铁铵[(NH4)2Fe(S04)26H20]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盐,现取其饱和溶液,向其中加过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微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_ 。
(5)常温常压下,将20mLC02与02混合气体通入到足量Na202中,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变成12mL,则原混合气体中02的体积是_ 。
13. (12分)I.某校化学兴趣小组采用以下工艺流程将24.8g硬铝合金(含Mg、Al、Cu、Si)试样分为两等份,设计了两条实验路线研究样品中各成份含量(已知: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原理与铝的相关反应相同)。
(1)滤渣3的化学式_ 。
(2)硅溶于烧碱溶液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3)合金中Cu的质量分数_ (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II.某硫酸亚铁试样是否已经变质,某同学做了三种假垛:a.未变质,b.部分变质,c.完全变质。
该同学取硫酸亚铁溶于稀硫酸后进行了(1)(2)两步实验。
(1)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少量硫氰化钾溶液,所得溶液呈红色。
则试样_ 变质(填“是”或“否”)。
(2)向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一定量硫酸亚铁溶液后,发现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原试样符合假设:_ (填a、或火或c)。
请设计实验除去溶液中的Fe3+,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 。
14 (14分)某学生设计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D为纯净干燥的氯气、氨气之间反应的装置。
(1)装置G中可能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2)装置F的主要作用是_
干燥管中能选用的试剂__ (选填序号)。
a.生石灰
b.熟石灰
c.碱石灰
d.五氧化二磷
e.纯碱
(3)检验装置G气密性的方法是_
(4)该装置中有一处错误,简述改正方法 _
(5)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装置D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装置C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该同学据此判断D中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氯化铵,你认为该观点_ (填“是”或“否”)正确,原因_ 。
若你认为不正确,且还有可能的产物是_ (若正确该空不填)
三、选考题(本题包括2题,每题20分。
考生需从[有机化学]和[化学反应原理]两题中任选一题。
)
15 (20分)[有机化学]
I.(U)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油脂和蛋白质都是由C、H、0三种元素组成的
C.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D.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髙分子化合物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的干馏属于物理变化
B.石油的分馏属于化学变化
C.石油裂化的目的是得到乙烯等重要化工原料
D.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
(3)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
A.尼龙绳
B.宣纸
C.羊绒衫
D.棉衬衣
II.根据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二类有机物在组成、结构上与甲烷相似,其通式是_ 。
(2)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
反应类型_ 。
(3)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 (填序号)。
a.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面
b.苯能使溴水褪色
c.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d. 1,2—二氯苯有2种
⑷乙醇官能团的名称是_ ,与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5)欲鉴别乙酸、乙醇和乙酸乙酯,可选用的试剂最好是_ (填序号)。
a,饱和碳酸钠溶液 b.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溴水
e.高锰酸钾溶液
(6)按要求写出乙酸乙酯的同分异构体(每项只写一种即可)
①属于酯类:_ 。
②能与乙醇发生取代反应:_ 。
③不含碳氧双键原子团:_ 。
16 ( 20分).[化学反应原理]
I. (1)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
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C.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D.已知2C(s) + 202(g)=2C02(g) △H1; 2C(s)+02(g)==2C0(g) △H2,
则△H1。
>△H2
(2) 1mol N2(g)和 3mol H2(g)反应生成 2molNH3(g)的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表示该反应的焓变
C .加入催化剂可以降低该反应的焓变
D. 一定条件下,N2和H2反应生成1molNH3时放出46.1 kJ
的热量
(3)已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为:
C(s、石墨)=C(s、金刚石)△H =+1.9KJ. mol-1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放热反应
B.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C.石墨的稳定性强于金刚石
D.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石墨与金刚石,石墨能量高
II. (1)在25°C、lOlkPa下,8g的甲醇(CH3OH)完全燃烧生成C02和液态水时放出176 kJ 的热量,则甲醇的燃烧热△H =_ 。
(2)化学反应中的焓变(△H)句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E)有关。
已知:
H2(g)+Cl2(g) = 2HCl(g) △H =-185 kJ/mol,
E(H-H)=436 kJ/mol, E(C1-C1)=247 kJ/mol,则E(H-C1)= _.
(3)利用下图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 mL 0.25 mol/L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
硫酸溶液温度;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NaOH
溶液,并测出其温度;③将NaOH溶液倒人小烧杯中,设法
使之混合均匀,测出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①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 (填序号)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 一次迅速倒入
②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 (填序号)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轻轻地上下移动环形玻璃棒
③实验数据如下表:
近似认为0.55 mol/LNaOH溶液和0.25 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
实验中各溶液的比热容均取c = 4.18J/(g.°C)。
则中和热△H =
(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已知:2C02(g)=2C0(g) + 02(g) △H = +566 kJ.mol—1
Na202(s) + C02(g)=Na2C03(s) + ½ 02(g) △H =226 kJ.mol—1则CO(g)与Na202(s)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