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永嘉县乌牛镇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永嘉县乌牛镇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除去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
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
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
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
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
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
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
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
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
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
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
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
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
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
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
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
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
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
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
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其中许多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C.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D.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B.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
彩变得俗艳。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
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
”(《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
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
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
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
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 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 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D. 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 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 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D. 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阐明了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B. 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
C. 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 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
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
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
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
”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
淋漓尽致。
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
郭解处理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
“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
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
《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
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
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
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
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
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
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7.下列对《史记》中“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
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
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
剧人格。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如专诸、豫让等。
B.从朱家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已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土典型。
C.侠士、义土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
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也。
父思鲁,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
隋仁寿中,为尚书左丞李纲所荐,授安养尉。
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弱貌羸,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
”素奇其对。
到官果以干理闻。
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与高祖有旧,又悦其才,有所缀文,尝使其掎摭疵病,甚亲昵之。
从(高祖)平京城,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
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太宗践祚,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
以母忧去职。
服阕,复为中书侍郎。
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
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
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
于是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
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
之后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
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
”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
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
成,进爵为子。
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
十五年,太宗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仪,多从师古之说。
其所注《汉书》及《急就章》,大行于世。
(选自《旧唐书·颜籀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B. 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C. 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D. 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参军,中国古代官职,官品不高,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都曾担任过此职。
B. 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殿,因方位而得名,也借指太子本人。
又称“储宫”。
C. 践祚:即“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践祚指皇帝登临帝位。
D. 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止乱复治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颜师古少承家风,广读书善作文。
襄州总管薛道衡喜欢他的文才,曾经请他修正文章,因为写作和颜师古交往甚密。
B. 颜师古精通治理,于己才干自信。
尚书左仆射杨素质疑其治理能力,他轻松奏对,到任后才能出色并且治理得很好。
C. 颜师古学识出众,深得太宗爱惜。
师古遭众人非议说他收受贿赂,被贬出京,太宗惜其才,将他重新调回任秘书少监。
D. 颜师古勤于治学,学术成就斐然。
太宗让读书人学习他考定的《五经》,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章》,广为流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
”
(2)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
14. 颜师古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归雁(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
②瞻:往上看,往前看。
③浪语:妄说;乱说。
④故山:喻家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16.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小石潭记》中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___,___。
(2)《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_____,____ 。
(3)《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王华同学2020年6月6日因扭伤了脚到医院就诊。
经诊断,医生建议他在家休养3天。
请以王华同学的身份给班主任陈老师写一张请假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为对答语,其中有两处不合语境、不得体,请选出并作修改。
①一日本太太对到访的李教授夫妇说:“先生太太举止文雅,不像中国人,像我们日本人。
”李夫人说:“太太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山川异域文明同源,中国文明曾哺育日本。
”
②主考官接过女大学生递上的自荐书,看看她说:“哇塞,你身高有一米七吧?穿上高跟鞋的话比我高出半个头啦。
”女生想活跃气氛,笑着说:“别悲观,浓缩的都是精品嘛!”
③男主持人问选美被选中的小姐:“你心中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她答道:“什么样子?反正不是你这个样子。
”主持人向小姐深鞠一躬说:“太好了,你这么说是我的荣幸。
”
④老教授病愈出院开心地对多日照顾他的实习医生也是他的学生小李说:“多亏你忙前忙后,我这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