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写作指导 (课件38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⑪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⑫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 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 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⑬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 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 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
月光是引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里不知有多少关于月的吟咏,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像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都是赞秋月的。而今是冬月,没 有花的清香,虫的吟唱,没有浓浓的树影,淡淡的凉风,但空旷、辽阔。
【点拨】这段文字语言有何特色?你得到什么启示?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⑮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 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 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 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⑯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鉴赏提示】 认真阅读这篇文章,仔细分析这篇文章语言上有哪些特色,然后和同学交
【点拨】典例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典例二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启示:排比时应该注意结构的相似性和语气的一致性。构思巧妙,语句精练。
技法提炼三 妙用古诗,魅力独具。 典例三:
流。
示例: 亮点1:第②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呼伦贝尔草原春天
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的特点。 亮点2:第③段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
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 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运用比喻手法将植物比 成百米冲刺的运动员,观察细致,描摹传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植物竞相生长的 状态,赞美了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⑩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 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 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 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
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 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⑨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 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 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 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 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④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⑤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 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 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 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 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 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素养实践·妙笔生花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 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个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 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个字左右。
⑥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 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
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 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 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示例】这段文字巧妙引用古诗词,和文中意境契合,使语言独具魅力,同时也增 加了文学色彩。
技法提炼四 善用成语,精练传神。 典例四: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 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
【点拨】这段文字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运用了哪些手法?效果如何?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亮点4:结尾一段“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中的“春天” 一语双关,深化了中心。首先,“春天”指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呼伦贝尔草 原不知……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指羊羔生长期的春天,“四 月接羔……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再次,“春天”指萨丽娃事业的 春天,“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养最有品质的羊”;最后,“春 天”指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的春天,“春天依然晚晚地来, 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 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写作素养实践
字字珠玑,织锦琢玉,语言有文采
技法提炼一 用词贴切,新颖有趣。 典例一:
老妈说我满头“秀发”,连一堆茅草也不如,同学说我的发型有点“谢霆 锋”,也就是“强盗般”的模样。对此,本人打心眼里不屑一顾。2005年,满大 街最流行的不就是那种把头发一根根拉直,再剪得参差不齐、乱七八糟、零零 碎碎的,然后做得蓬蓬的“乱发”吗?这真是“天然去雕饰”,又省钱又省心! 他们花钱还做不成这么粗犷又自然呢!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 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个字。
【写作提示】【例一】 《呐喊》中《孔乙己》结尾那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令人印象深刻。 “大约”表示推测,而“的确”则是肯定的口气。按照孔乙己最后的样子推断, 他一定会因贫而死,但再也没人谈起他,所以也不能确定。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却 尽显人们对孔乙己的无视。鲁迅先生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就刻画出人们的麻木 和冷漠,给人以思考回味的空间,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可谓“言有尽而意无 穷”。
【点拨】典例一用词有什么特色?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用词贴切,幽默风趣,富有新颖性和情趣性。
技法提炼二 妙用修辞,文采斐然。 典例二:
中国味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 中国味是“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淡定; 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持 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 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的忧思情怀; 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 志向;中国味是……
⑦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 姐姐的。
⑧“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 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 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 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 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读书,品味,犹如品人生,品世界,品心灵,品自己,不会如网络一般迷失,只 会让你找回更真实的自我,不会让你在屏幕前悸动不安,只会让你心境平和,如 一池静水。 【点拨】这几段文字句式有何特色?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示例】这段文字用成语简洁有力地表现了左思废寝忘食、辛勤写作的精神。
技法提炼五 句式灵活,跌宕多姿。 典例五:
静坐书屋,盘膝而坐。握一本古书,捧一杯新茶,茶香,书香,满目满嘴,不 亦乐乎?
…… 读书也是一种味道,一种真真切切的味道,纯净得让你不会有一丝杂念。 ……读《三国演义》,读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激烈处,拳头紧握;和平处, 心犹澎湃;苍凉处,潸然泪下。不是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而是战鼓紧响的壮怀 激烈,是一代代英豪战前洒血的壮举,是会让你心灵落泪的味道,品一品,那是 一种淡淡的、苍凉的味道。
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 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 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⑭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 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 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 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时,萨丽娃姐姐长长 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示例】这几段文字长短交替,整散灵活,排比对偶,运用自如,把读书的感受真 切地表达出来。 另外,词汇之丰富,选词之精当,也值得称赞。
范文鉴赏·亮点体悟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①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②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 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 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 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亮点3:第⑤-⑨段中用细节描写细致地描摹出老祖母的形象。如“萨丽娃 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 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写出了她的坚忍;如“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为了 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写出了她的慈爱;如“百代千年,游牧人 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写出了她敬畏 自然。她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 唤萨丽娃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 承。如“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慢慢地,长生天的怀 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 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③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 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
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 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 比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 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 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 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 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 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 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 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月光是引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里不知有多少关于月的吟咏,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像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都是赞秋月的。而今是冬月,没 有花的清香,虫的吟唱,没有浓浓的树影,淡淡的凉风,但空旷、辽阔。
【点拨】这段文字语言有何特色?你得到什么启示?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⑮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 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 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 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⑯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鉴赏提示】 认真阅读这篇文章,仔细分析这篇文章语言上有哪些特色,然后和同学交
【点拨】典例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典例二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启示:排比时应该注意结构的相似性和语气的一致性。构思巧妙,语句精练。
技法提炼三 妙用古诗,魅力独具。 典例三:
流。
示例: 亮点1:第②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呼伦贝尔草原春天
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的特点。 亮点2:第③段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
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 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运用比喻手法将植物比 成百米冲刺的运动员,观察细致,描摹传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植物竞相生长的 状态,赞美了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⑩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 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 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 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
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 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⑨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 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 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 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 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④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⑤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 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 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 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 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 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素养实践·妙笔生花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 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个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 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个字左右。
⑥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 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
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 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 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示例】这段文字巧妙引用古诗词,和文中意境契合,使语言独具魅力,同时也增 加了文学色彩。
技法提炼四 善用成语,精练传神。 典例四: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 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
【点拨】这段文字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运用了哪些手法?效果如何?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亮点4:结尾一段“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中的“春天” 一语双关,深化了中心。首先,“春天”指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呼伦贝尔草 原不知……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指羊羔生长期的春天,“四 月接羔……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再次,“春天”指萨丽娃事业的 春天,“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养最有品质的羊”;最后,“春 天”指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的春天,“春天依然晚晚地来, 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 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写作素养实践
字字珠玑,织锦琢玉,语言有文采
技法提炼一 用词贴切,新颖有趣。 典例一:
老妈说我满头“秀发”,连一堆茅草也不如,同学说我的发型有点“谢霆 锋”,也就是“强盗般”的模样。对此,本人打心眼里不屑一顾。2005年,满大 街最流行的不就是那种把头发一根根拉直,再剪得参差不齐、乱七八糟、零零 碎碎的,然后做得蓬蓬的“乱发”吗?这真是“天然去雕饰”,又省钱又省心! 他们花钱还做不成这么粗犷又自然呢!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 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个字。
【写作提示】【例一】 《呐喊》中《孔乙己》结尾那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令人印象深刻。 “大约”表示推测,而“的确”则是肯定的口气。按照孔乙己最后的样子推断, 他一定会因贫而死,但再也没人谈起他,所以也不能确定。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却 尽显人们对孔乙己的无视。鲁迅先生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就刻画出人们的麻木 和冷漠,给人以思考回味的空间,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可谓“言有尽而意无 穷”。
【点拨】典例一用词有什么特色?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用词贴切,幽默风趣,富有新颖性和情趣性。
技法提炼二 妙用修辞,文采斐然。 典例二:
中国味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 中国味是“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淡定; 中国味是“曳尾涂中”于濮水持 竿而钓,夜梦蝴蝶的逸出尘世; 中国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的忧思情怀; 中国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 志向;中国味是……
⑦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 姐姐的。
⑧“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 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 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 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 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读书,品味,犹如品人生,品世界,品心灵,品自己,不会如网络一般迷失,只 会让你找回更真实的自我,不会让你在屏幕前悸动不安,只会让你心境平和,如 一池静水。 【点拨】这几段文字句式有何特色?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示例】这段文字用成语简洁有力地表现了左思废寝忘食、辛勤写作的精神。
技法提炼五 句式灵活,跌宕多姿。 典例五:
静坐书屋,盘膝而坐。握一本古书,捧一杯新茶,茶香,书香,满目满嘴,不 亦乐乎?
…… 读书也是一种味道,一种真真切切的味道,纯净得让你不会有一丝杂念。 ……读《三国演义》,读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激烈处,拳头紧握;和平处, 心犹澎湃;苍凉处,潸然泪下。不是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而是战鼓紧响的壮怀 激烈,是一代代英豪战前洒血的壮举,是会让你心灵落泪的味道,品一品,那是 一种淡淡的、苍凉的味道。
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 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 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⑭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 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 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 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时,萨丽娃姐姐长长 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示例】这几段文字长短交替,整散灵活,排比对偶,运用自如,把读书的感受真 切地表达出来。 另外,词汇之丰富,选词之精当,也值得称赞。
范文鉴赏·亮点体悟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①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②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 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 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 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亮点3:第⑤-⑨段中用细节描写细致地描摹出老祖母的形象。如“萨丽娃 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 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写出了她的坚忍;如“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为了 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写出了她的慈爱;如“百代千年,游牧人 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写出了她敬畏 自然。她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 唤萨丽娃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 承。如“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慢慢地,长生天的怀 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 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③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 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
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 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 比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 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 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 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 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 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 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 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