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尺子与尺度(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尺子与尺度(中)
度量衡长度变化
因为所有的计量单位都是以长度单位做基础,由它推导出容量和重量。

长度的变化,也就会导致其他计量单位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变化尤其明显。

秦朝统一度量衡以后,汉朝沿袭秦朝的度量衡制度,但是,随着时间发展,战乱等,民间的度量衡逐渐增大,在隋唐时期分为了大小制的区别,以及天文、音律、民间、官方等不同的系统。

汉有天下,大大整顿了度量衡制,设官专掌其事。

据《汉书》载:“衡者……,职在行、鸿胪掌之。

”权轻重亦是铢、两、斤、钧、石。

铢的确定与周秦同,都是用北方黑黍作标准,衡的造法亦是从1200粒中等黑黍的重量为十二铢(半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魏晋时期的度量衡魏晋时期的度量衡制,史籍记载很少,未见有新的规定,其间使用的度量衡器,多仍新莽旧制。

仅从《晋书·律历志》中略知魏时杜夔所用调律之尺比莽尺长了四分七厘,尺长当合今制24.2厘米。

近年来考古发掘所得三国时的尺数支,尺度在23.8—24.2厘米之间,与东汉后期尺度相差无几。

西晋初亦承魏制,至“武帝泰始九年(273年),中书监荀勗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晋书·律历志》)。

荀勗以他聪慧的听力校乐定律,重造古尺,使其与莽制相合。

唐朝李淳风在考校隋以前尺度时,以荀勗尺为古尺,与刘歆铜斛(即新莽铜嘉量)尺同列为第一等尺。

然而荀勗尺并未成为晋朝法定的尺度,民间行用之器仍依新莽以后增讹之制,荀勗新尺唯作调音律之用。

可见以律定尺是行之有效的。

东晋以后,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朝,南北朝各地区、各时期量值相差悬殊。

元嘉年间(424—453年),宋文帝诏太史令钱乐之重造浑天仪,求古尺不得,便以当时民间常用尺为标准(尺长24.5厘米),于是量天
尺与日常用尺的长度在南朝又取得了一致,但在北方,度量衡三者的量值仍在继续增长。

北朝度量衡恣意增大,南朝则尽量保持不变,因此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现象。

这期间出土的度量衡器甚少,迄今只见北魏尺一支,长31厘米,南朝尺二支,长25厘米,权十一件,由于这些权多作秤砣使用,无法推算出每斤的单位量值。

在河南省出土的两枚铁权,形制与秦汉铜权相仿,自身重595和516克,大于秦汉一倍有余。

以尺度论,据李淳风所列十五等尺(载《隋书·律历志》)中之宋氏尺长24.5厘米,并为齐、梁、陈所沿用。

北朝常用尺度则迅速增长,十五等尺中所列共四等:即后魏前尺长27.8、中尺27.9、后尺29.5厘米,至东魏,尺长已达30厘米,并被北齐、后周所沿用。

其间一百多年尺度增长了6厘米。

量衡之制南、北增长率也不同。

按《隋书·律历志》所称,以刘徽考校魏(三国)斛大于莽斛2.7%,折合今制每升约合205毫升。

“梁、陈依古”,当为200毫升,“齐以古升一斗五升为一斗”,每升合300毫升。

北朝量制增长速度较尺度更为迅猛,北魏时每升“于古二而为一”(《左传·定公八年》孔颖达疏),约合400毫升。

至隋文帝统一全国建立隋朝时,容量单位每升已增至600毫升(《隋书·律历志》:“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

衡制:“梁陈依古称”(每斤约250克),“齐以古称一斤八两为一斤”(约合今375克)。

北朝增长速度亦远远超过齐、梁、陈,按《左传》孔颖达疏:“魏齐斗称于古二而为一”,每斤当合500克。

今河南省博物馆藏北魏铁权两枚,重515.5、593克,估计皆为一斤权,单位量值超过孔氏所考证的重量,至隋统一度量衡时,已高达“以古称三斤为一斤”(《隋书·律历志》)了。

北魏至隋每斤的增长率已超过战国至清末两千多年总增长率,每斤竟高达750克。

--------------------------------------
隋文帝统一度量衡
隋文帝于西元581年取代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又于589年灭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共272年分裂和混乱的局面。

隋文帝统一天下,所定制度有沿有革,度量衡方面是在北朝旧制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

“隋承周制”,隋文帝建立隋朝,虽然实行了一些社会改革措施,澄清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北方混乱局面,但基本制度还是承袭周制。

《隋书·律历志》中仅对尺度的记载较详细,量、衡仅粗略地提到“以古三而为一”。

由于隋朝定制时,单位量值增长幅度过大,给确定律管之长、测定日影、称量药物等在与古制的换算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据《隋书·律历志》“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大业初,依复古斗。

”,开皇官尺以晋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为一尺,以古斗(莽制)三升为一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

据此推得隋单位量值为:一尺约合29.5厘米,一升约600毫升,一斤约750克,比北朝时又有所增长。

开皇颁布统一度量衡的命令后,调音律、测圭影、称量药物常常感到不便,至隋炀帝大业年间又重制斛斗称度,下令恢复古制。

至今仍藏于日本的一件隋代铜升,周缘有铭文:“大业三年五月十八日太府寺造司农司校。

”容积为199.1立方厘米,是这一改制的证据。

“元康中,裴以为医方人命之急,而称(秤)两与古不同,危害特重,宜因此改治权衡”(《晋书·律历志》)。

然而当时因官民早已习用大制,“虽有此举,竟不能复古”(《古今图书集成》),大业改制并未能推广,而医药、天文、乐律学家们考虑到科学的承传性和改大制后换算上的不方便,于是仍用古制,从而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系统,即度量衡的大、小制。

隋文帝统一度量衡时,下令用南朝小尺测日影,而用北朝的大尺作为官民日常用尺,形成了大、小两制双水分流之势。

据《隋书·律历志》记载,东汉时张衡所造的浑天仪,因中原动荡,经三国、两晋沉没于北方,东晋武帝平长安,虽得旧器,却已损坏。

南北朝时,宋文帝令太史令钱乐之重造浑天仪,因当时已难于考证秦汉之准确尺度,便以当时民间常用尺为标准,重造了浑天仪,此后天
文用尺不再受民间常用尺量值不断增长的影响,而形成独自发展的系统。

隋代采用南朝已增长的度量衡量值作为统一的基础,尺长在29.5厘米。

尺度的增长也直接影响到制造音律管的标准,汉以后许多乐律学家都对汉尺进行考证,以求得到准确的黄钟律,律尺也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此外,医药和皇室制造冠冕,都有继承和沿革的问题,不可能随着当时急剧增长的量值而增长,因此度量衡的大小制也未能改变。

唐代度量衡基本沿用隋制,并且将隋以来的大小制按典章制度作了规定。

据《唐六典》记载:“凡度以北方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

凡量以黍中者容一千二百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斗为大斗,十斗为斛。

凡权衡以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

凡积黍为度、量、权衡者,调锺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之制则用之;内、外官司悉用大者。

”。

也就是说,唐朝的小制一尺二寸为大尺一尺,三小升为一大升,三小斤为一大斤。

官民日常用大制,而调钟律、测晷影、合汤药及冠冕之制悉用小制。

--------------------------------------
唐承隋制,每尺长约30厘米。

唐朝宫廷常以镂刻十分精美的各种牙尺和木画紫檀尺赠送给王公大臣和各国使节,流传至今的以日本正仓院所藏红、绿、白拨镂牙尺为代表。

一般铜、铁尺也都刻有各式花纹。

民间日常所用木、竹尺,十分简陋,仅有刻寸的分度线,不用圆圈为尺星,与魏晋尺形制明显有别。

图唐朝拨镂牙尺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拨镂鸟兽花卉纹象牙尺长30.25厘米,宽3厘米,厚0.55厘米。

正反两面都以单线为栏,内以双线等分十格,每格为—寸唐尺合今尺0.3公尺,即每格3厘米。

格内刻镂花、鸟等纹饰,格间和尺的周边细刻小朵海棠,精致绝伦。

象牙尺两面刻镂纹样,竖式排列。

正面单数方格内浅刻鸳鸯、麒麟、斑鸠、蜜蜂、花卉等纹样,均取写实方法;背面浅刻禽兽、花卉、亭台建筑纹饰,线条活泼流畅,细如毫发,显示出唐代牙雕的高度艺术水平。

目前所见著录的唐代拨镂牙尺,多收藏在正仓院内,据《正仓院の宝物》记载,现藏牙尺共10支,其中北仓六支,拨镂红牙尺、拨镂绿牙尺和白牙尺各二支,另有四支拨镂红牙尺藏于中仓。

据《本朝度量衡考》记载,旧慧日寺和法隆寺也曾藏有同类尺,可惜今已下落不明。

日本国研究度量衡史的专家小泉袈裟胜先生在他所著《尺》一书中,对这类拨镂牙尺有一段叙述:
“尺上布满着拨镂得十分精美的花鸟图案,说它是使用的工具,还不如说它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关于这类尺的来源也有各种说法,如旧藏法隆寺的拨镂尺,传说是圣德太子的遗物,但也有人认为是唐朝的礼仪用品,由日本遣唐使节带回来的。


拨镂,唐代一种彩绘象牙雕刻技法。

《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贞元五年(789年)正月诏书规定,二月一日为中和节。

《唐六典》卷二十二记载:“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


图日本正仓院藏红牙拨镂尺之一
据公开发表的资料来看,唐代传世尺在日本正仓院藏有四件,日本嘉纳氏私藏有两件,共计六件。

这六件当中,牙尺有五件,铜尺一
件,没有木尺遗存。

六件当中,除了正仓院藏白牙尺有寸、分刻度外,其余皆以不同形式的刻花段落作为寸的计量,而无分的刻度。

白牙尺有可能作为标准计量器物,因为除了有寸、分刻度外,还专门刻画出半寸即五分的刻度。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福颐先生在《传世历代古尺图录》里,这样描述正仓院藏唐白牙尺的:“此尺原有一对,长短同,见东瀛珠光著录;乃彼国孝谦天皇天平胜宝八年当我国唐至德元年756年,其皇太后献于东大寺者;同时献尺六品,白牙尺二,红牙拨镂尺二,绿牙拨镂尺二。

当皆是日本遣唐使节由中国带过去的。

此尺长度和莽货布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当今公尺0.296。


唐朝留存至今的各种尺近50支,以刻花铜尺和拨镂牙尺为主。

刻花尺(包括木质和铁质)多为民间日常用尺,拨镂牙尺则是朝廷在中和节之时馈赠给大臣和各国使臣的礼品,工艺精湛,色彩艳丽。

拨镂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

唐尺长度多在29~30厘米之间。

日人物观所著《度量衡考》中说:“开元钱……唐书明言径八分,以吾邦尺校之,亦八分,故知吾邦尺亦禀唐制也。

”又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订译注齐民要术》上册所附的解释中说:“唐一尺,等于今日本一尺。

”可见唐朝度量衡对日本国影响之深远。

唐朝文化对朝鲜也有一定的影响。

据记载朝鲜尺度分黄钟尺、造礼尺、营造尺、布帛尺等,黄钟尺是受汉制的影响,造礼尺是唐小尺,营造尺和布帛尺是隋、唐大尺而被宋代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