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柞山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柞山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金慧琳
【摘要】老柞山金矿位于完达山属于混合岩型金矿.该矿床受不同时期岩浆活动影响及韧脆性剪切带控制,本区构造活动显多期性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西和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控制金矿床的形成,文章对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进行了阐述.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3(000)010
【总页数】1页(P35)
【关键词】矿床;同位素;地层
【作者】金慧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0一队,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老柞山金矿横跨勃利及宝清县距七台河市85千米,双鸭山65千米交通十分便利,金矿已开采多年。

1 成矿控制因素
1.1 地层因素
本区属于下元古界麻山群柳毛组由一套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杂碳酸岩与碎屑岩互层组成。

这套地层经微量金分析,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的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
混合岩组成金的丰度较高。

分别为54PPb、52PPb,为地壳的13倍,是本区的初始矿源层。

经构造——岩浆活动、沿着构造裂隙侵入交代了这套岩层,形成矽卡岩,并为矿液提供了储存空间。

因此碳酸盐层是本区成矿了有力条件。

1.2 岩浆岩侵入
同熔岩浆作用;大规模的华力西期岩浆岩侵入,形成混合花岗岩,与碳酸盐层碳酸岩层交代形成矽卡岩,对该区成矿起主导作用。

再生岩浆侵入作用;燕山期再生岩浆的侵入,形成了中酸性小岩体和岩脉,其含矿热液形成了单独的金矿体或叠加在矽卡岩型金矿体之上,使其进一步富集。

1.3 构造作用
矿区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北西向张性及扭性断裂比较发育,为控矿导矿和容矿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因素。

北西向层间剥离构造控制着矽卡岩型矿体的分布、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是燕山期再生岩浆热液型矿体的储矿构造。

2 找矿标志和方向
2.1 下元古界麻山群柳毛组薄层大理岩与华力西期混合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化是找金矿体的主要标志。

2.2 金矿体的主要围岩蚀变标志是矽卡岩化、绢英岩化。

地表的褐铁矿化带,往往是金矿化带或金矿体。

2.3 北西向的断裂带往往控制金矿体的生成与分布。

2.4 金的次生晕异常,金、砷组合异常,金、砷、铜组合异常,是找本类型金矿的直接标志。

2.5 有砂金矿体分布的沟谷上源地带也是找该类型金矿的重要标志。

3 矿城的成因
成矿温度:
矿床成矿温度在800℃~400℃。

据包体测温资料,其中金属矿物的形成温度在
445℃~145℃。

4 同位素地质特征
4.1 S同位素特征
矿区内S34变化范围为+2.6-+7.1‰,平均值+4.5‰,极差4.5‰,距变化范围狭窄,正向偏离陨石值,离散度小、均一化程度高、分布集中的特点。

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以幔源型硫化物为主。

有少量壳源的混入。

即幔源型为主的壳幔混源型。

4.2 O同位素特征
矿石中的方解石的养同位素。

其中O18‰为10.27~13.70‰,平均值为
11.74‰,变化范围3.43‰。

偏离原生岩浆水7~9.5‰。

结合矿区硫同位素的
特质分析,水主要来自岩浆。

4.3 C同位素特征
C13为-2.64—5.33‰、平均值为-4.15‰变化范围窄、接近初生碳的同位素组成。

结合硫、氧同位素特征分析,表明碳属深源。

4.4 Pb同位素特征
矿区同位组成稳定,变化范围在1.19~0.50%之间,与南岭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岩
浆岩活动有关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比值变化在1.6%接近。

据上述特征,结合矿区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铅来自上地幔或地壳深部,与岩浆岩可能为同源关系。

5 成矿物质来源
对区内13种岩石102个样进行了微金分析,发现柳毛组的黑云斜长变粒岩及黑云斜长片麻岩及燕山期闪长玢岩含金较高,期含量在54、52、35PPb,前两种是地壳丰度值的13倍、后一种是9倍。

前两种说明是金矿体的矿源层。

经同熔作用长生岩浆岩,该岩浆岩侵入柳毛组地层,与大理岩发生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矽卡岩型金
矿床,金来源于上述矿源层。

后一种说明燕山期再生岩浆热液金矿与闪长玢岩关系密切。

6 矿床形成过程
6.1 矽卡岩成矿期
早期,经接触双交代作用行成矽卡岩。

晚期,经过接触渗滤交代作用,产生复杂矽卡岩。

氧化物阶段,生成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及部分磁黄铁矿、毒砂等金属矿物。

6.2 石英硫化物期
早期;绝大部分黄铁矿、毒砂、黄铜矿、自然金在此阶段形成,晚期:部分黄铁矿、毒砂、黄铜矿形成。

6.3 再生岩浆热液金矿床的形成过程
成矿母岩为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及岩脉、成矿地质年带为67-123百万年前。

含矿热液围岩裂隙充填交代,形成脉状金矿体。

成矿温度以中、高温为主。

7 结论
华力西期混合花岗岩侵入于柳毛组地层,与大理岩产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型金矿;燕山期再生岩浆期后热液形成脉状金矿体、有部分叠加在矽卡岩型金矿体之上,使其品位增高,厚度加大。

该矿床为矽卡岩型为主,经再生岩浆热液叠加复成金矿床。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老柞山金矿区中矿带勘探报告,1988,12.
[2]黑龙江省勃利县至宝清县老柞山金矿区东.西矿带勘探报告199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