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自然教案(科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目标:
1、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多样性,知道两种不同的物质混合后,有些会产
生新的物质,有的则不会,为今后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打下基础。

2、知道物质状态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3、初步了解物质发生不同的变化后,有些可以复原,有些不可以复原。

4、初步学会用简单试剂检测物质的酸碱性。

育人价值:
1、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激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究事物变化的能力。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不同的两种物质混合后,有些会产生新的物
质,有些则不会。

2、通过观察、举例、交流,初步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会生成新物质的实例,
感受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3、通过做隐形墨水的趣味实验,初步认识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会发生变化,进
一步感受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4、激发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不同的两种物质混合后,有些会产生新的物
质,有些则不会。

2、通过做隐形墨水的趣味实验,初步认识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会发生变化,进
一步感受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1、通过做隐形墨水的趣味实验,初步认识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会发生变化,进
一步感受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2、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水、油、醋、牛奶、泡腾片、烧杯六个。

2、生锈和不生锈的铁制品。

3、纸、火柴。

4、橙子、盘子、毛笔、灯。

- 1 -
5、各类水果蔬菜
教学过程:
- 2 -
4、举出一些生成新物质的事
例。

全,纸灰呈灰色,极轻。

其成分差不多就只有碳酸钾了。

与草木灰接近。

在没有洗涤剂时可以用来洗衣服。

但通常燃烧不太完全,色黑。

此时也含有较多的碳。

3、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认识物质变化中的一类,既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会在变化中生成新的物质。

活动三:做隐形墨水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教具和学具
1、操作:
把橙子切开榨出汁装入盘里。

用橙子汁在白纸上写字。

把写好的字晾干,观察写的字。

把纸放在白只灯上加热,观察写的字。

2、讨论:为什么加热了后纸
上的字能显示出来?
3、讨论并实验:还可以使用
哪些液体来做隐形墨水?1、引导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做。

2、热量能使橙子发生变化,
变成棕色。

这是因为液体中的
糖分变成焦糖。

3、引导学生讨论出任何含有
糖份的液体都可以用来做隐
形墨水。

橙子、盘子、
毛笔、灯
各类水果蔬

学习任务单:
- 3 -
第二课时“魔幻”液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会榨取红甘蓝汁的方法。

2、通过把红甘蓝汁滴入各液体的实验,发现红甘蓝汁能鉴别物质的酸碱性。

3、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活动,体会到身边蕴藏着很多科学奥秘,从而产
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利用红甘蓝汁变色情况区分酸性、碱性和中型物质。

教学难点:
会利用红甘蓝汁变色情况区分酸性、碱性和中型物质。

教学准备:
1、红橄榄、沙子、研钵、纱布、水、瓶。

2、红甘蓝汁、水、白醋、小苏打、试管。

3、红甘蓝汁、水、桔子、番茄酱、酸奶、可乐、洗洁精、维生素c片、肥皂、
盐猕猴桃、试管。

教学过程:
- 4 -
学习任务单:
- 5 -
第三课时变化和复原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白糖加热和冷却产生的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些可逆,有
些不可逆。

2、通过制作石膏和黏土模型的活动,初步认识不同物质的变化有些可逆,有
些不可逆。

3、通过制作石膏和黏土模型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初步认识事物的变化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

教学难点:
石膏模型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酒精灯、白糖、不锈钢勺。

2、黏土、石膏粉、水、卡纸、铁锤、烧杯。

教学过程:
- 6 -
- 7 -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有多种繁殖方式。

2、初步了解一些植物的人工繁殖方法。

3、知道动物有多种繁殖和哺育方式。

4、初步知道不同动物的繁殖和哺育方式对保证物种延续有重要意义。

5、知道生物的许多特征是从其上代继承下来的。

6、知道生物会发生变异。

育人价值:
1、初步了解人类研究生命科学的意义。

2、了解生物孕育的过程,珍惜生命。

第一课时植物的营养繁殖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发现有的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殖后代。

2、通过比较、归纳,知道用营养器官繁殖叫营养繁殖。

3、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发现植物繁殖后代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发现有的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殖后代。

2、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发现植物繁殖后代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归纳,知道用营养器官繁殖叫营养繁殖。

教学准备:
1、甘薯、落地生根、芦苇、荸荠、仙人掌、马铃薯、姜、水稻等植物的投影
片。

2、吊兰、富贵竹、夹竹挑、果树的实物或图片。

3、课外探究的材料如仙人掌、燕子掌等。

教学过程:
- 8 -
- 9 -
们分别是怎样做?
学习任务单:
一、查找资料,记录下列植物繁殖后代用的哪一部分。

(用“√”表示)
植物名称
繁殖后代用到的部分
根茎叶种子
甘薯
落地生根
芦苇
荸荠
仙人掌
马铃薯

水稻
二、将不同的人工繁殖植物的方法与相应的图片连线。

- 10 -
第二课时动物的繁殖和哺育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初步了解新生命是从受精卵发育开始的。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的叫胎生;直接将卵产在体
外不在母体内发育的叫卵生。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讨论,初步了解新生命是从受精卵发育开始的。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的叫胎生;直接将卵产在体外
不在母体内发育的叫卵生。

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讨论,初步了解新生命是从受精卵发育开始的。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的叫胎生;直接将卵产在体
外不在母体内发育的叫卵生。

教学准备:
1、从精子和卵细胞到新生命形成的投影片。

2、鱼的繁殖、鸟的纺织和哺育、猫的繁殖和哺育投影片。

教学过程:
活动二:比较鱼、鸟、猫的繁殖和哺育
- 11 -
- 12 -
学习任务单:
通过观察上表,我发现:一般来说,鱼的产卵量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不可以)很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
第三课时从亲代到后代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知道生物继承上代特征的现象叫遗传;生物上
下代之间和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变异。

初步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2、通过阅读、讨论,了解到生物形状是由细胞中的基因控制。

3、通过观察各类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例,感受到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新技
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知道生物继承上代特征的现象叫遗传;生物上
下代之间和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变异。

初步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2、通过阅读、讨论,了解到生物形状是由细胞中的基因控制。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知道遗传和变异。

2、观察、阅读各类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例,理解感受到生命科学发展和生
物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教学准备:
1、欧洲皇室血友病的投影片。

2、南瓜、母鸡和小鸡、大小斑马、一家三口的投影片、全家福照片。

3、猛德尔与豌豆的故事投影片、人体——细胞——染色体——DNA的投影
片。

4、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多利羊的克隆过程、转基因因西红柿等投影片。

教学过程:
- 14 -
学习任务单:
在下面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1、以“如果我会克隆”为题,介绍一下克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 16 -
自由探究1
——用营养器官繁殖新植物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植物用营养器官繁殖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

2、培养学生用营养器官繁殖新植物的设计、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坚持做好课外观察和记录的科学态度。

活动重点:
培养学生用营养器官繁殖新植物的设计、操作能力。

活动难点:
1、培养学生用营养器官繁殖新植物的设计、操作能力。

2、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坚持做好课外观察和记录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1、关于植物营养繁殖的资料。

2、装有培养土的花盆若干,嫁接刀、仙人球、杜鹃、燕子掌等植物。

3、方案设计表
繁殖新植物的方案
- 17 -
4、观察记录表
新植物的生长情况
活动过程:
- 19 -
- 20 -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大气
单元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生命的重要性。

3、了解一些人类活动对大气造成影响的实例,认识保护大气的重要性,梳理
保护大气的意识。

4、了解一些力所能及的减少空气污染的做法,培养从自身做起的习惯。

5、了解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育人目标:
3、了解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次实验,知道空气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氧气,氧气支持燃烧,培养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通过阅读,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3、通过实验,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知道一种证明二氧化碳
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多次实验,知道空气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氧气,氧气支持燃烧,培养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通过阅读,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3、通过实验,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知道一种证明二氧化碳
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2、通过实验,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知道一种证明二氧化碳
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橡皮泥、瓶盖、盘子、玻璃杯、蜡烛、水、火柴。

2、烧杯、麦管、石灰水;空气成分图。

- 21 -
教学过程:
活动二:空气的组成
- 22 -
学习任务单:
一、重复试验三次(须等杯子冷却后再进行下一次试验),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的时间
和水进入杯子的高度。

通过试验,我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
第二课时大气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和制作小报,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意
义。

2、通过设计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设计制作小报的技能。

3、通过了解大气的作用,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和制作小报,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意
义。

2、通过了解大气的作用,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和制作小报,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意
义。

2、通过了解大气的作用,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收集“大气对大气及其生命意义”的资料。

2、关于大气对地球和地球上生命作用的录像
3、教材上图片资料。

4、制作小报用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大气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意义,培养课
外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了解大气的作用,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 24 -
活动二:制作大气对地球生命意义的小报
活动目标:
通过设计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设计制作小报的技能,进一步了解大气对地球上生命的意义。

2、通过制作小报进行宣传,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共同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学习任务单:
一、制作小宝,说明大气对地球生命的意义。

先在下面框内画上设计图,然
- 25 -
第三课时保护大气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收集资料,了解一些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大气污染实例,认
识保护大气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大气的意识。

2、通过讨论,了解一些力所能及的减少空气污染的做法,培养从我做起的
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和收集资料,了解一些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大气污染实例,认识
保护大气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大气的意识。

教学难点:
1、了解一些力所能及的减少空气污染的做法,培养从我做起的习惯。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蜡烛、、橡皮泥、瓶盖、盘子、火柴;
3、教材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空气污染的危害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

2、通过研究大气污染的危害,初步增强保护大气的意识。

- 26 -
活动二:大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微小的碳颗粒,火柴燃烧时会产生二氧
化硫,造成空气污染。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一些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大气污染实例,认识保护大
气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大气的意识。

活动三:减少空气污染
活动目标:
通过讨论,了解一些力所能及的减少空气污染的做法,培养从我做起的习惯。

- 27 -
第四单元岩石与土壤
单元目标:
1、了解岩石的大致种类以及岩石、沙和黏土的形成过程。

2、了解土壤的成分。

3、提高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4、能对事物做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育人价值:
1、了解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的危害,初步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第一课时岩石、沙和黏土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整理资料,了解岩石的成因和它们之间的转化,能按岩石成
因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天气的冷热和水流作用会使岩石变成沙和黏土。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和整理资料,了解岩石的成因,能按岩石形成原因将岩石分为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天气的冷热和水流作用,会使岩石变成沙和黏土。

教学难点:
1、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天气的冷热和水流作用,会使岩石变成沙和黏土。

教学准备:
1、黑曜岩、花岗岩、玄武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板岩、片麻岩、大理岩等。

2、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形成的录像。

3、有裂缝的岩石、光滑的岩石、酒精灯、钳子、水槽、冰水。

4、玻璃瓶、有棱角的碎砖块、沙和水。

教学过程:
活动一:岩石的形成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和整理资料,知道根据岩石的成因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通过阅读或看录像,了解这三类岩石的成因和之间的转化。

- 28 -
活动二:沙和黏土的形成
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天气的冷热和水流作用,会使岩石变成沙和黏土,
- 29 -
计模拟实验。

4、观察演示实验。

交流实验
现象。

5、实验:模拟水流对岩石的
影响。

交流实验现象。

6、归纳:天气的冷热和水流
作用,会使岩石变成沙和
黏土。

7、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也能
使岩石慢慢变成沙和黏
土。

生设计模拟实验加以验
证,并明确实验器材所模
拟的对象。

5、教师演示天气冷热对岩石
影响的实验。

6、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现象,
如岩石出现裂缝,有小石
块产生,砖块棱角被磨去,
不仅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还发现岩石变小的事实。

7、提醒学生这些变化在自然
界中是缓慢形成的。

8、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研究沙
和黏土的形成。

玻璃瓶、有棱
角的碎砖块、
沙和水。

学习任务单:
一、根据岩石的成因,将岩石的种类和名称填入空格
- 30 -
第二课时土壤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推测和实验,发现土壤是沙、黏土、水、空气和腐殖质的混合
物。

2、通过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培养学生预想、设计和实施方案、分析实验现
象、记录的能力,激发学生大胆推测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推测和实验,发现土壤是沙、黏土、水、空气和腐殖质的混合
物。

教学难点:
1、通过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培养学生预想、设计和实施方案、分析实验现
象、记录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放大镜,土壤。

2、烧杯、玻璃棒、水、干土壤、放大镜。

3、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烧杯。

4、玻璃板、滴管、试管夹。

5、砂粒、黏土和土壤各少量,三脚架、三个坩埚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检验沙、黏土、水和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推测和实验,发现土壤中由沙、黏土、水和空气等成分。

2、通过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培养学生预想、设计和实施方案、分析实验现
象、记录实验现象能力,激发亲近土壤的情感。

- 31 -
活动二:检验盐分和腐殖质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土壤中还含有盐分和腐殖质。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和大胆推测的科学精
神。

学习任务单:
一、你认为土壤由哪些成分组成?你是怎样发现的?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记录
- 32 -
第三课时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原因,初步树立保护土壤的意
识。

2、通过观察、讨论,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初步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3、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流水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4、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使学生增强爱护绿化
的意识。

5、通过探究,进一步提高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危害,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1、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相关录像或图片。

2、水槽、鞋盒盖子(去一侧短边)、水壶,适量土壤,适量带草皮的土壤等教学过程:
活动一:土壤污染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了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原因,初步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 33 -
活动二:水土流失
1、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流水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2、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使学生增强爱护绿化
的意识。

3、通过探究,进一步提高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 34 -
自由探究2
——绿肥的沤制与利用
活动目标
1、在学习绿肥的沤制与利用活动中,让学生发现周围的事物是在不断地发生
变化着的。

2、通过沤制绿肥,初步培养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习惯与能力。

3、在研究绿肥的沤制与利用的过程中,通过活动知道建设生态农业的“绿色”
革命的重要性。

活动重点:
1、在学习绿肥的沤制与利用活动中,让学生发现周围的事物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着的。

活动难点:
1、学会绿肥的沤制。

2、了解绿肥的利用。

活动准备:
教师要课前准备:
1、教师自己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绿色革命”等
知识。

2、绿肥的沤制最好自己先试一下,摸索点经验,有利指导。

3、绿肥的效果最好自己先试一下,摸索点经验,有利指导。

4、了解学生绿肥沤制的情况,学生植物的选择情况。

学生要课前准备:
1、收集好课中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废料。

2、选择好基本相同的两棵植物。

活动时间:
二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绿肥的沤制
活动目标
1、学习绿肥的沤制方法,从而让学生发现周围的事物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仔细观察与记录绿肥的沤制过程中的变化现象,培养进行长期观察研究
的习惯与能力。

- 35 -
3、通过探究,发现“变废为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绿色”革命的好方法。

活动重点:
1、学习绿肥的沤制方法,从而让学生发现周围的事物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活动难点:
6、仔细观察与记录绿肥的沤制过程中的变化现象,培养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
习惯与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要课前准备:
1、教师自己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绿色革命”等
知识。

2、绿肥的沤制最好自己先试一下,摸索点经验,有利指导。

学生要课前准备:
1、收集好课中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废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收集生活废物,沤制绿肥
活动目标:
1、收集各种各样的生活废料,学习沤制绿肥的方法。

2、知道“变废为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绿色”革命的好方法。

- 36 -
活动二观察记录废物在沤制中的变化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与记录绿肥的沤制过程中的变化现象。

2、知道周围的事物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第二课绿肥的利用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与记录两棵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的差异,培养进行长期观
察研究的习惯与能力。

2、学习总结实验的结果,学习写出“我的发现”即实验的结论报告,培养有
科学家的科学态度。

活动重点:
1、仔细观察与记录两棵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的差异,培养进行长期观
察研究的习惯与能力。

活动难点:
1、学习总结实验的结果,学习写出“我的发现”即实验的结论报告,培养有
科学家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 37 -
教师要课前准备:
1、绿肥的的效果最好自己先试一下,摸索点经验,有利指导。

2、了解学生绿肥沤制的情况,学生植物的选择情况。

学生要课前准备:
1、完成绿肥的沤制。

2、选择好基本相同的两棵植物。

活动过程:
活动一选择植物,(不)施加绿肥
活动目标:
选择好基本相同的两棵植物:一棵施加自己沤制的绿肥,一棵与不施加自己沤制的绿肥,进行对比实验。

活动二:观察记录植物变化的差异
活动目标:
观察与记录它们生长的差异(大约20天)。

活动三:写出你的发现,进行交流汇报
活动目标:
- 38 -
写出“我的发现”即实验的结论报告进行交流。

- 39 -
第五单元感知外部世界
单元目标:
1、知道人是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并结合大脑与
神经系统来感知外部世界的。

2、初步了解人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以及大脑与神
经系统的简单构造和各自的功能。

育人价值:
1、会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方法从事探究活动。

2、懂得爱胡子的身体,是自己健康成长。

第一课时眼睛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眼睛和眼球模型,初步了解人的眼睛的结构。

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人眼的工作原理,了解眼睛各部分的功能。

3、通过实验,初步知道人的眼睛是双眼结构并且了解双眼视觉完整的生理功
能。

4、通过探究人眼,知道人的眼睛是人获取认识客观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之
一。

并懂得要爱护自己眼睛,给自己眼睛有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习性。

5、通过探究人眼,培养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学方法去探究人体
的科学。

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人眼睛的基本结构与其功能。

教学难点:
双眼视觉视野的正确测量。

教学准备:
1、笔和纸、眼球模型。

2、凸透镜、蜡烛、纸屏幕等。

3、视角测量仪。

4、两支铅笔、小口瓶。

- 40 -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眼睛的结构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眼睛和眼球模型,知道人的眼睛基本有角膜、晶状体、瞳孔、视
网膜与视神经构成。

活动二:人眼的工作原理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人眼的工作原理。

如何看的事物的,。

2、通过白玉兰博士话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人眼的工作原理。

- 4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