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八年级科学下册3.2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教学设计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八下-3.2 氧化和燃烧 参考教案

实验现象:(略)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要有氧气参与;
二、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着火点: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
5、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地自发燃烧叫自燃。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得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不经点火,物质会自发地
【解释】燃烧的三个特点:1)发光、发热;2)剧烈;3)氧化反应
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引起爆炸。
【讨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人类对爆炸的利用你认识多少?
4、燃烧的条件:
【实验】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
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硫+氧气--二氧化硫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碳+氧气--二氧化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有些进行得非常剧烈,如硫的燃烧,铁在纯氧中的燃烧。有些进行得缓慢,如呼吸作用、生锈过程、塑料和橡胶制品得老化。
氧化性: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
二、缓慢氧化与燃烧
1、氧化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就是缓慢氧化。如呼吸作用、铁生锈等。
课题
氧化和燃烧
日期
教学
目标
1、认识“氧化”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氧化反应及其概念。
2、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并具有安全意识。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3、初步懂得用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重点
难点
燃烧
一、氧化反应
【讨论】怎样预防自燃?
三、灭火与火灾自救
八年级科学下3.2氧化与燃烧教学设计

[思考]爆炸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吗?
[思考与讨论]
爆炸虽然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它也能为人类服务,你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
爆炸
学生总结:轮胎爆胎、高压锅爆炸
(物理变化)
学生回答
定性爆破、建筑公路爆破
课堂
小结
[思考与讨论]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PPT]展示不同物质着火点的表格
3.补充
扑灭森林大火,有一种方法是设置隔离带。你能解释一下原理吗,这个实例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分别是可燃物、助燃剂(常见为氧气)、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教师]
现在你能解释刚才的实验中为何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了么?
S-T-S-E
能列举生活中的氧化现象、燃烧现象,并能解释生活中的自燃现象
重点
燃烧的三要素
难点
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教师][复习引入]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上述的化学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PPT展示][定义]
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思考]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实验:取一个装有热水的烧杯,将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在烧杯杯口垫上铜片,分别放置一块红磷、白磷,请观察实验现象(白磷、红磷燃烧试验)
为什么开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二节 氧化和燃烧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节氧化和燃烧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无色的。
)氧气是无色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是物理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出示两瓶无色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②想一想,空气和氧气有味吗?③如何区别这两瓶气体?(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发现一瓶燃烧得更旺,这是氧气;另一瓶基本不变,这是空气;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区别氧气和空气)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3.不易溶于水。
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板书】(二)化学性质【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没有变化?)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并描述现象:()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
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将红磷放在燃烧匙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并描述现象()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为何要这样做?(集气瓶底放有少量水,防止集气瓶炸裂)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一根火柴,一端系在燃烧匙的铁丝端,点燃火柴,当火柴将要烧完时立即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氧化与燃烧

3.2氧化与燃烧(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氧化与燃烧》是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该内容在前面已学习的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概括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如苹果变色、钢铁生锈、物质燃烧等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反应,许多氧化反应与氧气的参与有关,因此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氧化现象。
但教材对氧化反应的定义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并不是物质跟氧气的反应,这里势必给学生一个困扰。
如果这里定义为物质跟氧气发生反应,就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内容就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与应用。
教材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行归纳出物质燃烧的条件,但是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已学习过燃烧所需的条件,如果再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证据、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过程来探究燃烧的条件,显得太流于形式,且深度不够,因此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与生活实例概括得出燃烧的条件,再从已知的燃烧条件入手分析教材中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提升实验的解读与分析能力。
运用已知的燃烧条件去尝试解释一些实验实例或科学知识,突显科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认识。
本节教材中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氧化现象,如缓慢氧化、剧烈氧化、燃烧、爆炸、自燃等,几种氧化现象既有一定的相关性,又有一定的区别性,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相似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二、学情分析学生由于之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对自然界中的一些氧化反应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但学生熟悉的是一些氧化反应的实例现象,如苹果变色、钢铁生锈等现象,而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认识并不全面深刻。
同样的,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燃烧的现象及所需的条件,对生活在各种氧化现象也有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科学的认识与辨析。
鉴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在可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实验与教师点拨提升的方法进行教学,该课例比较适合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学。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三章第二节-氧化和燃烧-(一课时)(学案设计)

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三章第二节《氧化和燃烧》提高练习第一课时1.物质与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 性。
2.氧化反应有以下三种情况: (1)缓慢氧化:①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如不及时散失,则可能引起 。
②缓慢氧化常见的情况有:金属生锈、塑料老化、生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尸体的腐烂等。
(2)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 、 、 的 反应。
①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是:一是要有 参与,二是温度要达到 。
②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这是物质的一种 。
白磷的着火点是 。
③由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是 或 即可。
(3)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则可能发生 。
3.灭火与火灾自救(1)灭火的方法:①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②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火灾现场自救及措施见课本84页。
4.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中都有 生成,同时还有 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光、电等变化。
放热的化学反应将 能转变为 能,如镁条与稀盐酸的反应,吸热的化学反应将 能转化为能,如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
电池是一种将 能直接转化成能的装置,在电池放电时,电池中的物质发生 变化,将能转化成 能。
根据课本第85页的实验回答问题:①电流表指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②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出结论 。
题型一氧化反应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填序号,下同)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铜+氧气−−→−加热氧化铜 B .氨气+氧气−−→−催化剂一氧化氮+水 C .氢气+氧气−−→−点燃水 D .甲烷+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 E .氢气+氯气−−→−点燃氯化氢 F .一氧化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2.通常所说的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的相同之处是( )A .都属于氧化反应B .都有发光、发热现象C .都是剧烈的化学反应D .可燃物都要达到着火点题型二燃烧的条件1.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钢片上白磷着火燃烧。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氧化和燃烧》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氧化和燃烧》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半方法2.指导在化学反应中伴随能量的变化教学过程:复习: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1).有可燃物;(2).有助燃剂(通常为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怎样来灭火?你能说出下图分别是用什么方法灭火,及各种方法的灭火原理?1、隔离法:移走(或隔离)可燃物2、窒息法:隔绝氧气(或空气)3、冷却法: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灭火:消除燃烧发生的条件的任何一个。
灭火时,常采用下列方法:①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②清除或移开可燃物;③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练习:将所采取的灭火方法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1)草原着火时,在燃烧的草场周围割除草,打出一条防火道。
()(2)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灭火。
()(3)房屋着火时,喷洒大量冷水。
()(4)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思考:水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来灭火?油库着火时应怎样灭火?当电器或电线着火时,应当如何灭火?讲授:灭火器适用于油制品、油脂等无法用水来施救的一般火灾。
泡沫灭火器具有灭火效能的无机盐和少量的添加剂经干燥、粉碎、混合而成微细固体粉末组成。
主要用于扑救石油、有机溶剂等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期火灾。
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易燃、可燃气体火灾,以及电器设备火灾。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隔绝氧气。
干粉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及油类的初起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自学:生火灾时如何自救?交流展示。
下面两幅图中都有燃烧这一化学反应,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放出热量)其他化学反应也能放出热量吗?有没有能使反应物温度降低的化学反应呢?演示1:温度升高,放热反应温度降低,吸热反应演示2:如图3-41所示,将锌片和铜牌组成的电路,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表指针的转动情况。
在这个化学变化过程,化学能转化成了_______能。
3.2 氧化与燃烧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现实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观察法、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实验器材】苹果、水果刀、玻璃杯、蜡烛、火柴、铁架台、铜片、酒精灯、镊子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故知新,观察生活
【温故知新】
预设:化学变化:鞭炮。
物理变化:高压锅爆炸、轮胎爆炸。
【教师活动】
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核爆炸:核聚变、核裂变。
环节四:拓展练习,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引起的是(A)
A.采摘来的茶叶堆在一起会发热
B.打足气的车胎在热天爆破
C.锅炉爆炸
D.汽油遇火燃烧
2.下列说法:
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
【练习巩固】
森林中的枯枝落叶长期堆放,虽未经点燃,又是自己燃烧起来,你能用燃烧的条件来分析这种现象吗?
预设: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失,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不经点火,物质也会自发地燃烧起来。长期堆放温度积聚到可燃物落叶的着火点,接触助燃剂空气,因此燃烧。
【教师活动】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由缓慢氧化到剧烈氧化的过程。
【学生活动】
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预设:与氧气发生反应
【教师活动】
解释:苹果削皮后,细胞内的一些物质和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看褐色物质,所以苹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色。
追问: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现象吗?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的提问,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3.2氧化和燃烧(1)-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15张)

达到着火点
如1、果燃燃烧烧:以可极燃快物的质速跟率氧在气有发限生的的空一间种里发发光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①有可燃物; 如3、果促燃进烧燃以烧极的快主的要速方率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①本质一样,都是与氧气发生反应 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 暴露在空气中的很多物质会与氧气发生反应。 (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比较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请你比较下列两个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思考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爆炸: 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
(放热) 缓慢 比(接较触可面燃积物越在大空燃气烧中越燃剧烧烈和) 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不接同触点面:积①越的大反燃应烧剧越烈剧,烈有) 明显的发光、放热现象; 1观、察燃下烧面:两可幅燃图物片质,跟思氧考气两发种生现的象一产种生发的光原、因?
氧化 在发氧热化 、反剧应烈中的,氧氧化气反具应有。氧化性。
第2节 氧化和燃烧
第一课时 氧化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思考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发生了氧化
一、氧化反应
暴露在空气中的很多物质会与氧气发生反应。 1、燃烧:可燃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 (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第一课时 氧化 暴露在空气中的很多物质会与氧气发生反应。 不同点:①的反应剧烈,有明显的发光、放热现象;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思考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不同点:①的反应剧烈,有明显的发光、放热现象; 比较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②铁丝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暴露在空气中的很多物质会与氧气发生反应。 ①本质一样,都是与氧气发生反应 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1、燃烧:可燃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1、燃烧:可燃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 1、燃烧:可燃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不同点:①的反应剧烈,有明显的发光、放热现象; 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2《氧化和燃烧》教案

年级八年级(下)学科科学课题 3.2 氧化和燃烧课时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备课教师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认识“氧化”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知道氧化反应及其概念2 说出燃烧的条件,知道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燃烧与缓慢氧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对爆炸有一个大致印象。
能力目标:1、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用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2、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是变化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观点教学要点教学重点【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氧气,知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这些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那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有氧气的参与氧化反应定义: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注意: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与铜币生锈铁制品生锈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食物腐败思考:两个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相同之处: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不同之处:物质燃烧的过程比较剧烈、能观察。
而铁制品的生锈、食物的腐败等过程发生得很慢、不易观察。
◆缓慢氧化:物质与氧发生的缓慢、甚至不易觉察的反应,如生物的呼吸作用,铁的生锈,食物腐败,酿造◆剧烈氧化:如铁、硫、碳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呼吸作用、酿造、食物腐败、铁制品生锈、塑料和橡胶的老化等——属于“缓慢氧化”缓慢氧化和燃烧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人们可利用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这一现象来做什么?——取暧、烧煮食物;——冶炼钢铁;——切割和焊接金属[利用乙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氧炔焰的高温(可达3000℃)];——推动航天器升空(利用液氢在液氧中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等。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2 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 教案设计

日期周次课时/ 课题 3.2氧化和燃烧-第一课时教材解读目标1、认识“氧化”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氧化反应及其概念。
2、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并具有安全意识。
了解灭火和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3、初步懂得用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重点1、氧气的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有关知识3、燃烧难点1、氧气与硫、铁丝的实验学情教学准备课件,教案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1、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氧气能与许多物质(非金属、金属单质等)发生反应。
2、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3、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二、新课教学:1、如果说这两个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同,你信吗?如果说这两个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同,你信吗?都是空气中的氧气(O2)惹得祸!2、氧化反应1.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氧气具有氧化性。
2.思考:比较硫和铁分别在氧气中燃烧与苹果变色、铁生锈这两组氧化反应的异同点。
都是氧化反应3.分类:剧烈氧化:变化剧烈、容易觉察。
既发热、又发光。
例: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变化缓慢、短期内不易觉察只放出少量热、不发光。
例:动植物呼吸、食物腐败塑料和橡胶制品的老化金属生锈、酒的酿造…3、燃烧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问:你能列举一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燃烧的实例吗?2.活动1:A.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然后将一个杯口涂有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如图3-28所示,观察此时蜡烛燃烧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充足的空气(氧气)要有助燃剂,常用的助燃剂为氧气3.思考与讨论:A.你是如何熄灭酒精灯的?盖好灯帽。
隔绝空气(氧气减少)B.硫、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同?氧气的含量不同。
3.2氧化和燃烧(第1课时)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理解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形成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态度。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并掌握了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此外,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③分类:氧化反应分为氧化和还原反应,燃烧反应是氧化反应的一种特殊形式。
2.燃烧的条件和产物
①燃烧条件:可燃物、氧气、点火温度。
②燃烧产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固体或液体物质。
3.灭火原理和灭火方法
①灭火原理:冷却灭火、隔离灭火、窒息灭火、化学抑制灭火。
②灭火方法:根据不同火源选择合适的灭火器,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心,对燃烧和氧化这一章节内容较为感兴趣。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学习风格方面,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章节学习中,学生可能在对氧化反应与燃烧反应的区分上遇到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此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加强练习和指导。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可能不够准确,需要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科学的描述方法。同时,学生对灭火原理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第三章 第2节 氧化和燃烧》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氧化和燃烧》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氧化和燃烧的概念有深入理解;2. 掌握燃烧的条件和氧化反应的过程;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章节,了解氧化和燃烧的基本概念,并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燃烧的过程是怎样的?2. 知识应用: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蜡烛燃烧* 火柴燃烧* 酒精灯的使用3. 实验观察: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观察物质燃烧的过程,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阅读、思考和回答问题;2. 小组讨论:小组内可以讨论,但不能依赖其他同学的答案;3. 提交作业:学生需将答案和实验报告以书面或电子形式提交。
四、作业评价1. 答案的完整性:评估学生是否完整回答了问题,是否正确理解了氧化和燃烧的概念;2. 知识应用: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3. 实验分析:评估学生是否能正确分析物质燃烧的过程;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与其他同学有效交流。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批改作业后,将反馈意见发送给每个学生。
这些意见可能包括对答案的评论、对实验报告的反馈,以及针对小组讨论的建议。
学生将有机会在下次作业前或课堂上提问,以获得进一步的指导。
同时,教师也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氧化和燃烧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也将鼓励学生提出他们对作业或学习的任何问题或疑虑,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据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氧化和燃烧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燃烧的条件和防止氧化腐蚀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2氧化和燃烧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答案: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通常表示为可燃物与氧气反应生成新物质,例如木材燃烧的方程式为C + O2 → CO2。
7. 请解释燃烧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答案:燃烧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包括火焰颜色、烟雾产生、热量释放等。结论是燃烧过程中,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同时释放光和热。
4. 科学态度:学生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态度。
5. 知识应用:学生将能够将氧化和燃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6. 表达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得到锻炼,他们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氧化和燃烧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氧化和燃烧是什么吗?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氧化和燃烧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化学反应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氧化和燃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8. 请解释氧化和燃烧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
答案:氧化和燃烧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包括燃烧化石燃料,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动能。例如,燃烧煤炭产生热能用于发电,燃烧汽油产生动能用于汽车行驶。
9. 请解释氧化和燃烧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答案:氧化和燃烧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氧化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例如,燃烧垃圾产生热量同时减少垃圾体积,氧化有害气体减少空气污染。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2氧化和燃烧(2份打包)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烧的条件之一是:
__燃__烧__要__有__助__燃__剂__,__常__用__的__助__燃__剂__为__氧__气____。
蜡烛的燃烧
二、新课讲解
2.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 火柴梗两部分,如图所示放在铜片上, 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现象。火柴 头和火柴梗分别要多久才能燃烧?分 别记录时间。通过这个实验说明燃烧 的条件之一是: __温__度__达__到__可__燃__物__的__着__火__点______。
二、新课讲解
1.缓慢氧化是缓慢发生、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 (放热不发光的氧化反应)
如:铜和铁等金属表面生锈,塑料和橡胶制品的老化,食物的腐败, 酒和醋的酿造等。
二、新课讲解
2.燃烧是一种可燃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新课讲解
燃烧的条件
三是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缓慢氧化是缓慢发生、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
请同学们比较硫和铁分别在氧气中燃烧与苹果变色、铁生锈这两组氧化反应有什么异同点?
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然后将一个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观察此时蜡烛燃烧的现象。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如图所示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现象。
燃烧是一种可燃物质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1)有可燃物; 缓物慢质氧 燃化烧是所缓需慢要发的生最、低不温易度觉叫察做的着氧火化点反。应。
B燃.烧①是说一明种白可磷燃的物着质火跟点氧不气高发于生8的0℃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苹 古果语变道色 “人要实,火要虚”,锈其迹中斑“斑火的要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氧化与燃烧(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氧化与燃烧》是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该内容在前面已学习的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概括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如苹果变色、钢铁生锈、物质燃烧等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反应,许多氧化反应与氧气的参与有关,因此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氧化现象。
但教材对氧化反应的定义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并不是物质跟氧气的反应,这里势必给学生一个困扰。
如果这里定义为物质跟氧气发生反应,就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内容就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与应用。
教材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行归纳出物质燃烧的条件,但是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已学习过燃烧所需的条件,如果再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证据、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过程来探究燃烧的条件,显得太流于形式,且深度不够,因此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与生活实例概括得出燃烧的条件,再从已知的燃烧条件入手分析教材中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提升实验的解读与分析能力。
运用已知的燃烧条件去尝试解释一些实验实例或科学知识,突显科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认识。
本节教材中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氧化现象,如缓慢氧化、剧烈氧化、燃烧、爆炸、自燃等,几种氧化现象既有一定的相关性,又有一定的区别性,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相似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二、学情分析学生由于之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对自然界中的一些氧化反应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但学生熟悉的是一些氧化反应的实例现象,如苹果变色、钢铁生锈等现象,而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认识并不全面深刻。
同样的,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燃烧的现象及所需的条件,对生活在各种氧化现象也有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科学的认识与辨析。
鉴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在可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实验与教师点拨提升的方法进行教学,该课例比较适合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学。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化”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了解氧化反应及其概念,知道剧烈氧化与缓慢氧化的过程。
3、知道燃烧的条件,并具有安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比、归纳、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通过合作与实验,提升学生对实验的归纳与再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安全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理性地认识及应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氧化反应的概念、类型及区别。
2、燃烧的条件探究及运用。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出示图1,提出问题:铁暴露在空气中长久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铁生锈所发生的是什么变化?由此引出氧化反应概念。
(2)再出示图2,由教师逐步引导提出苹果肉在空气中变色的问题。
◆苹果肉暴露在空气中会出现什么现象?——颜色变为褐色。
◆苹果肉变色发生的是什么变化?首先看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该是化学变化,因为化学变化通常出现的特征是:温度变化、颜色变化、气味变化、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等。
◆有不同的看法吗?——也有可能是物理变化。
因为有的物理变化也会使颜色发生变化。
例如,灯丝温度升高颜色会变红,或变白,但它却是物理变化。
◆但灯丝颜色变化是有条件的,即灯丝的温度发生变化。
但苹果肉颜色为什么会好端端发生变化呢?——铁生锈颜色会变为褐色,而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苹果肉在空气中也变为褐色,也许是苹果肉中的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的结果。
◆这只是一种猜想。
因为自然界中褐色的物质有许多许多,不能认为褐色的物质就是氧化铁。
通过铁生锈的事实得出苹果变褐色是生成了氧化铁,这是一种类比,但这种类比不大靠谱,风险很大。
◆到目前为止,根据所拥有的证据,我们还是无法肯定苹果肉变色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但根据以上的分析,你更倾向于苹果肉发生的是什么变化?——化学变化最后教师告知学生:科学家通过研究,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当苹果削皮后,植物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便在酚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化合,产生大量的醌类物质。
新生的醌类物质能使植物细胞迅速地变成褐色。
这就是说,苹果变化也属于氧化反应。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氧化现象提升到科学的“氧化”概念,对苹果在空气中变色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启发式的告知方式,更有利于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2、关于氧化反应的教学(1)学生列举更多氧化的实例: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铁生锈、苹果变色都是与氧气的反应,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生活中还有哪些氧化反应的实例?学生可能回答出碳、硫、磷等在氧气中燃烧、铜生锈等,教师可结合图片补充一些学生未知的氧化,如塑料、橡胶的老化、铝的变色、人的衰老等等。
如下图所示:图1图1图2(2)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氧化反应,得出氧化反应的两种类型。
思考与讨论:比较碳和硫在氧气中燃烧与苹果变色、铁生锈这两组氧化反应的异同点。
学生从反应的剧烈程度及反应的条件等角度进行比较异同点,从而得出,苹果变色、钢铁生锈等氧化反应不需要反应条件,反应比较缓慢,短时间内有的还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硫、铁的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且反应十分剧烈,持续时间也短,属于剧烈氧化。
两者都是由于氧气的作用而引起的氧化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同中比异,在比较中寻找差异。
同时也体会看似完全不同的现象可能其本质是一样的。
3、研究燃烧及燃烧的条件(1)引出燃烧的话题: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是化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很多化学家都研究燃烧,因为火对人类进化的意义重大。
生活中的燃烧有利也有弊,所以,研究燃烧是富有现实意义的。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于燃烧,你们有什么问题呢?综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改述、增删、排序,得出如下问题:●燃烧有什么特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燃烧与爆炸有什么关系?(3)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下面这几幅图片表现出燃烧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燃烧现象的基本特征:发光、放热。
(4)教师提问:燃烧需要怎样的条件呢?然后给出实例:下列哪些物质会燃烧:水和酒精?为什么湿木头不会燃烧?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可以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还需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等条件。
(5)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做实验并讲解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用杯子罩住点燃的蜡烛和用酒精灯加热金属片上的火柴头和火柴杆两个实验。
现象与结论如下:实验一:蜡烛很快熄灭,说明燃烧需要助燃剂,氧气是最常见的助燃剂。
实验二:金属片上的火柴头先火柴杆燃烧起来,说明不同的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不同。
学生活动,汇报讲解。
教师结合第二个实验指出: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结合教材给出图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如物质的密度、熔沸点类似。
着火点越低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越容易燃烧。
师生一起归纳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助燃剂,温度达到着火点。
指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来汇报实验过程,其中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操作、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四个部分,训练学生对实验的归纳与再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着火点的概念通过与密度、熔沸点的类比会更容易理解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6)教师再给出一些生活实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燃烧的条件去解释生活现象:①“人要实,火要虚”说明了什么道理?②蜡烛用力一吹就灭了,为什么野外生火的时候要用力吹,火就旺起来了?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与运用,突出科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认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实际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7)教师提问:燃烧一定要点燃吗?教师这时可以假糊涂,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观点。
然后教师再补充演示实验:水能“点燃”白磷。
4、研究自燃与爆炸等氧化现象(1)教师提问:森林中的枯枝落叶长期堆积后,虽然未经点燃,有时也会自己燃烧起来。
你能用燃烧的条件来分析这种现象吗?(2)学生回答后,追问: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类型的氧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概括得出自燃的概念: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3)呈现青岛输油管道爆炸后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输油管道会爆炸?为什么有的燃烧不会爆炸,有的燃烧会引起爆炸?分析燃烧引起爆炸的原理。
教师介绍:燃烧也可以再分平静和剧烈的,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燃烧,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播放视频:面粉的爆炸。
(4)演示:呈现图片,这也是一个爆炸后的情景,这个爆炸跟前面的爆炸有什么不同?引出物理爆炸。
(5)比较两种气球爆炸,区分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6)教师提问:爆炸能服务于人类吗?然后出示图片,介绍“定向爆破”。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燃烧时的一些外部条件而产生不同的现象来介绍自燃与爆炸,突出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视频的播放加深学生对爆炸这一概念的理解。
5、教师出示任务进行课堂小结教师出示任务:本节课涉及较多的相关的、类似的概念,对新概念的疏理、比较与归类是我们高效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请对下列概念进行合理的整理与说明:① 氧化反应 ②剧烈氧化 ③缓慢氧化 ④燃烧 ⑤自燃 ⑥爆炸提示:可列表进行比较归纳,也可列提纲式,还可图文结合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比较,在学生回答展示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以下几种小结形式供学生参考。
形式一:缓慢氧化:如呼吸作用、金属锈蚀、塑料老化等。
氧化反应 自燃(从缓慢氧化转变为剧烈氧化)图11:吹气球,气球爆炸 图12:压力锅爆炸燃烧(平静燃烧)剧烈氧化化学爆炸(剧烈燃烧)燃烧化学爆炸缓慢氧化自燃区别反应条件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在有限的空间时急速燃烧,热量来不及散失。
跟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跟氧气接触,热量不散失,温度逐渐达到着火点。
反应程度剧烈异常剧烈缓慢由缓慢转化成剧烈反应现象发光、发热爆炸不太明显由不明显到发光发热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反思性学习。
6、练习巩固(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是缓慢氧化;②燃烧不一定发光、发热;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然、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2)如图,预测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整理所学知识并清晰学生的思维,锻炼并提升其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