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床旁护理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婴床旁护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阐述了母婴床旁护理的研究进展,主要从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服务理念、内容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母婴床旁护理要求进行阐述,使产科传统的护理模式向“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所转变,让母婴床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得以推广。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家庭
随着当今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在稳步提升,逐步与世界接轨,我国对妇女儿童保健关注度极高,尤其是孕产妇和婴儿的护理质量,要求极为严格。

传统的
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科护理与保健,良好的母婴关系是建立健康医患关系的基础,
受到了家属和产妇的高度重视[1]。

产科护理从传统的“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变成“母婴关系-健
康促进为中心”模式。

目前母婴床旁护理作为新型的产科护理模式,其核心内容和服务理念主要是“以产妇和婴儿为主,以家庭为中心”,与现代的护理模式相符[2]。

1.母婴床旁护理的理念及方法
1.1 母婴床旁护理的理念
“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是母婴床旁护理的一直秉持与奉行的[3]。

“以家庭为
中心”的服务理念就是认为产妇分娩是一个及其正常的生理行为,而不应该看作是一种疾病,父母应该参与到婴儿的照护中,有利于尽快适应家庭关系的转换及产妇的产后恢复[4]。

随着
产科护理服务的不断发展,美国产科专家Celeste R Phillips曾针对FCMC服务的原则,提出了
产妇作为婴儿的第一监护人,产妇初为人母,需要护理人员在一旁耐心地指导和教授,最好
在产妇住院期间安排同一人员进行护理,尽量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5]。

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将围产期的产妇和婴儿放置一室,是一项极有利的妇女儿童保健举措;分娩过程是每一个家庭和母亲所独有的,因此意义重大,向母亲、婴儿及整个家庭提供
个体化的临床照护;支持母婴不可分离和母乳喂养;提高产科护理的质量从而提升产妇及家
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对围产期的母婴保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使得医患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一套现代模式的产科护理模式应运而生[6]。

1.2 母婴床旁护理
母婴床旁护理就是有关于婴儿的一切活动都在产妇的床旁进行,使产妇和其家属能参与
婴儿的沐浴、游泳、皮肤护理、预防接种、听力筛查、疾病筛查、喂养、基础护理指导及常
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等,使得产妇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护理人员还应就产后一般护理、婴儿
护理的健康指导、会阴护理等向产妇本人及家属详细讲解,以促进产妇的产后康复。

[7-10]。

2.产科护理的发展现状
2.1国外产科护理发展现状
2.1.1 国外发展情况
妇幼保健意识相对薄弱,直到20世纪初产妇的分娩才由家中转移到城市,但这也只是
在一些大城市中,而农村的分娩条件依然很差,医院分娩在管理上却将新生儿放置在婴儿房
中统一管理[11]。

50年代时,面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护理需求不断增加,以及自然分
娩运动的影响,当时的产科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产后家庭的介入,首度提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到70年代时得到相关国际组织的认
可和倡导[13]。

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才在西方欧美国家的一部分医疗
机构和组织得以推广,虽然已认定此护理模式为最佳的产科护理[14]。

90年代末,国外许多
国家产科都开始使用FCMC 模式,以澳大利亚产科应用FCMC模式比重最大[17]。

而“待产-分
娩-恢复-产后房间(Labor-delivery-recovery-Postpa -rtum-rooms,LDRPs)”就是FCMC的产物,使得产妇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分娩环境如同在家一样。

LDRPs的设计思想是将待产、分娩、恢复及产后集中在一起[15]。

2.2国内产科护理发展现状
2.2.1国内发展情况
因我国医疗条件的限制,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住院分娩才开始在城市流行,70
年代中期住院分娩成为普遍现象。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开始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使得孕产妇住院分娩几乎覆盖全国[16]。

我国产科护理模式发生巨变是在1992年引进并推行
了“24h 母婴同室”。

伴随着美籍护理专家吴袁剑云博士讲学,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引开始在
我国护理领域生根发芽。

产科护理中遵循着“儿童优先,母亲安全”宗旨,不论是在产前、产
中还是产后,“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已成为产科护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母婴
同室、母乳喂养率,为增进母婴关系提供了保证[17-18]。

据调研,21世纪初在我国一线大城
市多地的医院试运行家庭化病房、全程导乐陪伴分娩等产科服务项目,产科高质量的护理服
务带来了良性的效果,即医患关系不再紧张,且产妇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增高,关键还使
产妇缩短了产程和住院天数,降低了剖宫产率[19-20]。

3.母婴床旁产科护理人员的要求
3.1 母婴床旁护理概念的更新
母婴床旁护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产科护理人员勇于冲破思想的束缚,本着“以人为本”服务
理念,打造出整体化的、人性化的产科护理新模式,适应当代产科护理需求。

3.2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由于母婴床旁护理的整体化护理全程都在产妇和家属的视线下进行,需要产科人员过硬
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动作轻柔,密切注意产妇和婴儿
的表情变化。

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健康指导和宣教过程中,语气温柔,态度端正,
耐心且详尽地向产妇及家属讲解育儿经验和知识,有利于医护关系的融洽,减少了产妇焦虑
情绪[21]。

4.小结
我国现阶段受到病房环境设施及硬件条件的限制、专业人员不足等方面的制约,都无法
使母婴床旁护理更好的开展与施行。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以家庭为中心”服务理念冲破了传统
护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整体化、个性化的护理,注重母子亲情及家庭支持,让产妇尽
快适应角色的转换,但我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这些问题都会迎难而解,“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凡秀.妇产科护理中人文关怀的渗透与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9):143-144.
[2]吴丽娜.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07):1206-1208.
[3]DURNEA C M,O’REILLY B A,KHASHAN A S,et a1.S协tus ofme pelvic floor in young primiparous women [J]ULTRasoulld 0bstet GYNecOL2015,46(3):356-362.
[4]徐静,莫鹤凤,何雅萍,邹惠平,谢重阳.家庭产科监护模式下母婴床旁护理对母乳
喂养及康复知识掌握度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1):70-71.
[5]谈亚红,刘秋侠.围产期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
实践,2017,2(17):187-188.
[6]潘宝伟,索磊,黄庆红.等.孕期综合心理干预对产后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田实用医药.2017.12(24):166—167.
[7]安桂玲.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1):184-185.
[8]关淏.产科家庭一体化病房内母婴床旁护理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05):922-923.
[9]李明艳,高萍.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9):270-271.
[10]江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临床护理中的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182-183.
[11]黄彩玲,陈瑞珍,朱琳女.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其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J].齐齐
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8):2783-2784.
[12]吴沛,刘玉婵.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06):10-11.
[13]毛雅迪.母婴床旁护理在剖宫产初产妇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8):201.
[14]许荣华.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学,2016,37(2):209-211.
[15]高超,封秀玉,莫丽霞.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临床实践的新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6):40-42+46
[16]胡素雷,韩均红.手术室安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护理风险、术后疼痛及母婴
安全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51):115-116.
[17]薛亚洁.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 [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
志(电子版),2018,5(21):172-173.
[18]王琳琳,刘茉莉,丁玲,等.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
响[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05):4043+4031.
[19]余红云,张妮.“以人为本”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产褥期产妇产后抑郁的
影响[J].浙江医学,2018(17).
[20]Luigi Memo,Germanal Longo,Patrizia Soriani.Care procedures for healthy term newborn in maternity ward:The“open”nursery[J].Early Human Development,2011,87(S1):S87- S88.
[21]张奕坚,张迎辉,刘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用于产科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4):265-2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