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材”合并动因及效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材”合并动因及效应研究
孙喜平;陈颖
【摘要】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背景下,央企合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两材”合并案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合并的动因及效应.结论表明,“两材”合并主要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和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合并之后,中国建材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环境责任履行绩效上升;负债比率下降,财务稳定性有所增强;盈利能力大幅度上升;资产利用效率下降,去产能压力增大.为强化合并效应,应进一步降低财务杠杆,将去产量和去产能有机结合,使去产能落到实处.
【期刊名称】《江苏商论》
【年(卷),期】2019(000)008
【总页数】3页(P109-111)
【关键词】企业合并;合并动因;合并效应
【作者】孙喜平;陈颖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
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间的合并事件频繁
发生。
此举是优化国有资产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消化国内产能过剩,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
“两材”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集团”)都是国家建材局撤销时组建的,2016年8月26号经国务院批准,两材在京召开重组大会,宣布新的中国建材集团成立。
此次合并是“十三五”期间,国资委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结合建材行业实际状况,对合并双方进行全方位考量后,做出的重要决定,也是建材行业首例国有企业合并事件。
这种政府主导的企业合并的动因是什么?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合并目标?值得深入探讨。
一、合并动因
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合并,主要受外在因素驱动(张旭,2015)。
“两材”合并是国资委主导的水泥行业首例央企合并,除协同效应内在驱动外,其外在动因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现阶段,建材行业整体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综合实力不强,高质量产能占比较低,低质量产能则严重过剩,整体结构不够合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建材行业难以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来调整自身结构(张梦婷,2018)。
为帮助建材行业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争取通过五年时间实现产能规模的基本合理,发展质量的明显改善,长效机制的初步建成。
2016年,国务院再次发布了指导建材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
国资委主导本次合并,旨在引领行业内大型企业整合市场,是帮助建材行业摆脱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实现市场整体布局的优化。
“两材”合并是对国家号召的响应,起到了行业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在“一带一路”指引下,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拓宽海外业务范围,但全球范围内并购重组浪潮的兴起,给我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带来了不少冲击。
政府推动企业重组,发挥优势产能,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资源配置(张梦婷,2018)。
“两材”合并,则可以帮助国家实现战略目标,也十分有益于提高企业
的国际竞争力。
二、合并效应
“两材”合并虽然时间较短,但合并效应已初现端倪。
本文从技术创新能力、环境责任履行绩效以及财务效应等方面展开分析。
分析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建材集团2014—2017年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国建材集团2015—2017年主体与相关债项的跟踪评级报告以及中国建材集团2014—2017年的社会责任报告。
(一)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两材”合并使得两集团原本拥有的大量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集体服务于新的集团,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情况主要反映在企业所持有的技术专利上(如表1所示),在合并当年中国建材集团的专利拥有量大幅提升。
这得益于合并前中材集团持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合并后的专利数量保持持续上涨趋势,说明企业合并确实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截至2017年底,集团累计有效专利突破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403项,新申请国际专利92项,中国建材总院发布国际标准4项。
培育出高性能碳纤维、E系列玻纤、锂电池隔膜等一批高价值专利,推动集团内技术革新成果融合共享,开展五个赛区技术革新奖“擂台赛”,新增一线技术工人创新专利430项。
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可以看出,合并使得集
团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上升,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表1 中国建材集团专利累计拥有情况表?
(二)环境责任履行绩效上升
“两材”合并后,中国建材集团沿用了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先进的环保理念,在节能环保投入、固体废弃物消纳和余热发电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绩效(如表2所示)。
合并前,中建材集团的环保投入维持在10亿到18亿元,在合并当年,中国建材
集团的节能环保投入大幅增加至43.4亿元,2017年的环保投入也在继续增长,
为解决环保节能问题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建材集团的环保投入获取了较大回报,合并后集团固体废物的消纳量和余热发电装机容量实现了持续高增长。
由此可见,本次合并提高了集团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大幅改善了中国中材集团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状况,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具有显著社会效应。
(三)负债比例下降,财务稳定性有所增强
表2 中国建材集团环境绩效表?
企业的负债比例不仅可以反映其偿债能力的高低,还能反映企业财务稳定性的强弱。
从表3可以看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逐年上升,流动比率由合并前0.72上升到0.81,速动比率由合并前0.61上升到0.68;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从合并前的77.24%下降到73.56%。
这表明,合并后集团的偿债能力有所提高,在资产扩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财务风险,财务稳定性有所增强。
从负债结构看,流动负债占比逐年下降,由合并前的79.25%下降到74.51%;非流动负债占比逐年上升,由
合并前的20.75%上升到25.49%,说明集团的短期偿债压力较小,但长期偿债压
力在加大。
总之,此次合并提升了中建材集团的偿债能力,企业的财务稳定性有所增强,实现了一定的“去杠杆”效果,但集团整体的负债比例仍然偏高,长期偿债风险依然存在。
(四)销售扩大,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
中国建材集团合并前后的盈利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合并当年受行业整体下行趋势影响,集团整体营业收入出现下滑,但总体水平仍高于2013年和2014年,2017年营业收入则大幅增长。
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成本费用,使净利润逐年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逐年增强。
从表4可以看出,合并后净资产收益
率由1.99%上升至6.41%,总资产收益率由0.47%上升至1.69%;销售净利率由0.98%上升至3.32%。
无论是销售的获利能力,还是资产的获利能力都实现了大
幅度上升。
表3 中国建材集团偿债能力指标及负债结构变动表?
(五)资产使用效率下降,去产能压力增大
企业合并后,由于资产规模扩大,潜在产能会增加(卫婧婧,2017),提高资产使用
效率,有利于实现“去产能”。
从表5可以看出,合并后集团的存货周转率和应
收账款周转率逐年上升,分别由合并前的5.55次和3.31次上升到6.09次和4.36次,不仅有利于扩大销售,而且说明集团在优化存货结构、“去存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总资产周转率由合并前的0.67次下降为0.51次,说明总资产周转速度减慢,资产的使用效率下降,“去产能”压力在加大。
表4 中国建材集团盈利能力指标变动表(单位:%)?
表5 中国建材集团资产使用效率指标变动表(单位:次)?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两材”合并是调整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
合并后,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环境责任履行绩效上升,负债比率下降,财务稳定性有所增强,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下降。
针对合并后长期偿债压力和“去产能”压力在增大,我们建议:第一,进一步降低公司的财务杠杆。
企业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的可转换债券,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且持续时间长,持券人可以考虑将债券转换为股票,这可以激励企业
良好经营,同时又使得投资人的风险不至于过高。
企业还可以对债转股的股权设置回购条款、设置职工持股计划和企业经理股票期权等,这样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杠杆,同时可以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
第二,将“去产量”和“去产能”有机结合,使“去产能”落到实处。
同时,要积极淘汰低标号水泥,我国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更应提高水泥质量,使用高标号水泥。
要坚决限制新建,坚决执行国办发34号文件精神,确保到2020年不再新建水泥生产线。
从中长期来看,可以通过“去产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旭.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张梦婷.中建材集团与中材集团合并的动因及效应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2018.
[3]卫婧婧.国有企业并购行为对产业升级的推动研究[J].企业经济,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