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教案一】13.2.2 热量的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13.2.2 热量的计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的单位。
2.能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的热量计算题。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
了解“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比热容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同样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等这一热学性质,我们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该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也是它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巩固比热容的概念和单位。
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耳(千克·℃)。
它的物理意义是一千克水,温
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请大家读第132页的比热容表,并解释物理意义。
(学生读、讲)
三、热量的计算
1.推导公式。
根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以及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就可以计算物体的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例1.2千克的水,使它的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多少热量? 根据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可知,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 4.2×103焦耳的热量。
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应是
4.2×103焦/(千克·℃)×2千克。
这些水的温度升高了100℃-20℃=80℃时,吸的热量是4.2×103焦(千克·℃)×2千克×80℃=6.72×105焦耳。
所以,计算热量的公式是Q 吸=cm(t-t 0)其中c 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用焦/(千
克·℃)作单位;m 表示质量,用千克作单位;t-t 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摄
氏度作单位;Q 吸表示吸收的热量。
如果物体的温度下降,放出的热量Q 吸=cm(t-t 0), t-t 0表示下降的温度。
例2.质量是10千克的冰,温度由-20℃升高到0℃,冰吸收多少热量? 根据公式Q 吸=cm(t-t0)得
Q=2.1×103焦/(千克·℃)×10千克×[0-(-20)]℃
= 4.2×105焦耳。
四、比热容的实际意义
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
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
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
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
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
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6.3 比热容
一、比热容
二、热量的计算
三、比热容的实际意义
布置作业
1.如图所示,是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左右两图中,除杯内分别装的是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外,其余都相同。
完成该实验还需要_______,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食用油和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选填:相同的、不同的)。
2.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答案:
1.手表、温度计;相同的
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