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泡菜产业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泡菜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2年)
四川气候温暖湿润,是泡菜加工最适宜区。
四川泡菜加工历史悠久,其加工工艺传承千年,涵盖泡渍泡菜、调味泡菜、传统名腌菜及辣椒豆瓣等调味品,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和钙、铁、磷微量元素,具有开胃、健脾、促进消化、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等保健功效,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
近年来,省政府将泡菜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泡菜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新繁泡渍泡菜、宜宾芽菜、南充冬菜、资中冬尖、临江寺豆瓣、郫县豆瓣享誉海内外。
一、产业现状
(一)产业初具规模。
2008年全省泡菜产量100万吨,泡菜加工产值75亿元,加工鲜菜310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10%。
泡菜主产区成都市和眉山市泡菜产量分别为43万吨和17万吨,加工鲜菜分别达130万吨和50万吨。
四川泡菜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欧盟、东南亚等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泡菜加工企业124家,产值49亿元以上,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
(二)区域特色鲜明。
建成了以眉山、成都、南充、宜宾、内江等地为中心的泡菜专用原料基地。
形成了以成都市新都区为中心的泡渍泡菜为主的泡菜加工区,产值10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17家,产值10.3亿元;以眉山市东坡区为中心的调味泡菜为主的泡菜加工集群,产值10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36家,产值14.36亿元;以成都市郫县、资阳市雁江区和自贡市富顺县为代表的豆瓣、香辣酱等调味品为主的泡菜加工区,产值10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12家,产值19.2亿元;以南充市高坪区和顺庆区、宜宾市翠屏区、内江市资中为代表的传统名腌菜为主的泡菜加工区,产值10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20家,产值6.8亿元。
(三)技术不断进步。
四川泡菜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有5家科研院所专门从事泡菜研究,基本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团队,重点从事泡菜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原料基地建设,泡菜新工艺、新品种研发,标准化技术规程制定和完善等工作。
绿色功能菌(群)发酵制泡菜技术和直投式功能菌发酵泡菜关键技术研究,增香调味技术,小包装泡菜保质技术等成果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我省从传统的作坊式泡渍泡菜向规模化、多元化泡菜发展,为不断开发泡菜新产品奠定了基础。
低盐泡菜、早餐泡菜、清酱泡菜、泡山野菜等新产品得到市场的青睐。
(四)品牌建设取得成效。
四川泡菜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涌现了“新繁”泡菜、“李记”泡菜、“吉香居”泡菜、“味聚特”泡菜、“广乐”泡菜、宜宾芽菜、资中冬尖、“烟山”冬菜、“丹丹”豆瓣、“鹃城”豆瓣、“临江寺”豆瓣等全国知名品牌,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4个、四川省名牌产品14个、四川名牌农产品8个。
“新繁”牌系列乳酸发酵泡菜先后获得“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老字号”。
二、问题与挑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对泡菜产业的定位不准,没有象韩国一样将泡菜作为产业来抓,没有建立合理的、长期的投入体制和渠道,使得我省泡菜产业发展潜力未得到有效挖掘。
2、产业体系不健全,技术支撑较弱。
主要表现在泡菜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工作薄弱,加工专用品种缺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生产工业化程度不高,集约化水平低,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从原料生产到产品加工一系列标准;产品具有局限性,以适应本地消费者为主,能满足省外及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研发不够;营养保健方面的功能研究不足,使消费者对四川泡菜的认知程度不够。
3、基地建设较滞后,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大型、专用基地建设较缓慢,标准化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优质的加工生产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面临的挑战
1、国内同类产品的挑战。
近年来重庆、浙江、江苏等省市的榨菜产业发展迅猛,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日益上升。
浙江的余姚市,2007年加工鲜榨菜50万吨,加工产值12亿元,占领了我国榨菜市场的50%,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重庆的“乌江”、“鱼泉”等品牌榨菜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东北的酸菜、北方和江浙的酱菜等的市场份额也在扩大。
2、国际泡菜产品的挑战。
国外泡菜尤其是韩国泡菜、日式泡菜等占领了国际市场。
韩国泡菜在我国青岛、威海、烟台等地建厂生产并已销往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韩国的“泡菜冰箱”、“泡菜雪柜”也搬到了我国,含活性益生菌的韩国泡菜抢占了不少中国传统泡菜的高端市场。
2008“北京韩国传统泡菜研讨会”和“北京韩国传统泡菜节”在北京举行,日韩泡菜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势头渐增。
三、优势与前景
(一)自然资源优势。
四川蔬菜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气候适宜,一方面许多蔬菜可露地越冬、周年生产,为泡菜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料。
另一方面温润的气候环境为泡菜生物发酵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菌种使四川泡菜独具鲜、香、嫩、脆的品质。
(二)产业基础较好。
四川泡菜产业已初具规模,且形成了各区域的特色和企业集群,泡菜加工企业占全省蔬菜加工企业的70%,占蔬菜省级龙头企业的78%。
郫县豆瓣、酸菜鱼佐料、红油泡菜系列料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均达50%以上,企业产销实力较雄厚,产值上亿元以上12家。
我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市场前景广阔。
近十几年来,全国泡菜产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上。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泡菜保健功能的开发以及泡菜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泡菜消费量将不断增加。
在日本、韩国,由于劳动力成本原因,泡菜生产有所萎缩,为我省泡菜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出口韩国逐年递增,2002年为1000吨,2007年近20万吨;2008年,我国出口日本泡菜3.9万吨。
有华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就有四川泡菜的身影。
(四)技术水平先进。
四川泡菜科技研发实力雄厚,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和食品工程技术,形成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推动了我省从传统的作坊式泡渍泡菜向机械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泡菜产业发展要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原料专用品种及配套技术创新,泡菜加工工艺创新,泡菜新产品创新,泡菜品牌和市场创新,实现泡菜产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转变,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传统作坊式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多元化、标准化生产转变,由主要适应本地消费需求向满足国内外消费需求转变,全面提升我省泡菜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加快我省由蔬菜生产大省向泡菜产业强省跨越。
(二)发展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把四川泡菜产业做成全国第一、世界知名的优势特色产业,把四川泡菜打造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泡菜品牌,建成泡菜产业强省。
到2012年,引进、选育专用泡菜新品种10-15个,建成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200万亩,泡菜总产量200万吨,产值15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年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泡菜加工企业16家,产值在3亿元-5亿元的6家,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4个,四川省著名商标8个,四川名牌5个;80%1000万元以上企业通过HACCP、ISO9001或ISO9002认证;建立国家级泡菜加工技术工程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5个;制定和完善泡菜标准化技术规程8-10套。
五、区域布局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占有率与发展前景,将我省泡菜产区划分为三个:泡渍泡菜及调味泡菜区、辣椒豆瓣调味品区、传统名腌菜区。
(一)泡渍泡菜及调味泡菜区
区域特点:本区域包括成都市彭州、新都、大邑、龙泉驿,眉山市东坡区,乐山市夹江、五通桥,泸州市江阳区,南充市阆中,内江市威远、隆昌,资阳市乐至等7市12县(区),是我省泡渍泡菜、调味泡菜主产区。
2008年全区泡菜产量45万吨,产值25亿元,鲜菜加工量180万吨;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53家,产值3亿元以上的1家、2-3亿元的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蔬菜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家;拥有“新繁”、“李记”、“吉香居”、“味聚特”、“广乐”等全国知名泡菜品牌。
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泡渍泡菜、调味泡菜。
发展目标:到2012年,引进、选育专用泡菜新品种5-7个,建成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60万亩,泡菜产量100万吨,产值9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泡菜加工企业9家,产值在3亿元-5亿元的2家,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3家;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5个,四川名牌3个;80%1000万元以上企业通过HACCP、ISO9001或ISO9002认证;建立国家级泡菜加工技术工程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制定和完善泡菜标准化技术规程3-4套。
目标市场:国内各区域市场;国际市场包括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新西兰、南斯拉夫等。
(二)辣椒豆瓣调味品区
区域特点:本区域包括成都市郫县、资阳市雁江区和自贡市富顺等3市3县,是我省豆瓣和香辣酱主产区。
2008年全区豆瓣类产量40万吨,产值20亿元,鲜菜加工量120万吨,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12家,产值20亿元以上,省级蔬菜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拥有“丹丹”、“鹃城”、
“临江寺”等全国知名品牌;建立了郫县豆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川菜特色调味品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
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辣椒豆瓣等调味品。
发展目标:到2012年,引进、选育专用新品种2-3个,建成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40万亩,加工产量50万吨,产值4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1亿元以上的泡菜加工企业4家,产值在3亿元-5亿元的1家,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家;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2个,四川名牌1个;80%1000万元以上企业通过HACCP、ISO9001或ISO9002认证;省级技术中心1个;制定和完善泡菜标准化技术规程2-3套。
目标市场:国内各区域市场;国际市场包括台湾、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斯拉夫等。
(三)传统名腌菜区
区域特点:该区域包括南充市高坪区、嘉陵区,内江市资中、威远,宜宾市翠屏区、南溪等3市5县(区),是我省传统名腌菜主产区。
2008年全区名腌菜产量15万吨,产值7亿元,鲜菜加工量45万吨;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产值1亿元以上的2家,省级蔬菜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拥有“碎米”牌芽菜和“烟山”牌、“天冠”牌、“多善”牌冬菜等全国知名品牌。
代表企业有四川宜宾碎米芽菜有限公司,产值约5000万元;南充烟山味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充多善食品有限公司,是冬菜加工企业代表,生产的“烟山”牌、“天冠”牌、“多善”牌冬菜系列产品,总产值近6000万元。
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榨菜、芽菜、冬菜、大头菜等名腌菜。
发展目标:到2012年,引进、选育专用加工新品种3-5个,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100万吨。
名腌菜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产量达50万吨。
培育产值超过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3家,3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年出口创汇2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3家。
争创“中国驰名商标”达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个,四川名牌1个;50%以上企业通过HACCP、ISO9001或ISO9002认证。
建立省级技术中心2个,制定和完善泡菜标准化技术规程3-4个。
目标市场:国内市场包括西南、华中、华北、华南等市场;国际市场包括加拿大、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
六、建设重点
(一)泡菜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工业建园区的要求,通过“三通一平”等园区基础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在主产区集中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泡菜加工园区。
重点建立3个省级泡菜产业园区:眉山东坡区调味泡菜产业园区、成都新都区泡渍泡菜产业园区和郫县豆瓣产业园区;3个市级泡菜产业园区:资中豆瓣产业园区、宜宾翠屏区芽菜产业园区、南充高坪区冬菜产业园区;县级泡菜产业园:在泡菜加工优势特色县(区)的工业园区内集中建设一批泡菜产业园。
实现泡菜产业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
1、搞好菜田基本建设。
围绕加工龙头企业建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相适应的蔬菜原料基地。
重点加强菜田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路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基地供电网络。
2、推行标准化生产。
制定和完善泡菜原料生产、采收、贮运等环节的标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
3、强化基地认证。
利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对产地环境和产品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发挥品牌效应,引导各地开展“三品一标”基地认证,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泡菜研发体系建设
1、品种选育中心建设。
依托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建立泡菜专用品种选育中心,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加强泡菜专用品种选育和引进工作。
2、泡菜产品研发中心建设。
依托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和四川农业大学等,建立泡菜产品研发中心,针对国内外不同的消费需求,重点研发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广阔、有特色的泡菜新产品,如不添加防腐保鲜剂、不杀菌、保留益生菌活性的高端产品去引导和培育市场,以提升四川泡菜的档次和声誉。
3、功能营养研究中心建设。
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建立泡菜功能研发中心,重点研究四川泡菜的营养学及保健功能,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四川泡菜,指导生产工艺改进。
4、加工工艺研发中心建设。
依托科研、教学单位,结合龙头企业,在眉山东坡区建立泡菜加工工艺研发中心,规范现有加工工艺,加强新工艺研发和国内外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的引进。
在重点区域组建5个泡菜加工工程技术推广中心,主要承担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工作。
5、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制定四川泡菜原料生产、采收、贮运、加工、包装等系列标准,并在全省推广;建立四川泡菜质量检测中心和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泡菜产品质量安全。
(四)生产营销体系建设。
1、壮大龙头企业。
以李记酱菜调味品公司、新繁食品公司、龙旺食品公司、煜群农产品开发公司、资中菜源酿造食品公司、乐山牛华芽菜公司、味聚特公司、吉香居食品公司、格林食品公司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基础的企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经济指标名列行业前茅、具有名牌产品市场优势、能带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为我省泡菜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横向整合,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行业生产的集中度。
相关行业部门和各地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强支持力度,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予以倾斜。
相关企业要继续加快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2、培育知名品牌。
以“新繁”、“李记”、“吉香居”、“味聚特”、“广乐”、“宜宾芽菜”、“资中冬尖”等现有品牌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协会运作、企业主体、部门配合”的运行机制,积极打造“四川泡菜”品牌。
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名牌。
加强对企业争创名牌的指导、服务和协调,大力实施《四川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抓好相关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
建立激励机制,对获得省名牌、著名商标和国家名牌、驰名商标的企业予以奖励。
3、扩大合作交流。
充分利用省内省外、国内国际的资源和市场,努力提高我省泡菜产业对外开放水平。
以日韩、东南亚市场为重点,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研发出适合不同地区人群口味的特色产品,不断扩大我省泡菜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以灾后产业恢复重建为契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要方式,以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为主要手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改善投资软硬件环境,狠抓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集聚带动作用。
以企业招商为主体,组织动员企业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食品企业加强联系,寻求合作。
重点要吸引有资本实力、有著名品牌的大企业集团,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4、畅通营销渠道。
完善泡菜市场体系,在各级食品批发市场扩建或新建泡菜专销区,发展网上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畅通加工原料和泡菜产品流通渠道。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建立四川省泡菜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省农业厅、省委农办、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文化厅、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旅游局、省招商引资局、省出入境检疫检验局、省知识产权局、省食品工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四川泡菜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研究确定重点支持项目并组织实施,协调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相关事宜和问题。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成立由省内外专家组成的泡菜产业发展咨询小组,全程咨询、指导四川泡菜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农业部门重点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实施、配套政策落实、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
泡菜主产区要把泡菜产业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投入到泡菜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引进、示范和推广,泡菜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企业技术改造,品牌和基地建设。
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涉农项目整合安排,打捆使用,重点支持标准化专用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支持企业开展工艺与产品创新、品牌打造。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增加投入。
(三)强化科技支撑。
成立泡菜产业体系创新团队,设立专用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主要原料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原料采收及采后处理、新产品和新工艺研发、加工工艺规范化研究、营养功能研究和市场营销研究等岗位,为泡菜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着力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企业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和品种,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加大对龙头加工企业对原料收购资金的授信力度,对有实力的企业引进开发新设备方面实行贷款贴息。
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基地建设中的融资作用,有效增加对泡菜原料基地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
(五)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深入研究、挖掘、弘扬四川泡菜历史及文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旅游观光业平台,加强四川泡菜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宣传泡菜文化,扩大泡菜消费。
开展四川泡菜进军营、进超市、进宾馆、进工地、进学校等“五进”活动。
组织四川泡菜优质产品推介会,举办四川泡菜企业精品展销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