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的生计特征研究_韩玉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的生计特征研究
韩玉萍,杨梦愚,晏静露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 摘 要:
利用经济社会指标和社会福利依存度两项参数对244个农民工核心家庭经济社会特征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
不同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不同。

政府可以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民工核心家庭类型的结构,积极推进福利制度一元化,促进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

关键词:
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3)02-0011-
05On the Livelihood Characteristics:Migrant Worker Nuclear Family
Integ
ration into CitiesHAN Yu-ping,YANG Meng-yu,YAN Jing
-lu(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It is indicat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features of 244migrant worker nuclear families by u-sing the two parameter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ndexes and the social welfare independence that there exists much differ-ence to the issues of the integration into cities among the different families.Hence it is necessary 
for governments to paymore attention to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kinds of families and improve the uni-fied social welfare system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ir integ
ration into cities. Key 
words:migrant worker family;city;integration
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在这一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人数大幅增长,居住年限延长,并呈现出流动人口家庭化和“移民”性质的显著特点。

[1
]与个人迁移相比,以夫妇携孩子举家迁移为标识的核心家庭迁移,使得农民工对自身的生活状态更加满意,且更愿意留在城市永久居住。

[2
]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核心家庭能否在当地融入,关系到城镇化的真正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

因此,对农民工核心家庭的类型和特征进行规律性的分析,思考其融入城市的路径和政策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有关农民工核心家庭迁移至城市的动因或诉求,已有的研究表明:迁移的目是为了避免在家乡市场失利而进行积累储蓄的一种投资,是为了多渠道、多空间获取家庭收入而进行的风险规避;使得迁移者改变想法定居在城市的吸引力在于消费机会的更多选择,便利设施的可得性和生活质量,年轻且又受过一定教育的迁移者能够在知识的溢出效应中获益。

[3
]其次,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如何在城市中融入的问题。

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迁入时间的长短、性别、就业、社会网络、社会排斥等具体因素,以及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心理层面的宏观环境,如Todaro认为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是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因。

[4
]王春光等认为农民工迁入城市后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或边缘地位,构成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社会格局。

[5
]黄祖辉、钱文荣等认为在城市中的满意度与自身受教育程度、住房、社会保障、适应性等有关。

[6
]江立华认为城市适应要破除组织结构、社会网络、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屏障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分割的制度性阻碍因素。

[7
]温淑春等认为要增强社会认同感、城市归属感等包容性因素。

[8
] 上述研究多集中在对农民工个体的分析上,对农民工家庭的研究很少,而且从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家庭
特征角度去研究其融入城市的差异性问题较少。

本文
试图通过对农民工核心家庭的类型、
特征及融入城市的路径进行分析,试图补充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借鉴H
anson的方法对调研获取的农民工核心家庭的类别进行分析,
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对我国东、中、西部6个省份的农民工核心家庭的随机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共获取了244份有效样本,其中在城市生活已经10年以上的核心家庭有36户,在城市生活5~10年的
有58户,在城市生活2~5年的有104户,
在城市生活2年以下的有46户。


二)农民工核心家庭划分依据 利用经济社会指标(
SEI)和社会福利依存度(FWD)两项参数对农民工核心家庭进行类型划分。

SEI主要用于测度一个家庭在经济社会网络中的地位
层级;FWD主要用于测度一个家庭自食其力的能力。

SEI=1nΣn
i=1Yi 其中n为核心家庭劳动力人数,
i=1,2,…,n。

SEI主要受到11个影响因子的影响,
其中正效应分别是农民工核心家庭成员的权力因素(如果有)、成员主要职
业单位(如果有)及教育水平;负效应来自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

ASEI=1kΣk

=1SEIi 收稿日期:2012-12-
20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农民工核心家庭城市迁移中的融入问题研究(SWU0909601)
作者简介:韩玉萍(1981-),女,河北沧州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1 第3 0卷第2期2 0 1 3年3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30,No.2
March,2 0 1 


SEI表示某地区的核心家庭SEI的平均值,k为地区的核心家庭数,i=1,2,…,k。

FWD=
SW


W表示家庭每月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元)。

由于我国农民工的特殊性,
决定了农民工在城市无法享受低保等福利,因此SW在此表示家庭每月的借贷和受
帮助款项(元);Y表示家庭月收入。

AFWD=1kΣk

=1FWDi

FWD表示某地区核心家庭的FWD平均值,k为地区的核心家庭数,i=1,2,…,k。

根据农民工家庭在迁入社会中的S
EI,将迁入某地的农民工家庭分为两类,第一类为SEI≥ASEI的家庭,第二类是SEI<ASEI的家庭。

对于第一类与第二类核心家庭,再根据FWD值,把其划分为四种类型的农民工核心家庭:在第一类中,FWD<AFWD的家庭划为“发展型”,反之划为“维持型”;在第二类中,FWD<AF-
WD的家庭划为“
奋斗型”,反之划为“挣扎型”。

其中“发展型农民工核心家庭”主要指该主体在城市中已经拥有较好的经济状况和较强的在城市中的根植能力;奋斗型农民工核心家庭主要指经济状况并不好,但具有较强的在城市中的根植能力;维持型农民工核心家
庭主要指经济状况一般,
但在城市中的根植能力一般;挣扎型农民工核心家庭主要指经济状况差,同时在城市中的根植能力弱,面临着极大返乡或生存困难的家
庭。

详见表1。

表1 农民工核心家庭在迁入地区
(城市)的不同类型划分
SEI低于平均值高于平均值
FWD

维持型农民工核心家庭发展型农民工核心家庭高
挣扎型农民工核心家庭奋斗型农民工核心家庭

三)农民工核心家庭类型分布 通过对S
EI和FWD的指标的计算,将此次调查的244个农民工核心家庭按照类型划分,其中48.4%的家
庭为挣扎型家庭,40.6%为维持型家庭,7.7%的家庭为
发展型家庭,3.3%的家庭为奋斗型家庭,
可见农民工核心家庭类型以维持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为主(见表2)。

表2 农民工核心家庭类型分布
数量
百分比发展型家庭19 7.7
维持型家庭99 40.6奋斗型家庭8 3.3挣扎型家庭
118 48.4合计
244 
100
二、
结果与分析 (
一)不同类别农民工核心家庭的户主特征分析 从被调查家庭户主的年龄分布来看,
发展型家庭的户主年龄以30岁以上为主,
维持型家庭和奋斗型的户主年龄集中在20~40岁,
挣扎型家庭的户主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

可见发展型家庭的户主在城市生活的时间较长,维持型家庭和奋斗型的户主都处于中流
砥柱的年纪,有很好的工作能力,有17.8%的挣扎型家
庭的户主年纪在20岁以下,
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时间较短,缺乏一定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见表3)。

表3 四种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户主年龄分布%
20岁以下20~30岁30~40岁40岁以上发展型家庭5.3 15.8 47.4 31.6维持型家庭8.1 38.4 29.3 24.2奋斗型家庭0.0 25.0 50.0 25.0挣扎型家庭
17.8 32.2 28.8 
21.2 从被调查家庭户主的文化程度情况看,
四种家庭类型的户主文化程度均以初中文化为主,但发展型家庭和维持型家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户主明显多于奋斗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同时奋斗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户主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要多于发展型家庭和
维持型家庭。

由此可见,
发展型家庭和维持型家庭的户主文化程度结构要优于奋斗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见表4)。

表4 四种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户主文化程度分布

小学及以下
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发展型家庭15.8 47.4 
21.1 
15.8
维持型家庭21.2 50.5 16.2 12.1奋斗型家庭37.5 50.0 12.5 0.0挣扎型家庭
25.4 
44.1 
23.7 
6.8

二)不同类别农民工核心家庭的经济状况分析 家庭人均月均收入在6
00元以下的占2.1%;600~800元的占5.2%;800~1 200元的占31.5%;1 200~1 600元的占33.9%;1 600~2 
400元的占19.7%,2 
4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7.6%。

发展型家庭与迁入地一般家庭的收入差距是最小的,挣扎型家庭的收入差距最大;维持型家庭生活主要来自不高的收入、较高的
社会地位带来的城市福利;
奋斗型家庭的收入,虽不高但是上升前景看好;挣扎型家庭却只能依靠打零工过日子,生活条件每况愈下。

从被调查者的职业类型和工作稳定状况来看:
57.9%的发展型家庭主要从事体力较少的服务业,
仍旧有部分家庭从事重体力劳动,且其中有47.4%发展型
家庭认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稳定,仅有5.3%的发
展型家庭认为工作不稳定;奋斗型家庭虽然仅有37.5%从事服务业,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家庭比例较大,但是他
们的工作稳定性要高于维持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维持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均以从事重体力劳动为主,
且工作稳定性不高,31.3%挣扎型家庭认为现在所从事的
工作不稳定(
见表5,图1)。

表5 四种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工作稳定状况

非常稳定
一般不稳定非常不稳定
发展型家庭47.4 47.4 
5.3 
0.0
维持型家庭17.2 62.6 19.2 1.0奋斗型家庭25.0 62.5 12.5 0.0挣扎型家庭
12.7 
55.9 
28.8 
2.5

1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13年第2期
图1 四种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职业分布状况
结合被调查家庭日常开支和结余状况来看:发展型家庭和奋斗型家庭的SEI较高,工资结余状况较好,但消费结构都不乐观,超过一半的发展型家庭和奋斗型家庭每月食物支出费用占收入的30%~50%,78.9%的奋斗型家庭每月食物支出费用占收入30%~50%,可以发现奋斗型家庭日常用于休闲的支出比例很低;维持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SEI较低,为了维持正常生活所需要的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较高。

但通过工资结余状况的比较可以发现维持型家庭的工资结余状况较挣扎型家庭差,可见维持型家庭用于休闲的支出比例较高(见表6、表7)。

表6 四种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食物支出占收入比例

30%以下30%~50%50%以上发展型家庭37.5 50.0 12.5
维持型家庭19.2 63.1 17.7
奋斗型家庭15.8 78.9 5.3
挣扎型家庭13.1 62.6 24.2
表7 四种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工资结余%
很多有一点刚好够用不够用发展型家庭26.3 57.9 10.5 5.3
维持型家庭3.4 55.1 23.7 17.8
奋斗型家庭25.0 50.0 12.5 12.5
挣扎型家庭5.1 60.6 20.2 13.1
综上所述,发展型家庭收入高,且工作较为稳定,因此收支出状况与迁入地一般家庭比较相似,但用于休闲支出的比例不高。

维持型家庭虽然收入不高,但拥有较好的社会福利;虽然生活日常开支高,但优于奋斗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休闲支出的比例较高;在消费结构上与迁入地的一般家庭比较相似。

奋斗型家庭收入较高,从收入状况上看逐渐接近迁入地的一般家庭,但由于他们工作稳定性低,社会地位低,所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少,他们不得不减少休闲支出以获得更多的工资结余,保障以后的生活,因此奋斗型家庭在支出状况上与迁入地一般家庭有较大的差距。

挣扎型家庭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少,无疑是四种类型家庭中经济状况最差的家庭;挣扎型家庭与迁入地一般家庭的差距最大,也是生活最艰辛的家庭类型。

(三)不同类别农民工核心家庭的居住环境分析
发展型家庭由于SEI高,有良好的经济条件,63.2%的发展型家庭在城市自己购买商品房,因此他们已经脱离了以同乡关系为主的农民工核心家庭居住区,并逐渐融入当地的社区环境,居住条件最好。

维持型家庭SEI低,仅有6.1%的维持型家庭自己购买了商品房;由于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福利,因此43.4%的维持型家庭住保障房,仍旧有31.3%的维持型家庭住出租房,所以维持型家庭的居住社会关系较为复杂,同乡与非同乡的社会关系并存。

奋斗型家庭的SEI虽然较高,却只有25%的奋斗型家庭自己购买商品房,37.5%的家庭住在保障房,另外37.5%的家庭住出租房,所以奋斗型家庭的居住状况和维持型家庭相似,居住社会关系比较复杂。

挣扎型家庭收入低且很少享受社会福利,因此没有能力购买商品房,主要居住在出租房,因此他们居住在以同乡关系为主的社区。

这样的居住区往往居住条件恶劣(见表8)。

表8 四种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居住状况%
购买商品房出租房保障房其他发展型家庭63.2 10.5 21.1 5.3
维持型家庭6.1 31.3 43.4 18.2
奋斗型家庭25.0 37.5 37.5 0.0
挣扎型家庭1.7 48.3 38.1 11.8
(四)不同类别农民工核心家庭的城市根植性分析 农民工核心家庭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因SEI不同而有所差异,且“SEI”随“城市生活年限”变化(见图2),奋斗型的家庭随着城市生活年限的增长,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维持型家庭呈现波动状况,但是挣扎型家庭越来越差。

图2 四种农民工核心家庭SEI变化趋势图


韩玉萍,等: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的生计特征研究
发展型家庭和奋斗型家庭,虽然其家庭的日常生活质量可以摆脱对城市社会福利的依赖,但是二者的生活差异很大。

对奋斗型家庭来说,因家庭成员具备一技之长或一定教育背景,因此发展潜力大,是农民工核心家庭迁入城市中最具适应性的一种。

发展型家庭,其刚到城市时,由于有农村的财产积累,为其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平台,并一直维持下去,具有很强的根植性。

例如,有的农民工迁入时条件优越,就自动地充当了农民工里领导者角色(包工头),并持续不断地承包工程,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收入逐渐变为管理收入和资产收入。

维持型家庭的状态处于发展型和奋斗型之间,维持型家庭由于其依赖于城市福利,且SEI虽比奋斗型低,但因其最稳定,属于现实状况良好但前途渺茫的群体,其城市生活质量容易受到城市福利政策变动的冲击。

挣扎型家庭是处于城市最底层的一族,他们由于缺乏技能,打工机会不稳定,经济状况差,对社会福利依赖度最高,因此随着进城年限的不断增加,生存压力也不断累积,不容易根植于城市。

(五)不同类别农民工核心家庭的融入城市状况分析 四种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家庭因其自身的特征不同,城市的融入感也不同。

从被调查家庭的城市融入感看:发展型家庭在收入支出状况与迁入地一般家庭相似,在工作中能较好地融入城市,因此78.9%的发展型家庭认为自己能够融入城市;维持型家庭虽然能够享受到好的社会福利,但是却有近一半的家庭认为自己不能够融入城市;挣扎型家庭的融入感最差,超过一半的挣扎型家庭认为不能融入城市的生活(见图3)。

可见每种类型的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的过程都存在困难。

图3 四种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状况
表9反应的正是这四种家庭类型在融入城市过程
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源自文化价值观冲
突。

“不正常支出”指的是农民工核心家庭城市融入过
程中面临的种种不应该有的支出,如各种人情活动、子
女教育择校费用、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而被罚款等。

“不
良嗜好”指的是因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生活等各种压
力而滋生的酗酒、嫖娼等行为。

“城市幸福感”指的是
核心家庭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与迁入地一般城市家庭相
比而获得的一种满足感。

发展型家庭的城市幸福感最
好,城市融入度也最高,但为了应付人情的不正常支出
表9 四种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指标
家庭类型
各个指标
发展型家庭维持型家庭奋斗型家庭挣扎型家庭
就业职位层次高较高,波动低,增加稳定
收入高较高,波动低,增加下降
支出高,增加高,稳定低,增加低,稳定
财产高高低低
犯罪率低高低高
不正常支出高高低低
居住环境
好,越来
越好
好,越来
越差
差,越来
越好

不良嗜好轻微
重,越来
越节制
轻微不节制
城市幸福感最好一般一般最差
融入度高一般,波动一般低
也较高;维持型家庭不正常支出较高,有不良嗜好但能
够节制,因此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有较强的波动性;挣扎
型家庭由于生活在最底层,居住条件不好,若又有不良
嗜好,城市幸福感最差,因此很难融入城市。

(六)农民工核心家庭对政策和社会支持的诉求
一直以来,我国各地方政府针对不同人群出台各
种政策措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更多地与户籍
相联系,但基本没有把农民工核心家庭分类,并根据每
一类群体融入城市的需求而采取措施,而是统一标准,
一刀切,这势必会影响当地政府治理农民工融入问题
的效率。

不同群体对城市的就业、教育、卫生、治安交
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与此对应的地方
政府社会管理制度、区间政策协调等方面也不同。


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能一蹴而就。

表10是
我们分析的四种家庭类型的融入城市需求清单。

我们
试图用1、2、3、4、5五个等级表示每个家庭对某项菜单
从小到大的需求程度,比如1表示需求程度最低,5表
示对某项菜单的需求程度最高,3表示需求度中等。

从表10可以看出,四种核心家庭类型对各个福利
菜单的需求各不一样,其中“教育福利”、“妇女儿童福
利”及“公租房”的需求值是最高的,说明农民工核心家
庭对这三项的需求最为强烈。

分开来看,发展型家庭
对“教育福利”和“经济适用房”需求最强;维持型家庭对
“教育福利”和“公租房”需求最强;奋斗型家庭对“工伤
保险”和“教育福利”需求最强;挣扎型家庭对“社会救
助”中的几项需求都很强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
表10 四种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对政策和社会支持的需求
发展型维持型奋斗型挣扎型
需求程度值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4 3 2 1 10工伤保险3 2 5 1 11医疗保险4 3 2 1 10失业保险2 4 3 1 10生育保险4 3 2 1 10
社会救助最低生活
保障1 1 3 5 10医疗救助2 3 4 5 12失业救助1 3 4 5 13教育救助5 4 3 2 14法律救助2 3 4 5 14
社会福利
老年人
福利3 3 4 5 15妇女儿童
福利5 4 2 5 16教育福利5 5 5 2 17家庭补贴3 3 3 4 13社区服务3 3 3 3 13
就业培训就业指导1 4 3 5 13职业培训3 3 3 2 11
住房保障
住房
公积金2 2 2 1 7住房补贴3 3 3 5 14经济
适用房5 4 3 1 13公租房4 4 5 4 17
其他计划生育4 3 2 1 10公共卫生3 3 4 4 14基础设施
建设2 2 2 2 8环境投入2 2 2 2 8
三、结论及建议
(一)不同类型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也存在差异
利用社会经济指标和社会福利依存度两个参数对农民工核心家庭进行分类划分,将农民工核心家庭分为发展型家庭、维持型家庭、奋斗型家庭、挣扎型家庭四种类型。

四种类型的家庭中,发展型家庭无论是经济状况还是融入城市状况都是最好的。

维持型家庭在生活方式上逐渐接近迁入地一般家庭,融入状况受经济的影响大。

奋斗型家庭因不能享受到好的社会福利,在生活方式上和迁入地一般家庭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

挣扎型家庭无论经济状况还是福利状况都是最差的,与城市居民的交际也较少;随着时间的不断累积,挣扎型家庭在城市的根植能力会越来越弱,很难融入城市。

通过对四种核心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发现,四种家庭在经济、居住、城市根植性和融入城市的状况方面各有特色,四种家庭融入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于政策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政府应该将农民家庭按照不同类型进行科学划分,以便提供适应农民工家庭需求的帮扶政策,才能产生好的政策效果。

(二)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优化农民工核心家庭类型的结构
此次调查发现,农民工核心家庭以维持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为主,而这两种家庭的SEI都低,可见我国农民工家庭整体收入状况不佳。

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二元劳动市场,农民工不能在城市获得公平的就业、培训机会,没有好的渠道维护合法权益,得不到好的收入待遇。

如果对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改善其人力资本状况,增加其竞争力,为他们在城市创造成长空间和公平的竞争市场,能使多数的维持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成长为发展型家庭和奋斗型家庭,从而大大优化我国核心农民工家庭类型的结构。

(三)打破二元福利制度有利于奋斗型和挣扎型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
比较四种类型家庭可以发现:发展型家庭因为收入高、享受的社会福利也较好。

所以融入城市的状况最好;维持型家庭虽然收入状况不乐观,但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福利,在城市的生活状况和前景要优于收入高但较少享受到社会福利的奋斗型家庭。

可以看出,是否能更好的融入城市的关键在于农民工核心家庭在城市的地位是否能得到提升,是否能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

尽管我国的城乡壁垒正在削弱,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及附带的倾向城市居民的二元福利制度,使得多数农民工家庭在城市不能享受到公平的社会福利。

因此打破二元福利制度,让农民工家庭享受更多社会福利,能够大大减少奋斗型家庭和挣扎型家庭的数量,促进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Nielsen,Smyth.Migration 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China[M].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Incorporated,2008:34-42.
[2]邹泓,屈智勇,张秋凌.我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生存和受保护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4(1):2-7.
[3]H·培顿·杨.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M].王勇,译.上海: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0-23.
[4]Todaro,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
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69(59):138-148.
[5]王春光.中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5-67.
[6]黄祖辉,钱文荣,毛迎春.进城农民在城镇生活的稳定性及市民化意愿[J].中国人口科学,2004(2):68-73.
[7]江立华.城市社区建设:以增进福利为目标的实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8-112.
[8]温淑春.农民工城市认同感缺失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前沿,2008(5):82-85.
(责任编辑 汪继友)


韩玉萍,等:农民工核心家庭融入城市的生计特征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