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二人转发展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二人转发展特点
怀化学院音乐系吴海清
摘要I本文分析了二人转的起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传统二人转自身具有的音乐特点和二人转在当代发展中所具有的特点和新的表现形式G以此引申了这种说唱艺术在当代发展迅速的原因和弊端G
关键词I二人转自身特点明星效应粗口二人转说唱艺术
二人转发源于中原地区慢慢传入东北地区发展为一种索腔系的民间小戏种G二人转是弦索腔系的东北民间小戏是一种渗透了地域性文化因子的民间戏曲形态G D它也称蹦蹦~双玩艺流行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G二人转历史悠久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G关于这一民间艺术最早的记载大致是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曾演出过蹦蹦戏G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G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G在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G大约从1955年开始二人转女演员开始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G自此男女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G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G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G以上可见二人转的流传历史之悠远影响之大二人转能发展到今天除了它拥有一个强大的观众群和广大的二人转艺术家以外还有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二人转艺术家们有意识的调整大众和二人转之间的审美平衡才使得这一民间艺术自身的潜力不断得以发展G以下笔者就二人转发展至今的几个特点进行浅要分析G
自身特点
1~曲体结构
大多数二人转在曲体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陈述部~展开部~再现部G陈述部一般是来讲述故事的大概情节主要以小帽的演唱方式G展开部通过陈述部为整个故事拉开序幕随着音乐的开始剧情的发展G在这个部分中主要运用曲牌联接来表达人物情绪的对比~节奏的对比~旋律的对比G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只有达到音乐与语言~音乐与故事~音乐与人物~音乐与舞蹈等高度统一这部二人转才能算是成功的再现部通过陈述部和展开部对故事从发生到发展最后到结局使首尾相接最让人回味G
2~表现手段
二人转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有四功一绝之说G四功指的是唱~说~扮~舞G绝是指绝技G二人转的唱高亢红火风趣幽默;二人转的说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插科打诨机智灵活;二人转的扮接得严兜得紧放得下撒得开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代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二人转的舞蹈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称奇G
3~演出形式
(1)单:即单出头又称独角戏由一名演员以人物身份演唱一般多为向观众介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段故事有时也可进出几个角色G单出头的传统曲目不多只有<红月娥作梦>~<王二姐思夫>~<丁郎寻父>等G建国后出现了<开明姑娘>等一大批好的现代作品G
(2)双:此种叫法为狭义的二人转即男女二人演唱是最广泛最普遍的演出形式G
(3)戏:即拉场戏G是指三人以上用二人转曲调演唱的民间小戏G拉场戏和中国其它地方戏曲一样在艺术手法上是写意的G人物上场可自报家门~时间~环境都可以随着剧中人物的唱词来变化G
(4)群:就是演员~伴奏员坐在舞台上用二人转曲调演唱的一种表演形式G演员根据剧情进入角色互相可以对戏~对唱~对话也可以站起来出队表演其代表曲目是<处处有亲人>G
(5)二人戏:又称双人戏由两个人演唱的拉场戏G与狭义二人转不同的是二人戏的角色是固定的代表曲目有<夜宿花亭><六月雪>等G
4~音乐唱腔
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G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G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G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G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G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G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G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G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欢迎G
外界影响下产生的特点
1~主体新特点
自二人转产生以来一直以东~南~西~北四大流派为主要流派G东派在吉林省发展以武打见长;南派在辽宁省发展受到东北大秧歌的影响歌舞结合得当;西派在辽宁省黑山县发展受到河北莲花落的影响主张板头的使用;~~二人转是莲花落和传入东北的山西柳腔相结合并不断东北化的产物G D北派在黑龙江省发展受到当地的民歌的影响以唱腔见长G当代的二人转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吸收东北民歌的旋律;吸收其他演唱形式的曲牌;吸收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等G在风格上将脚本设计的更加生活化~通俗易懂富有东北地方特色这样就使二人转更大程度上接近观众引起共鸣G在表演方式上保持了原有的民族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并加入了小品的表演成分丰富了观众的欣赏领域G
2~明星效应下的二人转
近几年来东北笑星在全国火速升温G在东北笑星的推动下二人转这种代表了东北特色的剧种也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传播开来G尤其是在赵本山~高秀敏~潘长江等笑星的明星效应下使得全国观众对二人转这一说唱音乐曲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G以这三位笑星为例他们最初都是唱二人转出身在本省小有名气后进入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小品而出名的G在出名以后各自又不同程度的宣传二人转G比如说赵本山在多部连续剧中将二人转作为整部连续剧的主线或者不可缺少的部分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过一句话:没有二人转就没有刘老根G高秀敏在不同小品演出中都加入了二人转的延长;潘长江更加不间断的参加二人转剧场的巡回演出G这样全国观众们逐步了解到什么是二人转~它是怎样的表演形式G就是在这种明星效应下二人转伴随着东北笑星被推到了台前在这个中国传统剧目不景气的年代(下转第204页)
202
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有直接关系的实际问题9那么就能排除其他造成过分紧张的杂念9从而使心里水平接近适宜状态O以下是具体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几种方法9以供运动员和教练员参考O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方法如下9
3.2.1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克服比赛中受场地规模环境观念裁判等多项外在因素造成的队员与其比赛环境之间心理失调不良心态的方法9教练可事先在通级赛前一至两周进行模拟比赛9按其比赛项目的转换顺序进行9教练作为裁判9尽可能模拟比赛时的环境条件9以积累应付紧张比赛的经验O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对比赛环境的适应性增强信心9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9利于创造优异成绩O
3.2.2念动训练法
它是自我暗示的重要方法与方式9是指运动员有意识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动作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和创造自己的动作9好像动作在脑中重现一样9在运动训练中多结合念动训练9使运动员对动作技术过程结构细节肌肉的用力节奏等方面在脑中经常有一幅完整清晰准确的图像9肌肉随之活动能提高动作的成功率和把握性9另外9对心理控制较差的运动员9在赛前进行念动练习也是必要的9如:运动员找个清静的地方9伸展四肢9躺下9双眼闭起9念动联系比赛动作及比赛中的情景9使自己处于最佳竞技状态O
3.2.3转移法
为了减少运动员由于比赛引起的紧张和兴奋状态9最好把运动员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事情上去9就是某种能充分吸引注意力的活动来填满比赛之前那一段时间O如在通级赛前可利用有趣的事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O
3.2.4默念法
默念就是运动员在比赛前9默念一些积极性语言O例如在运动员紧张的情况下9教练员就应引导运动员自己在上场前默念放松9再放松些O等语言9来降低运动员的紧张情绪O
3.2.5音乐调控法
通过情绪色彩鲜明的音乐控制情绪状态叫音乐调控O经研究(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1987)表明:音乐能使人产生兴奋镇定平衡三种情绪状态O运动员赛前如果有异常的情绪表现(如过分紧张)9听一段轻音乐或喜爱的歌曲9可以较好的调控运动员的情绪状态O例如在赛前一两个小时9教练可以让队员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9而不要去关注比赛以调节运动员的紧张情绪O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院校体操专修学生9在通级赛中存在及表现出的各种心理压力及不良心态9说明了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严重缺乏心理方面的训练O
4.2建议
首先在平时加强专修学生运动技术训练的同时9应与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紧密结合起来9将心理训练融入到技术训练之中9最大限度地发掘运动员的心理潜在能力9提高运动员必胜的信心和心理调节能力9创造赛前心理的最佳状态O
其次专修学生应加强在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9使自己了解并能克服运动场上出现的一些心理现象O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7
[2]黄强.蹦床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J]四川体育科学1999.4
[3]任丽娟.浅析不同等级散手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心理过渡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4]张永勤9等:运动心理训练综述O
[5]季永欣9体操教学中害怕心理的产生及消除方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徐兰蕙.对技巧单跳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0.4
[7]单小东.论音乐功能在运动员赛前心理紧张的调节作用[J]安徽体育科技1999.2
(上接第202页)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O
3 粗口二人转
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糟粕9粗口二人转就是这些糟粕O原本作为一种当前最热门的中国传统说唱艺术来说9更多的人欣赏是一种促进发展的力量O但是9由于各个阶层的人的欣赏水平不均衡使得二人转为了适应各阶层人的需求而发生了转变O在一些低级的夜总会电影院等场所都出现了粗口二人转的表演团体O他们大多以开色情玩笑将粗口加入到二人转的演唱脚本中来求得观众们的认可而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O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粗口二人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二人转在全国的声誉9甚至已经到达提及二人转就会说到黄色笑话等低级的事情O以上可看出9如果不及时的取缔这种二人转的传播9上段提及到的当代二人转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受到影响而产生不良的后果O
结语
综上所述9二人转在当代的迅速发展并不是偶然现象O在这个多变的年代9二人转顺应了时代的发展9保留了当代人喜欢的成分9加入了当代人喜欢的元素9它必然是成功的O虽然说二人转是通过某些人的力量得以发展的9这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传统说唱类曲种的发展路线9但它毕竟为其他曲种的发展做了一次成功的榜样O
回视我国传统说唱类音乐曲种9它们不缺乏坚实的音乐基础不缺乏优秀的演员9为什么它们的发展却不及二人转的发展呢它们所缺少的是广阔的改革思路大胆的改革手段O说唱音乐必须不断革新和广采博收9才能发展自己O D中国的文化艺术是为了广大人民创作表演的艺术O传统说唱类音乐曲种的音乐工作者们应该找到作品的表现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平衡点9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9顺应民意9大胆改革才能兴盛我国的说唱音乐O
注释
D二人转的起源>.孙红侠9刘文峰.中国戏曲学院学报>92006年2月
参考文献
[1] 二人转的音乐魅力浅谈东北二人转音乐的审美价值>.张金彪.戏剧文学>92005年第2期
[2] 二人转狂欢之后对东北二人转的阐释和反思>.李家君.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2006年3月
[3] 论二人转艺术表达方式与民族欣赏习惯>.郝晓光.戏剧文学>92006年第3期
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