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立体定向(X刀)治疗技术操作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线立体定向(X刀)治疗技术操作规程
1.基础头环安装及CT扫描步骤和要求
1.1单次治疗基础头环的安装及CT扫描
1.1.1 操作步骤:
a)病人备皮:男病人准备光头,女病人可准备局部。
b)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的头环固定支架、固定螺钉及固定点,要求固定点的固定螺
钉所在层面应尽量避开靶区。
c)给病人做固定点局部碘酒、酒精消毒,用2%利多卡因10ml和肾上腺素3-4滴,
麻醉至骨膜。
d)用预先消毒好的固定螺钉将头环固定在颅骨上,要求头环的1800在后面,00在前
面(当病人平躺时),螺钉锁紧时四个位置(即四点)力量要均匀、对称,使头环
的位置不变、不脱落、不移动,然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将病人送到CT室作CT扫
描。
e)病人在等待做治疗计划的时间里,医务人员要随时观察病人,询问病人疼痛情况,
是否有不适,必要时要对症处理。
f)治疗完毕,送病人回准备室,去除头环,用70%酒精消毒伤口,贴一无菌纱布。
1.1.2CT扫描:
a)将已安装好头环的病人送到CT室作断层扫描,在CT床头安装头环相应的适配器,
病人采取仰卧位(若病变在枕叶或小脑部,也可采取俯卧位),将头环装入适配器,
插入CT定位板。
b)CT扫描要求:所有病变(包括头颈和体部)都要做CT增强扫描,扫描起始层应
距病变10-20mm,并同时距头环基准水平面30mm,病变范围层间距为2-5mm,
病变范围以外层间距可为5-10mm,扫描时必须按顺序逐层扫描,不可重复扫描
或改变倾斜角等。
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窗宽、窗位到最佳位置。
一定要分辨出每
一层面的标记点、病变及重要器官,以便于组织的重建。
扫描层数视病变部位而
定,若为颅内病变,从起始层开始,一定要扫至颅顶。
1.2分次治疗基础头环的安装及CT扫描
1.2.1 操作步骤:
a)根据病种和治疗体位选择合适的分次治疗头环、分次治疗环头部支架及适配器。
b)将选择好的分次治疗头环和头部支架通过相应适配器与模拟机床连结,然后让病人
仰卧在模拟机床上,头部枕在两支头部支架上,调节好支架角度和高度。
c)利用三维激光灯确定病人头颈部所要求的治疗体位后,即可制作热解塑料面罩。
制
作面罩时,需两位技术人员同时协助,务必将热解塑料面罩与面部轮廓紧密相贴,待面罩冷却后,再小心除下面罩。
1.2.2CT扫描:在CT床上重复制作塑料面罩时的治疗体位(包括一致的治疗头环、支架
和适配器),戴上塑料面罩,插入CT定位板,扫描要求同1.1.2(b)。
1.3体部定位装置的安装及CT扫描
体部定位分为体表标记重定位和金点植入重定位两种方法。
1.3.1 体表标记重定位装置
a)将体部重定位框架的底板放在模拟定位机床面上,并适当固定。
b)根据要求的治疗体位(胸或腹部)让患者躺上,在透视条件下,确认治疗体位,并
将患者固定。
当需要真空体位袋固定时,在患者躺上之前,将真空袋放在框架底座
上。
c)体位确认后,放上定位框架,插入实空体位指示杆于指示杆管套内,根据患者的解
剖情况调整指示杆位置,确定体表标记点(共6点),标记点最好选在相对固定、
且易于重复的位置。
d)确定好体表标记点后,记下各点的坐标(X、Y、Z)值,取下重定位框架,用激
光枪于标记点上打点。
e)放上CT定位框架,插入相应定位板,在模拟机下拍摄正、侧位X线片。
f)CT扫描前,需重复以上的相应步骤,务必使CT扫描体位与模拟机的体位一致,
即体位指示杆尖与体表6个激光标记点一致,并要求脚朝CT机头。
g)取下重定位框架,放上CT定位框架和插入CT定位板进行CT扫描,扫描要求同
1.1.2(b)。
1.3.2体部金点植入重定位装置
a)在模拟机下确定病变位置及CT扫描范围,并在病变周围相应的脊柱两旁各选好4
个金粒植入点(各点不需对称,以稍微错开为好)。
b)按照手术操作规程,将金粒按选好的位置分别植入脊柱两旁的棘肌内,要求固定
可靠。
c)植入金点后,送病人到CT室作CT扫描。
病人体位采取仰卧位,脚朝CT机头,
放上CT定位框架和插入CT定位板进行CT扫描。
2.治疗计划的设计
2.1治疗计划设计的步骤
2.1.1开机步骤:首先打开UPS电源,然后依次打开扫描仪、打印机、工作站显示器、工
作站主机,最后打开微机电源。
2.1.2将病人CT图像生成文件,传给工作站:在WINDOWS下,双击Ray Vision 图标
进入,选择Resolution菜单,将dpi调到适当位置(0~146可选),然后将CT片放于扫描仪上,预扫(PRESCAN),在屏幕上定义扫描范围,按扫描键(SCAN),在D盘上定义一个带TIF后缀的文件名,每一张CT片生成一个图像文件。
2.1.3在XTPS计划系统内输入病人一般数据:病人姓名、病案号、年龄、性别、病变名
称、主管医师、物理师、计划号、分次治疗次数、治疗总剂量、已经治疗剂量、本次治疗剂量。
2.1.4图像切割:切割顺序从CT胶片的起始层开始,将切割图像的象素(Pixel)定位512
×512,每一层面生成一个文件,文件名称要一致,在文件名尾加上序号1~N。
2.1.5图像接收:选择【Disk】图像输入窗口之File Name框内,输入图像的主文件名,
不加序号;Total Slice 框内,输入扫描的总层数(最多不超过45层),Start Slice 框内,输入起始层图像序号;End Slice 框内,输入终止层图像序号;选择图像类型:CT、MRI或X-Ray;按“Accept”按钮开始输入图像,图像输入完成后按“Done”
按钮,返回主窗口。
2.1.6探测标记点:在【Processing】窗口内完成此项工作。
按“Manual”或“Auto”探
测标记点,按顺序标记每一层标记点。
为了更精确,一般从最后一层开始标记,然后回到第一层、第二层、……,直到倒数第二层图像。
标注标记点从左下角开始,其顺序以顺时针方向进行。
每标注完一层后,应按一下“Confirm”或“Next”键加以确认,所有层面标注完成并“Confirm”后,按“Done”键返回主窗口并到【P.G.I】窗口将计划存盘。
体部X-刀标注标记点时除了以上步骤外,还要再标注体内定位点坐标。
操作时按“Coordinate Indicator”变成“Silver Fiducial”,然后标注金夹点坐标。
2.1.7三维重建––––勾画外轮廓、靶区及重要器官:在【Contouring】窗口内完成此项工
作。
可选择“Manual”或“Auto”两种方式分别进行,但要视图像的条件而定。
轮
廓边缘清楚的可用自动方式,否则只能用手动方式。
选择勾画方式后,选择将要勾画的部位名称,即可开始勾画。
勾画时应逐层进行,每完成一层都要按“Confirm”
或“Next”键加以确认。
勾画完毕后,按“Done”键返回主窗口并到【P.G.I.】窗口将计划存盘。
2.1.8定义等中心(ISOCENTER)及旋转(ARCS):在主窗口按【Iso-Define】键进入此
窗口。
a)首先输入治疗机的编号:在“Treatment Unit”后的输入框内,输入治疗机编号。
b)选择等中心位置和确定旋转:应根据靶区的大小、形状选择等中心的位置及准直
器的大小。
靶区的大小和位置已在“Iso-Center”信息框内显示出来。
确定等中心
位置、加速器机架角、旋转弧度及准直器的大小是否恰当,可通过旋转三维透视
图、观察每个旋转的切面图像及BEV来加以判断。
等中心最多可定义6个,但
一般不超过5个;每个等中心最多可定义12个旋转,一般拉4~6个旋转弧。
2.1.9剂量计算:本窗口有横断面和矢状面两个图像,用鼠标右键在图像上拉动形成一个
矩形方框,即计算框(计算区域),计算框必须包括靶区。
横断面和矢状面的计算框都拉好后,按“Confirm”键确认,按“Compute”键,系统开始计算。
计算结束后自动返回主窗口。
2.1.10计划的显示及评估:
a)剂量归一(Normalization):选择靶区的中心横断面,用鼠标左键“Normalization”
键,用中键在图形区内确定归一点。
一般1个等中心时的归一点应确定在等中心
的位置上,若是2个或2个以上的等中心时,归一点应定在靶区的几何中心位置
上。
b)参考剂量线(Ref. Line)确定归一点后,应确定参考剂量线,它将是肿瘤剂量的
给定剂量,需医生根据经验来确定,要兼顾靶区剂量与周围正常组织剂量间的关
系。
c)截面剂量分布(Profile):用来观察X-刀锐利程度的截面剂量分布。
如果靶区外
剂量梯度大,表示剂量分布在这一层上是锐利的。
d)兴趣点剂量(P.O.I.):用来观察某一点的绝对剂量值。
e)三维显示(3D View):查看参考剂量线对靶区的包容程度。
f)Transverse、Coronal、Sagittal:分别显示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剂量分布。
g)剂量体积直方图(DVH Graph):是评估治疗计划的重要手段。
从图上可看出靶区
和其它重要器官在各个等级剂量值所占的相对体积。
h)多幅剖面图联合显示(All Slice):可整屏多幅显示各个剖面(横断面、冠状面、
矢状面)的剂量分布。
i)横冠矢等的联合显示(T-C-S View):可联合显示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
血管造影图像的剂量分布。
2.1.11打印输出:在主窗口按【Print】进入打印窗口,确认以下各条无误后,即可按“Print”
键开始打印。
a)患者的一般信息(General Inf)
b)治疗摆位数据(Setup Data)
c)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剂量分布图(上一步必须存储过)
d)剂量评估(DVH)图
2.1.12体部计划重定位的计划操作:
a)将病人在加速器上固定好,放上定位架及定位板,照两张正侧位X光片(给2cGy)。
b)重新启动2.1.2 操作步骤,将(dpi)改为50左右,Brightness 改为10左右,Length
改为X光片具体长度数据,其它不变。
c)重新启动2.1.4操作步骤,将文件名取为如:ax1, ax2。
d)启动Relocalization进入定位计划系统内:
①PGI:选择病人,输入物理师姓名、日期和计划号;
②Image Input:输入文件名,如ax1,ax2,则输入a,确认退出;
③ C.Indicator:标定定位板上的8个定位坐标,确认退出;
④S.Fiducial:标定体内定位点的坐标,确认退出;
⑤Disp&Print:确认无误后,打印输出存盘及退出。
2.2治疗计划设计的原则
a)使剂量分布形状尽量与病灶形状相吻合。
b)有效的治疗剂量,使病灶边缘与中心部位具有等同的放射生物效应。
c)安全的边缘剂量,保证邻近重要器官结构的安全。
d)没有直线加速器运转的限制。
3治疗的实施
3.1加速器准备与等中心验证
3.1.1展放系统:普通外照射结束后,摆放X-刀机械支撑系统,接通连锁,换好治疗床,
并把加速器标准准直器开至设定值。
3.1.2等中心验证:通过激光线对等中心定位针进行校对后,以定位钨球代替定位针,放
置胶片,在预定的4-8个床角、机架角组合弧上作Winston-Lutz试验(见附注)。
冲洗后由物理、技术人员检查等中心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
3.1.3技术人员输入治疗处方并由医生核对。
3.2治疗摆位
3.2.1技术人员在摆位框架上调准等中心的三维摆位坐标(X、Y、Z)并由医生核对。
3.2.2安装适配器(头颈X-刀)或重定位框架底板(体部X-刀)于治疗床上,病人平
躺床上,将基准环安装到适配器上(体部X-刀不需此一步骤),然后将摆位框架安装在基准环(头颈X-刀)或重定位框架底板(体部X-刀)上。
3.2.3将定位框架的三维坐标点与治疗机的等中心重合,拆下摆位框架,安装准直器。
若
采用体部金点植入重定位装置,则在拆下摆位框架后,按2.1.12操作步骤操作。
3.3 治疗
3.3.1摆位完成后,按照治疗计划单,空转机架,检查是否有机械限制和病人是否安全,
并经过2~3人以上检查无误即可开始治疗。
按照治疗单给出的各个ARC依次完成。
3.3.2所有旋转治疗完成后,治疗即告完成。
上头环的将病人送回治疗准备室,将基环拆
下,处理好伤口。
X线立体定向(X刀)治疗质量保证(QA)检验内容内容允许误差检查频次检验部门
1. CT(MRI)线性每周CT室
2. CT片输入每季度物理室
3. X线射野
(1)特殊点剂量(d=dmax, 5, 10cm)每6个月物理室
(2)射野离轴比(d=8, 10cm) 每6个月物理室
4. CT、MRI、DSA定位框架每季度物理室
5. 靶坐标校验:CT定位和加速器摆位每月物理室
6. 计划系统(15-16cmφ球形模,30mm
物理室准直器)
(1)双旋转:等剂量比和不等剂量比每月物理室
(2)5个旋转:
CA=00,300,600,900,3000,3300 每月物理室
7. 加速器检查
(1) 准直器旋转±1mm 每次机修组
(2) 机架等中心±1mm 每次机修组
(3) 治疗床旋转±1mm 每次机修组
(4) 激光定位灯
①与加速器等中心重合度±1mm 每次机修组
②平行度±1mm 每次机修组
(5) 射野及剂量
①输出剂量校正每周物理室
②灯光野与射野的符合性±1mm 每2周机修组
(6) 治疗连锁每周机修组
(7) 旋转治疗功能每月机修组
〖附注〗Winston-Lutz试验方法:此法是将加速器机架和治疗床各旋转成不同的角度,进行各个组合度数照片验证。
试验步骤是:将定位球(3mm直径的钨球)固定在X刀头环固
定架上,照射野开为5×5cm,X刀准直器直径为5mm,装上普通X光胶片,给10cGy的剂量,床角度和机架角度共8组度数(见下表),分别摄片验证,位于等中心点的钨球影像,在各方向上偏离等中心的差值不应超过1mm。
Winston-Lutz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