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四川专用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跨专题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专题整合
(中国近代以来的先进思想与理论成果)
专题线索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等学说,开始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是洋务派大规模地运用和采纳西学,他们所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与顽固派的争论,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在吸取、借鉴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主张从制度上学习和借鉴西方,要求变法革新,通过著述、翻译、办报等等活动,极大地解放了时人的思想。
2.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①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社会主义思想。
②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横向链接
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例1中体西用——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
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答案 A
解析紧扣题干情景,逐项分析如下:
是“中体西用”思想的表现
康有为说:“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邹容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二者的共同依据是( )
A.民主共和说B.社会进化论
C.君主立宪说D.经世致用说
答案 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邹容二人代表的阶级派别及其观点。
据题干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只有变法才能强国;邹容认为世界各国都是通过革命才富强的,二者均依据的是适者生存的道理,体现了社会进化论的观点,故选B项。
A、C两项分别是革命派、维新派的主张,与题目要求不符;D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
例3新文化运动——用辩证观点和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
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观点:辩证的观点。
评价一:“保存国粹”。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
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保存国粹”。
洋务派的这种思想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阻碍了中国在更深层次上对西方的学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评价二:“醉心欧化”。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并且要求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就属于思想文化上的“醉心欧化”。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给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的弊端。
例4三民主义——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
1923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三民主义中的第三项是民生主义,世界上行这项主义最新的国家,只有俄国。
(其)他像英国、美国、日本,国家虽然富强,但是还没有行到民生主义。
”他说社会上的财富不平均便免不了革命,“世界上起了这项革命,现在已经成功的,只有俄国”,所以必须像俄国一样实行民生主义的革命。
这表明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决定发动土地革命直接没收地主的土地
C.土地主张正在酝酿着新的变化
D.决定走俄国人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答案 C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抓材料的关键词以及对民生主义内容的理解:时间——1923年;论述对象是——民生主义。
例5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称其为党了。
”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中共革命实践的产物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思想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张,更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与材料观点不符。
大家都知道高考阅卷是“网上阅卷”,所谓网上阅卷是指试卷扫描后利用网络技术评阅试卷,通常是指在网络上评阅非选择题。
从评卷的操作角度来讲,有两个方面考生尤其要注意。
第一:字迹一定要清楚,答案要规范,书写要工整。
如果模糊不清,扫描之后很难保证阅卷人能够从中找到得分点。
第二:一定要注意答题区域,有的考生答题时粗心大意,如把26题的答案写在27题的答题框内,这样造成的失分就太可惜了。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如下几点:
1.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使用历史学科术语,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加冒号导出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2.四要四不要
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漫天乱侃。
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
只要认
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或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概括便可以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
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度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使用历史学科语言,不要随意作答。
解答非选择题力求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和整洁化。
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回答原因,写出“原因”。
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这样就可以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如:“(1)原因:①……②……(2)过程:①……②……”等等。
段落化:一个层次答完后,自然另起一个段落。
这样答题思路就显得很清晰,同时便于老师阅卷,也容易得高分。
“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
一定要用规定的笔墨书写,字要大小适中,字迹工整,把不利因素减少到最低。
3.妥善处理特殊事件
当出现答错位置等特殊事件时,要力争弥补,如时间不够应注明是哪一题的答案。
阅卷老师如果看到这类情况会记载下来,作为问题试卷处理,最后一般该得多少分还是会得多少分。
当然我们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尽量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
4.不要轻易划掉或更改所写答案及要点
有人曾把高考改卷工作形容为“错误里面找正确”,即使认为所写答案错误,也不要轻易划掉不答,说不定里面包含着“得分点”,会意外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