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进程中关于封建制度和郡县制度裨益关系的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进程中关于封建制度和郡县制度裨益关系的争论
导语:在中国长达五千余年的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两个队历史进程有着极大影响的政治制度,这两个制度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分水岭,一个是先秦之前使用过的封建制度,还有一个就是秦始皇开创的郡县制。
但是在历史的争论之中,两者互有比较,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了接近2000余年。
郡县与封建制度之争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首先由西晋的著名学者陆机打破了僵局,在他的观点之下,封建制不失为一个健全的制度,首先他认为在封建时代,'民由定主,诸侯各有其务',这样就是说,民众在诸侯的领地之中都与稳定的统治者,而这些统治者因为领地范围是世袭的,不像地方官那样为保全自己的官位和业绩而对百姓那样的残暴,为追求长久利益的诸侯是不会慌乱治国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
在这种上者没有苟且和贪婪之心,百姓也相对生活稳定,彼此团结的情况下,这样的制度很少会出现贪官污吏,对百姓的生活也是一种保障。
相比之下,郡县制的长官只会将自己的眼光放向金钱和官爵的未来,自身的利益只在升迁又怎会体贴的观察民众呢?
这样的情况用陆机的话来说,就是'五等之君,为己思治,郡县之长,为利图物'。
这样的一句话很明显的就表明了诸侯在地方的治理是为了长远的发展,而郡县地方官的态度则是为己图利,这样两种不同制度的优劣似乎在这一点上来看,高下立知。
不一样的声音
有赞同封建制度的人,当然也有人是支持郡县制度的。
柳宗元就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封建论》,在这篇文章中,他的看法就和西晋的陆机截然相反。
他认为,在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只有郡县制才是符合时代和历史进程的发展的。
郡县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选拔人才的公平制度是十分合理和有用的。
因为·人才从来都是呈流动性的,有能力的人在合理的制度下可以更好的脱颖而出,没
有能力的相应的就会没落下去。
这样极大的符合中央选拔人才的要求。
恰恰相反的是,封建制度鼓舞的诸侯集权制度,从一而终只能由血缘关系组成,这就造成了政治制度管理上思想的僵化和人才的没落。
(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而郡县制度的另一方面,也是秦朝开国之初,中央的管理和统治者最先想到和处理的,就是郡县制度很少会爆发叛乱,即使是天下大乱,但是由于郡县的长官都是由中央领导者直接任命的,易于管理,这就减轻了中央应对叛乱的压力。
而诸侯国那样的管理很容易爆发诸侯反抗天子的暴乱。
时间的纵向对比
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建立之初,都梦想着自己一家一姓永远统治下去,所以秦始皇规定自己以下的皇帝依次称二世、三世……梦想能传至万世而无穷。
到了最后一个王朝,统治者更是动不动就称,'我大清亿万年无疆之运',如果非要给我们爱新觉罗家的统治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亿年。
(秦朝初期的郡县制)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历代皇帝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我们上几章讲过,皇帝们如何从制度上防范威胁皇权的因素,让天下永远在自己一家人手里。
然而,很不幸的是,秦制下没有一个王朝能达到这个目标。
秦朝统一之前,中国王朝寿命都不短。
夏、商各500年左右,周朝约800年。
而如果我们按传统算法,南北朝时期以东晋和南朝为正统,五代时以北方王朝为正统,则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23次,从秦到清2132年,每个王朝平均存在92年。
因此,王夫之认为,'郡县之制'实际上是不利于皇帝的。
'秦、汉以降,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
'秦汉以后,王朝的寿命远不如商周。
看来郡县制这个事,其实是不利于最高统治者的,导致他们享国时间大大缩短。
像西晋之后爆发的八王之乱,就是由诸侯各怀异心,彼此征战,
从而导致外族入侵。
八王之乱期间,战火纷飞,连年的战争打破来人们宁静的美梦,在强烈的求生欲的支持下,让百姓们自发的进行大规模的流亡,迁徙活动来躲避战火。
大量中原北方地区的人民向江淮等地逃生,由此南方政权逐步建立,南北朝对峙局面就此形成。
(封建制度下的诸侯混战)
八王之乱结束后,中原政权元气大伤,北方边塞少数民族大举入侵,五胡之乱就此爆发,西晋政权在此期间崩溃。
此后的两晋南北朝基本上延续了八王之乱后的动荡,统治阶级间的权力争夺令人眼花缭乱,北方的中原大地上胡人肆意横行。
统治阶级间的斗争在这一期间大多表现为各大臣、皇室贵族与外戚之间的利益权力争夺,大量的流血战争在两朝期间枚不胜数,整个朝代无时不刻在进行着权力争夺,动乱不堪之中。
频繁动乱的理由
中国会频繁地改朝换代,一个重要因素是频繁的农民起义。
自秦始皇以来,每隔百十年,华夏大地上就会有一次大的农民起义来'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迫使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推动历史前进'。
那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我们耳熟能详:陈胜吴广、红巾黄巾、黄巢赤眉、瓦岗寨梁山泊、李自成洪秀全……除去这些大型起义之外,地区性、局部性的起义更是遍布中国历史的每一页。
中国历史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建立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基础上的王朝一般都十分长寿。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秦、隋、元前面,没有一个农民大起义来彻底打碎旧的社会结构。
而接下来的长寿王朝,都是在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农民起义把原来的社会破坏得很彻底。
这就是所谓'大乱达到大治'。
(西晋之后的五胡乱华)
而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农民起义也是郡县制下的独有现象。
封建制下从来没有发生过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
夏商周三代,只有一个小规模的'国人暴动',而且暴动的目的不是推翻周朝,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夏商周三朝的政权变化,包括西周变为东周,都与农民起义无关。
而大一统郡县制建立不过1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的农民
起义,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就轰轰烈烈地发动起来了。
结束语:郡县制和封建制度之争的讨论势必还将延续下去,孰优孰劣我们也难以评判,但是历史的发展必然有其进步性和前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