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综合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202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综合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
[2019·河南省许昌市高级中学押题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9分)
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

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

举个例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

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

孙过庭以简短八个字,把古今书法的道理说通了。

而这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

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行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于国学范畴。

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

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

书学也是如此。

书学是关于智识的学问。

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于国学之中。

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

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阅读和运用古代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

譬如现在我们时常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但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烂漫”一词的注解可知,“烂漫”的本意是花开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

书学还是有关人生体悟的学问。

它不但需要对古代书论进行研究,更需要亲自实践。

美感体验,或者说有关书法美的积淀,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而笔法的获得,又在于对人生、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即唐人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要有向外和向内的追求。

向外追求最后都归于向内追求。

向外追求自然,于自然万物中获得关于笔法的学问,譬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悟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这方面,古代书论多有描绘,但过于玄虚。

当然,笔法也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古代书论获得,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等于吃饭而不细嚼,必定是“囫囵吞枣”。

所以,虽然书学与国学息息相关,但国学只是方法和途径。

研究美、探讨美,是书学研究的终极旨归。

但这美,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美学,而不是西学体系中的美学,故美学又必须建基于国学之上。

国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选自朱中原《国学与书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学属于美学范畴,而国学是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二者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B.孙过庭《书谱》中用“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个字,将“既看到古人,又写出自己”的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透了。

C.书学的基础是字学,字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的作用,而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作者反对读书者“囫囵吞枣”,意在表明在笔法的获得途径中,人生体悟比阅读古代书论更重要。

解析:“意在表明在笔法的获得途径中,人生体悟比阅读古代书论更重要”错误,由原文倒数第二段中“笔法也可通过……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必定是‘囫囵吞枣’”可知,作者意在表明在通过阅读古代书论来获得笔法的途径中,人生体悟是必不可少的,而并没有“人生体悟比阅读古代书论更重要”之意。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表明观点,然后对书法和国学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解说,引出了后文的论述。

B.作者在第三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书学是靠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属于国学范畴。

C.文中举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体悟出笔法的例子,强调了书学需要向外追求自然。

D.文章结构属于“总—分—总”模式,最后一段给出结论,再一次说明书学和国学虽有联系但并不等同。

解析:B项,“说明书学是靠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属于国学范畴”错误,文章第三段中举孙过庭《书谱》的例子,说的是古书论需要用文献学方法,这种用文献学方法研究书法的学问属于国学范畴。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学和国学是息息相关的,国学是书法研究最终探究的美学的基础,书法是国学研
究的对象。

B.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书法作品至高境界的“烂漫”用在书法上指笔法不好,说明当下已没人关注古书论。

C.书学不仅是关于智识的学问,还是关于人生体悟的学问,对其研究既要加深认识,又要实践体悟。

D.书学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但因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还需要向外追求自然,亲自体验。

解析:A项,“书法是国学研究的对象”扩大范围,从文中来看,只有“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B项,“说明当下已没人关注古书论”错误,从文中来看,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项,“……但因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还需要向外追求自然,亲自体验”错误,选项强加因果。

虽然文中在解释向内追求时指出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但并未涉及其与向外追求之间的关系。

答案:C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2019·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龙泉中学高三5月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4~5题。

(9分)
直中书省
唐·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①。

入直召对选德殿②,赐茶而退
宋·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③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注】①紫薇郎:唐代官名,指中书舍人。

②入直召对选德殿:《宋史》中有记载,孝宗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命必大等极陈当否”。

③玉堂:翰林院。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诗所写的丝纶阁、钟鼓楼,不仅展现了宫廷建筑的特色,而且也点出了诗人工作的地点。

B.周诗中“入直召对”的过程虽简略,但并不同于汉文帝召见贾谊时“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情景。

C.两首诗在写作方法上都选择略写供职之事,注重选取眼前景物来丰富诗歌内容,借以表达情感。

D.周诗语言含蓄而隐晦,白诗语言平易而晓畅,虽然语言风格不同,但都充满诗情画
意,耐人寻味。

解析:D项,“周诗语言隐晦”有误,从周诗的第三句可以直接体会出诗人对朝政的关切之情。

答案:D
5.周诗情感富于变化,层次分明,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答:
解析:“绿槐夹道集昏鸦”意思是皇宫内路两旁绿色的槐树浓荫覆盖,树上落满了黄昏时即将归巢的乌鸦;通过绿槐夹道、昏鸦返巢的景色营造出沉寂、静穆的氛围,表达诗人入宫应召时担忧、惶恐、肃穆的心情。

“清不寐”意思是回到翰林院后,想到皇帝对自己的礼遇,我深感荣幸,觉得神清气爽,久久不能入睡,以清醒、睡不着的状态写出诗人见召后激动的心情,以及对朝政的关切之情。

“月钩初照紫薇花”意思是新月照到紫薇花上,借新月和紫薇花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给人明丽的感觉,表达诗人此时愉悦、满足的心情。

【原味诗译】第一首:我在丝纶阁值班,没什么文章可写,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时间过得太慢了。

在这黄昏的寂寞中,我一个人孤独地坐着,谁来和我作伴呢?惟独紫薇花和我这个紫微郎寂然相对。

第二首:浓绿的槐荫夹护着宫道树上落满归巢的乌鸦,天子下令让使臣传旨宣召我入宫赐坐侍茶。

回到学士院我头脑清醒久久地不能够入睡,只见窗前弯弯的新月刚好照亮那丛紫薇花。

答案:①首句“绿槐夹道集昏鸦”通过绿槐夹道、昏鸦返巢的景色营造出沉寂、静穆的氛围,表达诗人入宫应召时担忧、惶恐、肃穆的心情。

②“清不寐”以清醒、睡不着的状态写出诗人见召后激动的心情,以及对朝政的关切之情。

③“月钩初照紫薇花”借新月和紫薇花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给人明丽的感觉,表达诗人此时愉悦、满足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10分)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6.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解析: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

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7.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
解析: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

“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

“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

“赏专精”是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

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

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三、名篇名句默写
8.[2019·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写世俗的人本来就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随波逐流的句子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

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3)《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

答案:(1)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19·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
一段时间以来,广大群众要求规范治理明星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呼声极为强烈,多数文艺影视工作者也对圈内个别人表现出的极度拜金主义、无视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的行为极为愤怒和不满,但也。

明星、演员的一切,来自作品,来自观众,更来自其对自身形象的塑造,部分演员沉溺于,这样的演员难成大器,更不可能长久地在观众心目中占据位置。

历数那些国内外成就卓然的艺术大家,绝大多数有着“戏比天大”的执着和的自敛。

( )
文以载道,艺术的塑心树人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艺术对青少年,特别是对公众的影响深刻地存在,艺术工作者对自身修养、自身形象的提升更不能被视为自己的私事。

公众人物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严守道德底线和社会规范。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可以说,自重、守法、讲规矩,是演员、也是每个普通人行走社会的立身之本
B.或许,自重、守法、讲规矩,是演员、也是每个普通人行走社会的傍身之技
C.可以说,自重、守法、讲规矩,是演员、也是每个普通人行走社会的傍身之技
D.或许,自重、守法、讲规矩,是演员、也是每个普通人行走社会的立身之本
解析:解答此题,应特别注意上文的叙述主体和句式特点,还要注意所选句子同下文的衔接是否顺畅。

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应“自重、守法、讲规矩”,BD两项“或许”语气不够坚定强烈,所以排除。

而C项的“傍身之技”不如A项“立身之本”更符合语境。

故选A。

答案:A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束手无策求田问舍爱惜羽毛耳濡目染
B.无计可施追名逐利爱惜羽毛潜移默化
C.无计可施求田问舍敝帚千金耳濡目染
D.束手无策追名逐利敝帚千金潜移默化
解析:第一组,束手无策:形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无计可施:没有计谋可以施展,指想不出对策,没有任何办法。

前者语意较轻,后者语意较重。

此处应选“无计可施”。

据此分析可排除AD两项。

第二组,求田问舍:形容只知谋求一己小利,胸无大志。

追名逐利:追求名利。

此处强调的是部分明星对名利的追逐,所以应选“追名逐利”。

据此分析可排除C 项。

第三组,爱惜羽毛:指珍重爱惜自己的声誉。

敝帚千金:破扫帚,自己当宝贝爱惜,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这里应该选用“爱惜羽毛”。

第四组,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此处应用“潜移默化”。

答案:B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对青少年,特别是对公众的影响深刻地存在,艺术工作者对自身修养的维护、自身形象的提升更不能被视为自己的私事。

B.艺术对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刻地存在,艺术工作者对自身修养的维护,自身形象的提升更不能被视为自己的私事。

C.艺术对青少年,特别是对公众的影响深刻地存在,艺术工作者对自身修养的提升,自身形象的维护更不能被视为自己的私事。

D.艺术对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刻地存在,艺术工作者对自身修养的提升、自身形象的维护更不能被视为自己的私事。

解析:解答这道题可结合语境用排除法,语境强调的是相较于公众,艺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排除AC两项。

而“修养”应搭配“提升”,“形象”应搭配“维护”,排除B项。

所以答案是D项。

故选D。

答案:D
12.[2019·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检]下面是某网上词典中“《咬文嚼字》”的词条解释,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咬文嚼字》于1995年1月正式创刊,发行者为上海文化出版社。

文艺月刊类型。

旨在斧正媒体、艺人或名家作品中汉语言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扮演着汉语文化品质“捍卫者”的脚色。

曾多次发起全社会共同查找错别字的活动,并造成一定影响。

例如,该刊物曾揭露某艺人新专辑里“纶巾”读法错误与“神州六号”写法错误的问题,均引发社会反映。

除此,该月刊亦于每年刊登了汉字错误排行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

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密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

本题中,可修改的地方:斧正—纠正,脚色—角色,造成—产生,揭露—指出,反映—反响。

答案:斧正—纠正;脚色—角色;造成—产生;揭露—指出;反映—反响
13.[2019·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一模]学校安排了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专题阅读课程。

下面是一位老师推荐给学生的课程实施流程图。

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6分)
⎭⎪⎪⎪⎬⎪⎪⎪⎫作品⎩⎪⎨⎪⎧ 情节人物环境语言背景⎩⎪⎨⎪⎧ 作者时代 ⎦⎥⎥⎤主旨艺术美 答:
解析:从图上来看,这是专题阅读的流程图,应先从阅读作品开始,把握作品内容和背景,作品内容方面包括“情节”“人物”“环境”“语言”,背景包括“作者”和“时代”;接着根据作品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品的主旨和艺术美,再借鉴他人的评论文章,最后形成自己的小论文。

答案:课程从阅读作品开始,同时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可从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特色等角度解读作品,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再借鉴他人的评论,最后形成自己的小论文。

14.根据所提供语段的意思,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一句话,要求能解释“真正的享受”,不超过30字。

(6分)
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

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五星级饭店、KTV 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

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

走马看花式地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
享受。

要言之,真正的享受是
解析:要整体把握文段内容,仔细分析文段中“只是”“才是”等语句表达的信息。

答案: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

或:与金钱(物质)不成正比,而与审美、启迪心智等心灵活动有关的。

五、作文
15.[2019·广西南宁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1952年,22岁的郑福来开始在卢沟桥上当义务讲解员,现已坚持68年。

几年前,在卢沟桥东的宛平城土生土长的张妍拜郑福来为师,她表示,“我要像他一样,通过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抗战的历史,了解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

1987年,河北张家口市桥西区利民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有了第一支以原晋察冀军区某英雄连命名的少先队“长城中队”。

此后,少先队英雄中队不断壮大,每年都有新的英雄中队诞生,如“李大钊中队”“董存瑞中队”……“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举英雄旗帜,做英雄传人”成为越来越多少先队员们的向往和追求。

2005年起,北京昌平农民杨国庆花12年时间走遍北京郊区南口山区22个山头寻找抗战遗存,在自家地下室打造南口战役纪念馆。

2012年起,陕西“关爱抗战老兵营”志愿者蒲元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先后自费看望慰问各地抗战老兵,协助募集物资及资金累计十余万元,帮助上百位老兵。

201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冯炼放弃在广州的优越工作,回到家乡四川省南部县长坪山,传承家族四代为红军守墓的事业。

这些普通民众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独特方式都感人至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给以上任意一则材料中的主人公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一名当代高中生”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材料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普通民众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事迹。

他们都用自己独特而感人的方式,传承着宝贵的革命记忆和革命精神。

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在历史进程中传承好革命精神,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这是此题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核心问题。

写作时应树立身份意识,明确收信对象,抓住材料中“普通民众传承革命精神”的情境,谈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认识或感悟。

写作角度:
(1)从坚守铭记历史传扬革命精神阵地的角度出发,给卢沟桥义务讲解员郑福来写信表达对老人的敬佩,同时通过他的事迹引申出为实现中国梦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2)从让革命精神具体可感的角度出发,给河北张家口市桥西区利民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写信表示对他们做法的赞赏,讲好革命故事,让革命先烈成为我们的旗帜,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