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4_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综合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孔子的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的学说。

①③是“仁”的学说中的体现,而②是“礼”的学说的体现,④是教育方面的观点。

通过试题我们会发现,对于有关孔子的考查,多集中在对孔子思想的认识理解上。

强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在学习有关知识时,所要做的的不是去识记有哪些知识,而是要正确理解认识其思想每一观点应如何认识。

答案:B
2.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孔子行教图孔子任司寇的形象孔子出游图孔子落户柏林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从同一可得出③的结论,从图二可得出②的结论,从图四可得出①的结论;
④与四幅图片均无联系,故排除④。

答案:A
3.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日:“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日:“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解析:孔子强调“王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答案:B
4.在2008年首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纵论儒学发展。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孔子诞于中国,儒学属于世界。

下列说法不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儒学对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B.儒家的“贵贱有序”等主张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C.儒家思想可以为化解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借鉴
D.儒学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解析:儒家的“贵贱有序”强调等级,不利于社会和谐。

答案: B
5.《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
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
“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
想中的“礼”,是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 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礼乐制度上的规格是依据等级制度确定的。

孔子的“礼”属于政治思想,侧重于社会秩序的构建。

从材料来看,是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极端不满。

答案:A
6.山东某地有一楹联:“宣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

”该楹联褒扬的是()
A.黄帝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解析:由“删订六经”“杏坛”可知,符合孔子的言行。

答案:B
7.《论语·述而》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它体现的儒学思想是()A.鄙视富贵B.重义轻利C.取利有道D.见利忘义
解析:翻译引文即可,强调要“义”。

答案:B
8.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某中学准备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天下为主,君为客”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②④项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而③容易造成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答案:D
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点,天气热少穿一点B.乙生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C.丙生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D.丁生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解析:儒家强调“礼”,重视长幼尊卑,就像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思也”的典故一样。

答案:B
10.《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

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爱人”,要体贴他人,即“仁者爱人”。

答案:C
11.下图是戴帝王冠的孔子像,这说明()
A.孔子曾经做过鲁国国君 B.孔子与帝王平起平坐
C.孔子的地位无比尊崇 D.孔子拥有帝王的权力
解析: A、B、D三项不符合孔子生平事实,戴帝王冠只能说明孔子地位尊崇,但并无帝王之实。

答案:C
12.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

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斯巴达的民主传统 D.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特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环境和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是其形成直接民主的前提,A项正确。

答案:A
13.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解析: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的人,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但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制的全盛时期,所以不可能推崇君主的权威。

A、B、C三项是两者的相同点。

答案:D
14.《理想国》是柏拉图影响最大的著作,他在该著作中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A.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 B.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国家
C.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 D.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实现强大
解析:柏拉图的《理想国》讨论了一个伦理学主题一“什么是正义”,认为政治应建立在伦理之上。

答案:C
15.以下对雅典学园的描述,最能体现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是()
A.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 B.系统学习哲学
C.自由探讨和追求真理 D.自由选择科目
解析:“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宣扬的是不要局限于老师的教诲,应敢于追求真理的理想。

答案:C
16.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
A.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 B.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
C.温和的民主派 D.激进的民主派
解析:依据题意中的“中庸之道”。

可知亚里士多德应属于中问派,即温和的民主派。

答案:C
17.古希腊的奴隶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宣称:“一些人生而是自由人,另一些人则天生是奴隶。

”这句话的本意是 ( )
A.奴隶归奴隶主私人占有 B.奴隶制度是永远不能改变的C.把社会上的人分成三个等级 D.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
解析:本题一方面考查了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分析和理解,另一方面考查了审题能力。

亚里士多德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奴隶占有制是天然合理的。

A 项没有揭示其本意。

C、D 两项都不能从题目中体现出来。

所以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应是B项。

本题容易错选A项。

主要是因为没有弄清问题所问“本意”是问题所体现出来的本质含义。

A项仅是表面含义,也不能反映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答案:B
18.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学问家、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历代人读他的著作,都会为他的博学而感叹不已。

但他也犯过无知的错误。

据说他认为男人的牙齿要比女人的多。

这个问题,只要他数数夫人和自己的牙齿便一清二楚。

可是他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数牙齿。

因此,他一生都未发现这个错误。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一生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
A.他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B.他忽视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他没有认识到矛盾具有特殊性
D.他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本题属于史政综合题,用政治理论去分析历史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
准,而从材料得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在于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答案:A
19.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作过高度的评价,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命题,如“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

”“三段论”主要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哪一方面的成就 ( )
A.生物学 B.逻辑学 C.伦理学 D.生理学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研究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答案:B
20.大前提: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的先哲。

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结论:孔子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上述推断 ( ) A.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解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和东方社会二千多年,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堪称东方的先哲。

孔子的研究领域虽然广泛,但并未涉及到自然科学,他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孔子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材料四: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

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了北京奥运的礼仪用语。

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和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对待儒家思想的什么态度?并指出持各自态度的目的。

(3)在材料四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请你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本题围绕孔子及其思想在古代和近现代的命运起伏为主题展开,注意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并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回答问题。

【答案】:(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

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

(2)态度:材料二独尊儒术;材料三批判孔教。

目的:材料二:使儒学发扬光大;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材料三:冲破封建纲常理教的束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实行民主政治。

(3)第四句。

原因: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
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

(4)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自身因素。

22.阅读下列材料:
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 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

于是。

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入和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和人的关系。

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度神学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特别发达。

这在当时没什么不好,相反,清新、健康、务实是孔子思想的特点。

孔子不太想自然的东西,更不愿谈鬼神,他认为先把人的事搞清楚再说。

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了2 500年,使得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

——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文明图谱中的主角》请回答:
(1)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文明出现剧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古代中国的孔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核心各是什么?(2)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分析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

(3)余秋雨认为“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东西方哲学家组织材料,第(1)题依据教材回答即可。

第(2)题可以分别从东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和体现的人文精神来回答。

第(3)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仁”;“理念论”。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探索,突破了固有宗教神话的束缚,充满着理性而睿智的思辩色彩,透射出可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光华。

(3)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分析理由时,赞同的话,可以从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意的话,可以从过于重视人际关系,忽视法制等方面分析。

23.东西方的先哲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人物 一生简评 在个人经历、思想观点等方面
的相似之处
【解析】:一生简评可据其主要贡献分析,相似之处据其思想主张来归纳分析。

【答案】: 人物
一生简评 相似之处 孔子
追求礼乐的的一生 (1)三个人的人生都历经坎坷但不气馁;(2)都有游历经历;(3)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4)都有理想追求,并为之努
力;(5)都创办学校(或学园),发展教育
柏拉图 追寻理想国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 追求真理,不断探求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