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对北朝儒学的影响(和平云道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北朝儒学,自来学者多因循《北史·儒林传序》的说法。

其言曰:“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

……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然而《北史》之言过于简略笼统,北朝儒学名家之经疏,唯熊安生之说见采于《礼记》疏,其余书皆亡佚。

北朝儒学之真面目,遂日益模糊,后世学者之论北朝儒学,遂日显皮相。

清儒皮锡瑞云:“北人俗尚朴纯,未染清言之风、浮华之习。

”(注:《经学历史》之六《经学分立时代》。

)近人刘师培云:“北儒学崇实际,喜以训诂章句说经。

”(注:《南北经学不同论》。

)蒙文通先生云:“是北学者悉康成之术也。

”(注:《经学抉原·南学北学第六》。

)钱穆先生云:“南渡以还,士大夫沦陷北方者,不得不隐忍与诸胡合作,而彼辈学术途辙,亦多守旧,绝无南渡衣冠清玄之习。

”(注:《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79~280页。

)上列诸家,皆有清以来国学大师,其见解深深影响学人,不止一二代焉。

但揆之史实,这些权威之论,皆不全面。

笔者潜研北朝史数年,窃以为北朝儒学,实受当时盛极之佛教较大影响,其面貌与汉儒之学实已不同,所谓俗尚朴纯、亦多守旧云云,已非北朝儒学之主潮。

吕思勉先生在论及北朝儒林中人时曾指出:“释老之震撼一世,儒家非极专固者,皆不容故步自封矣。

”(注:《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0页。

)已揭著当时之大势所趋。

牟润孙先生《论儒释两家之讲经与义疏》一文,对上述问题已有所论述。

(注:载《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9~302页。

)由于牟先生之大作非专门讨论北朝儒学与佛教之关系者,笔者不揣谫陋,撰成本文,狗尾续貂,冀申述吕、牟二先生之说,其间若有学术界难以认同之言,则为笔者识见如此而已,自与吕、牟二先生无关。

和平云道场和平网app
北朝为佛教极盛之时期,帝王朝臣罕有如崔浩不心仪佛法者。

拓跋焘禁毁佛法前,曾“归宗佛法,敬重沙门”(注:《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宇文邕废毁佛教前,亦循例事佛,建造功德。

佛教之影响无所不至,北朝儒林人士与佛教之因缘,亦不为浅。

论及北朝儒林人士与佛教之因缘,有两个问题须先行交待。

其一:北魏高祖、世宗等甚重佛学。

“沙门道登,雅有义业,为高祖眷赏,恒待讲论。

”(注:《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释昙度备贯众典,精通《成实论》,独步当时。

“魏主元宏闻风餐挹,遣使征请。

即达平城,大开讲席。

宏致敬下筵,亲管理味。

于是停止魏都,法化相续,学徒自远而至,千有余人。

”(注:《高僧传》卷八《昙度传》。

)北魏世宗则“尤长释氏之义,每至讲论,连夜忘疲”(注:《魏书》卷八《世宗纪》。

)。

此期间内,亦为儒学受到重视之时,凉土儒士、南朝儒臣亦多来奔。

儒林人士受帝王好尚之影响而与佛教再生因缘,乃势在必行。

其二:北魏贵族达官多崇佛教,势必影响一般儒臣。

自北魏前期起,贵族达官即有援沙门为门师之风气,如拓跋晃以玄高为师,尚书韩万德以慧崇为门师。

名臣崔光“崇信佛法,礼拜诵读,老而逾甚”,“每为沙门朝贵请讲《维摩》、《十地经》,听者常数百人”(注:《魏书》卷六七《崔光传》。

)。

这些贵族达官,与当时名儒多有周旋,那些名儒焉有不受浸染之理。

仅此两端,已可想见北朝儒林人士生活之氛围。

北朝儒林人士与佛教之因缘,史籍所载,可谓夥矣!
高允,为北魏最著名的儒臣之一,撰《左氏、公羊释》、《毛诗拾遗》等,魏收称道他“依仁游艺,执义守哲”(注:《魏书》卷四八《高允传》。

)。

而高允一生,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因缘。

《魏书》本传称高允“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

高允之弟,小名檀越,梵语檀越,华言施主,盖高允阖家皆奉佛法。

高允
显达后,曾为八角寺沙门惠始撰传,“颂其德迹”(注:《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

本传又说他:“雅信佛道,时设斋讲,好生恶杀。


不仅高允与佛教有如上因缘,北朝传经授业的大儒,亦多如此。

刘献之,《魏书》本传云:“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生,多有疑滞,咸决于献之。

”又云:“时中山张吾贵与献之齐名,四海皆曰儒宗。

”张吾贵所受佛教之影响,后文将有所述。

刘献之则曾“注《涅磐经》,未就而卒”。

孙惠蔚,“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

惠蔚“先单名蔚,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惠’,号惠蔚法师焉”(注:《魏书》卷八四《儒林·孙惠蔚传》。

)。

徐遵明,北魏后期大儒,当时儒生传《周易》、《尚书》及《三礼》,几乎皆出遵明之门。

遵明虽为一代大儒,却曾与弟子李铉同受菩萨戒法于僧范,其事载《续高僧传》,牟润孙先生认为:“遵明早与僧游,晚始受戒,事本可能。

”(注:《注史斋丛稿》第291页。

)除李铉外,传遵明之业而能卓有建树者,当推卢景裕与李业兴。

《魏书·儒林传》本传载景裕与佛教之因缘尤详,今节录于下:
好释氏,通其大义。

天竺胡沙门道xī@①每论诸经论,辄托景裕为之序。

景裕之败也,系晋阳狱,至心诵经,枷锁自脱。

是时又有人负罪当死,梦沙门教讲经,觉时如所梦默诵千遍,临刑刀折,主者以闻,赦之。

此经遂行于世,号曰《高王观世音》。

传中故事虽涉荒谬,但有两点颇堪注意:其一,道xī@①每托景裕为其撰序,说明景裕佛学造诣非一般儒士可及,而景裕在儒林及佛教界皆有高名,托其为序,自可抬高道xī@①声价。

其二,所谓《高王观世音》,突然出现于景裕脱狱之后,大有景裕伪造之可能(注:关于《高王观世音》之名义,相传以为由高欢而得。

俞樾《春在堂随笔》十已指出其非。

俞氏谓:“佛家称谓,凡尊之,则曰王,如鹿曰鹿王,象曰象王,须弥山则曰须弥王,皆是也。

王而再加以尊称,则曰高王。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有《一切法高王经》一卷云,《与诸法最上王经》本同。

然则一切法即诸法,高王即最上王矣。

《高王观世音经》,言此观世音经,于诸经中为最上也,非由高欢得名也。

”说甚是。

)。

《洛阳伽蓝记》所载慧凝还活故事,与此相类,皆可见当时风气。

李业兴受遵明之学,同时博涉百家,对于中亚学说,颇多接触,并大力传播中亚传来之七曜历术(注:参见拙稿《北朝自然科学中的中亚因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其与佛教之因缘,当亦不浅。

李同轨,中称其“学综诸经,多所治诵,兼读释氏,又好医术”。

北魏末年,“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讲法,敕同轨论难,音韵闲朗,往复可观”。

后出使梁朝,萧衍“集名僧于其爱敬、同泰二寺,讲《涅磐大品经》,引同轨预席。

衍兼遣其朝臣并共观听。

同轨论难久之,道俗咸以为善”(注:《魏书》卷八四《儒林·李同轨传》。

)。

是同轨之佛学造诣,似尚在景裕之上。

以上并为北魏硕儒,皆为儒释兼修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