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课下功课-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课下功课-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时间30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2018·乌鲁木齐模拟)下图中①②③④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沿45°纬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地形演变趋向)。

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时期①到时期④大陆东岸自然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分布
B、海陆位置
C、地壳运动
D、大气环流
2、推测时期④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最可能是()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温带荒漠
3、与时期④自然环境特征最吻合的区域是()
A、北美大陆中部
B、南美大陆南部
C、澳大利亚大陆
D、欧洲西部
解析:第1题,由图中①→④可知,该地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势起伏程度增大,大陆东岸形成背风坡,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减小,导致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发生变化。

第2题,④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地形影响,大陆东岸降水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

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④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美大陆中部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A项错误;南美大陆南部,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B项正确;澳大利亚大陆没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故C项错误;欧洲西部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1.C2.D3.B
(2018·太原调研)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秋景秋色差异甚大。

下图中“三纵一横”四条线路是《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策划的寻访秋天的路线。

读图完成4~6题。

4、沿线路Ⅰ、Ⅱ、Ⅳ穿越甲区域时均能看到的景色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D、暖温带草原
5、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四季更替最鲜明,四季类型组合也特别丰富。

4条线路中只经历了“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和“长夏无冬,秋去春来”两种四季类型的是()
A、Ⅰ线路
B、Ⅱ线路
C、Ⅲ线路
D、Ⅳ线路
6、乙区域生态建设的合理措施是()
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④退田还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甲区域位于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应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5题,“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应位于我国的温带地区,“长夏无冬,秋去春来”应位于我国的热带地区,图中Ⅱ路线经过了这两种地区。

第6题,由图可知,乙区域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以草原为主,植树造林和退田还湿适用于湿润半湿润区。

答案:4.B5.B6.B
(2018·临沂检测)下图中的阴影部分为某自然带的分布地区。

据此回答7~8题。

7、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
C、洋流性质
D、地形地势
8、以下地理过程最能反映该自然带地理特征的是()
A、坡地垦荒→水土流失→农业减产
B、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洪涝频发
C、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
D、干旱缺水→过采地下水→地面沉降
解析:第7题,由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位置可知,该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的控制,属于大气环流影响,B项正确。

第8题,该区域是热带沙漠地区,主要发展绿洲农业,假设过量引水灌溉,会导致河流干涸,水源减少,绿洲萎缩,C项正确。

答案:7.B8.C
(2018·太原调研)“早晨出发时昏天黑地,恰似子夜,接近中午才曙光初露,只见路边所有黑色的树枝全部变成了金枝铜干。

但是,不到一百千米光辉渐淡,终于一片昏昏沉沉……大雾不知从何升起,车窗上又噼噼啪啪响起雨点,从此这雾再也不散,这雨再也不停……”(摘编自余秋雨文集)。

根据材料。

完成9~10题。

9、材料中表达的自然现象发生在()
A、12月份的开普敦
B、7月份的漠河
C、12月份的瑞典
D、7月份的重庆
10、该地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该地昼短夜长,接近极夜,所以该地纬度较高,且为冬季,由此可知C正确。

第10题,由上题答案可知,瑞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9.C10.A
读我国某山峰等高线和植被带谱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该山峰可能位于以下山脉中的()
A、阴山
B、贺兰山
C、天山
D、秦岭
12、关于该山峰垂直自然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该山峰北坡雪线高于南坡,南坡是迎风坡
B、山地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山地的阳坡
C、山地阳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的海拔比阴坡低
D、山地南坡为阳坡,北坡为迎风坡
解析:第11题,该山峰所在地自然景观为荒漠,应是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天山山脉。

第12题,该山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从图中等高线和自然带的分布判断,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即阳坡高于阴坡,北坡(阴坡)雪线低于南坡(阳坡),山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说明北坡降水多,为山地迎风坡。

答案:11.C12.D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20分)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

(4分)
(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________;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________。

(4分)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

(4分)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

(4分)
(5)用字母D标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并简述其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4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并且横贯大陆东西。

第(2)题,A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明显,B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海洋性明显。

第(3)题,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造成的。

第(4)题,C岛东侧有暖流,又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形成热带雨林。

第(5)题,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区域,它的破坏会加剧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答案:(1)北半球,中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

(2)大热量(或太阳辐射)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地处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山坡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

(5)标注略。

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

14、(2018·福建质检)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
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

图甲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示意图,图乙表示A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状况。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20分)
图甲
图乙
(1)描述②线经过的A山地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8分)
(2)夏秋季节,甲地附近有夜间多雨的现象。

结合地形特点,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其原因。

(6分)
(3)对规划中的①、②两条线路,你认为哪一条更合理?简述理由。

(6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分析比较其差异;原因从自然带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第(2)题,降水是空气上升冷却而形成,我国西南多夜雨,从河谷地形及大气热力作用来分析。

第(3)题,对规划中的①、②两条线路,任选一条说明即可。

答案:(1)差异:与北坡相比,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目更多、带谱更复杂;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那么为落叶阔叶林带。

原因:与北坡相比,南坡为向阳坡,较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丰富;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大。

(2)夏秋季节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气压升高;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雨。

(3)①线方案。

理由:①线与②线比,①线所经地区地形较平坦,施工难度较小,投资较少;①线所经的城市较多,人口较密集,经济效益较高。

或②线方案。

理由:②线与①线比,②线所经地区占用耕地较少;②线所经的城市较少,人口较稀疏,征地费用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