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刘红
【摘要】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通过考察人类活动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同质性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解,而异质性代表人与自然的对立,因此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目标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哲学。
本文以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对《鲁滨孙漂流记》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这一辩证关系进行论述。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1页(P66-)
【关键词】生态哲学;同质性;异质性;对立统一
【作者】刘红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生态哲学是在20世纪上半叶产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哲学范式的一次重大转向,是一种以生态整体存在为基础的生态世界观、以自然内在价值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以生命平等为前提的生态伦理观和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实践观。
这一哲学范式的产生把哲学中的辩证统一关系运用于生态、把生态哲学运用于生态文学的研究,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鲁滨孙漂流记》的定位之前有研究定位为生态小说,本论文把
研究升华到生态哲学的范畴,研究内涵更加丰富,论证更加有力。
《鲁滨孙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现实主义小说,主人翁鲁滨孙的荒岛生活线索为困境--挣扎--创造--共生,鲁滨孙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有人类中心主义,同时也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面,困境与挣扎代表人与自然的异质性,创造与共生体现同质性。
(一)《鲁滨孙漂流记》中人与自然的异质性
生态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的的异质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的现实性。
(1)异质性的存在导致了人类社会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目标、个人生存目标而对自然界的进行改造,人类中心主义显现出来,鲁滨孙初到荒岛,“非常荒凉,杳无人烟,只有野兽。
”[2]没有居住的地点,成了穴居的野人,没有吃的,鲁滨孙在大自然中遇到生存的困境;鲁滨孙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驯化动物;逐渐对大自然残忍地征服,“打死小山羊,又把另一只小山羊打瘸了。
”要么“把野猫杀掉,或者赶出家门。
”“对路上遇到的狼群,打开杀戒,一共打死六十只狼”[2]他教鹦鹉说话,为了让自己消遣找乐子,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异质性为小说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对抗提供了理论的解释。
人与自然的“异”在于人与自然不可能不加改造就融入一起,就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鲁滨孙通过人的主观改造与自然的客观存在逐渐融合,异质性逐渐趋向同质性的转化。
(二)《鲁滨孙漂流记》中人与自然的同质性
生态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的同质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
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产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路径。
”[1]劳动成为人与自然的交往方式,现实的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一定的劳动与改造的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提升,“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消费者与管理者”[1]鲁滨孙经过对荒岛大量的改造,真正实现了舒适的居住,成为了荒岛的
文明人,他培植葡萄,种大麦,种水稻,抓野山羊,不是打死而是驯养,野蛮的征服变成了文明的改造和发展,28年,荒岛变成了世外桃源。
礼拜五的出现更是把印第安人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带到岛上,让这种和谐的内涵变得更加的丰富,人与自然,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和谐成了荒岛生活的主旋律。
卡逊认为人与自然不应该对立存在,自然在人类的精心呵护下能够维持平衡。
[5]
总结:生态哲学为生态文学提供了哲学的思考与理论指导,生态哲学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对研究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供的方法论的指导与支撑。
鲁滨孙的改造把自然的对立逐渐转化成统一,自然对鲁滨孙的对抗与回报也是对立统一关系的集中体现,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不只是生态,更应该是对哲学的解读。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哈尔滨出版社,2010.
[3]卡特,戴尔.表土与人类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陈墀成.论人与自然的和解.厦门:厦门大学学报,2013.
[5]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