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评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及其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及其启示【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致力于揭示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支撑。
他们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变革。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技术创新被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需要谨慎对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呼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更多考虑人类的命运和社会公平。
这些观点为我们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观, 启示, 资本主义社会, 技术创新, 社会变革, 社会发展, 人类命运1. 引言1.1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及其启示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致力于探讨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力的需要,还被用来维持和加强资本主义体系的统治。
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分析,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科技领域的剥削和控制,以及科技发展如何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关注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科技的进步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还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也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呼吁要审慎对待科学技术,避免被其所控制,同时要积极参与科技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简单将其视为一种中立的力量。
只有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科技的真正价值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探讨其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它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的存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这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3. 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阶级斗争的普遍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进程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演变而来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4. 社会形态转变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形态的转变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引发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和旧的生产关系相适应时,就会爆发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形态。
二、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对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1.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历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历史的进程是由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创造活动推动的。
2. 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即物质生活的进步和改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的追求幸福和自由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3. 历史发展具有不断曲折和复杂性。
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斗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对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解读

08决策探索2018.4下 文/ 尹笑颜对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解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与此同时,人们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与新世界观的关系,才能避免错误理解新世界观,限制新世界观在实践指导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这一论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够扩大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实践范围。
一、理论介绍(一)历史唯物主义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它又被称为唯物史观,它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起到了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其对应于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用来总结历史事件,认为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形成的动力均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同时,它能间接改变生产方式,导致社会不同等级的阶级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有:其一,方法不同于以往一切历史理论,它主要用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更迭是人追寻目标、实现目标产生的实践活动。
其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是以探究社会发展规律为主要对象,其研究任务实现的过程即为社会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包括:社会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社会进步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关系,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制度,历史因素间的影响和变化,社会历史,客观历史等。
(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全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对未来社会形态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观点总结和学说归纳。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即现代唯物主义;第二方面即现代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方面又细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政权理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分析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学者分析观点归纳为两种,第一种即“历史”的唯物主义,第二种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为“世界观”和“历史观”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它蕴含着两种解释原则,第一种将“历史”作为解释路径,第二种将“唯物主义”作为解释路径,二者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解有直接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自然观和科学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自然观和科学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生产生活的活动。
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各种社会矛盾的斗争和冲突来推动的。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存在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中。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所有的社会矛盾将被解决,人们将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物质的运动形式。
物质是永恒存在的,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只是不断地进行变化和转化。
自然界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自然界的发展是通过各种自然规律的作用来推动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同时也能对物质起到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探索。
科学是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得出的客观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的理论体系。
科学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研究。
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论析

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论析孙承叔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关于辩证法的本质和基础问题。
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看来,辩证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研究领域,因而它强调的重心是自然辩证法,而不是历史辩证法,如恩格斯所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1]154由于“辩证法被看做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1]611,又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被看做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因而,最普遍的运动规律实质上就是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这一运动规律不仅在自然界,而且在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中也是普遍适用的,或者说,在人类社会和思维过程中遵循的就是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这样,人类历史和人类思维过程中辩证法的特殊性就被掩盖了,而这一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不能容忍的。
他们认为自然辩证法本质上是物的“辩证法”,而不是人的辩证法,自然过程的本质是进化而不是革命,把辩证法归结为自然辩证法,必然割裂辩证法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否定人的革命能动性,而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是历史辩证法,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本性来源于人的革命能动性。
因而,围绕着辩证法的分歧,本质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方法的分歧,这里蕴涵着依次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一,有没有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自然规律?第二,如果没有自然辩证法,只有历史辩证法,那么辩证法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第三,如果辩证法的存在论基础不是自然,而是人类的实践,那么辩证法批判性、革命性的根源是在客体还是在主体?第四,在实践的基础上,为什么说主客体关系是辩证法的基本关系?第五,如何看待以实践为基础的总体性?这些问题牵涉到对辩证法的重新理解,牵涉到对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方法论的重新理解,因而必须要辨析清楚。
一、辩证法问题的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辩证法问题上的矛头指向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针对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尤其是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正如卢卡奇所批判的:“伯恩斯坦……反对辩证方法的声音叫得最响最尖锐。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念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讨论中心陈新(复旦大学历史系)摘要: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历史写作中,坚持历史实在论,这是坚持唯物主义合乎逻辑的结果。
他们在进步观、发展观、历时性变迁,以及在社会系统和整体结构中理解研究对象等等观念的指导下描述历史,认为进步、发展、变迁等等事实上乃是被描述的客观历史具有的本质属性。
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家缺少对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的系统性反思,最终将自己认定为历史发现者而非建构者,这样,马克思主义对于他们的研究则起到的就是望远镜、显微镜或者测深锤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史学实践仍然获得了历史学应有的现实意义。
德国思想家梅尼克曾在《德国的浩劫》中认为,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政治生活中盛行着两股潮流:其一是社会主义;其二是民族主义。
当社会主义预言的革命并未到来时,民族主义先声夺人,并在一些强国成长为帝国主义。
[1]极度膨胀的民族主义带着极度的自信和狂妄,将欧洲领入了大战之中。
当斯宾格勒1918年出版《西方的没落》,以文明之兴衰替代民族国家的线性发展,充当历史阐释的宏观模式,它对西方传统学术思想的冲击,本身就意味着民族主义危机已经到来。
与此同时,十月革命在实践中为社会主义思潮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样式,社会主义思潮由此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潮流的支撑理论之一,毫无疑问,它的发展同样与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展开密不可分,尤其在20世纪前半期,各种政治思潮的激烈交锋与西方社会生活的动荡不安,更加造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回避政治立场,它恰恰是要通过对社会历史及其构成成份的重新阐释,来表达自己对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与对待现实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带着政治热情,而19世纪以来的历史学在表面上仍然表现出追求客观历史的面貌,对此,马克思主义史家会如何调和政治与学术这对看似矛盾的要求,使自身能够在表达政治立场之外,同时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这可以是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的一个出发点。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议题,其中包括对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探讨。
科学主义是指相信科学方法和理性推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途径的一种思想倾向。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批评和质疑。
本文将探讨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以及其争论和发展。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可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根据这一观点,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可以预测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读马克思历史观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批评和质疑。
一方面,一些批评者认为,科学主义的观点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历史的复杂性,过于强调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忽视了历史的偶然性和多样性。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能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律,而应该充分考虑人的主体作用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一些质疑者认为,科学主义的观点过于理性化和抽象化,忽视了历史的情境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应该立足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避免以西方的观点和标准评价非西方社会和文明。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是一个具有争议和复杂性的议题。
科学主义的观点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但也容易陷入唯物主义的陷阱,忽视了历史的主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对于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需要更加全面和多元地理解和解释马克思的历史观,充分考虑历史的主体性和情境性,避免简单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律,同时也要尊重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条件,避免以西方的标准评价非西方社会和文明。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评析

西方知识界的“两种文化”之争
• 在那场演说中,他将英国知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文,一类是 科学。斯诺说:“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 是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 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 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他又指出:“非科学家有一种根深蒂固 的印象,认为科学家抱有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 处境。而科学家则认为,文学知识分子都缺乏远见,特别不关心 自己的同胞,深层意义上的反知识,热衷于把艺术和思想局限在 存在的瞬间。”
•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科学技术异化和消费异 化的批判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述 其二,两种风格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其二,两种风格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一为政治意识形态意义上马克思主义 (如列宁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 是学院派学术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即西方马 克思主义或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评析
争论焦点
•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批判”还是 “科学” • 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还是“反人道 主义” • 真正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的早期 著作还是晚期著作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黑格尔理论的继承还 是反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评析
• •
西方知识界的“两种文化”之争 中国思想界的科玄论战 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科学主义流派 科学主义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有法国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和意大利德拉·沃尔佩学派的“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以及70年代以后在英美出现的“分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等。这些派 别极力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证性和无主体的历史观,强调马 克思主义不是一种人本学或异化学说,而是一门历史科学和认识科学。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批判性对立起来,把科学和意识形态对 立起来,反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犯 了浪漫主义和唯意志主义错误。特别是阿尔都塞,他以马克思主义 “正统捍卫者”的姿态出现,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展开论战,呼 吁《保卫马克思》,《重读资本论》。在党内外赢得很高声誉。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1. 引言1.1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强调。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主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
这种观点强调对经验和实证研究的重视,强调对客观规律的发现和分析。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和分析,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证验证来验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1.2 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性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分析。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历史观不仅是对历史观念的革命性重构和超越,更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解释和预测。
马克思历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内在逻辑,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刻阐释和运用。
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作为解读和改变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作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性在于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现代社会历史研究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启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2. 正文2.1 科学主义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影响科学主义强调了对客观规律的追求,倡导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现象。
这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更加系统和科学化。
科学主义注重实证研究和数据支持,这促进了对历史材料的搜集和整理,有助于客观地了解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这种背景下更容易找到实践基础,也更具说服力。
科学主义的理性思维方式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更加注重逻辑推理和理论建构,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历史观理论体系的认识和完善。
科学主义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推动作用又存在一些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科学主义的理念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马克思历史观的探讨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在西方国家传播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由于具有学术思想多样性,因此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概念和理论。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力量的崛起,西方国家和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增强。
这种认识主要源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认识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现实的认识。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但总体而言,西方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成熟。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讨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首先,西方人应当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在学术上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缺点。
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归结为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和斯大林时代。
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阶段和分化趋势。
在马克思时代,马克思主义被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经历过多次思想摇摆。
列宁时代,列宁主义阐述了“党的领导”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领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向革命实践的转化。
迈向斯大林时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围绕马克思的一系列原理,包括无阶级社会、暴力革命和集体领导等,开始向强制性一体化倾斜。
这三个时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重心和变化趋势。
这些变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往往是承继和发展自列宁主义的,更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解析。
这种思想背景下,不乏涌现新学管系、泛左翼等新领域,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其次,要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思想上的多样性和本质区别。
从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拥有复杂哲学体系的思想。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解决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变化,变得比较成熟。
西方马克思主义众说纷纭,例如苏丹尼学派强调的是文化批判、哲学语言和资本主义的性别化范式;弗洛伊德主义者强调的是心理学和个人历史的存在论;但又有其他思潮,例如科特纳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他们强调的是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和资本主义的文化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学理特质探析

“ 历 史科 学 ” 是 马克 思 、恩格 斯 十分重 视 的问题 ,历 史观 问题 也历 来 为 国内外 马克思 主义 学 界所
关注。寻着国内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研究多元化 的生成逻辑 ,尤其是改革开放 以来 ,众多学者 致力于从 “ 主体 向度” ,重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种种尝试 ,我们可以发现 ,这类尝试无论在资源 、 视角 ,还是在基点 、方向上 ,都直接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由此看来 ,以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 己任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它有无历史观?如果有又是如何体现的?它有何特质?怎样异于马克思主 义的历史观传统?它何以形成 , 其原 因何在?等等 ,便是我们今天拓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并通过
S u m N o . 1 8 5
§哲 学研 究 §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历 史 观 学 理 特 质 探 析
郑 忆 石
( 华 东师 范大学 哲 学 系,上 海 2 0 0 2 4 1 ) 摘 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没 有专 门的历史观理论体系 ,却不乏历史本体论 、历史 方法论 、历史 价值
论 、历史认识论的真知灼见 。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具有研究基点 的多元性 、研 究视 域的微观 性 、研究 指向的学院性 、研究路径 的文化哲学 性等学理特质 。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 观学理 特质的成因 ,在于其所 处 的
理论 环境和面对的社会现实 问题 。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 主义 ;历史观 ; 学理 特质 ; 形成 原因 中图分类号 :B 0 8 9 .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 0 7 6 6( 2 0 1 3 )0 2 - 0 0 4 9 - 0 6
2 0 1 3年第 2期
No . 2 2 O1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革命 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 量,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 现社会变革。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己 的理论是科学理论,具有 客观真理性。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是由物 质力量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充满矛 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趋势
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想融合,表现出 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种融合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和应 用范围。
关注现实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强调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资本 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核心问题。这种倾向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 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时期,生态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学者试图将生态学理论与 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分析
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理论
01
02
03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 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 知识。
分析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时期,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逐渐兴起。该学派通过 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细致分析,试图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和 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争论与批判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这一学派试 图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传统相结合,探索新的理论和 方法。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史学概论》马工程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史学概论》马工程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也称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物质经济基础为中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所驱动的。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核心观点以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史观,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领域的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形成鲜明对比,它从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社会历史是由物质经济基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进。
物质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它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推动了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变革。
3.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而这种适应关系不断变化,促使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演进。
4.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的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三、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1. 解读历史变革的规律。
唯物史观为研究历史变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它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剖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变革的动力和本质。
2. 分析社会矛盾和冲突。
唯物史观关注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阶级斗争的作用。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近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哲学思想,对世界范围内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始于20世纪初之后的欧洲共产党诞生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演化成为了来自不同派系和流派的一系列思想和学说。
本文将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概念的探究开始,逐步深入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学派的理论差异,最后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基础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础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核心概念:剩余价值论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和剥削工人的基础上的,而剩余价值便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出工人自身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被资本家占有。
阶级斗争则是指工人阶级通过团结和斗争,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发展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若干次的领袖交替和意识形态的改变。
最早的欧洲共产党和政党世界内部,西方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延续,特别是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及其实践成果。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展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被大量学者和政治家所采纳,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同时也影响到了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二战前后的若干次重要转折,如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巴黎学生运动,这些事件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认可带来很大的冲击。
理论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派包括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系统和关注点。
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是反对权力和封闭主义,促进人类的进步和自由,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则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价值,实践人性和渴望自我实现的能力;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人类自由、个人权利和公正;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社会结构和框架决定个人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则关注权力和文化制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解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应用,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全面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以解释和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原理和基本观点。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会出现矛盾,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基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地位。
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会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新的方向演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也有其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通过对不同社会形态的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四、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采用了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斗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实现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社会矛盾和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会导致社会形态的转变。
五、历史进步的方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内在的矛盾和不合理性逐渐显现,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具有解决这些矛盾的潜力。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将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消除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观的关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观的关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科学的哲学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推动社会变革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的本质、剖析历史演进的规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观的关联,并阐述其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改造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唯物史观:历史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定的。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进则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意识形态等都是在特定生产关系下建立起来的,而它们的变动与革新则又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并非偶然的、纯粹由个体意志支配的,而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主张历史发展呈现出逐渐前进的趋势。
三、历史辩证法:认识历史的工具历史辩证法是理解历史过程的方法论,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和剧烈变革实现的。
历史辩证法指出,所有的历史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历史上的任何事件和现象都具有矛盾的性质。
这个矛盾既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也是阻碍历史进步的因素,只有通过解决矛盾,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四、基本原理与历史观的关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观是相辅相成的。
基本原理提供了认识历史和改造历史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而历史观则为基本原理提供了历史的实践证明和理论支撑。
基于唯物史观,我们能够认识到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判断历史走向。
基于历史辩证法,我们能够分析历史中的矛盾和冲突,找出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矛盾的解决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其理论体系包含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与解释。
在这个大框架下,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探讨其主要内容和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概念和特点历史唯心主义是指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主要受意识形态、哲学理论和意志力量的作用,强调思想、信仰和个人英雄的影响,而忽视经济、社会基础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该观点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言,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重视意识形态:历史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的指导作用,认为思想信仰和文化传承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例如,历史唯心主义者强调文化英雄、思想家的思想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忽视经济基础:历史唯心主义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忽视经济、社会基础的决定性作用,把经济领域的变革简单地归因于个人的意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
这种观点忽略了经济基础对历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3. 个人英雄崇拜: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主导作用,认为伟大的个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能够改变整个社会历史进程。
这种观点较为片面,无法全面解释社会历史的复杂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和哲学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2. 阶级斗争驱动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历史观念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观——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讨论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系)摘要: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历史写作中坚持历史现实主义,这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果。
他们在进步、发展、历时变化的观念指导下,在社会系统和整体结构中理解研究对象来描述历史,他们认为进步、发展、变化等事实上是被描述的客观历史的本质属性。
由于缺乏对历史概念和认识的系统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最终将自己定位为历史发现者而非建设者,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研究起到了望远镜、显微镜或测深锤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历史实践仍然具有历史的现实意义。
德国思想家梅尼切曾在《德国大屠杀》中认为,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政治生活中盛行两种思潮:一种是社会主义;第二,民族主义。
当社会主义预言的革命没有到来的时候,民族主义一马当先,在一些强国成长为帝国主义。
[1]极度膨胀的民族主义带着极度的自信和狂妄,将欧洲领入了大战之中。
当斯宾格勒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的支撑理论之一,其发展无疑也与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
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各种政治思潮的激烈交锋和西方社会生活的动荡,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复杂。
马克思主义从不回避政治立场,但正是通过对社会历史及其组成部分的重新阐释,它表达了对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对现实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有政治热情,但19世纪以来的历史表面上还是表现出追求客观历史的样子。
为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何调和政治与学术看似矛盾的要求,使其既能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又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这可以成为我们理解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来说,他们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其政治立场和学术态度的最好表达。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历史这个概念有双重含义。
一方面,它代表了作为研究对象的过去,尤其是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过去;另一方面代表了研究这个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俗称的历史。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

科学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它是由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旨在揭示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规律,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理论。
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引入西方国家,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科学主义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其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值得关注。
科学主义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它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科学主义源自于启蒙运动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们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主义的核心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思想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由对立的事物之间的斗争和矛盾驱动的,而科学方法则是认识和改造这一过程的有效工具。
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上,科学主义强调了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根据科学主义的观点,历史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而这种规律和必然性是由社会和经济结构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而这种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变迁。
科学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和必然性决定的,它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科学主义的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科学主义忽视了历史的人文性和主观性。
虽然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它也强调了历史的人文性和主观性。
历史不仅仅是由客观规律和必然性决定的,它还受到人类意识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在解读马克思历史观时,科学主义的观点忽视了历史的人文性和主观性,它过分强调了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这是一种简化历史和社会的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述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述评[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纷繁复杂,大体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部分。
虽然他们在反思上一世纪历史实践时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方面有很多失误之处。
但问题本身是不可否定的,因而其思考是有价值的。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能简单地给予否定,而应力争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同盟军。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既批判资本主义又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思潮。
1923年,卢卡奇所著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他并没有标榜自己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直到1955存在主义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辩证法的历险》一书才正式使用这一概念,后来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在其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探讨》(1976年)一书中再次肯定和确认了这一概念。
1968年,法国掀起震撼世界的“五月风暴”,造反的青年学生和工人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奉为自己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并广泛地进行学习、研究和宣传。
至此,它作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种思潮在西方开始流行。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然而俄国十月革命却突破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率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获得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加剧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亦引起德国、匈牙利等一系列国家爆发了工人阶级的武装起义,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导致革命相继流产,无产阶级革命逐渐转入低潮;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由于遭受帝国主义的外部干涉和国内敌对残余势力的反扑,加之布尔什维克党在政策和策略上的失误,使国内经济一度陷入困境,反过来不得不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策略性妥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4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42003 (总第158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58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评析Ξ郑忆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62)摘 要: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客观性”的极端思考马克思哲学,得出“无主体”的社会结构观和历史过程论。
这一结论将历史过程、社会结构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及其能动活动,将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绝对对立起来,具有片面性,但也蕴含了合理性因素,它以鲜明的形式表明了历史观上的两种基本立场,以敏锐的视角关注世界观视域的主客体问题,同时也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分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标准。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图分类号:B56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3)04-0092-07一、唯科学性的历史观人道主义的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二元对峙,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常态。
其中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形态各异,既包括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又包括通常意义上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以法国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其理论中显著的“唯科学性”,而成为这种“二元对峙”中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这样,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各派,虽然在主张回到马克思的“原典”上有其共性,但又各具个性。
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以科学的精神,认认真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1](P350),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道德伽利略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关于人的科学”,又是“关于历史的唯物主义科学这个特定意义上的科学”[2](P199),因而“体现为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统一”[1](P350)。
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和“探寻基础”[3](P500,503)的方法去解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符合结构的功能解释”。
[4](P594)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在反对20世纪以来西方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化、人道化的思潮时,从纯客观性、客体性的极端中思考马克思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在于它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和“反历史主义”。
[5](P199,135)。
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集中体现在它的社会结构观和社会形态论上。
其社会结构观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结构系统中,诸层次内部、Ξ收稿日期:2002-11-07作者简介:郑忆石(1954-),女,浙江温岭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
决定社会发展过程的,不是某种因素,而是社会结构中诸层次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是客观的,它决定人的活动。
因此,社会不是主体的构成,而是关系的构成,历史不存在个人的“主体”,而是关系的结构整体,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无主体的过程”。
对此,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曾明确指出,他的分析方法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在《资本论》中,他更是明确地强调决定和识别社会形态的因素,不是虚无飘渺的人的本质或本性,不是抽象的人,甚至也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与经济基础合成一个整体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结构决定生产当事人所占有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职能。
而生产当事人只有在他们是这些职能的‘承担者’的范围内才是这些地位的占有者。
因此,真正的‘主体’(即构成过程的主体)并不是这些地位的占有者和职能的执行者。
同一切表面现象相反,真正的主体不是天真的人类学的‘既定存在’的‘事实’,不是‘具体的个体’,‘现实的人’,而是这些地位和职能的界定和分配。
所以说,真正的‘主体’是这些规定者和分配者:生产关系(以及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
”[6](P209)正是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决定了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与一切旧哲学的历史观的根本分野。
其社会形态论认为,同时态高于历时态,“同时性是斯宾诺沙意义上的永恒性或是对某个复杂对象的正确认识”[5](P120),而“历史性不过是过程或者是马克思所说的形式的发展的错误的名称”[5](P121),研究社会现象,应该从其横断面寻求其永恒的“模式”而不是从纵向角度考察其历史过程。
它认为,既然社会形态的存在状态,是同时性的而非历时性的,社会形态的演变,就不是连续性的发展,而是整体性的结构改变。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整体中要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由某种单一本原推动的结果。
在这种整体中,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不能还原为某一种单一的本原或本质。
例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要素,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有其自身的内在结构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不能“还原”为经济的历史。
作为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反向的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科学性的视角切入对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将唯物史观推向了唯客观结构、客观关系的极致。
其极端方法就其理论来源看,无疑是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结构主义等思“实体统一论”中蕴含的重客体维方式的承袭。
例如,近代唯物唯理论者斯宾诺沙的“实体论”、轻主体、重整体轻局部、个体的思想[7](P3),就对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发展是整体性的结构变化之果而非“历时性”的演进,社会结构是矛盾整体的“多元决定”[5](P78)而非“一元决定”的历史还原主义的结论,产生过影响。
现代科学哲学家巴歇拉尔关于认识是主客体不断变化着的关系和过程而非以“自我”为核心、在现代科学中“没有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有,没有什么是既成的,一切都是被构造的”[8](P429-431)的超理性主义思想,以及库恩关于“理论变革的整体性”[8](P223-225)的思想,则给予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是“无主体的”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分成层次的有机整体的结构”[6](P109)以直接的理论启迪。
而结构主义哲学观点、方法中无所不在的科学主义的影响,如它关于“关系决定“次序就是本质”、“用模式把握结构”,以及主张用“同时性代替历时要素”、“编配就是创造”、性”、用“社会性代替个体性”、用“结构性代替主体性”[9](P92-94)等观点,则成为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不可否认,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西方从近代至今的社会政治、文化、哲学思潮的主题。
而在整个20世纪,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创伤的西方民众,其“回归”人性、人道主义的呼声,更是异乎寻常地强烈。
与此相应,一些西方学者力求在将马克思哲学人学化中,寻找出解决社会精神、文化、道德、生态以及社会危机的方法。
一时,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颇为盛行,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
在历史观上,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马克思进行批判和创立理论过程的真正基础”,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中心论题”[10](P327),马克思的历史观“把对历史的理解建立在人是‘自己历史的创造者和行动者’这个事实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叫做人类学的历史观”。
[11](P337)这样,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主张人既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宿,历史与社会合理与否的标准,是人及其本质、价值。
然而,就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推向人性、人道主义的极致,使其影响达到辉煌的顶点时,其理论的片面性开始面临着来自相反方向的挑战,即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后者的出现,直接源于其时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些新的情况。
其一,现实使曾经痴迷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发现,以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中心的人本主张,对解决西方社会复杂问题的作用极其有限。
其时初现端倪的结构主义,由于它关于个人的生存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体验生活背后的神秘结构的颇具超然性的客观主义主张,以及用对精雕细琢的符号方法论的兴趣取代对社会革命运动的关切的逃避现实的特征,既能满足人们厌倦革命和逃避对现实问题深究的心态,又可能为人们提供缓和复杂人际关系、社会矛盾的方法,就成为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新的视角“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工具。
其二,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革命,为自然科学逐步抛弃原子主义、元素主义的研究方法,采用关系、结构、系统、整体的研究方法提供了视角和方法、手段。
随着自然科学的系统观、结构观的成熟,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也日渐深入。
当代科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之一,便是用科学主义的客观性、结构性、整体性的方法,重新解读和阐释马克思哲学,以看清为人道主义的“浓雾”所遮盖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质。
但是,如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哲学人本化,用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方面,否认、抹煞、代替其科学性、客观性的方面的极端片面性一样,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客观性,否认、抹煞其人道主义内容、人文性思想,其片面性同样显而易见。
这集中体现为:其一,将历史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及其能动活动绝对对立,所以,正如有西方学者指出的:“在被阿尔都塞叫做科学的观点中,解释并不是建立在偶然的行为或在特殊时间地点上的个别人的意图之上。
‘个人’不应该被看成是历史的全部表现,而只是承担者的角色”[12] (P409)。
由片面强调客观性及其人的被决定性、被制约性,而否认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并进而走向否认主体、否认“现实的人”、“实践的人”的极端。
其二,将社会结构与人的主体活动绝对对立,由片面强调社会结构的客观性,否认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与人的主体活动的内在一致性,走向否认“现实的人”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的出发点的唯物史观的极端,从而也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的可能性。
其三,将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绝对对立,由片面强调必然性、规律性,走向否认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能动的选择性与历史必然性、规律性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导致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
总之,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仅仅以客观性、科学性、结构性的观点“解读”马克思哲学,导致的只能是“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它寻求现象中起作用的系统规律和模式”,“只关心深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科学结构怎样决定社会生活的表层结构”[12](P408-409)的片面性。
二、极端结论中的合理性因素及其启示在分析和指出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片面性的同时,我们有必要认识和承认其极端结论中蕴含的合理性因素。
因为这些合理性因素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如何避免重蹈马克思哲学理解中“两极跳”的覆辙,达到全面理解、发掘马克思哲学内涵的目的。
就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合理因素看,有下述几点:1.以鲜明的形式表明了历史观上的两种基本立场从纯粹的人的主体性及其本质出发,还是从客观的结构、关系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基本区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