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合集下载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2 本雅明——论文摘要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2 本雅明——论文摘要

文献资料库:论文摘要14.2、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之本雅明==================================================================论文摘要:1、温恕:?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内容提要:本雅明认为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表现性关系,他坚持将文化现象纳入经济关系之中,强调艺术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组成局部,艺术并不外在于社会的经济关系,而是内在于其中,艺术生产力的先进与否取决于艺术工艺技术的先进与否,艺术的政治性源自艺术的生产性,在艺术生产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对工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本雅明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指出技术开展对于艺术开展的影响,更在于指出先进的技术与政治倾向的相互关系。

2、陈玉霞:?“机械复制艺术〞与“文化工业〞——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群众文化之比拟研究?,载?理论探讨?2021年第3期内容提要: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尽管称谓不同,但他们都是指称群众文化。

技术理性观是他们对群众文化分析的逻辑出发点。

由于对技术理性总体上持公正、赞同的态度,本雅明对群众文化的研究持乐观的、客观的观点,相比拟而言,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持总体批判的态度,因而其对群众文化的研究持悲观的、否认的观点。

3、孙文宪:?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群众文化批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内容提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批判理论〞阐释群众文化,而本雅明那么致力于探究现代科技怎样改变了艺术作品及其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意识〞的不同形成了二者在群众文化认识上的差异。

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固然使艺术品失去了“灵韵〞,却同时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和缩小了群众与艺术的距离。

西方文论课件

西方文论课件




代表作:
1. 《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 2.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3. 《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
4.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美学风格或美学现象二十涵盖了新 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广大领域的一个历史整体表征,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1.深度模式的削平 2.历史意识的消失 3.主题的零散化 4.距离感的消失
含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又称“批判的社会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意思潮中 影 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来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 的一个“社会研究所“ 学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本杰明:a.创造性的推出艺术生产理论 b.现代艺术(现代人的神话或反讽的乌托邦) 阿多尔诺:a.艺术已进入它的没落时代,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b.否定的艺术与艺术的否定:为现代主义艺术辩护 马尔库塞:a.艺术应当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 b.艺术的根本职能是维护高扬和解放人的主体性 哈贝马斯:a.“交往合理化”的文化美学
谢谢观赏

意识形态及代表人物

路易斯· 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 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 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附近的比曼德利小镇, 其父是一家银行的经理。1924—1930年在阿尔及尔上小学。1930—1936年 在法国马塞上中学。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而应征入伍,随军驻守布列特尼半岛。 1940年被德军俘虏,关押在集中营,直到战争结束才获释。1945年重返高等 师范学校,在哲学家巴歇拉尔指导下研究哲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 校从教,并于同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62年升为教授,1975年通过答辩,又 被庇卡底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鸠、卢棱、马 克思: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 学》、《自我批评》等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解:他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包括意识形态表 象体系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两方面。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独特逻 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是人们体验自己与自己的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 是一种无意识的客观结构而且是社会的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另一方面, 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套有其具体的实践和机构的物质体系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物 质性和实践性各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就是意识形态物质性的表现它包括教 会学校家庭政治组织通讯交往及文化设施等阿尔都塞认为:1.任何意识形态 都是受阶级利益支配的,因而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描绘和反映。2.意识形态是 科学的对象。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2 伊格尔顿——书目摘要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2 伊格尔顿——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4.2、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之伊格尔顿书目摘要:1、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目录:导论:作为批评理论家的特里·伊格尔顿第一章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与方法特征第一节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第二节“美学激进主义〞的逻辑与立场第三节意识形态视野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意义第二章“文本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实践第一节“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生成与理论开展第二节综合与超越: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及其奉献第三节意识形态生产论的文本学建构与理论意义第三章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一节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学理论话语的历史生成第二节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三节“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观念的反观与实践形式的影响第四章走向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研究第一节抵抗的空间: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文化研究第二节 ?克拉莉莎?文本解读中的意识形态批评第三节质疑与批判:文化左派与伊格尔顿的困境第五章后现代主义幻象:意识形态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第一节论作为一种“思想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对解构主义的批判及困惑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理论之后参考书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中,以文本、历史与意识形态三种元素在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复杂关系为线索,深入探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整体面貌,突出了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的生产特性与理论建构特性。

重点探索了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在伊格尔顿文学理论中的生成背景和表达方式,全面展现了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精神特性和思想启发。

2、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目录:1总论1.1 希望之旅:学术和思想历程1.2 伊格尔顿的奉献1.3 伊格尔顿的风格1.4 伊格尔顿的研究2 批评的功能2.1 批评的政治性2.2 批评或修辞学2.3 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理论2.4 革命批判3生产方式和文化生产3.1 多重结构的生产方式3.2 生产方式的文本印记3.3 “文学〞建构性3.4 文化生产4 意识形态批判4.1 意识形态面面观4.2 话语和政治权力4.3 艺术与意识形态4.4 美学的意识形态5 文本科学5.1 文本的边界5.2 文本生产5.3 一种文本性5.4 文本的价值与阅读6 穿越后现代主义6.1 后现代主义幻象6.2 后结构主义因素6.3 重估“总体性〞6.4 反讽的历史文献和参考书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专著。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物化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物化

术语解释库物化〔reification〕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这一术语概括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普遍结果和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用“物与物是关系的虚幻形式〞掩盖人与人的真实的社会关系,即“物化〞概念的主要内涵。

由于这一概念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状况的深刻揭示和批判,因而它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使用的主要术语。

乔治·卢卡契较早阐发了马克思的这一概念。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描绘了物化的一般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环境,尤其是那些经济范畴,是以客观性的形式直接地、必然地显现给他的;这些客观性掩盖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范畴这一事实。

相反地,它们作为物或物与物的相互关系而出现。

〞他还把这一术语引入文学批评中。

卢卡契认为,在物化的环境中,“由于所谓的外部命运,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命运,所有人的因素都会从我们的创作中消失。

因为我们不会把这些东西感觉为和描写为与其他人的相互社会影响,而在我们自己的意识中却把它们物化为一种外部的对象,物化为一种无灵魂的东西了。

与抽象的、物化了的、死沉沉的外部世界相对立的并不是生活具体的丰富性,不是相互影响的丰富多彩的纵横交错,而是抽象的、贫乏的、枯萎的‘我’。

〞〔?文学与民主?〕他认为,自然主义、形式主义或先锋派艺术在物化的世界面前,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只能屈从于物化的现实;只有现实主义“能从隐藏在决定着人的日常生活物化范畴〔如商品、货币、价格等〕背后看出它们真正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文集引言?〕这是因为“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正是由于在他们锐利的目光面前,一切拜‘物’又变成属于人的东西——变成为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2-机械复制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2-机械复制

术语解释机械复制〔mechanical reproduction〕又译“技术性复制〞。

瓦尔特·本雅明在1936年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解析的重要概念,指现代技术条件下艺术生产的根本方式及相关特性。

本雅明说:“机械复制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把艺术作品从它对仪式的寄生性依赖中解放出来。

被复制的艺术作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为复制而设计的。

例如,人们根据一张照相底片就可以印制很多相片;寻求‘本真的’相片是毫无意义的。

〞艺术的机械复制同传统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韵味〞的丧失。

本雅明说:“在机械复制时代消亡了的是艺术作品的韵味。

……复制技术把被复制物与传统的领域分开。

它通过多重复制,用大量的复制品来替代一个独特的存在。

它允许复制满足处在自身特定情境中的观看者或听者,从而使被复制对象复活。

这两个过程导致了对传统的极度破坏。

〞同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的看法不同,本雅明充分肯定了机械复制的革命性意义。

他认为:“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群众对艺术的反响。

群众的反响态度从毕加索的油画的反对变成了对卓别林电影的积极反响。

这种积极反响的特点是:群众的视觉和情感享受与专家的定位直接、紧密地融合在一切了。

〞他以电影为例,指出:“一部电影中显示的各种行为,比起在绘画中或在舞台上呈现的行为来,可以作精确地多的分析,可以从更多的观点上来分析。

……一方面,电影扩大了我们对于支配我们生活的必然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能……以特写镜头、空间扩展,使我们确信一个巨大的和不可意料的行动领域;运用慢动作,运动被扩展了。

……让我们比拟一下尚未放映影片的屏幕与一幅画的画布。

绘画引起观者注视;观者在画面前可以使自己自在地联想。

他在电影画面前却无法这么做。

他的眼睛刚抓住一个场景,场景就已经变了。

场景无法被逮住。

……群众是一种基质,通过他们对待各种艺术作品的一切传统行为,今天又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了。

数量已经变为质量。

大量增加的大批参与者,已在参与的方式上造成了一种改变。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要点。

二. 课程内容9.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9.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9.4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9.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9.2 卢卡契论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和艺术功能。

9.3 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

9.4 马舍雷的“沉默论”。

9.5 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

9.6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四.考核要求9.1 识记:卢卡契的主要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葛兰西的主要论著《狱中札记》、《狱中书简》;马舍雷的主要论著《文学生产理论》;戈德曼的主要论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伊格尔顿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

9.2领会:卢卡契论艺术本质:文艺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卢卡契的艺术发生说: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恩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卢卡契论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9.3领会: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9.4 应用:马舍雷的“沉默论”:作品中的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它们间接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9.5领会: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

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9.6应用: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作商品,文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2)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相互关系看艺术形式,艺术生产和消费既可以改变艺术形式,也可以改变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还可以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PPT课件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PPT课件
21
b,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不仅 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 分,同时还履行着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的职能。对消费者来说,大众文化妨碍了 人们自主作出评判和与意识地决策的个体 的发展。如电视节目的主题几乎一律是反 极权主义的,这种表面的、公开的信息系 统使观众相信这个制度的自由性,而在同 时却用来指导受众接受隐藏的极权主义的 寓意,接受这个制度的客观性、合法化。
入理智之年。 (2)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 • 双重幻灭”的境遇促使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 一重幻灭:对资本主义本身的幻灭。两次世界大
战的恶果带来了思考 • 二重幻灭:对苏联的幻灭。
6
• 西马发展的三个阶段 •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20世纪
20-3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了一些与前苏联和 共产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 大思想分歧的观点、理论和思潮。西方马 克思主义趋于形成。卢卡契、葛兰西、布 莱希特等是其代表人物。
24
马尔库塞对艺术的认识
• 艺术的特质 • 他认为艺术这个词不能用单纯的语言技巧来说
明,也不能用单纯的意识形态来说明,而应当 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也就是用美学的标 准)。他认为美学的标准就是审美形式的标准 (例如红楼梦之所以是艺术就是作者将现实的 社会内容转化成了审美形式。而这个审美形式 不仅指语言更重要的是指整个艺术作品。这样 整部艺术作品是以现实为基础,又是这个现实 的“对立物”。
28
• 他承认大众文化使文化享受退化为了文化 消费;大众文化的“商品偶像的风格”表 明了文化为集权服务的性质。但是他进一 步强调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主要取决于大 众传媒作为交往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而不仅仅是市场规律。

第八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第八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葛兰西(1891—1937),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 文艺理论家。1911年入都 灵大学学习。1926年被意 大利法西斯逮捕,入狱达 11年之久。
葛兰西在极其艰苦的铁 窗生涯中,克服各种困 难,写下了《狱中札记》 (1947)、《狱中书简》 (1947)两部著作,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 库,也为马克思主义文 学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葛兰西既看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又揭示文学 反映生活要借助想象这一基本特性,这表明,他对 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2)重视文学与政治的联系
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葛兰西特别重视文学 与政治的联系。他认为,文学总是表达着某种政治 倾向,通过情感和伦理观念的表达,使欣赏者感受 到作者特定的政治态度。
第八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一、西马的理论背景与发展概观 二、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三、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四、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在20世纪的文艺理论家中,有一批区别于传统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家的人,他们一般被称为“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文艺理论家,他们中有:卢卡契、萨特、葛 兰西、马尔库塞、阿多诺、伊格尔顿等一大批有世界 性影响的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但他们都努力按照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研 究文学理论问题: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 化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和 历史割裂开来;注重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 关系中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的社会功 能高度重视等。
二、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2. 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艺术发生学是卢卡契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对艺术起源的探讨中,卢卡契一方面接受 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 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他从劳动与巫术的相互作用 中揭示了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ppt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ppt

• 异化表现: • 1、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分离。 • 2、随着分工的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 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他发 现这个机械系统是现成 的、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它 的规律。 • 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即商品与商 品之间的关系。
• 伊格尔顿把文学艺术看成商品。 •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艺术之所以为商品,首先因为它是人 工产品;作家是创作者,同时也是出版公司的雇佣劳动者。 • 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产。(是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简介的 社会生产) • 作者 —— 作品 —— 读者 • 生产 —— 商品 —— 消费者 • (改变艺术形式、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关系、艺术家之间关 系) • 洞察力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特征。
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理论
• 布洛赫(1885—1977), 德国,犹太人,主要著作: 《乌托邦精神》、《希望 的原理》 •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 乌托邦哲学 • 2、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 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乌托邦哲学
• 《乌托邦精神》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当时,他深感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文化市侩气与伪善性, 严重地压抑着人和人性,人们封闭于“此刻”的黑暗中,失 去了与世界抗争的力量。 • 他认为,资本主义从美学和人类学观点看已经丧失 存在 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的原理》
该书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 中期。
• 1、“希望”是人的最本质的内容 与形式,从人类的大量的“希望” 的表现中发现人类走向完善的 趋势。
• 2、“希望”这种激情是最富有人 性的,仅为人所独有,使人面 向未来尚未产生或尚未被意识 到的东西,面向自由的王国, • 3、人的本质结构是“希望”,人 是正在走向某种超越自己的人, 是开放的、尚未完成的,这种 开放性植根于“希望”,是人的 内在需要。

【正确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正确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湘潭大学零八级中文三班李蒙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于德、意、法、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马克思主义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尽管不是一个严密的流派,但都明确以“重新研究”、“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为旗号,虽然实际上常常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其中包含许多创新和深刻的理论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是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按照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研究文学理论问题,因此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也正因为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才成为当代最具有活力和视野最为广阔的批评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产生的渊源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一场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证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随之发展起来。

论证的一方是卢卡奇,另一方则以布莱希特、布洛赫为代表,卢卡奇针对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和法西斯主义掀起的现实,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人道主义和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趣味出发,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分析方法,努力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认为现实主义无论在文艺的审美效果、文艺的人民性、文艺把握现实的群体性、文艺的政治作用以及对文艺遗产的继承等方面都要优于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

卢卡奇指责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只注意了直接看到的支离破碎的现实,过分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孤立事件及其混乱,而没有挖掘出它的更深层的本质,他主张维护欧洲古典文化的延续性,极其推崇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赞扬20世纪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作家,认为由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塑造了有机的整合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存在与过程,主观与客观,历史与思维,内容与形式的文学典型,从而只有能够与异化现象相抗争的永恒价值和永恒特性。

布莱希特、布洛赫等则认为现实主义的涵义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热情赞扬现代主义的先锋派艺术,认为其中有许多可为现实主义学习的东西。

西方文学理论史整理版

西方文学理论史整理版

:西方文学理论史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理论1.希腊遗产特征——理性精神首先,理性精神体现在对理性自足作用的突出;其次,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希腊宗教的独特特征上,阿波罗崇拜,节制,追求平衡;再次还体现在希腊的社会风俗上,戏剧和诗歌创作是这种社会风俗的重要部分。

2.修辞批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首先,提出的是“虚构问题”,修辞学派为演讲服务,关注演讲的技巧,语言的文化使用问题,在演讲的过程中有叙事的过程,叙事中指其为虚构,文学本身即是虚构的艺术。

其次,探讨的是“语言与真理”的问题,语法研究的奠基人是普罗泰戈拉,他也是第一个区分名词的性的人,他的语法学成就成为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起点;“正名”也是他提出的一个概念,应该作正确的措辞理解,这一概念旨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认识的水平,从而使人们符合实际地运用语言;另外包括对“逻各斯”的理解,语言在语法意的规范使用,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

再次,包括了对韵律与形式美的研究,语言的文文学运用形式具有韵律性,单是形式不足以能给人以美感,使观众产生由心灵到肉体状态的一系列变化。

最后,强调“语言形式与情感”的关系,早期特别强调语言的劝诫性,越到后期,过多地强调语言的劝说作用,削弱了语言在表达真理这方面的作用,产生了“表达真理与传递感觉的悖论”。

缺点是:不顾整体,过于专注对细节的表达。

3.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学派组成部分:诗的本质、诗的社会地位、诗的作用首先是“诗与真理”的问题——柏拉图“洞喻”理论(《理想国》):表述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真理观,人在认识上的囚徒境地使得人的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由感觉产生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已,往往真伪不分,感觉无法提供真实的知识。

他划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绵延无界的经验感官世界,另一个是有限的真实或理念的世界。

现实经验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但是艺术世界又是经验世界的摹本。

马克思主义文论(西马)

马克思主义文论(西马)

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大众文 化进行批判。
一、“文化工业” (culture industry ) 1、提出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 2、内涵: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 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通过娱乐欺骗大众,形成一种非自然的、 欺骗的文化。
3、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提出。 文化工业:标准化、商品化的工业制作。
二、“症候阅读”(Symptomatic) 1、背景:反对将马克思定位为“人本主义 者”;要理解马克思,必须回到马克思主 义的“问题域”上。所以,不能孤立地阅 读某个文本,而应该联系“问题域”阅读 相关其他文本。其中第一个文本,只能当 作“症候”。
2、“症候”的含义 精神分析学术语。 它是一种无意识,是病的症候。 症候阅读:比喻性说法。通过文本表层 的矛盾、空白、断裂等,找寻到隐藏在其 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揭示其实质。 马克思著作背后隐藏着深层结构。
“一部美学专著”: 《审美特性》(1957-1962)
一、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1、人类劳动与艺术的产生紧密相关。 (1)审美活动的主体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 (2)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也与劳动密切相关; (3)闲暇时间的获得有赖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劳动成功获得的愉悦提高了人的自我意识。
1、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支配实践的意识 形态 物质仪式和组织,如教堂、学校、团体等。
意识形态可以进行自主性的生产。
2、意识形态可以进行再生产 生产力再生产 生产关系再生产 精神上的“服从”
3、主体建构性 建构方式和途径:“质询”、“传唤”, 即 “他者”的方式。
二、“症候阅读”(Symptomatic) 1962年:《小剧场,贝尔托拉西和布莱希 特》 1966年:《一封论艺术的信》 《克雷莫尼尼,抽象派画家》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整体性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整体性

术语解释库整体性〔totality〕又译“总体性〞。

乔治·卢卡契哲学和文学理论的根本术语。

卢卡契成认他使用的这一术语同黑格尔的?逻辑学?有直接的关系,但更强调“马克思的名言:‘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钥匙〞〔?历史与阶级意识?〕。

在他的著述中,整体性有两个明确的含义。

一是指辨证方法的实质:“辨证方法的实质在于,在按辨证方法正确理解的每一个方面中都包含着整个整体,整个方法能够从每个单独的方面得到解决。

〞二是指历史开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开展的现实:“作为整体性的经济现实本身就不能脱离历史变化。

不过,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于扩大和加强所有不同的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整体性’变得结构更为紧密,内容更为丰富。

归根到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主义在历史中所起的决定性进步作用就是开发了世界市场,使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客观上相互联系的整体。

〞这就是“整体性的根本客观因素〞〔?现实主义辩?〕。

以上两个含义也反映了整体性概念的理论——实践关系:“没有整体的倾向就不会有历史的真正实践。

但整体的认识决不是自发的,它必须‘从外面’,即是从理论方面带入活动中。

〞〔?列宁?跋〕这一术语运用于文学批评,那么构成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指通过艺术再现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完整的、本质的面貌。

卢卡契认为:“假假设一个作家致力于如实地把握和描写真实的现实,就是说,假假设他确实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那么现实的客观整体性的问题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现实主义辩?〕“一部艺术作品的真正的艺术整体,取决于它所提供的、决定的被描述的世界的根本社会因素的那幅图画的完整性。

……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的标志,恰好正是:那些根本的社会因素的集中的整体,不需要、甚至也不容许精细入微地或者故作高深地把构成社会纠葛的一切线索都包括进去。

〞〔?托尔斯泰和现实主义的开展?〕这一术语又表达了卢卡契从事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课件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课件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过度解读与评价
解读过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解读往往过于强调其反叛和颠覆性,忽视了其 中的创新和实验性。
评价过高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评价过高,将其视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颠 覆和超越,忽视了其中的问题和缺陷。
PART 05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未 来发展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哲学与社会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可以与哲学和社会学进行交叉研 究,探讨文学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化研究
结合文化研究的方法,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 化意义和价值观念。
心理学与文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作家的创作动机和作品人物的心 理活动,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心理结构。
对全球化时代的适应与调整
定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强 调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结合,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和修正。
特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强调意识形态、文化和心理层面 的分析,同时也关注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主体性和解放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文学作品来揭示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动态。
促进跨学科研究
03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促进了文学、文化和社会学之间的跨学科
研究,推动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PART 0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局 限性
过于强调阶级意识与政治立场
阶级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过于强调阶级意识,认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忽视了文学的其他价值和功能。
1 2 3
20世纪初欧洲社会政治背景 一战后欧洲社会动荡不安,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 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202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文论观点范文3

202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文论观点范文3

202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文论观点范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 世纪最重要、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思潮之一,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理论,而且涵盖了文艺学和美学理论. 英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1]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20 世纪 20 年代发轫于德、奥、意等国并于 60 年代遍及全欧洲的一股文化思潮."它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批评、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倾向和广泛的学术包容性,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全面客观地回顾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而且可以了解到西方日新月异的文艺思潮,同时对我们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亦有借鉴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自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开始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相结合所产生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思潮"[3],西方马克思文艺理论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卢卡契与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论争, 其产生的标志是卢卡契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学派和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契、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尔都塞、马舍雷和代表新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与詹姆逊.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他们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历史大背景中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 卢卡契认为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与现实世界的结构存在对应关系,文学标准是现实主义和典型性;布莱希特认为现实主义的涵义应与时俱进,提出了史诗剧理论和间离效果的概念;阿多诺强调绝对的否定性,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认识;本雅明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以寓言和隐喻把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相融合;戈德曼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发生学研究;阿尔都塞探讨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马舍雷关注作品中空白和沉默间接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或文化阐释学的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和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家伊格尔顿,代表着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文艺理论观点 (一)卢卡契的现实主义反映文论 卢卡契(GeorgLukács)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他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方法论,强调文学是一个展开的体系的反映.他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与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卢卡契明确指出: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必须揭示社会秩序中隐含的矛盾.小说反映现实,但不是提供表面现实而是对现实更完整、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力的反映.卢卡契多次指出,现实主义的审美反映是具体的;小说可以是读者更具体地洞察现实,超越对事物的普通理解.文学作品反映的不是单个的孤立现象,而是生活的整个过程.读者总会意识到作品本身并非现实而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卢卡契坚持这种潜在的秩序和结构原则,主要是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黑格尔的历史辩证观点. 20世纪 30 年代, 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两人却有原则性的分歧和争论,从争论情况来看,卢卡契作为学院式的冥思苦想的批评家, 坚守古典文化立场,怀抱古典文化理想;布莱希特作为现代艺术的实验者、探索者,富于时代色彩,富于时代理想.卢卡契富于人道主义精神,但他把人道主义视作为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础的观点,却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有所偏差.布莱希特的观点虽更富有科学意识、阶级意识,但他对现代主义的充分肯定又和列宁的见解有着明显的分歧.不过,不管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还是"开放的现实主义",虽然有着巨大的分歧,但对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认识,却相一致. 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在西方美学史和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是其哲学思想在美学文艺学中的具体运用与合乎逻辑的展开,他试图以整体反映观、典型创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以及人道主义理想来与资本主义物化(异化、拜物化)相抗衡,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对拜物教的批判.为此,他转向了现实主义传统,以期发现关于社会现实的非拜物教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发现艺术的非拜物化的能力.因此,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反映论与价值论不但不矛盾,反而有着真正内在的、深刻的关联,这就是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对我们的昭示和启迪. (二)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葛兰西(AntonioGramsci)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但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文学总是表达某种倾向,通过对情感伦理观念的表达,使欣赏者感受到作者特定的政治态度,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为广大人民大众服务.葛兰西主张从审美和历史两个层面认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文学应既有深厚历史内容又能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把内容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使之具有高度审美价值.葛兰西还提倡坚持真善美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主张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应当尽善尽美地结合起来. (三)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本雅明、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该派理论以控制和压迫为主题,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通过对物化世界的批判,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其批判的主题涉及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劳动异化、工具理性、生态危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等.对发达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基本或核心的部分. 1.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 阿多诺(TheodorAdorno)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 否定性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他把艺术看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幻象,提出了反艺术概念.艺术作品生命就在于灭亡,通过否定消解自身的外观而赋予艺术以新的生命.阿多诺认为现代艺术本质是否定性, 其主要功能就是社会批判,而批判的目的就在于拯救.阿多诺提出"要用真正的艺术来拒斥规范化、标准化的文化工业对消费者的侵蚀,使大众从人性分裂、人格丧失的生存状态中获得拯救"[5]. 阿多诺批评了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的看法,他认为艺术与现实是分离的,而且正是这种分离才使艺术有特殊的意义和力量.现代主义尤其远离它们暗指的现实,因此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按照阿多诺的看法,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而且还是与社会拉开距离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防止将新的见解重新纳入常规的手段. 2.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其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罪恶与病态全在于它压抑、扭曲了人的本性,造成了人性的异化. 他认为艺术的实质是 "革命"和"造反 ", 艺术创造了与既存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现实,艺术可以创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虚构世界来疏离、超越既定现实,在此意义上,艺术就是反抗.他还认为艺术具有造就"新感性"的功能,新感性体现了一种新价值观, 具有改造和重建世界的力量.通过艺术形成的新感性能产生一种生产力,在重建现实过程中将现实变成一件艺术品. 3.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比较分析了本雅明与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试图对二者思想进行综合与超越.他试图重建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 提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新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哈贝马斯独特之处在于坚持美学的现代性,并把文化批判推进到语言批判层次上,最终落实到交往合理化的理论上.为了通过交往行为合理化来实现其改造现代资本主义目标, 哈贝马斯在美学上扞卫现代艺术,抵制后现代主义的冲击. (四)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提出以科学与理性为基础的新艺术观,突出艺术的教育功能,帮人们解释改造世界.布莱希特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全新戏剧体系---史诗剧及理论.在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或叙事剧中,"陌生化"是其戏剧艺术反传统的表现方法的高度概括. 它们共同组成了史诗剧共同特征. 史诗剧核心特征"陌生化"(间离化)有意识在演员和戏剧事件、角色之间,观众与戏剧角色之间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把事件和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6],使演员和观众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剧中人物事件,运用理智进行思考和批判.陌生化可以让观众保持超然而不是入迷的精神状态,使观众成为戏剧事件的旁观者而不是介入者. 布莱希特反对卢卡契推崇的形式统一.他认为卢卡契把某一种具体的文学形式奉为唯一正确的现实主义模式,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形式主义.如果有谁因袭其他现实主义的方法,那他就不再是现实主义者,因为方法一旦过时便失去力量,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技巧,现实如果发生变化,表现他的方法也必须改变.这显然是一种实验性的理论观点.但布莱希特对正统看法的否定并不意味着是自由主义,而是因为他怀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决心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新伪装,力图以新的方法打破观众的被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介入揭露资本主义的活动. (五)戈德曼"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理论 戈德曼(LucienGoldmann)指出"作品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有意义的结构在戈德曼文学理论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其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支撑点.文学创作是作家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它具有历史运动性和开放性特征, 处于部分与整体不断循环之中.戈德曼还极端强调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同构性,高度强调文学的阶级性. 戈德曼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根据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认为文学结构与经济结构也对应一致.这种"发生结构主义"观点回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主义,但缺乏丰富的辩证洞察力. (六)伊格尔顿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特定团体的信仰和观念,是在一定社会利益下形成的思想形式或具有行动导向的话语.文学艺术在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又以其特殊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 因此文学艺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其艺术生产理论把文学艺术看成商品,认为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方式.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提供了观察艺术的新角度和新思路,不仅从艺术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联系中认识艺术,而且把艺术生产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家对文学形式的选择并非是任意行为,受到所表现内容和文学形式构成因素的共同制约,"根本上还是在艺术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中考虑形式问题,将艺术与人的本性问题联系起来"[7]. 伊格尔顿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文化进行的极端否定的批判,首先是对法西斯在欧洲统治的反应,其次是对美国处处存在的资本控制的反应,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上脱离工人阶级运动的结果.伊格尔顿巧妙地运用了拉康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强调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文学批评不应该因为是政治的而受到指责,现代批评是在反对专制的斗争中产生的,除非把它的未来确定为反对资产阶级政权的斗争,否则它可能毫无前途. 三、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充分肯定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 20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 20 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支持.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从抽象人性出发,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精神层面的批判, 较少触及到根本社会制度,很多代表人物企图把文学艺术作为拯救现实的主要途径,因而陷入审美乌托邦的空想.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和文化研究而言, 它涉及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族裔研究、身份研究、新历史主义、全球化等诸多领域.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背景下,文化已成为干预社会和政治的真理要素, 人们正处于一个文化成为中心的时期,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等问题都可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和阐述.。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3、转型 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转型 期,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4、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苏东剧变,西方马 克思主义逐步向后马克思主义转变。


概述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特点】

1、哲学思辨性比较强,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关系密切。 2、就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呈现出继承与修正并存、发展与误读共处的复 杂情况。 3、从思想倾向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理论主要把 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反抗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以马 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者自居。
(三)文学的历史分期

詹姆逊
“永远历史化”
詹姆逊主张“永远历史化”,即注重探讨事物本身的
历史根源,借以理解事物的概念和范畴的历史性。坚持马 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决定意识形态的原则,强调生产方 式影响一切意识形态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致
力于对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和文学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把现实主义看作一个形式问题,把它同一种,唯一的一 种(而且是一种旧的)形式联系在一起,那就等于给它做 绝育手术。现实主义写作不是形式问题。一切有碍于我们 揭示社会因果关系根源的形式都必须抛弃,一切有助于我 们揭示社会因果关系根源的形式都必须拿来。” ——布莱希特《关于表现主义的争论》
——卢卡契《审美特性》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3、最后,现实主义致力于创造典型。现实主义就是要深入 人的社会关系,去凝炼社会发展甚至整个人类发展的方向, 进而表现出人物与现实的丰富多样性中那些持久的东西。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一)现实主义与整体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 用黑格尔解释马克思 • ①从物化(异化)角度把握资本主义 • ②强调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从关注 阶级意识到关注意识形态 • ③整体性思想:关于历史及其过程的认 识,强调上层建筑、精神生产的意义
卢卡契
1.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2.对待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致与距离 3.坚持马克思主义审美反映论,认为这是文学艺术的根本 所在。具体而言:文艺必须客观再现现实。 4.反对艺术再现中的两种态度: 机械唯物论的反映论—“错误的客观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反映论—“错误的主观主义” 都割裂了主客体
马尔库塞的文艺理论思想
赫伯特· 马尔库塞(1898-1979)
美籍德裔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同时还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毕生致 力于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运动,是法兰 克福学派最重要、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学生和 工人崇拜的精神偶像之一,被誉为威震 资本主义世界的“3M” [Marx(马克思), Mao(毛泽东),Marcuse(马尔库塞)〕 之一。
本雅明的独特的文艺思想
第一,本雅明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生成背景的分析 研究,得出了古典艺术走向终结,现代艺术走向费解 的结论。 第二,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 提出著名的机械复制艺术理论,认为以电影为代表的 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诞生,使得传统艺术的“韵味” (又译为“光晕”、“韵”等)消失了,这就带来了 艺术的功能、价值和接受的根本改变。
法兰克福学派特点
1.细致说理、求实求证的风格 2.“独立性” 3.跨学科性:阿尔都塞 “理论上的实践” “多重决定论”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瓦尔特·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14第十四章 费希特和谢林哲学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14第十四章 费希特和谢林哲学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1. 唯物与唯心不可调和
(1)费希特认为自己的哲学属于先验哲学的范畴,康德认为先验唯心论 与承认物自体的客观存在相一致,他却认为两者是不可调和的。
(2)费希特承认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的知识,但哲学要回答经验的根据是 什么,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
“唯物主义”或 “独断论”
• 以被给予的物为根据,从物引申出经验
(3)神圣的生命力量在人的自由行动中表现出来,并划分了五种世 界观或精神生活发展的五个阶段:
道德、宗教、知识世界观
法律世界观
感性世界观
• 更高阶段的三种世界观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以上帝为对象的,区别在于: ① 道德世界观是实践的、鼓励人行动的观点; ② 宗教世界观和知识世界观则是单纯注视和直观的观点; ③ 知识最终扬弃了宗教世界观信仰的局限,使宗教崇拜的对象上升为直观的知
(3)非我是对自我的否定和限制,就是作为对象出现在意识中的客 观世界。但同时,非我却是由自我设定出来的,主体产生客体, 自我能动地创造周围的世界。这表明,康德的物自体是完全没有 必要的假设。
3. 第三条原理:绝对自我设定有限非我与有限自我相对立,或者说“自 我设定自身和非我相互规定”。
(1)知识学的第三原理产生于先行两个原理的矛盾: ① 一方面,设定了非我就不能设定自我; ② 另一方面,没有自我就没有非我。 (2)这两个原理既相互矛盾又相互需要,彼此相互制约。第一原理中
西方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第十四章 费希特哲学与谢林哲学
01 费希特哲学
02 谢林哲学
本章概述
• 德国诗人亨利希·海涅说:“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 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而费希特与谢林把康德哲学发展为彻底的先验 唯心论,把人的自我意识夸大为决定一切的普遍精神,从而建构了他们唯 心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他们的哲学是康德哲学与黑 格尔哲学之间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

西方文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西方文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对异化社会的批判
马尔库塞还指出,技术上越来越细密的 劳动分工,是工人们整天从事枯燥单一的 操作,各种情感、欲望等爱欲得不到应有 的释放。而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加 强,从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提高自己的素质, 不但工作时间被剥夺了,连休息的时间也 被用来进行技术的使用、掌握、和反思活 动。
• 这本书是马尔库塞将西方极其重要的两种理论— ——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对西 方文明进行了剖析。马尔库塞反复强调后工业文 明时期中的异化现象以及人的单向度。在后工业 文明时期,生产成为流水线和机械化作业,人成 为了生产线上的一个零件,而非管理者。在这个 世界上,人类生存不过是一种材料、物品和原料 而已,全然丧失了自己的运动原则,丧失了最原 始、最具创造力的本性,而服从于机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试图解决 以下几个难题
• 第一,它为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 第二,它为整合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观主义 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独特的解释 原则。 • 第三,它为解决西方社会结构转型问题, 避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开出自己的 一剂“药方”。
哈贝马斯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和交往行动理论。 后者则着重从语用学角度论证了人类交往 的地位及其意义,其理论主要集中在《交 往与社会进化》、《交往行动理论》等著 作中, 通过对交往行动理论的研究, 哈贝马 斯意在恢复所谓的“交往理性”, 实现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
理想言说情境
• (一)一种话语的所有潜在参与者均有同等 的参与话语论证的权利, 任何人都可以随时 发表任何意见或对任何意见表示反对, 可以 提出质疑或反驳质疑。 • ( 二)所有话语参与者都有同等的权利做出解 释、主张、建议和论证并对话语有效性规 范提出质疑, 提供理由或者表示反对, 任何 方式的论证和批评都不应遭到压制。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精)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精)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语教一班第三组 何姗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二十世纪20
年代以后以卢卡契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为标志,流行于德、意、 法、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等经典或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马克思主义 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有卢卡契、萨特、葛兰西、 马尔库塞、阿多诺等。他们都明确打出“重新研究”、“重新发 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在文学理论方面,法兰 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文论集中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 学观点,并且在东西方都有较大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特点



1、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文论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更注重社 会文化批评,更加强调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意识形态的七种模式:错误意识、领导权或阶级合法化、物化、 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或文化工业、心理主体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 器、支配权的意识形态、语言上的异化 2、在美学趣味上,为抵抗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功利主 义的日常趣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大多表现出一种人道主义 至上的浪漫旨趣。 3、西马文论家普遍强调维护艺术的自主性,反对机械反映论的 文艺观。他们主张强调文艺与现实的超越关系和疏离关系,高扬 文艺的批判功能和解放功能。
美学观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劳动和享乐、需要 和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异化,资 本主义文化只会导致一种虚幻的美感和幸福感, 并使人的审美能力变得千篇一律。强调艺术的 社会职能,认为现成社会否定了人性,艺术就应 当彻底否定和批判现存社会,参与拯救和恢复 人性的活动,要求艺术成为反抗社会和解放人 类的工具
推荐书目

佩里· 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新左派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2、其次,现实主义的目标是要提供一幅关于现实的完整图 画,去除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之间的 对立。
“现实主义……每一种对现实的反映都不是停留在自然主义的直 接表面上,它是要再现对象的内涵整体、它的主要的通过现象表现出 来的感性规定,这就——有意或无意地——创造了一种世界。”


概述

(二)发展概况 1、形成 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并逐 渐走向鼎盛。

2、演化 20世纪30-6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演化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非正统马 克思主义思潮。反启蒙主义、工具理性、大众文化、分 析法西斯主义成因,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心。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一)现实主义与整体性 卢卡契 卢卡契(1885-1971,又译卢卡 奇),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 学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主要


著作有《小说理论》《历史与
阶级意识》《欧洲现实主义研 究》《现实主义问题》《历史
小说》《审美特性》等。
第一节:卢卡奇、布莱希特、詹姆逊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一)现实主义与整体性 卢卡契的物化理论

1、 在发展马克思的物化概念时,卢卡契吸收了韦伯对工 具理性的论述,由此开辟了物化批判(或曰工具理性批 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 2、 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一种意识结构。资本主义 建立了世界市场,把一切都纳入市场交换体系之中,形成 了一个经济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 分工和专门化,经济的各种因素和各个部分以前所未有的 方式独立出来,个人因为分工被孤立化、原子化,使资本 主义的外表显得支离破碎。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流于旁观 和碎片化直观描写的现代主义文学大行其道。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概述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兴起的一股左派浪潮。其命名最早出现于梅洛· 庞蒂 1955年出版的《辩证法的历险》。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 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 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佩里·安德森 创始人:(匈)卢卡契、(德)柯尔施、(意)葛兰西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布莱希特(1989-1956)是德国
著名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20
世纪20年代后期转向马克思主 义,剧作有《三分钱歌剧》 《伽利略传》《四川好人》等, 戏剧理论与批评论著有《移情
论批判》《论叙事剧》等。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间离效果”(又译陌生化效果)理论
布莱希特力图把戏剧的功能从制造幻觉转变为提供反 思性的人生经验,反映现实世界中具有重大社会与历史意 义的问题,让观众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而非现实情 境。简言之,“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 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 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他力 主以间离方法将观众从共鸣状态转变为自觉的批判状态, 并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在舞台上的运用,对戏剧和文学中的 新技术、新手法和新风格异常关注。
3、转型 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转型 期,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4、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苏东剧变,西方马 克思主义逐步向后马克思主义转变。


概述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特点】

1、哲学思辨性比较强,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关系密切。 2、就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呈现出继承与修正并存、发展与误读共处的复 杂情况。 3、从思想倾向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理论主要把 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反抗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以马 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者自居。


概述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不是统一流派,有影响力的分 支有: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英国 马克思主义学派等。
早期:以卢卡契、布莱希特、本雅明、葛兰西等 人为代表,关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艺 术生产等问题。 中晚期:以阿多诺、洛文塔尔、伊格尔顿、詹姆 逊、马歇雷等为代表,关注艺术的否定性、 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等问题。
——卢卡契《审美特性》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3、最后,现实主义致力于创造典型。现实主义就是要深入 人的社会关系,去凝炼社会发展甚至整个人类发展的方向, 进而表现出人物与现实的丰富多样性中那些持久的东西。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一)现实主义与整体性
【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现实主义视 为一种审美原则或艺术形式。他把现实主义的形式归结为 “叙事”,叙事既是具体的讲述,又是一种抽象的形式, 是通过一定的叙事结构从原有的具体社会环境的辩证矛盾 中所产生出来的新现实。
同时,他依据现实主义原则,有力地批判了自然主义 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的琐碎直观描写。在此基础上,他率 先确立了艺术形式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重 要地位。 但由于身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 的低潮期,卢卡契的现实主义和整体性理论有一定的理想 化色彩。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一)现实主义与整体性

现实主义理论是卢卡契文学理论的核心,他的现实主义 理论又和他的物化理论和整体性理论相关联。 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Nhomakorabea
物化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拜物教所做的发 生学分析时提出的,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 化成物的能力。商品似乎具有支配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资本也似乎具有使自身价值增值的魔力。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一)现实主义与整体性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理论
1、首先,现实主义将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视为思维中心 和结构中心,把人物描写、个性刻画与具体的社会环境结 合起来,由此深刻揭示人的本质。
“人是政治动物,一种社会动物,亚里士多德的格言非常适合所 有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阿喀琉斯和维特,俄狄浦斯和汤姆·琼斯, 安东尼和安娜·卡列尼娜,他们的个体存在……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 历史环境密不可分。他们的人性内涵,他们的特殊个体性也与产生他 们的语境分不开。” ——卢卡契《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