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15.第十四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方马克思主 义文论知识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 20 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潮,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西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创作、接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产生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它是在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和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
在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如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科技的快速发展等,这些变化使得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在解释现实社会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尝试从新的角度和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
它受到了当时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影响,同时也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其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文化工业对人的异化作用,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一种意识形态控制。
他们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具有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潜力。
2、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萨特。
萨特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在文学方面,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揭示人的存在困境和自由选择。
3、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
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多元决定论”等观点。
在文学研究中,他强调文学作品是社会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
4、文化研究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
代表人物有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等。
该学派关注文化与社会权力的关系,研究大众文化、亚文化等现象,认为文化是社会斗争的场所。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2-韵味
术语解释韵味〔Aura〕又译“灵韵〞“气息〞“光晕〞“辉光〞等。
瓦尔特·本雅明使用的术语。
就艺术作品来说,韵味是指“它的时空存在,它在其偶然问世的地点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论波德莱尔的某些主题?一文中,本雅明把韵味定义为“在无意识回忆中,自由自在的种种联想倾向于围绕一个知觉的对象〞;“韵味的经验就建立在对一种客观的或自然的对象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响转换上。
这种反响在人类的种种关系中是常见的:我们正在看的某人,或感到被人看着的某人,会同样地看我们。
感觉到我们所看的对象意味着赋予它回过来看我们的能力〞。
所以本雅明指出,韵味不仅具有“独一无二性〞“距离感〞,还有经验的“真确性〞、对象的“权威性〞,以及神秘的“永久性〞。
韵味“是跟它所置身其中的传统结构分不开的〞。
本雅明说:“最早的艺术作品是起源于一种仪式——起初是巫术,此后是宗教仪式。
与其韵味有关的艺术作品的存在,从来就不能完全与其仪式的功能分开〞;“换言之,‘真确的’艺术作品的举世无双的价值的根底,是仪式,是它的原始的使用价值的所在〞。
但是“机械复制在世界上开天辟地第一次把艺术作品从它对仪式的寄生性依附中解放出来了〞。
“在机械复制时代萎缩的东西是艺术作品的韵味〞,“因为,韵味来自现时现地。
对韵味无法进行模仿〞。
关于“韵味在当代衰微的社会根底〞,本雅明说:“它有赖于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都跟当代生活中群众影响的增大有关,即跟当代群众想让事物在空间上和人性上更‘贴近’些的渴望有关。
这种渴望,就和他们接受每件实物的复制品以克服其独一无二性的倾向一样强烈。
这种通过占有一个对象的酷似物,占有它的复制品,来占有这个对象的愿望与日俱增。
〞复制技术那么满足了这个愿望,它“把复制的对象从传统的统治下解脱出来,它制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用众多的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使复制品得以在观众或听众自己的特殊环境里被欣赏,使被复制的对象恢复了活力〞,并且导致了“传统的大崩溃〞和“韵味的消失〞。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2 伊格尔顿——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4.2、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之伊格尔顿书目摘要:1、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目录:导论:作为批评理论家的特里·伊格尔顿第一章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与方法特征第一节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第二节“美学激进主义〞的逻辑与立场第三节意识形态视野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意义第二章“文本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实践第一节“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生成与理论开展第二节综合与超越: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及其奉献第三节意识形态生产论的文本学建构与理论意义第三章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一节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学理论话语的历史生成第二节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三节“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观念的反观与实践形式的影响第四章走向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研究第一节抵抗的空间: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文化研究第二节 ?克拉莉莎?文本解读中的意识形态批评第三节质疑与批判:文化左派与伊格尔顿的困境第五章后现代主义幻象:意识形态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第一节论作为一种“思想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对解构主义的批判及困惑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理论之后参考书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中,以文本、历史与意识形态三种元素在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复杂关系为线索,深入探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整体面貌,突出了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的生产特性与理论建构特性。
重点探索了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在伊格尔顿文学理论中的生成背景和表达方式,全面展现了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精神特性和思想启发。
2、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目录:1总论1.1 希望之旅:学术和思想历程1.2 伊格尔顿的奉献1.3 伊格尔顿的风格1.4 伊格尔顿的研究2 批评的功能2.1 批评的政治性2.2 批评或修辞学2.3 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理论2.4 革命批判3生产方式和文化生产3.1 多重结构的生产方式3.2 生产方式的文本印记3.3 “文学〞建构性3.4 文化生产4 意识形态批判4.1 意识形态面面观4.2 话语和政治权力4.3 艺术与意识形态4.4 美学的意识形态5 文本科学5.1 文本的边界5.2 文本生产5.3 一种文本性5.4 文本的价值与阅读6 穿越后现代主义6.1 后现代主义幻象6.2 后结构主义因素6.3 重估“总体性〞6.4 反讽的历史文献和参考书目后记内容提要: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专著。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物化
术语解释库物化〔reification〕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这一术语概括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普遍结果和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用“物与物是关系的虚幻形式〞掩盖人与人的真实的社会关系,即“物化〞概念的主要内涵。
由于这一概念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状况的深刻揭示和批判,因而它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使用的主要术语。
乔治·卢卡契较早阐发了马克思的这一概念。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描绘了物化的一般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环境,尤其是那些经济范畴,是以客观性的形式直接地、必然地显现给他的;这些客观性掩盖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范畴这一事实。
相反地,它们作为物或物与物的相互关系而出现。
〞他还把这一术语引入文学批评中。
卢卡契认为,在物化的环境中,“由于所谓的外部命运,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命运,所有人的因素都会从我们的创作中消失。
因为我们不会把这些东西感觉为和描写为与其他人的相互社会影响,而在我们自己的意识中却把它们物化为一种外部的对象,物化为一种无灵魂的东西了。
与抽象的、物化了的、死沉沉的外部世界相对立的并不是生活具体的丰富性,不是相互影响的丰富多彩的纵横交错,而是抽象的、贫乏的、枯萎的‘我’。
〞〔?文学与民主?〕他认为,自然主义、形式主义或先锋派艺术在物化的世界面前,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只能屈从于物化的现实;只有现实主义“能从隐藏在决定着人的日常生活物化范畴〔如商品、货币、价格等〕背后看出它们真正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论文集引言?〕这是因为“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正是由于在他们锐利的目光面前,一切拜‘物’又变成属于人的东西——变成为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2-机械复制
术语解释机械复制〔mechanical reproduction〕又译“技术性复制〞。
瓦尔特·本雅明在1936年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解析的重要概念,指现代技术条件下艺术生产的根本方式及相关特性。
本雅明说:“机械复制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把艺术作品从它对仪式的寄生性依赖中解放出来。
被复制的艺术作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为复制而设计的。
例如,人们根据一张照相底片就可以印制很多相片;寻求‘本真的’相片是毫无意义的。
〞艺术的机械复制同传统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韵味〞的丧失。
本雅明说:“在机械复制时代消亡了的是艺术作品的韵味。
……复制技术把被复制物与传统的领域分开。
它通过多重复制,用大量的复制品来替代一个独特的存在。
它允许复制满足处在自身特定情境中的观看者或听者,从而使被复制对象复活。
这两个过程导致了对传统的极度破坏。
〞同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的看法不同,本雅明充分肯定了机械复制的革命性意义。
他认为:“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群众对艺术的反响。
群众的反响态度从毕加索的油画的反对变成了对卓别林电影的积极反响。
这种积极反响的特点是:群众的视觉和情感享受与专家的定位直接、紧密地融合在一切了。
〞他以电影为例,指出:“一部电影中显示的各种行为,比起在绘画中或在舞台上呈现的行为来,可以作精确地多的分析,可以从更多的观点上来分析。
……一方面,电影扩大了我们对于支配我们生活的必然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能……以特写镜头、空间扩展,使我们确信一个巨大的和不可意料的行动领域;运用慢动作,运动被扩展了。
……让我们比拟一下尚未放映影片的屏幕与一幅画的画布。
绘画引起观者注视;观者在画面前可以使自己自在地联想。
他在电影画面前却无法这么做。
他的眼睛刚抓住一个场景,场景就已经变了。
场景无法被逮住。
……群众是一种基质,通过他们对待各种艺术作品的一切传统行为,今天又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了。
数量已经变为质量。
大量增加的大批参与者,已在参与的方式上造成了一种改变。
西方马克思主 义文论知识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可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呢!咱们先来说说啥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简单来讲,它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和文化的一种理论。
但它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又有点不太一样,它更注重从文化、意识形态这些方面来分析文学作品。
比如说,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里,会特别关注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权力结构。
就像我们看一本小说,如果只是看个热闹,可能就只注意到故事好不好玩,人物可不可爱。
但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眼光来看,就得想想这小说里谁在说话,谁的声音被压制了,谁掌握着话语权。
我给您讲个我自己的经历吧。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很有名的小说,叫《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开始我就被那华丽的语言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吸引住了。
但后来我学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再重新看这本书,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发现小说里的盖茨比,虽然很有钱,举办了那么多豪华的派对,但在那个所谓的上流社会里,他始终是个局外人。
那些真正有权有势的人,根本就看不起他。
这背后反映的不就是社会阶层的固化和权力的不平等吗?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
再比如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还会关注文学作品是怎么塑造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
有些作品可能看起来很普通,但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像电影《泰坦尼克号》,大家都觉得是个超级浪漫的爱情故事。
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角度看,我们能发现电影里展现的贫富差距、阶级对立。
女主角露丝来自上层社会,但她却感到无比的压抑和束缚;男主角杰克是个穷小子,却充满了自由和活力。
这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的对比,不就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吗?还有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传递的信息,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背景,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比如说,同样是读《哈姆雷特》,有人可能会觉得哈姆雷特的犹豫是他性格的弱点;但也有人会觉得,这是他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和道德困境时的一种挣扎和思考。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PPT课件
b,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不仅 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 分,同时还履行着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的职能。对消费者来说,大众文化妨碍了 人们自主作出评判和与意识地决策的个体 的发展。如电视节目的主题几乎一律是反 极权主义的,这种表面的、公开的信息系 统使观众相信这个制度的自由性,而在同 时却用来指导受众接受隐藏的极权主义的 寓意,接受这个制度的客观性、合法化。
入理智之年。 (2)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 • 双重幻灭”的境遇促使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 一重幻灭:对资本主义本身的幻灭。两次世界大
战的恶果带来了思考 • 二重幻灭:对苏联的幻灭。
6
• 西马发展的三个阶段 •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20世纪
20-3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了一些与前苏联和 共产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 大思想分歧的观点、理论和思潮。西方马 克思主义趋于形成。卢卡契、葛兰西、布 莱希特等是其代表人物。
24
马尔库塞对艺术的认识
• 艺术的特质 • 他认为艺术这个词不能用单纯的语言技巧来说
明,也不能用单纯的意识形态来说明,而应当 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也就是用美学的标 准)。他认为美学的标准就是审美形式的标准 (例如红楼梦之所以是艺术就是作者将现实的 社会内容转化成了审美形式。而这个审美形式 不仅指语言更重要的是指整个艺术作品。这样 整部艺术作品是以现实为基础,又是这个现实 的“对立物”。
28
• 他承认大众文化使文化享受退化为了文化 消费;大众文化的“商品偶像的风格”表 明了文化为集权服务的性质。但是他进一 步强调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主要取决于大 众传媒作为交往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而不仅仅是市场规律。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于德、意、法、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马克思主义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是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按照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研究文学理论问题,因此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也正因为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才成为当代最具有活力和视野最为广阔的批评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马克思主义文论迄今为止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为基本内涵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在历史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和因素下形成的多种源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学说形成的理论并存的局面。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20世纪中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具体来说,从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渊源主要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西欧各国的革命却全部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理论导向的作用。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及主要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不是一个严密的流派,但都明确以“重新研究”、“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为旗号,虽然实际上常常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其中包含许多创新和深刻的理论观点。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2 本雅明——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4.2、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之本雅明书目摘要:1、王才勇:?现代性批判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21年版目录:一、本雅明思想的政治维度二、本雅明思想的批判性题旨三、现代性批判的几个例选1.?单行道?中的反智与现代性批判2.?柏林童年?的批判性题旨3.?巴黎拱廊街研究?的批判性维度4.?德国人?中的现代性批判5.“灵韵〞和“人群〞概念中的现代性批判四、本雅明与马克思主义五、本雅明对当今中国的意义附录本雅明生平本雅明主要著述年表后记内容提要:全书对本雅明思想中的现代性批判展开了全面研究,不仅将此视为本雅明整个思想实践的主旨,而且还揭示了这个现代性批判在本雅明那里的固有形式和特征。
进而指出了,本雅明思想的意义和成功也在这个特有的现代性批判,即主要不在批判本身,而在他批判的视角和方式。
最后,全书对本雅明思想的现实意义,尤其对当今中国的意义展开了阐述。
2、阿多诺:?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郭军、曹雷雨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目录:序言:本雅明的关心语言论与翻译论土星视角与差异问题:对瓦尔特·本雅明的语言论的思考/鲁道夫·盖希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记〞/欧文·沃尔法思巴别塔/雅克·德里达“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保岁·德·曼知识论与经验论本雅明?文集?导言/西奥多·阿多诺世俗启迪的根本原理/赫尔曼·施韦彭霍伊泽光晕以及自然的生态美学/戴维·罗伯特?拱廊方案?中的经验与唯物主义/里查德·沃林深海采珠人/汉娜·阿伦特历史哲学与文化批判19世纪历史哲学的寓言/海因茨迪特尔.基茨泰纳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天使/格雄.朔勒姆“格格不入〞: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辩证的文化概念/米夏埃尔.勒维打碎万花筒:本雅明的文化史批判/欧文.沃尔法思文化作为法西斯统治的帮凶: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症候的诊断/安斯加.希拉赫资本主义现代精神批判/鲁迪.蒂森神学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政治弥赛亚主义?——阐释?关于历史概念?的论点/罗尔夫.蒂德曼马尔库塞与本雅明:浪漫的维度/迈克尔.罗维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性批判/尤金.哈贝马斯后记内容提要:本雅明的研究只是在特有的禀赋这一点上才能找到焦点和统一性。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3.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2本雅明
本雅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出身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美学理论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家。
他童年曾受犹太教的影响;1912年进入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后又在慕尼黑、伯尔尼等大学就读,获得博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本雅明结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布洛赫,开始认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逐渐走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道路。
1927年他访苏回国后加盟法兰克福学派。
1929年结识布莱希特,在艺术理论上深受其启发。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逃亡巴黎,继续为法兰克福学派撰稿。
1940年9月27日,本雅明不堪盖世太保的疯狂追捕,在西班牙一边境小镇自杀。
本雅明的著述集中于文艺理论方面,主要有:?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1920〕、?歌德的〈亲和力〉?〔1924〕、?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作为生产者的作家?〔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写成,1963年问世〕、?书信集·1936?等。
本雅明从马克思的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论述中受到启示,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生产观点: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
这个观点表达在他的?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
他认为这个特殊的生产活动也与物质生产过程一样,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
其中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品是商品,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而艺术生产者与艺术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那么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艺术创作的“技术〞那么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开展水平,构成了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力,它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首先,技巧关系到文艺作品的评价原那么,对作品肯定还是否认,不只是看其政治倾向,更要看其技巧是否先进。
第二,他认为技巧概念可以消除形式与内容之间传统的僵硬对立。
形式和内容都包含着技巧,这样,形式和内容的对立便被超越了。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3.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Brecht,1896—1956〕,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
布莱希特出生于德国南德奥格斯堡一个造纸厂主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曾学习过医学、自然科学和文学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派往奥格斯堡战地医院护理伤员。
后来他又进入慕尼黑大学继续学习,在学习期间,开始戏剧创作。
1922年,他的剧本?夜半鼓声?上演并荣获克莱斯特奖金,初步显示了戏剧创作的才华。
他先后担任过慕尼黑话剧院导演兼艺术参谋。
1928年他与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结婚。
1933年,希特勒攫取德国政权后,布莱希特被迫流亡国外,先后到过瑞士、法国等,后定居在丹麦长达6年时间。
1939年,他写了一篇具有总结性的戏剧论著?戏剧小工具篇?。
1948年秋,布莱希特重返德国,定居柏林,和夫人一道建立“柏林剧团〞,领导柏林剧团继续其史诗剧的实验,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有:?母亲?、?高加索灰阑记?、?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四川好人?、?论叙事剧?等。
布莱希特生活的时代是德国法西斯上台执政、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的时代。
当时的文艺作品充满着非理性和一些低级享乐趣味的内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由于受到思想控制而不能认识那个独特时代的真相。
布莱希特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责任感,以理性和科学为指导,强调文艺的战斗性和干预现实的功能,希望能把民众从麻痹的统治中解救出来,与现实抗争。
布莱希特一生中的最大奉献就是他创立了一种与欧洲传统完全不同的非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全新戏剧样式,即以“间离化〞为核心的史诗剧理论。
布莱希特以“间离化〞为核心的史诗剧不同于传统戏剧的样式主要就在于它是以“叙事性〞为主。
叙事性主要突出戏剧中的事件和理智等要素,它和传统的戏剧重冲突和激情以实现净化观众感情的目的不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通过对戏剧中事件和理智等要素的突出,来实现事件和理智本身给观众所带来的惊愕感,进而引起观众的震惊、思考与反思。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整体性
术语解释库整体性〔totality〕又译“总体性〞。
乔治·卢卡契哲学和文学理论的根本术语。
卢卡契成认他使用的这一术语同黑格尔的?逻辑学?有直接的关系,但更强调“马克思的名言:‘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钥匙〞〔?历史与阶级意识?〕。
在他的著述中,整体性有两个明确的含义。
一是指辨证方法的实质:“辨证方法的实质在于,在按辨证方法正确理解的每一个方面中都包含着整个整体,整个方法能够从每个单独的方面得到解决。
〞二是指历史开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开展的现实:“作为整体性的经济现实本身就不能脱离历史变化。
不过,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于扩大和加强所有不同的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整体性’变得结构更为紧密,内容更为丰富。
归根到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主义在历史中所起的决定性进步作用就是开发了世界市场,使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客观上相互联系的整体。
〞这就是“整体性的根本客观因素〞〔?现实主义辩?〕。
以上两个含义也反映了整体性概念的理论——实践关系:“没有整体的倾向就不会有历史的真正实践。
但整体的认识决不是自发的,它必须‘从外面’,即是从理论方面带入活动中。
〞〔?列宁?跋〕这一术语运用于文学批评,那么构成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指通过艺术再现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完整的、本质的面貌。
卢卡契认为:“假假设一个作家致力于如实地把握和描写真实的现实,就是说,假假设他确实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那么现实的客观整体性的问题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现实主义辩?〕“一部艺术作品的真正的艺术整体,取决于它所提供的、决定的被描述的世界的根本社会因素的那幅图画的完整性。
……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的标志,恰好正是:那些根本的社会因素的集中的整体,不需要、甚至也不容许精细入微地或者故作高深地把构成社会纠葛的一切线索都包括进去。
〞〔?托尔斯泰和现实主义的开展?〕这一术语又表达了卢卡契从事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评价: 卢卡契对现代主义的观察是敏锐的,现代主义作
品的确失去了整体感,人格的分裂伴随着外在世界的分裂,
具有一定的颓废倾向。但是,他未能理解的一个关键环节 是,现代主义文学恰恰是凭借这种分裂的形式,来抵抗资 本主义的整体控制,所以采用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全然不 同的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法。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之争”
【背景】 布莱希特向前看的立场与卢卡契坚持传统的现实 主义观念有所抵牾,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一场关于现实 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即“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之争”。
【焦点】 1、如何评价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 2、现实主义要不要在新形势下发展
概述
(二)发展概况 1、形成 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并逐 渐走向鼎盛。
2、演化 20世纪30-6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演化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非正统马 克思主义思潮。反启蒙主义、工具理性、大众文化、分 析法西斯主义成因,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心。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布莱希特:肯定现实主义的某些成就,并认为它需要发展 革新,不能把现实主义理解为停留于1900年水平的一种叙
事形式。现实主义是一种对待物质世界和社会机制的态度
和积极的、好奇的、实验的精神。
eg 巴尔扎克固然是伟大的作家,但他不注重剪接的客观描写等手
法都已经过时,而诸如多斯·帕索斯这样的作家早已突破巴尔扎克式 的经典现实主义叙事方式。
第一节: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
(三)文学的历史分期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1、内容/主题 现实主义描写社会关系中的特定对象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转向更抽象的存在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金钱 时间 eg巴尔扎克,狄更斯 eg乔伊斯、艾略特、普鲁斯特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5.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1-间离效果
术语解释
“间离效果〞〔又译陌生化效果〕理论
此概念由布莱希特提出,他质疑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注重情感共鸣和净化的戏剧,认为这类戏剧取消了观众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于是他从当时的表现主义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灵感,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叙事剧理论。
他力图把戏剧的功能从制造幻觉转变为提供反思性的人生经验,反映现实世界中具有重大社会与历史意义的问题,让观众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而非现实情境。
简言之,“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 用黑格尔解释马克思 • ①从物化(异化)角度把握资本主义 • ②强调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从关注 阶级意识到关注意识形态 • ③整体性思想:关于历史及其过程的认 识,强调上层建筑、精神生产的意义
卢卡契
1.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2.对待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致与距离 3.坚持马克思主义审美反映论,认为这是文学艺术的根本 所在。具体而言:文艺必须客观再现现实。 4.反对艺术再现中的两种态度: 机械唯物论的反映论—“错误的客观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反映论—“错误的主观主义” 都割裂了主客体
马尔库塞的文艺理论思想
赫伯特· 马尔库塞(1898-1979)
美籍德裔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同时还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毕生致 力于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运动,是法兰 克福学派最重要、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学生和 工人崇拜的精神偶像之一,被誉为威震 资本主义世界的“3M” [Marx(马克思), Mao(毛泽东),Marcuse(马尔库塞)〕 之一。
本雅明的独特的文艺思想
第一,本雅明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生成背景的分析 研究,得出了古典艺术走向终结,现代艺术走向费解 的结论。 第二,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 提出著名的机械复制艺术理论,认为以电影为代表的 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诞生,使得传统艺术的“韵味” (又译为“光晕”、“韵”等)消失了,这就带来了 艺术的功能、价值和接受的根本改变。
法兰克福学派特点
1.细致说理、求实求证的风格 2.“独立性” 3.跨学科性:阿尔都塞 “理论上的实践” “多重决定论”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瓦尔特·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2 本雅明——论文摘要
文献资料库:论文摘要14.2、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之本雅明==================================================================论文摘要:1、温恕:?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内容提要:本雅明认为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表现性关系,他坚持将文化现象纳入经济关系之中,强调艺术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组成局部,艺术并不外在于社会的经济关系,而是内在于其中,艺术生产力的先进与否取决于艺术工艺技术的先进与否,艺术的政治性源自艺术的生产性,在艺术生产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对工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本雅明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指出技术开展对于艺术开展的影响,更在于指出先进的技术与政治倾向的相互关系。
2、陈玉霞:?“机械复制艺术〞与“文化工业〞——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群众文化之比拟研究?,载?理论探讨?2021年第3期内容提要: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尽管称谓不同,但他们都是指称群众文化。
技术理性观是他们对群众文化分析的逻辑出发点。
由于对技术理性总体上持公正、赞同的态度,本雅明对群众文化的研究持乐观的、客观的观点,相比拟而言,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持总体批判的态度,因而其对群众文化的研究持悲观的、否认的观点。
3、孙文宪:?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群众文化批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内容提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批判理论〞阐释群众文化,而本雅明那么致力于探究现代科技怎样改变了艺术作品及其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意识〞的不同形成了二者在群众文化认识上的差异。
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固然使艺术品失去了“灵韵〞,却同时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和缩小了群众与艺术的距离。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3.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2伊格尔顿
伊格尔顿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
他出生于英国萨尔福特的一个爱尔兰的移民家庭,父亲是工厂的技术工人。
伊格尔顿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师从细绎派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利维斯。
后来还得到左派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指导。
伊格尔顿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受阿尔都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很深。
他的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文学原理引论?〔1983〕、?批评的功能: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等。
由于深受“新左派〞文学批评家威廉斯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观念的影响,伊格尔顿十分关注文艺、文化与权力、经济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曾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作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不管显得多么公允,从根本上说它们永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不应该被误解为是企图把文化产品所具有的特征和独特的东西归结为直接的、宣传性的政治目的。
〞他还指出“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
〞在他看来,文学艺术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根底之上形成的,属于复杂的社会知觉的一局部,并且以其特殊的方式与维护和再生的社会权力有着某种联系。
因此,文学艺术也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不过,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称关系。
伊格尔顿指出文学形式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并分析了文学形式变化所具有的自身的规律和特征。
他认为文学形式至少是三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的有机统一体:第一,“它局部地由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历史所形成〞;第二,“它是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结晶〞;第三,“它表达了一系列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因此,作家对于文学形式的选择要受到所表现的内容和文学形式构成因素的双重制约,并非任意的行为。
他还认为艺术生产的不同方式会对作品文学形式本身产生决定性影响。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4.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L14.1 布莱希特——书目摘要
文献资料库:书目摘要14.1、卢卡契、布莱希特、詹姆逊——之布莱希特书目摘要:1、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年版目录译序丁扬忠目录第一局部戏剧小工具篇张黎译戏剧小工具篇补遗丁扬忠译论实验戏剧丁扬忠译娱乐戏剧还是教育戏剧丁扬忠译街头一幕君余译戏剧能够再现今天的世界吗丁扬忠译对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评论景岱灵译舞台上的辩证法张黎译关于革新丁扬忠译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景岱灵译舞台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景岱灵译〔在作家代表六会上的发言记录〕景岱灵译把现实主义作为斗争的方法“买黄铜〞理论补遗景岱灵译〔在科隆播送电台的谈话金雄晖董祖祺译新内容的戏剧形式问题――布莱希特与沃尔夫的一次对话丁扬忠译关于群众戏剧的说明张黎译K――类型与P――类型张黎译剧本的不同结构景岱灵译评教育剧的演出景岱灵译对?措施?一剧的说明景岱灵译教育剧?措施? 景岱灵译剧作者的戏剧景岱灵译理性和动情的立场景岱灵译关于共鸣在戏剧艺术中的任务景岱灵译现实主义戏剧和幻觉景岱灵译间离的政治理论丁扬忠译幻觉与共鸣的消除景岱灵译第二局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丁扬忠译论中国人的传统戏剧丁扬忠译简述产生陌生化效果的表演艺术新技巧张黎译间离方法的产生丁扬忠译间离方法笔记丁扬忠译陌生化效果景岱灵译表演艺术丁扬忠译角色研究丁扬忠译形象创造丁扬忠译对演员的指示丁扬忠译培养演员的建议金雄晖译演员的根本规那么金雄晖译给一位演员的一封信的摘要丁扬忠译批判的立场是一种非艺术的立场吗丁扬忠译业余戏剧值得谈论吗丁扬忠译排练领导人的立场〔归纳方法的处理〕丁扬忠译古老戏剧中的间离效果丁扬忠译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李健鸣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李健鸣译论史诗剧的舞台建筑和音乐李健鸣译论音乐李健鸣译关于?三角钱歌剧?的排练说明李健鸣译关于?伽利略传?的解释和排练说明李健鸣译英雄人物的塑造李健鸣译第四夜景岱灵译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间离效果〞和“叙事剧〞,此外,还涉及戏剧的教育性、娱乐性、共鸣性、现实主义、演员的训练及戏剧的导演等诸方面。
西方马克思主 义文论知识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思潮,它在 20 世纪以来的西方文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兴起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释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时面临着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中。
其中,卢卡奇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他强调了总体性的概念,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总体性,而不是孤立地描写个体的经验。
他指出,现实主义文学具有认识社会本质的能力,能够揭示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法兰克福学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流派。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品被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失去了其批判和反思的功能,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大众思想的工具。
马尔库塞则提出了“单向度的人”的概念,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使人失去了批判性思维和反抗精神。
本雅明则关注现代艺术的特征和价值。
他认为,现代艺术如摄影、电影等具有独特的“震惊”效果,能够打破传统艺术的审美习惯,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英国的伊格尔顿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强调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和表达。
他还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政治功能,主张文学批评应该参与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它认为文学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的权力结构、阶级矛盾和文化压迫。
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也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
它并不将文学的政治功能和审美功能对立起来,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例如,在探讨现实主义文学时,既强调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关注其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