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_1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动学生思维和水平的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同时,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课堂教学设计】
达的重镇及发生的大事。

2.教学资源:课本、课件(相关音乐、图片、文字、音像等);
3.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问题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纪录片《长征》的片段,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艰难的革命岁月,根据视频内容引入新课,并明确长征的队伍是中国工农红军。

设计意图:视频教学形象直观生动,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思考:课前视频再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与悲壮,红军被迫转移的无奈与不舍,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到原因,教师补充讲解:因为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
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遂对根据地实行了更大规模的“围剿”。

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学生1:因为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学生2:国共双方兵力、武器装备实力悬殊,也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图表,指导学生对比五次反围剿的异同,总结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战略战术的使用是否得当,并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设计意图:图表表现比较直观引导学生对比五次反围剿的异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2.红军长征的经过
红军长征的路线是本课需要重点了解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动画制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按顺序讲解红军长征的经过。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连贯而系统地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

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3.遵义会议
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遵义会议,掌握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教师活动:明确遵义会议时间地点,带领学生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并利用希沃软件中的课堂活动小游戏,增强学生对遵义会议内容、意义的背诵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中设计的小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学生头疼的背诵内容融合在游戏中,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效。

思考: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理解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准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又走过了那些艰难困苦?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胜利会师。

设计意图:通过重走长征路,让学生体验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分析红军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2.请同学们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面对长征之难,革命先辈又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对学生实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学生1:播下了革命种子;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学生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学生3:铸就了长征精神。

5、思考: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践行和弘扬长征精神?
教师:播放视频《长征》,协助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将伟大的长征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凸现历史学科以古鉴今,学以致用的教育功能。

三、课堂总结
教师:这个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以及遵义会议和历史意义,了解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留下了无数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长征精神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相传。

【板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战略转移(关键: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所致)
2、长征的历程经过
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

2)长征路线:瑞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

3)伟大转折: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4)长征胜利: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3、长征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铸就了长征精神,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看、听、想、说主动地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效果好。

但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的经过,长征的艰难,长征的精神,长征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课堂容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时间比较紧,课堂上讲解知识要点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的时间相对有限。

仔细研究教材、课标,做到详略得当这些方面还有待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