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转移性支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荣阶段(1948-1979)
标志: 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在英国之后,其它一些发达国家(瑞典 、挪威、芬兰、法国和意大利等)也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的福利政策”,建成福利国家 。 社会和理论背景: 社会背景——二战结束后的各国经济与社会急需重建和恢复;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繁荣,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扩张。 理论背景——1942年,社会保障服务委员会报告《社会保险和有关服务》(“贝 弗里奇报告”) 认为,当时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五大障碍 是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因而 在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 、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的救济、妇女福利等七个方面需要给予保障措施。该报告提 出了保障的四项原则(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保障基本生活原则、政府统一 管理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和三种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 特征: 引起了社会保障制度在全世界的推广;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收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社会保障水平提高。
改革时期(1979-至今)
现实背景: 福利困境——经济“滞胀”与高福利带来了严重问题: 高福利造成财政困难,其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 高福利依赖高税收,沉重的税收负担抑制人们投资和劳动愿意; 高福利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 高福利、高消费挤占了生产资金,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慢,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物 质基础; 社会福利计划的扩大,促使官僚机构的日趋臃肿。 理论背景:
主要派别 代表主体 追求的目标 激进的社会改革派 西欧社会民主党 高标准目标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消除 贫困和不平等,实现较 为公平的分配;“福利 国家”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于初次分配的不平等 保守派 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新保守 主义 基本趋势判断
改革的主要方向:
基本认识
基本主张
扩大和充实公民权;社 会保险税的征收要“更 加公平和累进程度更 高”;增加只给予穷人 的补助
LOGO
C
l
i
c
k
t
o
a
d
d
y
o
u
r
t
e
x
t
政府转移性支出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Myliu86@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于发展,大致可 以分为五个时期: (1)萌芽阶段:1883年以前 (2)形成阶段:1883-1934 (3)发展阶段:1935-1947 (4)繁荣阶段:1948-1979 (5)改革阶段:1979-至今
在基本维持 “福利国家” 现有原则和格 低标准的目标 局的基础上, 围绕着对平等 社会保障计划的原则是, 与效率、国家 “个人自由、自主和自助原 则”;社会保障计划的趋势: 与私人、统一 与差别这三种 “私人化”、“市场化”和 关系或三组矛 “非调节化”; 盾的处理,更 保障税/费中增加雇主和雇 多地采用自由 员的分担份额,减少国家资 市场经济的新 助的份额;在社会保障管理 保守主义的政 上,减少国家的干预,加强 策观点。 私人机构的作用
萌芽阶段(-1883)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在《理想国》设想的理 想国家,是一个没有暴力、没有贫困、人人平等、财产共有的国度。他提出了一种“ 共妻共子”的制度,让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结合,并将生下来的孩子由官员抚养 。在之后很多空想主义者的著作中,如莫尔的《乌托邦》等,大都继承了柏拉图平等 、共有的思想。 中国早期也形成了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如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等 在 《礼记〃礼运篇》 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论) 可以看出,早期理想主义者所期望的社会,是一个全民都有保障的社会:平等、共 富、无贫困、无暴力……。这也构成了后来共产主义的核心思想。 (**)不过,这种绝对的保障受到后来的西方自由主义者的严厉批判,哈耶克在《 通往奴役之路》第九章《保障与自由》中指出: “如果人们在过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保障的话,普遍追求保障,不但不能增加自由 的机会,反而构成了对自由的最严重威胁。……一种是有限度的保障,它是大家都能 够获得的,因此,不是什么特权,而是人们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一种是绝对的保障 ,在自由社会里,这种绝对的保障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得到……” 事实上,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采用了有限度的保障而非绝 对的保障。
削减公共福利开 支 推迟退休年龄 纠正社会福利全 民普遍性 提高社会保险税 (费),延长缴纳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49-1957。1950年,我国开始公布了一系列优抚条例:《革 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 例》、《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1951年首次通过并于1953年修 改增定的《劳动保险条例》(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对职工的生老病死时的 生活、医疗待遇和集体福利事业做了规定。以后陆续颁布了一些条例和规定, 包括《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件》(1952)、《工会法》(1952)、《 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施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的指示》(1952)、《关于 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通知》(1955)、《国家机关退休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 法》(1955)、《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法》(1956)。这些规定和条例的建立及 生效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确立。 2.发展阶段:1957-1966。1958年,我国还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 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统一了企业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退休、退职规 定;同年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企业和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几个 问题的通知》。6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合作化、集体五保户(保吃 住穿医葬)、公社化。在城市街道,开始兴建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残废人习 艺所、精神病院、平民教养院)和福利工厂等。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的时期。 3.停滞阶段:1966-1976。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间,全国总工会被砸 烂,劳保基金的统筹管理机构被撤消或瘫痪,福利事业被批为“福利主义”, 基层福利机构被解散,使全国的社会保障事业陷入长期的停滞阶段。
萌芽阶段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即旧“济贫法”。规定济贫 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应享有的合法权利,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 措,政府负有实施救济、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 在英国“新济贫法”的影响下,欧洲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纷纷 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救助制度,这样,在西方便逐渐形成了现代 社会救济制度。因此“新济贫法”标志着“有限的社会保障” 的思想被普遍接受。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还是对《济贫法》进行了批判: 破坏自由市场原则; 养懒汉; 导致普遍贫困; 济贫法导致人口增长; 对民众自由产生不利影响。
特征: 与职业相关的单向社会保险项目; 尚未实现普及性; 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发展阶段(1935-1947)
标志: 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 (Social Security)这一概念也源自该法。 社会和理论背景: 社会背景——经济危机 理论背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国家干 预理论。 特征: 反经济危机的工具之一; 以全民化和统一管理为特点,区别与德国的以职业 相关的分散管理。
形成阶段( 1883-1934 )
标志: 德国于1883、1884、1889年分别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 与残疾保险法。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这标志 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 社会和理论背景: 社会背景——19世纪70年代德统一后,需要保持国内政治社会稳定,当 时德国的工人运动也十分频繁。 理论背景——以“福利国家论”为核心的新历史学派(施穆勒、阿道夫 、布伦坦诺等)主张社会改良,崇尚国家作用;认为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 国家应该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负起“文明和福利”职责。提出一系列增进社 会福利,改善劳资矛盾的政策主张: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2003之后 强调该领域的公共品性质和政府责任,强调政府的财政投入。农 村的保障和福利受到更大的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是较大 的举措,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也加大推进力度,农民工保险制度也 提上议事日程。在2009年的新医改方案中更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 为公共产品来提供。在历经十几年住房商品化后,2007年后,中国城 镇又逐步建立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为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进入市 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并重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 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截止2011年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 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 亿人、1.39亿人。新农保和城居保试点覆盖面60%,参保人数超过3亿 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基本实现全覆盖。与 此同时,一些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近600万关闭破产国 企退休人员和200多万其他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500多万未参 保集体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00多万“老工 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参见《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
4.改革阶段:1978年以后 货币化过程:1979-2002。属于职工福利的产品陆续进入市场体系,成为商品(1979-1992)。 其中食品最早实现商品化和货币化。 新制度的形成(1993-2003)。由于企业职工福利陆续剥离和社会化,需要有新的制度框架来 构建劳动者的保障,因此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就取而代之(1993-2003)( 除军人优抚安臵和公务员退休等少数项目保持原有框架外,其他各项福利都进行了改革): (1)退休金从尝试社会统筹开始,到90年代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 度模式。 (2)劳保医疗也从90年代起逐步迈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职工各种补贴中住房商品化也同时推进 。 (3)随着八、九十年代国有企业大规模改制转制,失业问题也显现出来,逐步建立了失业保险制 度; (4)劳动保险中的职业伤害保障被社会化的工伤保险所替代; (5)女职工生育福利被生育保险所替代。 (6)住房货币化和商品化:住房补贴(1986-1990年) →售带租(1991-1993 )→全面房改(19941998,6) →住房分配货币化(1998,7-2007,7) (7)传统的社会救济被城乡最低保障制度及相应的专项救助政策所替代,灾害救济增加了分级 负责的内容及对社会资源的动员; (8) 官办福利走向社会化,民间资本进入福利领域,福利彩票成为新生的支撑福利事业发展的 重要力量,残疾人就业由依靠福利企业走向全社会按比例安臵就业,军人的优抚安臵也有新的军 人保险制度作补充。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的来看,前三个阶段中(1949-1978),我国努力效仿苏联模式的福利制 度,可以概括为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民政社会福利和单位集体福利相结合的 保障制度模式。计划经济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国家通过“高就业、低工资、高福利”的方式,城市职工的单位福利 ,以本单位职工为服务对象,包括劳动保险、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贴 等,提供者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简单的说,就是包括一切!) 二是以城镇无经济收入和生活无人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 体为服务对象的民政福利,包括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由各级政 府和民政部门提供和管理; 三是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面向“五保户”特殊人群,以集体经济为基 础,由农村集体组织统包统管。 特征: (1)强调国家的“计划”职能,由国家和政府来调拨社会福利资源,保障 了国家在社会福利资源调拨方面的权力,使国家能够在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情 况下,维持社会福利事业。 (2)平均主义是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指导思想。 (3)城乡分割歧视性的制度安排。1988年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可计算补贴 和福利收入人均高达854元,占总收入46.39%,相当于农村人均收入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