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题型分类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
知识点:长度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是。
4、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填符号):
某同学的身高是1.67 ;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一张纸的厚度为75
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8 ;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
教室门的高度是2 ;一层楼的高度是3 ;
7、在微观研究中,常用“埃”作为长度单位,1埃=10-10m。
某种可见光的波长为4000埃,合________m。
1.PM
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
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米 B.分米 C.厘米 D.微米
知识点:不同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的换算
1.下列单位换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3.75m=3.75m×100=375cm
B 3.75m=3.75m×100cm=375cm
C 3.75m=3.75×cm=0.375cm
D 3.75m=3.75×100cm=375cm
例2下面是小虎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1)5.2m=5.2m×100cm=520cm
(2)6.5×106μm=6.5×106×10-6=6.5m
(3)36μm=36μm×1000=36000nm
(4)480mm=480÷1000m=0.48
知识点 单位换算
闯关点拨 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 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解 1)式中用“100cm ”代换
了前面的“m ”,所以中间的“m ”就不应该有了;(2)式中中间没写单位;(3)式中前
面的等式显然是不成立的;(4)式用了除法.正确的算式应为:
(1)5.2m=5.2×100cm=520cm
(2)6.5×106μm=6.5×106×10-6m=6.5m
(3)36μm=36×1000nm=36000nm
(4)480mm=480×
1000
1m=0.48m 2.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2.56 cm=12.56×10-2
m=0.125 m
B.12.56 cm=12.56 cm ×10-2 m=0.125 m
C.12.56 cm=12.56÷102 m=0.125 m
D.12.56 cm=12.56×10-2 cm=0.125 m
思路解析:进行单位换算时,数值包括两部分,即数字和单位。
换算时,数字照写,然后乘以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最后用科学
记数法表示结果。
具体过程分析如下
答案:A
2.无线电波在1s内通过的距离为:3×105km=__________cm=__________mm.
4、完成下列单位换算:(能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就用科学计数法)
(1)1m= mm;(2)30μm= nm;(3)1600mm= dm;
(4)0.0025dm= km;(5)2×10-3km= cm(6)1μm= m;
(7)63000m=______ ___km;(8)8cm= µm;(9)4.2nm= cm ;
(10)6.7dm= km;(11)0.18km = m;
(12)1.7dm= cm= mm= µm= nm;
(13)20min= h;(14)0.5h= min= s
例1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2h= min= s.
(2)1d= min.
知识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闯关点拨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天(d)=24h,1h=60min,1min=60s.
解(1)1.2h=1.2×60min=72min=72×60s=4320s
(2)1d=24h=24×60min=1440min
答(1)72;4320 (2)1440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即正确规范使用刻度尺和停表(刻度尺读书和停表读数)
7.某同学用一把如图12-3-2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
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这位同学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
图12-3-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1)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2)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始端,如果零刻度线磨损,可从其他刻度线量起;(3)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答案:(1)使用了磨损的零刻度线(2)刻度尺没有放正
(3)刻度线没有贴近被测物体(4)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相垂直
3、使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前,首先要观察(看)刻度尺的_____ _ 、______ 、和_____ _。
8、如下图所示,用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
(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1cm____,物体A长度为_2.4________cm,其中准确值是_2cm_____、估读值是__0.4cm_____。
(2)图(b)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1mm_____,物体A长度为__2.40______cm,其中准确值是_2.4cm_____、估读值是_0.00cm______。
(3)如右图所示是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cm。
知识点:刻度尺读数估读
1.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1
2.60cm,换用不同单位表示时,下列改写中不正确的是()
A126.0mm B 1.260dm C 0.126m D 0.0001260km
分析:本题考查长度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即使是0也不能去掉,若去掉,它的物理意义就发生了变化。
因为12.60cm=126.0mm=1.260dm=0.1260m=0.0001260km
因此答案是C
知识点:误差和错误
3.用测量工具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不能______,只能尽量________.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_______的.
4.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5.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思路解析: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刻度尺遇冷收缩,刻度小于标准刻度,用它来测物体长度,结果会偏大。
答案:A
6、用拉长了的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
A、比实际值偏小
B、比实际值偏大
C、与实际值相等
D、无法判断
知识点: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1.某同学测量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 5.51cm,5.51cm,5.53cm,5.55cm,则这个物
体的长度应记作( )
A 5.51cm
B 5.52cm
C 5.525cm
D 5.53cm
2.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8.45cm、8.56cm、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3.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量某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分别为L1=3.51cm、L2=3.52cm、L3=3.52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A 3.51cm
B 3.52cm
C 3.517cm
D 0.351667cm
4、小明用刻度尺三次测得物理课本的长度分别为18.50cm、18.54cm、18.51cm,则课本的长度应记录为()
A、0.18516m
B、0.18517m
C、0.1852m
D、0.185m
5、某同学四次测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测量结果分别是:3.62 cm,3.63 cm,3.58 cm,3.62 cm,在测量中存在错误的是_________;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该记为__________cm。
例某同学用1cm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数据分别是1.24dm,1.25dm,2.24dn,1.242dm,求该物体的长度.
闯关点拨(1)同一把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中的准确值应该是相同的.(2)用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物体物体的长度,可以减小误差.
解厘米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能准确到厘米位,估计到毫米位,所以题中1.242dm 是错误读数,应去掉,2.24dm比其他三个数据大1dm,显然是测量错误或读数错误,也要去掉.最后三个正确的读数求平均值,即为测量的结果,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 =
3
24
.1
25
.1
24
.1dm
dm
dm+
+
=1.24dm.
答该物体的长度为1.24dm.
知识点:一特殊的测量长度的方法
1.测一圆柱体的直径,下图中正确的测量方法是()
2、一根钢管,已测得管的内直径为7.2毫米;现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量钢
管的外径,读数如图所示.由此得钢管外径是厘米,钢管壁的厚度
是毫米。
3. 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
示,用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5.0cm,可算出
细铜丝的直径约为mm。
一、填空题
6、某人测得一本字典正文400页厚度为18.0mm,则该字典正文每张纸厚度为______ mm。
稍有难度
1、用皮尺测量长度时,若皮尺拉得过紧,则测量结果偏__________。
2、某同学用滚动铁环的方法来测学校花坛的周长。
他测得铁环的直径为D ,铁环绕花坛一周滚动的圈数为N ,则计算花坛周长L 的公式为L=_________
3、某同学利用柔软棉线测出地图上长江长63.00cm ,北京至郑州铁路线长6.95cm 。
经查书,长江实际长度为6300km 。
则此地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____,北京至郑州实际铁路线长为___________。
例1 现有一卷粗细均匀的细铜丝,要求测出它的直径.试一试,并把测量步骤和方法写出来.
知识点 微小长度的测量方法
闯关点拨 细铜丝的直径很小,而常用的测量工具达不到这样的准确程度,不能直接测量,只能用累积法(积多求少法)间接地测量.
解 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 圈,如图11-25所示,用分度值为mm 的刻度尺测出线圈的总长度为L ,则细铜丝的直径n
L d
.
例3 “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从中卫县南长滩(A )入境,至石嘴山市头道坎(B )出境,流经宁夏长度L 。
已知图11-29中单位长度表示60km ,估计L 长约 km 。
知识点 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测量曲线的长度
闯关点拨 本题是一道联系宁夏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的开放
题,涉及数学、物理和地理等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
性。
该题把物理上的特殊测量方法和估测宁夏境内黄河长
度结合起来,命题独具匠心,对引导学生注意培养综合能
力有一定的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能否用“化曲为直”的替代
方法来测量待测长度,此题“化曲为直”的方法有多种。
解 方法一:用刻度尺量出60km 的线段长为l 0,以此为单位长,
沿图中黄河AB 段量折线段,数出折线段的个数为6,则
L=6×60km=360km 。
方法二:以60km 的线段为单位长,用圆规截取单位长,并量出图中黄河AB 段有n 个单位长,则L=60nkm 。
方法三:用细线或纸条的CD 段与图中黄河AB 段重叠,然后再用刻度尺量出CD 长为l cm ,再量出图中60km 线段长为l 0cm ,则L=60l /l 0(km)
答 黄河在宁夏境内长为397km .(本题估测值在350km 至450km 之间,均在误差范围内,都可算正确.)
友情提示 借助一些辅助器材(如圆规、硬币、滚轮、不易拉长的棉线等)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变为直线,再用刻度尺测量,这就是“化曲为直”的替代方法。
譬如:要测量某曲线长,可用不易拉长的棉线先使它与待测曲线完全重合,然后将软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棉线的长度即为曲线长度;或用硬币沿着曲线从一端无滑动地滚动到另一端,
记下硬币滚动圈数,图11-29
再测出硬币直径,算出硬币周长,则曲线长等于硬币周长乘以圈数。
8.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____,还缺少的步骤是:F. 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____。
答案:(1)A C 用铜丝圈的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DEBF 9.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的周长的方法?
思路解析:由于硬币的周长是曲线,所以应采用特殊测量方法,如化曲为直法、滚动法、配合法等等。
答案:(1)化曲为直法
用一条弹性不大的细线在硬币上绕一周,在起点和终点重合处作一个记号,将细线展开并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线的长度,也就是硬币的周长。
(2)滚动法
先在纸上画一条射线,将硬币放在射线端点处,并在硬币与端点重合处作一个记号A,让硬币沿射线滚动一周,记下记号再次与射线重合的位置B,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度就是硬币的周长。
(如图所示)
(3)配合法与公式法相结合
如图所示,先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测出硬币的直径d,然后根据圆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求出硬币的周长L=πd。
10.英制单位有英寸(吋)、英尺(呎)、码、英里、海里。
1码=3英尺=0.914 4 m,1呎
知识点:相对运动、参照物
2.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知识点:数据处理
题型计算题
知识点:计算平均速度
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h到达三水,休息0.5h 后,再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肇庆,请求:
(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
(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1、
(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及示意图,请利用计算,判断G11次高速列车在甲、乙、丙三个路段中,哪个路段运行得最快?哪个路段运行得最慢?
2、邮递员小张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的速度是20km/h,从乙地返回甲地的速度是12km/h,则
小张在全城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
题型图象题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1、(2005•上海)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A.甲在乙前面0.6m处 B.甲在乙前面1.2m处
C.乙在甲前面0.6m处 D.乙在甲前面1.2m处
分析: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小车经过6s时的路程,通过比较大小得出两车的位置关系.
解答:解:根据图象,经过6s,甲车行驶1.2m,乙车行驶0.6m,因为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6s时甲在乙的前面0.6m处.
故选A.
点评:学会看S-t图象,能读对应时间的路程和行驶某路程所用的时间,会求某图象对应的物体运动的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
(2015·武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超声波和次声波统称声音。
C.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只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
D.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知识点:减弱噪声的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4.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噪声的是()
A.改进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使它的振动减弱
B.在居民楼靠近马路的一面植树造林
C.用手捂住耳朵
D.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
第三章物态变化
知识点: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2012·连云港)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C.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用地膜覆盖农田 B.给实验室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猜想与假设: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a、液体表面的大小:
b、液体______的高低;
c、液体______的快慢.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针对猜想a)
Ⅰ、取两块相同的玻璃板.
Ⅱ、在玻璃板上分别滴同样多的酒精,使两滴酒精表面大小明显不同,如图所示.Ⅲ、保持酒精的温度和酒精______相同.
Ⅳ、若干时间后,两玻璃板上剩下的酒精明显不同.
(3)分析与结论
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的大小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4)本实验采用了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______法.
知识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物态变化判断及吸热、放热判断
.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2015·黄冈)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题型: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芳芳将适量的固体碎末装在试管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放入适量固体碎末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
其“适当”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乙中所对应的固体属于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像丙是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另一种固体熔化图像,其熔点是_______℃,熔化用了_______min,处于固液共存的是图中的________段,在此过程中混合物要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总体积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知识点:熔点和晶体熔化条件
知识点:凝固点和晶体凝固条件
(2012·安徽)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
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O℃,自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O℃,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7. 开启电风扇,对着一盆O℃水的水面吹风.过了一段时间()
A、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降到0℃以下
B、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仍为0℃
C、水不会结冰.温度也保持O℃不变
D、水不会结冰,但温度要下降
第四章光现象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的判断
1、在图1所示的光现象中,不是由于光的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图
(2012•连云港)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C.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光的折射现象
D.阳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现电线杆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015·咸宁)2.下列成语中,属于描述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坐井观天B.形影相依C.海市蜃楼D.波光粼粼
(2015·深圳)14.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8、在如图5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图5
7.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18. 下列实例利用了光的反射的是
A.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
B.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C.用放大镜看细小的物体
D. 用棱镜分解太阳光
知识点:光折射的可逆性
知识点:色散现象
7、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
同颜色的光,则( )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
D.将温度计放到AB范田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
9、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A.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B.上衣、裙子都呈红色
C.上衣呈白色,裙子呈蓝色
D.上衣、裙子都呈黑色
题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小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的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的关系;
(3)如果有3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5)在移动蜡烛A的像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__(选填”A”或”B”)一侧观察。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及B、刻度尺、橡皮泥、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___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该__________;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该__________;
(5)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平面镜所成的像为______(填“实”或“虚”)像。
(6)小明在实验时,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就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该__________,理由是:该__________;
(7)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该__________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该__________ (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10、如图6所示,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镜中视力表的像比视力表小
C.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5 m
D.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2012•连云港)小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高与像距、物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他将5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
________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cm.
②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______1(选填“大于”或“小于”);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________1(选填“大于”或“小于”).
③小华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他的结沦是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_____.
11.(2015·武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cm10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
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cm20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A.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的缩小实像
B.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的放大实僚
C.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的缩小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2013扬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如图甲,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________(上/下)调整.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_____
的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__________(左/右)移.
(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_____(左/右)移.
(2015·北京)小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cm 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______的像.(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放大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
(2015·荆州)29.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
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4)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①我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②我们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③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④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cm.
第四章质量与密度
12.(2015·武汉)下面是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后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水凝固成冰是体积会变大。
B.水在4℃时密度最大。
C.温度高于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
D.温度低于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越来越小。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2015北京)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亮取适量这种液体的样品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量筒放在______台面上.将盛有适量液体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此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及杯内的液体的总质量为_____g.(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_cm2;
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106g.
(3)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此种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
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右侧,此时应向______ (选填“右”或“左”)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如图所示甲、乙、丙图是他按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中的数据填入下表中的空格中。
(3)在以上实验中,烧杯壁会残留部分酸奶而导致实验结果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如何做才能避免由此实验产生的实验误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