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制的消解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

合集下载

关于新时期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

关于新时期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

关于新时期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摘要: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是针对于新时期我国对于不同在经济、政治以及管理模式上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改革。

这不同于其他改革的是,它需要国家、社会和人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综合整改,是一次多元化多方位的自主整改。

是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伟大的创举。

关键词:政府治理模式改革创举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342-01一、新时期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背景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之前,有许多的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制度上的“老套路”和“老模式”。

这些套路和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解决了人们在生活上的难题,但是无法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更加无法满足新时期的人们对于改革――制度改革的要求。

在治理模式上,有两种治理模式,统治型的治理模式与传统型的治理模式,两者都是对于地方的单一垄断型治理模式。

而第一个统治型治理模式是以一种以阶级秩序为阶层的治理方式,它的运作目的是以统治阶层的最大利益为标准,以其他阶层服务于统治阶层的要求为最终目的。

而管理型的治理模式则是以管理层为最大利益趋向,以一切阶层为管理层是唯,在政府调控的基础下最大程度的抑制市场经济。

而市场经济模式的抑制,无论是在人员积极性还是在市场活力下都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的需求。

二、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面临的压力及挑战1.政治权利监督的欠缺由于新的制度的建立会导致新的职位,而职位之上的政府的监管部门会有所欠缺。

我国的国土幅员辽阔,地域面积大且人口分布不平衡。

新的制度在建立之初就会面临着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吸收和支配不平均、不平衡等特点。

这是无法避免同样也是改革之初的政策的必经之路。

现下的经济模式正在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新的模式的快速转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体制或是政策上的漏洞。

新的治理模式打开了财富与权利的大门,但是原有的统治阶层和权利管理阶层并没有很好地接收新的政策,并没有对他们的新阶级的新权利下定义,也没有掌握新的概念和达成共识,这无疑会致使新权利在利益的驱使下和政策漏洞的罅隙下对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展开追逐和对其他人的权利或是利益进行破坏和掠夺。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府治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政府管理体制和治理理念的更新,都为中国的发展和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的变迁及展望。

一、政府角色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经济的主导者和资源的分配者,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经济活动。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渐减弱,而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政府的职能也从直接管理经济转变为宏观调控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意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开始推行各种市场化改革措施,如企业改制、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政府逐渐从生产者转变为监管者和服务者,更多地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引导市场发展。

政府也加大了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供更多便民利民的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这种政府角色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更加有效配置,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政府治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政府的角色将更加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管理体制改革的变迁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过去,中国政府的管理体制主要是以行政体制为核心,各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效率低下,容易产生腐败等问题。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也随之改革,在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国家机构改革是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1982年,中国成立了国务院,全国人大、政协等国家机构相继成立。

之后,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也经历了一系列调整。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的治理之道经历了深刻的变迁,也面临着新的展望。

从“一边倒”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辉煌的历程。

在新时代下,中国政府将如何应对挑战,展望又是如何呢?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阐述。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也是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发生重大变迁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治理之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1.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治理之道出现重大变革。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径。

政府放开了经济,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从而迅速塑造了一个新的治理模式。

政府的角色逐渐由“包办一切”向“服务人民”转变,政府的职能也开始不断调整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巩固和发展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市场经济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了政府治理制度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政府开始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调控,引入了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了治理效能和透明度。

3. 第三个阶段是当前时期,中国政府治理之道的变迁显现出了新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政府治理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政府不断完善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政府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民生和社会治理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建立了更加科学、民主、法治的政府治理体系。

在新时代下,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将迎来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也需要更多的变革和创新。

未来的政府治理之道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展望。

1. 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将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让人民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和主人。

政府将建立更加广泛、深入的民主决策机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自治组织,让人民的意志更好地体现在国家治理之中。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世界接轨的道路,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在政府治理方面,中国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道,实现了政府治理模式的深刻变迁。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治理之道变迁及展望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治理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治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过去的“大锅饭”模式严重浪费资源,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政府治理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分税制和税费体制改革、实施“放管服”改革等,这些措施都为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治理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和集权化。

政府过多地介入经济体制,导致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不合理,政绩考核导向,官僚主义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造成了许多政府治理方面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改革措施,以解决政府治理中的种种问题。

二、政府治理变迁的主要路径1. 加强依法治国建设,规范政府权力行使。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制度安排,也是解决政府治理问题的根本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依法治国建设,坚持法治思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了一整套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制度保障。

2.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促进政府廉洁治理。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的基础,是政府是否能够有效行使权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政府通过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权力行使,加强监督和问责,提高政府公信力,为政府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政府管理现代化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提高服务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根本途径。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透明度。

从“单位治理”到“社会治理”:城市基层的治理模式变迁——基于

从“单位治理”到“社会治理”:城市基层的治理模式变迁——基于
Abs t r a c t : Un i t s y s t e m wa s t h e b a s i c p o l i t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i c s y s t e m b e f o r e r e f o r m a n d o pe n i n g ‘ u p. I t e n s ur e d t h e c o u nt r y ’ S b a s i c o p e r a t i o n a nd s t a bi l i t y,a n d a l s o p r o v i d e d ma t e r i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f o u n d a t i o ns f o r t h e s o c i a l p r o d uc t i o n a n d mo b i l i z a t i o n
会 的关 系, 这 对 于 国家 治 理 模 式 的 转 型 有 重 要 意 义 。
关键词 : 单位 治理 ; 社 会 治理 ; 多 中心 治 理 ; 治理 模 式 : 变迁
中图分类号 : C 9 1 2 . 8 l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9 3 0 3 ( 2 0 1 5 ) 0 3— 0 0 7 3— 0 4
mu l t i v a r i a n t g o v e r n a n c e b o d y s a nd me a n s,wh i c h c a l l s or f t hi nk i ng a b o u t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Fr o m Un i t Go v e r na nc e t o S o c i a l Go v e r na nc e:

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演变探析

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演变探析

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演变探析作者:曾小龙来源:《理论导刊》2009年第07期摘要: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促使中国政府管理由控制型转为管制型,再由管制型向治理型转变。

政府管理模式变革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而各种管理模式在实践运行中有利有弊。

政府管制在中国政府管理实践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构建多中心治理是当代中国政府管理模式革新的目标取向。

关键词:管理模式;控制;管制;治理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7-0022-03新中国成立至今,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控制型转为管制型,继而向治理型转变。

控制型管理模式在巩固革命政权、稳定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进而被管制型管理模式所取代。

同样,管制型管理模式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加速发展,中国政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等理论的兴起,管制型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如政府管理重效率轻公平等弊端,政府管理必须向治理模式转变。

于是,政府治理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控制型政府管理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现代化基础极为薄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而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发展又势在必行。

为此,为了发展工业,当时只能借助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配置有限的资源,保证稀缺性资源流向重工业部门。

同时,在政治上新生的革命政权面临国内反对势力的破坏,国外武装干涉颠覆新生政权的威胁。

新中国需要从根本上重建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实现新政权对整个国家主权的行使和现代化国家的构建。

为此,民间基本上不再掌握重要资源,国家掌控所有稀缺性资源和几乎全部社会资源。

改革开放30年:政府体制改革6大调整与未来走向

改革开放30年:政府体制改革6大调整与未来走向

改革开放30年:政府体制改革6大调整与未来走向改革开放30年,从1982年开始,每隔五年均开始一场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

这一变革可以说构成了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

在1992年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之后确定了搞市场经济就确定了改革的整体思路,到了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为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框架,也给政府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可以说已经是驾着船过河的阶段了。

背景: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走向开放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因为多年的政治运动以及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政府通过对单位的全面控制,实施对全社会的管理,国家几乎包办了社会的全部事务,有的学者称之为“总体性社会”。

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行政化的特征:所有的经济组织,都是政府组织,除非是非法经济组织;所有的个人都是政府的人,除非是社会闲杂人员;所有的社会组织,实际上也在政府内部,而且所有的政治组织,也越来越具有行政组织的特征。

政府无所不包,也无所不在。

政府本身,则具有了无限政府、全能政府的特色。

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逐步发展,30年来已经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其最明显的标志有两个方面:首先,经济迅速发展。

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24.1亿元,人均只有379元;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46619亿元,是29年前的68.05倍,人均18665元,是29年前的49倍。

平均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发展,基本是5年一翻番。

其次,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民营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有企业规模已经缩小,很多国有企业已经成了独立运作的企业;市场竞争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竞争相对公平,竞争充分,有序。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自由的指数从1980年的4.23,提高到2005年的6.4,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也逐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论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论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论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推进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

本文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并从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

标签:政府;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国际上相继出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等改革理论,中国这政府管理体制一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民主水平的提高,还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并进行相应改革。

根据政务院制定的《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第一次精简工作,并在1954年初步构建了中国的基本行政框架,1956年,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关系,先划分中央和各省、市的行政管理职权,再逐步划分省和县、县和乡的行政管理职权。

现在政府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没有限制部门权力利益化,这跟政府的职责划分利益划分不明确有直接关系,而且政府部门的监督也不是很到位,所以政府需要明确划分职能和利益,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机制进行口常业务处理和相互监督。

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大幅度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三个阶段。

阶段一:改革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模式(1978—1992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国家管得较多,抑制了企业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了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

这一阶段进行推进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撤销一些部门,推进政府工作人员专业化,探索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阶段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探索(1993-2012)1992年,党的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社区公共服务的多中心自主治理模式探析

社区公共服务的多中心自主治理模式探析

社区公共服务的多中心自主治理模式探析戴欢欢,程正松(湖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黄石,435000)摘 要:结合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探析社区公共服务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提出要重视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自主治理系统的制度设计,通过制定严密的社区制度,确定适宜的社区自治规模,搭建社区自主治理组织,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确保多中心的治理系统可以良性地自主运行,以便解决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难题。

这也为当前社区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出现的治理困境提供了可能的思路,为政府和社会各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协作提供了努力方向。

关键词:多中心理论;自主治理;社区公共服务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9)02-0064-06一、问题提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单位制的解体,社区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范围逐步扩大,从过去局限的“社会闲杂人员”扩大到社区全体成员。

一方面,单位制的退出让大量的公共服务需求压到了社区这一级,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区管理上的混乱;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导向转变成以经济建设为纲,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加之政府内部经济性激励指标的影响,政府官员缺乏改善公共福利的动力,可以被分配到公共福利上面的资源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政府单一化供给一时成为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模式,并且社区在这种供给模式下也出现了职能异化。

然而,近些年来,政府职能不断向服务型转变,营造和谐社会、共创和谐社区理念深入民心。

政府部门多次出台文件要求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民政部出台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再次强调,要建立“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动城乡社区服务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构建机构健全、设施完备、主体多元、供给充分、群众满意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了公共服务提供的四大指导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多元参与;坚持统筹城乡,补齐短板;坚持持续发展,创新引领;坚持资源整合,精细服务。

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现状和对策

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现状和对策

qiyekejiyufazhan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步调不断加快,截至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

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社区已经由管理逐步走向了治理,深圳、南京、成都等城市不断探索出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但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主体集中、制度规范、组织构建失衡的困境,因此如何划分各治理主体行动界限,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成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重中之重。

1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鼓励社区组织转变职能,依托社区成员,联合社会组织实行合作治理,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政策,推进社区管理职能由抽象向具体、被动向主动转变,实现社区资源的合理化和有效化配置。

一是社区自治组织数量持续增长。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数量达66.2万个,村(居)民小组数达589.8万个,总人口为279.3万人。

其中:居民委员会10.3万个,占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总量的15.56%,同比增长3.3%,居委会成员54万人,占总人口的19.33%,同比增长5.4%(如图1所示)。

二是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截至2016年底,我国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8.6万个,其中服务指导中心809个,服务中心、站16.1万个,覆盖率达93.6%。

社区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其中,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7.6万个,便民服务网点8.7万个(如图2所示)。

三是多项法规制度规范支撑社区治理。

《宪法》《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从宏观上为社区治理提供法律支撑,同时民政部也出台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推进社区发展及治理的行政法规,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是主动探索开创社区治理新模式。

我国很多城市在社区治理实践中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区域特色的新鲜经验。

杭州市出台《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0年)》提出在加强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的同时推进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湖南省常德武陵区通过构建管理服务的“云端”———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立了“3+1+N ”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单位制的消解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

单位制的消解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

单位制的消解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单位制是我国传统政府治理模式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单位制以极大的冲击,单位制逐渐予以消解。

单位制的消解必然会使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组织结构基础,促使其发生变化。

新的时期,政府治理模式将向着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及参与合作型政府转变。

标签:单位制;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单位制是建国后,整个中国社会特有的基本构成结构。

在迄今的研究中,学术界对“单位制”的概念往往做以下几种表达,即“单位制是中国各种社会组织所普遍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基础”。

“单位是再分配体制中的制度化组织”。

“单位是中国社会组织和调控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在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单位构成了基本的调控单位和资源分配单位”。

[1)(P39)改革前,中国主要有这样几类单位:首先是单位化程度最高的党政机关、全民所有事企业单位。

它们作为国家组织及其附属物,既受到国家全面而直接的控制,也受到国家全面而直接的保障,其次是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它们依照国家计划的分类,由国家“归口”管理。

再次是农村各类集体经济单位,它们的单位化程度最低,一般成为“不完全单位”。

最后,还有一部分社会成员是无单位或几乎无单位的,如城镇中的个体工商户等,但数量极为有限。

通过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单位,国家控制了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

在单位体制下,单位作为控制与分配资源的主要工具,成为国家控制个人的主要手段,形成了“国家——单位——个人”三个层级的社会统治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逐步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位制”已不是控制与分配社会资源的主要工具,单位制的逐步消解必然对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提出挑战。

本文将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并对单位制逐步消解后,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做进一步揭示。

一、单位制形成的社会背景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独特和关键的方面,但这种作为现代工业关系模式、国家行政体制基石的组织形式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并没有先例。

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

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

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李汉林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深刻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等诸方面的变迁。

中国的单位组织,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制度、统治和结构方式,也经历着这种史无前例的变迁,深深地留下了变迁的痕迹。

在改革开放以前,单位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高度整合和低度分化的基本组织形态。

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由极其独特的两极结构所组成的社会:一极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和政府,另一极则是大量相对分散和相对封闭的一个个的单位组织。

在城市社区中, 社会成员总是隶属于一定的“单位”———在学校属于学校单位,参加工作属于工作单位,退休以后不仅仍属于原工作单位,同时也属于街道单位。

在中国单位里,人们相互熟悉,没有陌生人———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之间彼此相互了解,甚至在日常的生活中朝夕相处、相互影响和依赖。

与此同时,由于资源主要由单位垄断分配的机制,个人与单位的关系变得异常的紧密。

人们从摇篮到墓地,生生死死都离不开单位。

在这里,单位社会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常态,人们社会行为的常态。

一方面,从制度上不允许人们割断与单位社会的联系,因为离开了单位,人们就会失去社会身份和地位,国家和政府也会失去像以往那样对人的控制;另一方面,失去与单位社会的联系,对个人本身而言,在目前的这种社会及社会化的环境中,也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它不仅会给人们的行为带来失落和迷茫,而且也会使人们逐渐失去自身社会存在的基础。

所有这一切,也就构成了单位作为制度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前提和条件(李汉林2004; Li Hanlin, 1991, 1993, 1994, 1995, 1996) 。

在孙立平看来,中国总体性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单位制这个组织中介而实现的。

具体地说,首先,借助严密的单位组织系统,国家的动员能力极强,可以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某一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目标。

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概述:单位制变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进行的重要领域之一。

单位制是指过去遍布整个中国的以单位为基本组织形式的经济体制。

政府职能则是指政府在单位制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本文将通过对单位制和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探讨单位制变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一转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历史变迁中国的单位制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以“单位”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集体经济体制。

这种单位体制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盛行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是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单位制的特点是集中所有资源和生产要素,组织劳动生产力,实行统一领导。

由于单位制的体制缺乏竞争机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逐步进行了单位制变迁的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逐步放开和放宽了对单位制的限制,允许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进入,推动了单位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优化了单位制的经济组织形式,逐渐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多种管理的经济组织形式,从而推动了单位制的变迁。

政府职能在单位制变迁过程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过去,政府主要通过计划和指令来调控和指导单位制的发展,承担了过多的生产和管理任务,导致了政府的权力过大、效率低下。

而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放弃了对单位制的直接管理,转变为市场调节和服务型政府,积极推动单位制的自主发展,引导单位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二、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单位制变迁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市场调节和服务型政府,为单位制的转变提供了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

政府的职能由直接管理单位制到引导和服务单位制的发展,促进了单位制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的发展。

单位制的变迁也反过来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单位制变迁使得政府职能从直接管理转变为监管和服务单位制,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区多元治理路径研究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区多元治理路径研究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区多元治理路径研究作者:韩思雨来源:《中国市场》2024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社区治理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单元,需要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

文章从治理现代化视域出发,发现在当前社区多元治理过程中,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但取得的成果有限,依然存在缺少针对性治理条例、多元主体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

基于此,文章从完善社区多元治理运行机制、提高主体参与能力、数字赋能社区建设等方面出发,提出社区多元治理的优化路径,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社区治理;多元共治;数字治理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8-0032-04DOI:10.13939/ki.zgsc.2024.08.0071问题的提出社区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空间,更是生活中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重要场所。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区治理日渐呈现出多元化、自主化和精细化,学者们提出了“复合治理”“元治理”“协商治理”等治理理念。

党的十九大以来,社区建设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各地也探索出“五社联动”“党建+”“智慧社区”等多元治理实践形式,取得一定的治理成效。

但多元治理的效能尚未真正释放,突出表现为针对性法规不健全、主体参与动力不足、参与能力弱、数字化程度低等问题。

在复杂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现有治理模式仍需进一步改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基层,难点在社区。

因此,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探索如何突破多元治理困境,优化现有社区治理模式,对治理现代化建设、促进社区各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多元治理的理论基础2.1协同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亦可称为“合作治理”。

受多中心理论的影响,协同治理理论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不同途径进行有效协作等,主要表现为参与治理主体多元,不同主体间协同配合,共同制定治理规则。

詹姆斯·罗西瑙提出,治理是一种同时涵盖政府与非政府的、内涵十分丰富的机制,其虽然未得到正式的授权,却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转型社会中的整合与控制关于中国单位制度变迁的思考

转型社会中的整合与控制关于中国单位制度变迁的思考

转型社会中的整合与控制——关于中国单位制度变迁的思考李汉林2012-9-21 14:21:03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春)2007年4期第46~55页【作者简介】李汉林(1953-),男,湖南湘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732【内容提要】中国的单位制度在其变迁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整合与控制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与后果。

这是当前社会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位对国家、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会逐渐地弱化,国家与单位两极构造所形成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会松动和逐渐消逝,但是,这种以单位组织为主导的基本结构格局在短时期内还不会彻底改变,单位组织和非单位组织并存、两种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并存、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状态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彻底重组建立在这种基本结构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与控制机制的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

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因势利导地顺利实现中国单位制度的创新与变迁。

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how and why the dynamics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have been changed within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Chinese "Danwei" institution. It tries to analyze what kind of differences between "Danwei" -institution and "No-Danwei" institution in terms of their value and behavior orientations are and how far do they differ and why. It is argued in the paper that it' s very important to make a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new dynamics for the socialintegr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关键词】单位制度/社会整合/社会控制working unit system/social integration/social control[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34(2007)04-0046-10一、引言在现阶段中国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非国有经济及非单位制度迅速和持续的发展,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单位制度”及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而且也造成了当前中国单位制度与非单位制度并存的特殊的制度结构格局。

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与重构

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与重构

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与再造——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之构想摘要: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

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是当前国内外行政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是指引当代世界各国政府行政改革实践的“灯塔”,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管理的基本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适应国际化、社会化的内外环境需要,我国开始走上了行政改革之路,逐步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一段时期以来,各地方政府都相继推动政府转型,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和大胆探索,但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研究视角锁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西部地区,既是对以往学者偏重选取经济发达或者综合环境较为完善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突破和拓展,也是对政府的“公共性”在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重要性的强调与凸显。

笔者以西部地区如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基点,在我国加入WTO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了西部地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动因和必要性,全面分析了在构建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紧接着,运用公共服务型政府相关理论,结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行政的目标定位、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和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有效举措。

从而为西部地区找到切合本地实际特点的政府管理新模式,希望能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关键词:西部地区,行政改革,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 in western China during thetransition period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ance mode always runs through the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 theory is the front area of which the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administration theory both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it's regarded as a "beacon" for guiding the modern administrative reform of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 already has been a basic model of the moder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d. During the course of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 China is adapted to the road of their government innovation because of the changes for the external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nd shifts its role from "economic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into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 Recently, every local government of the whole country imitated this kind of transformation one after another, and gets many useful trials and adventurous exploration in how to build our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 However, they’re confront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This article researches on the underdeveloped western area in China, it may be a new breakthrough and development which different from our former scholars whose study always focus on the more developed or better synthetic environment areas, and also highlight a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government “publicity” especially in the less-developed area. This research bases on how to build the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 in western area under a critical period when our China entering WTO and the western’s development undergoing, discussing the reasons and necess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 in western area, in addition to analysis the achievement, problems and the root of deficiency. Finally, by using the theory of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 we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western area, in order to conceive that, renovate the ideas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ransfer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perfect the system of public finance, innovate the providing mode of public service, reform the administrative permit system, construct a nice environment for invest, improve the merit system and enhance the group of our civil servants, and etc.. So as to look for a new kind mode which size up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western area, and hope to lead as some referenc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Key Words:Western area、Administrative reform、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Construc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目录.. (IV)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3)第三节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6)第二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论 (8)第一节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8)第二节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12)第三节政府管理模式的演变 (16)第三章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动因与必要性 (19)第一节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动因 (19)第二节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24)第四章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现状分析 (28)第一节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所取得的成效 (28)第二节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第三节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37)第五章我国西部地区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42)第一节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定位 (42)第二节我国西部地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原则和需要理顺的关系 (44)第三节我国西部地区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 (47)结语 (59)参考文献 (60)附录 (64)后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论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

论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发布时间:2005-03-29文章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4/6 文章作者:张丽曼建立高度集中全面控制的全能型政府,还是建立调控适度行为规范的效能型政府,这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发展中遇到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断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探索出一条从内部分权到职能转变再到行为规范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型的渐进改革之路,为建立新型的效能型政府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内部分权式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型克服前苏联高度集中全面控制的全能型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形成适合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效能型政府管理模式,一直是中国政府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共和国初创时期,为了迅速稳定国内政治经济局势,抵御外国的武装干涉,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以及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中国基本上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建立起类似于前苏联的高度集中全面控制的全能型政府管理模式。

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央政府集中掌握配置资源的最高权力,按照生产部门对国民经济实行专业化的全面直接管理,国家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在产品和物资分配上实行统购包销、集中调拨,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直接干预,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实行指令性计划,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实行政府统一调配,在整个经济运转中忽视或者根本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种政府管理体制很快暴露出它的严重弊病,出现了中央控制过多,权力过大,使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的情况,从而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政府内部权力结构的调整。

在956年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听取了中央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总结了“条条”管理的教训,作了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引言单位制是一个国家用来规范和管理计量的体系,它包括计量单位、标准和计量方法等。

单位制变革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国家对单位制进行变更和改革的过程。

而政府职能转变则是指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社会管理职能进行调整和变革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一、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单位制的变迁多受政府的制度和政策调整所影响。

而政府的职能转变也会直接影响单位制的发展和改革。

在古代中国,政府对计量单位的统一规范和管理,既是为了国家的统一权力和税收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

而在现代社会,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会直接影响到单位制的变迁,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会促使单位制的改革和更新。

单位制的改革和更新也能够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信息化和科技发展的今天,新的计量单位和技术标准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单位制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单位制体系适应新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二、单位制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演变在中国古代,单位制的变迁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紧密相连。

在统一权力下,秦始皇进行了度量衡的统一,统一了度量衡的标准和重量单位,同时加强了对度量衡的管理和监督。

这一举措一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税收管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

而在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统治下,政府对度量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改革,但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如加强对造假和舞弊的管理。

在这一时期,政府职能主要是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对度量衡的管理和监督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

在近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政府开始加强对度量衡的管理和监督,以适应新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政府职能也逐渐由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转变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也推动了单位制的变迁和改革。

我国行政管理模式变迁的研究

我国行政管理模式变迁的研究

我国行政管理模式变迁的研究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转换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行政管理模式自1949年发展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9年的专断一压制型,1979一1990年的压制一缓和型,1990年至今的缓和一参与型。

在第一阶段,行政法严重限制了个人的自由,而现代行政法具有较高的控制行政权,因此其没有立足之地和生存空间。

在第二阶段,个人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社会逐渐需要控制行政权管理,自此慢慢生成了具有治理工具特征的现代行政管理法。

在第三阶段,个人自由空间进一步扩大,使个人和国家的对抗逐渐缓和,个人也参与行政过程,使行政的目的性、合法性大大提高。

现代行政法借鉴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制度,改造了原来的行政管理之法,管理行政之法取而代之。

一、专断一压制型(一)专断一压制型的基本特征在1949-1979年间,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国家动员广大群众不断发起政治运动,用暴力机器强行压制个人自由,个人也会由于压制而被动员起来成为国家特定政治目标实现的主要工具和力量。

专断一压制型行政模式实际上是指将个人自由压制到极限,态意是这种行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具体表现,一是若某一决定对个人不利,并不会公布明确的理由,常常在官方发布中直接采用经研究决定的句式;二是行政权的行使缺乏程序性规则和实体性规则,常常是通过上下级命令一服从的关系控制行政权力;三是行政权力的边界比较模糊,可以无限扩张,不管是多么纯粹的独立私人空间,也允许行政权力随意进出。

在专断一压制型行政模式下,个人没有民主和自由,个人自由与权利均是国家赐予的,国家可以随时收回。

个人若想挑战行政权力,则国家必然会进一步加强对个人的压制,并不会招安个人挑战者,或者将这些挑战力量释放,绝不会协商。

因此,在这种政治文化氛围下,只有国家的批准才可拥有个人行使的权利,才可享受自由,有了国家才有个人。

L匕如户籍制度,国家制定法律把公民划分为乡下人和城里人,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体系,将乡下人局限在一块土地上,城里人局限在一个单位中,个人只有依靠土地或者单位才可以生存,国家就是利用这种无法摆脱的生存关系控制个人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 逐渐 改变 了以 前的 政社 不分, 逐 渐形 成了 政社 合理 分 工, 政府和社 会逐步协调的模式。
2. 服 务型政 府。在 过去, 我 国实际 上实 行的是 一种 管 制型政府模式, 这种模式“带来 的后果是严重的, 包括: 政府 权力过大, 社 会权力过小”, “最后的 结果必然是使政府 管了 许 多不 该 管、管 不了、管 不 好 的事, 从 而 陷 入低 效 率 的 泥 潭。”〔8〕以善治 为目标, 推 进政府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成 为 我们的 必然性选 择。服务型 政府以 社会、企业和 公众的 合
结构 更加适应了 市场经济 的发展, 同时 这些力 量的兴 起都 推动了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发生改变。
市场 经济体制 的改革 促使中 国的盈利 性组织、非 盈利 性组织和社区得到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受益最 大的就是盈利性部门。从1979 年以前单一的公有制到现在 的多 种所有制形 式共同发 展, 中 国的盈 利性部 门经历 了一 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个 体企业、私 营企业、外资 企业不
重要的方式 。中 国的城市社区 服务是在 20 世纪 80 年 代中 期, 由中央政府推动发展起来的, 其目的是顺应市场 化改革 的步伐, 构建中国社会化的福利体系。1990 年中期, 演变为 一场轰轰烈烈的社区建设运动。到目前, 我国城市社区不管 是在服务对象、内容与领域, 还 是在法规制度支持上 都取得 了长足的发展。总之, 改革使中国的盈 利性组织、非 盈利性 组织、社区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些力量成为政府 处理社 会事 务时可以加 以利用的 替代选 择, 同 时也成 为促使 中国 政府 不得不改革 的重要压 力源, 新的社 会力量 的兴起 和发 展壮 大有力的推 动着中国 建立政 府与市场 、政 府与社 会的
在单位体制下, 单位作为控制与分 配资源的主要工具, 成为国家控制个人的 主要手段, 形 成了“国 家—— 单位—— 个人”三个层级的社会统治结构。在20 世纪80 年代后, 随着 我国逐步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单位制”已不 是控制与分 配社会 资源的主 要工具, 单 位制 的逐步消解必然对传统的政 府治理模式提出挑 战。本文将
二、单位 制与传统政府治理模式
有中国特色的单位制, 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控制了所有的经济源 泉, 大多数 社会 成员都 被国家组 织到一个个 具体的由 国家所 建立的 “单 位
组织”中, 由这些单 位给予他 们社会 行为的 权利、身份和 合 法性, 满足他们 的各种 需求, 代表和 维护他 们的利 益, 控 制 他们的行为。
断涌现。截至 1998 年底, 中国企业 数约 800 万户, 盈利性组 织已经成为了一支很强大的力量。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 民间 公益事业开 始起步, 标志着 中国非 盈利性 组织逐 渐兴 起; 90 年代进入大 发展时期, 各种非 政府组织 大量涌现, 到 2002 年中国登记的各类非盈利性民 间组织共有 23 万多个, 涵盖了经 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法律等各个 领域。〔7〕这 些非盈利性组织为社会公众提 供了参与政府治理的 又一种
模式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公共权力 资源配置的单极化 即政
府垄断了一切的社会资源, 是一个全能主义 的政府, 政 府统 揽 了社会管理 的一切事物 , “政企 不分”、“政社 不分”, 政 府 是建立在条块分割基础上的高 度中央集权制。其次是 政府
和公共 权力运用的 单向性, 即政 府治理模 式表现 出一种 管 制主义 的特征, 政府通过 指令性 的计划和 命令性 的规章 制 度等管 理政治、经济、文化等 社会生 活的方 方面面, 缺乏 社 会成员的参与和法律的约束。
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 并对单位 制逐步消解后, 政府 治理模式的转变做进一步揭示。
一、单位制形成的社会背景
单位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 社会的一个独特和关 键的方
面, 但这种作为现代工业关系模式、国家行政体制基 石的组 织形式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 并没有先例。它是现代 中国在
经历了一场由共产党领导的社 会革命并由这个夺取 了政权
二元 互动合作关 系, 同 时也促使 中国政 府治理 由自上 而下 的管制向政府与新的社会力量合作的逐 渐转变。
中国 政府的治 理模式 实质上 就是政府 与市场、政 府与 社 会的关系的 重新塑造, 即改 变过去 “政企 不分”、“政 社不 分”, 政 府一味凌 驾在社会、市场 之上的 全能主 义管制 型的 治理方式, 建立起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合作式的 治理方 式。因此, 新的政府治理 模式将是一种参与合作型的政府治 理模式, 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4. 参与合作型政府。现代意义 上的治理本身就意 味着 合作与共治。社会与政府的合作与 共治是新的治理模 式的 核心内容。非盈利性组织和社区的兴起, 说 明了政府也不是 具有完 全的理性, 政府不 应该成 为治理过 程中的 唯一权 威 主体。因此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强调其它社会组织的参与, 强 调政府与其它社会力量的合作。参 与型政府的实质在 于公
的党用国家行政力量对社会进 行了大规模重新组织 后形成 的。〔2〕
可以说建国后, 我们之所以选择实 行单位制, 是 和国家
应对社会危机进行整合有关。单位 制填补了国家与个 人之
间的真空地带。同时, 它也适应了社会和政 治整合的需要, 使资源的分配有了一种可以连接国 家与普遍社会成员 的组 织通道, 使国 家的社会控制得到加强。单位 制在很大程度上 保证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 与资源的抽取能力 的同 步性。〔3〕
一般而言, 治理是通过对公共权力的配 置和运用, 对社 会的统治( 领 导) 协调和控制, 以达到一 定目标。〔4〕在不同 历 史时期, 有不 同的治理模式或统治方式, 而决定治理模 式的 则是公共权力 资源的配置和运作。〔5〕在单位 制下, 一切 的社 会资源都是国家的代表 —— 政 府来垄断。因此传统的 治理
结构 的变革, 单位体制 的解体和 个人化 的发展 是同样 不可 避免的。
伴随 着改革开 放的步 伐, 单 位社会 开始面 临前所 未有 的挑战和冲击。有的学者认为, 在单位社会所面临的冲击波 中, “第 一波是单 位体制外 组织的 萌生; 第二波 是单位 成员 向体制外流失; 第三波是单位职能向社 区转移; 第四 波是单 位自 身大量 破产、改制, 导致单 位社会 的最终 解体。〔6〕而 自 八九十年代以来, 伴随着中国走向市场 化的改革步伐, 一系 列改革举措大大地推进了单 位社会走向消解的 过程, 如: 住 房商 品化、医 疗体制 改革、社区建 设的勃兴 等, 都对单 位体 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单位 制的消解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
单位 制的 存 在使 政府 实行 传统 的治 理模 式有 了必 然
性, 同时传统的 治理模式 也需要 通过单位 制这种 组织结 构 得以实现。单位制与传统的治理模 式是一种相辅相成 的关
系。单位制的消解必然会使传统的 政府治理模式失去 其赖 以存在的组织结构基础, 促使其发生变化。
单 位制 是建 国后, 整 个中 国社 会 特有 的基 本 构成 结 构。在迄今的研究中, 学术界对“单位制”的概念往往做以下 几种表达, 即“单位制是中国各 种社会组织所普遍采 取的一 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 的基础”。 “单位是再分配体制中的制度化组织”。“单位是中国社会组
曹锦清和陈中 亚在 《走 出“理想 城堡”—— 中 国“单位”
[ 收稿日期] 2007- 03- 26 [ 作者简介] 王琼( 1983—) , 女 , 河南南阳人。2005 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政治学与中 国政府管理。
— 40 —
现 象研究》一书中遵 循梅因著 名的“从身份 到契约”的 论断 指出“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 体制的转型, 实质上 意味着从抽象整体利益为主的 单位组织转向以具体 个人利 益为导向的契约组织运动过 程。随着资源配置手段 和社会
2007 年第 2 期 ( 总第 44 期)
理论 观察 T heoret ic O44
单位制的消解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
王 琼
(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郑州 450001)
[ 摘 要] 单位制是我国传统政 府治理模式的基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单位 制以 极大的冲击, 单位制逐渐予以消解。单位制的消解必然会使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失去其 赖以 存在的组织结构基础, 促使其发生变化。新的时期, 政府治理模式将向着有限政府、服务型 政 府、法治政府及参与合作型政府转变。 [ 关键词] 单位制; 政府治理模式; 变迁 [ 中图分类号] D 035[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009- 2234( 2007) 02- 0040- 02
计划 经济体制 的转型, 使得 单位制 这种传 统控制 与分 配社会资源的工具地位有所 下降; 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 造 成了单位制的衰落, 单位的行政能力的弱化。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 只有单 一的公 共组织, 即单 位; 而 市场经 济体制 下公 共组 织、盈利 组织、非盈利 组织均 是基本的 社会组 织, 他们 分别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板块。这种多元化的社会
1. 有限政府。在传统的政府治理理念中, 政府被认为是 具有 全知全能、完全 理性的, 能够 处理好社 会的一 切事务。 有限 政府理论认 为政府的 理性以 及其能力 是有限 的, 现代 社会 的发展使得 政府在面 对社会 问题时, 常常 显得力 不从 心, 难以有效 的保障 社会健康 发展, 因此, 政府 要在适 当的 范围 内广泛吸收 社会非政 府组织 参与到政 府治理 结构中。
政府不是万能的, 政府所拥有的资源不 是无限的, 因 此政府 不可能管理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政府必须从 日益繁 杂的社会事务中退出来, 管好自己该管 的, 放弃自己 管不了 的, 以及与社会相比管不好的。将一些社会事务的处理权还 给社会, 实现公民权 利的回归。从 1978 年以来中国经 历的 改革 历程来看, 中国政 府的改革 走的是 一条逐 步放权 的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