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骆驼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骆驼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锋派小说与先锋派小说创作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
“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
我们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下面谈谈“先锋小说”的创作。
随着1978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进而,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质疑与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倡导。
高行健《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以及冯骥才、王蒙等人关于中国需要现代派的通信,构成了这场讨论的高潮。
而围绕“朦胧诗”“三个崛起”的讨论,则把讨论引向对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倾向的评价阶段。
之后,理论界的介入和创作的探索同步进行,构成了新时期文坛上的繁荣景观。
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首先,“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人们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信”的结论。
正是在主体确立的寻找与情感抒发需求的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迷惘与对世界的不信任感,对非理性世界的否定态度,在思想上表现出了现代主义倾向。
同时,由于精神危机而导致的信仰丧失、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使人们面对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而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再加上现代文明快速演进过程中价值体系转换的不完善、不彻底,又使自我的确立成为难以实现的虚妄举动,因而自我往往处于“边缘人”、“零余者”的角色位置上,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现代主义特点。
其二,新时期的文化背景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给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文学作品自然庄严地接受了从现代主义视角来表现生活的使命,所以“社会要‘现代化’,文学何妨出现‘现代派’”口号的提出,也成为时代某种需要的回声。
另一方面,“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在思想界、理论界和文艺界创造和建构了平等、自由和宽松的思考、创作环境。
对更加丰富、复杂地了解生活、在心理要求直至审美倾向不断向认识的深处、广度挺近的需要变化,都使敏感的作家们在创作的同时,感觉到了仅用传统现实主义一副笔墨的局限与束缚,便自然而然地把思维重心移向了创新与突破。
其三,改革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门,丰富多采的世界文化奇葩一下子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这既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观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也成为直接用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与生命过程的重要艺术模本。
既在心理上产生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某些主题的认同;也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来表现立体的、多层面、超时空、快节奏的心灵世界,以弥补或反叛传统现实主义,并保持与世界文学同步,因而在形式上表现出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追求。
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大致在1979年前后,它以“朦胧诗”的崛起、王蒙、宗璞等人的小说以及高行健等人的话剧作品的出现为标志。
这一阶段的主要创作特征表现为反抗既有的意识形态规范,在主题上与伤痕、反思文学同步,表现出启蒙主义理性和忧患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他们对传统文艺观念、文艺模式进行反驳,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技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途径与新美学范畴。
这是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萌动期与初创期。
第二个阶段是在1985年前后,这时出现的新生代部分诗人、“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大展”、刘索拉、残雪甚至部分寻根小说,以及《魔方》《野人》等戏剧作品,都表明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进入到了形成和繁荣期。
无论在创作姿态或手法技巧上都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风格。
现代派文学在以后便不断发展而成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开拓了中国先锋派小说走向新生的广阔道路。
现代派文学在以后便不断发展而成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开拓了中国先锋派小说走向新生的广阔道路。
(节选自《先锋派小说》)
1.下列对“先锋小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有很强的具体的实验要求,因此,又称“实验小说”,也就是下文说的新时期现代派文学。
B.“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表现先锋者的先锋精神、具有先锋引领作用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
C.在80年代中期出现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狭义的“先锋小说”即专指此。
我们所说的“先锋小说”,则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D.“先锋小说”中的所谓“先锋精神”,是指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同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于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开始了,进而理论界便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B.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它们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质疑与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倡导。
C.把讨论引向对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倾向的评价阶段的是围绕“朦胧诗”“三个崛起”的讨论。
之后,理论界的介入和创作的探索同步进行,构成了新时期文坛上的繁荣景观。
D.高行健《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加之冯骥才、王蒙等人关于中国需要现代派的通信,构成了这场关于现代派文学论争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年动乱”导致普遍精神危机,人们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信”的结论。
而由精神危机而导致的信仰丧失、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则使人们面对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不知所措。
B.“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在思想界、理论界和文艺界创造和建构了平等、自由和宽松的思考、创作环境,对作家们把思维中心移向创新与突破起了作用。
C.改革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门,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D.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观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
参考答案:
1.C(A项“实验性”不等于“具体的实验要求”,“也就是下文说的新时期现代派文学”不合文意,扩大范围;B项曲解文意;D项不是“相同”,而是“相关”)
2.A(随着1978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进而,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
3.D(“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观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的是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的改革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
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使用马车代步。
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的大司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母对洛克的家庭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
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
“百合节”要到了,按照当地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
苏菲抽泣着要艾迪想办法,送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共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自己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突降暴雨,艾迪匆匆起床。
阿普达和迪克鲁斯两镇相隔几十公里,山路崎岖不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马车夫亨特驾着马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远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是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礼物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瓢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以前只要三四个小时的路他们走了七八个小时还没到,现在离迪克鲁斯镇还有好几里山路呢!此时大雨滂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马车在过一条岔路口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只便携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
”这个中年男子告诉他们,他坐的马车半路坏了,他只好徒步前行了十几里路。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这名男子叫博格。
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能累坏了。
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
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的坡底。
一阵眩晕之后,艾迪睁开双眼,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
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
“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光芒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
”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亨特已经昏迷,鲜血从他的大腿股动脉汩汩流出,一根尖树枝刺穿了他的大腿。
“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刻缝合动脉止血!”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博格接过艾迪从泥泞中找到手术箱,取出手术刀和缝事伤口的针线,然后和艾迪合力将亨特抬到一块突出的崖壁下。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大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准确位置,“快点燃打火机。
”博格急切地说。
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借着微弱
的光芒,博格开始给亨特实施手术。
然而,打火机油就快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
“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可以用来照明的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布包的,应该可以点燃的。
”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可是幅名画,值很多钱。
”
这时艾迪竟然想起了自己匣子里的6000英镑,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并没有打湿。
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火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镑烧成灰烬,手术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在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怎么带着这么多的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
“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他拍了拍艾迪的肩膀,“放心吧,好小伙,这个女孩会属于你的!”远处传来了马车声,原来苏菲的家人得知博格今天要回来,却迟迟没到后,派人来接他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人就是苏菲的家人,并且得悉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忙殷勤地问这问那。
但是,博格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微笑地对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
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镑,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__)
A.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身份地位悬殊但精神品质却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物形
象,旨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在于心灵。
B.当那个中年男子要求打车时,艾迪热情招呼他上车坐下,是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个中年男子叫博格,是苏菲的哥哥。
C.小说结构严谨多处埋下伏笔,比如第二段提到博格要回家给父亲做手术,使得后文马车出事,艾迪在泥泞中找到手术箱,博格能亨特做手术的情节不显得突兀。
D.洛克不愿意点燃包画的塑料布,是因为他深爱着苏菲,而画是他“百合节”送给苏菲的礼物,不能随便就给毁了。
E.这篇小说讲了一个穷小子凭借自身品质赢得爱情的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文笔温婉细腻。
(2)小说第一段对阿曾达镇及艾迪、洛克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艾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优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题目是“最后三分钟的高贵”,如果以“六千英镑”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A.C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②介绍阿普达镇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马车失事埋下伏笔。
③点出艾迪和洛克身份地位的悬殊,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艾迪是英国阿普达镇一个地位卑微而心灵高贵的小工艺店的年轻老板。
他有这些优点:①勤俭朴实(自食其力):经营一家小工艺店。
有六千英镑的积蓄。
②面对爱情勇敢争取:苏菲家对他不满意,面对地位悬殊的对手洛克,艾迪没有退缩。
③友善热情:面对洛克揶揄,艾迪并没有针锋相对的回击。
碰上浑身涅槃要搭车的博格,热情招呼。
④乐于助人,品格高尚:为挽救生命,毫不犹豫点燃自己全部积蓄六千英镑。
(4)观点一:以“六千英镑”为题不合适。
①本文的主旨是说人的高贵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心灵,越是紧急情况,越能检验出人灵魂的高下,“六千英镑”为题不能体现这一主旨。
②以“六千英镑”为题,不能表明作者对艾迪高贵心灵的赞美。
③以“六千英镑”为题,没有对比的效果,体现不出作者对地位高贵的洛克的讽刺批评。
观点二:以“六千英镑”为题合适。
①以“六千英镑”为题,可以设置悬念,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看下去,引发读者思考。
②以“六千英镑”为题,体现出这六千英镑的重要性,是塑造艾迪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点。
③艾迪点燃六千英镑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以“六千英镑”为题,概括出了小说的主要事件。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是选取错误的选项,此题的选项C.艾迪在此之前并不知道那个中年男子是博格。
E.洛克不愿意点燃包画的塑料布,并不是深爱苏菲,而是担心名贵的画会被雨水毁坏。
D.“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文笔温婉细腻。
”不当。
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结合语段位置分析作用,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答出语段的语段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结构方面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对小说相关内容的交代和为后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然后从内容方面分析,注意分析对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方面的作用。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此题注意通过“经营一家小工艺店。
有六千英镑的积蓄”“为挽救生命,毫不犹豫点燃自己全部积蓄六千英镑”“面对洛克揶揄,艾迪并没有针锋相对的回击。
碰上浑身湿透要搭车的博格,热情招呼”“苏菲家对他不满意,面对地位悬殊的对手洛克,艾迪没有退缩”等情节,表现主人公“勤俭朴实”“面对爱情勇敢争取”“友善热
情”“乐于助人,品格高尚”的性格特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试题分析:观点+分析,分析从标题和主旨、人物、情节的关系的角度进行。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哪个标题更加何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分析所选的标题在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与组织以及注意的表达方面的优点,一定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不要只答术语。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
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
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
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他慨叹: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
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
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
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
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
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
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
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
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
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
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
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
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
(2010年3月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B.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儒家的“人性善”主张。
C.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D.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2.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诚”就是要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B.“求放心”就是要求那些不善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最终扮演好天民的角色。
C.“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善”,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D.“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